马小丽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生态治理面临较多困境,尤其是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对此,相关部门应构建乡村生态治理长效运营机制,加快乡村生态治理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乡村生态治理的意义
首先,促进农村地区现代化建设。目前我国乡村治理工作存在较多问题,最为明显的是生态治理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低,扩大了城乡差距,无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民的生活提供重要保障,进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发展。其次,加快产业发展速度。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开展乡村生态治理工作,可以生产绿色产品,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农业带动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并融入科技因素,实现生态与绿色种植,保护、节约耕地资源与水资源。最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当前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强化乡村生态治理,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發展,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重要保障。
城乡融合视阈下乡村生态治理困境
生态治理观念薄弱。一方面,缺乏环保意识,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无意或者有意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传统种植过程中,农民使用过量的化肥与农药,还带来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缺乏垃圾处理意识,部分农村存在臭水沟、垃圾较多的问题,甚至小河、树林等均变为垃圾站,破坏了农村的水源环境,滋生大量细菌,不利于农民身体健康。
治理资源分配失衡。首先,乡村生态治理资金配置失衡。城乡生态治理工作要求不同地区承担不同的生态环境压力,确保资金要素分配公正。当前城市垃圾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效率高,但乡村垃圾处理率较低,乡村承担着更大的生态环境压力。而且乡村并未获得同等水平的治理资金,投资力度并未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大而增加,城乡之间生态环境治理资金配置失衡,形成权益的差异化分配。其次,乡村生态环保机构设置失衡。生态环保机构仅覆盖乡镇层面,并未涉及乡村层面,以致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缺乏组织保障,甚至陷入无人管的困境。
维权难度大。良好的生态法律体系可以将生态环境矛盾维持在可控范围内,为生态建设工作提供依据与保障。但当前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较复杂,增大了农民生态维权难度。缺乏生态污染监测数据,以致无法进行司法诉讼举证,农民不能在生态污染方面实现正当维权,大量的乡村生态污染问题,无法真正进入司法诉讼流程。
城乡融合视阈下乡村生态治理路径
增强生态治理观念。首先,增强乡村生态治理意识。作为关键主体,农民在生态治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基层干部应组织农民开展志愿活动,自愿参与乡村生态治理工作,美化生态环境。同时,利用大数据为农民精准推送生态治理的政策与法律,督促农民学习,并认识到生态治理的好处。通过张贴标语、走访等方式,到农户家中宣传,倡导农民低碳生活,将自身的生态环保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其次,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社会的整体进步需要城乡生态的协调发展,城市为乡村提供生态治理经验与专业设备,乡村为城市提供无公害蔬菜与粮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最后,树立生态政绩观。基层乡村干部应改变以往只关注经济发展的理念,要重视治理生态环境,并制定村民评价制度,引导农民参与其中,积极接受村民的批评与建议,及时优化改进。
健全投入监管机制。首先,针对乡村生态治理工作增加资金投入,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设立生态治理专项资金,确定资金预算方案。政府应做到专款专用,并号召当地企业进行生态融资,或者以生态受益者付费的形式募集资金。生态资金具体分配至村委会,村民缴纳适当的生活垃圾清洁费等,解决生态治理瓶颈问题。其次,强化建设乡村生态治理设施,同步发展城乡生态治理工作。增加乡村生态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均衡城乡生态投入,确保生态治理专项资金被应用至生态环境治理设施建设方面。利用专项生态治理资金规划建设乡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强化施工建设力度,购买先进的乡村生活垃圾运输设备。同时,根据城市生态治理设施情况,结合乡村现状,引入先进的治理设备,实现城乡生态治理工作的协同推进,全面维护乡村生态公共权益。
乡村生态治理有利于促进乡村的经济绿色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促使村民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在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应重新确定乡村主体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关系,针对乡村生态治理的困境,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引入村民自治、社会治理、政府治理等方式,推进乡村生态治理目标的实现,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共达拉特旗委员会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