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菲
2022年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王尚文先生在《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提出:“语文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在于,其他课程学的是言语内容,即教材‘说了什么,而语文课不仅要学习言语的内容,还要学习言语的形式,即教材是‘怎么说的。”在小学写作教学中,修辞手法的学习是基础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充分遵循新课程标准,借助多元化教学手段,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及实践性等特点,让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熟练应用修辞手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应当充分明确语文特点,革新教学观念,提供符合学生需求的写作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熟练学习、掌握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水平。在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固化模式教学,学生缺乏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自然难以熟练应用修辞手法,导致写作能力较弱,写出的文章脱离实际、缺少内涵。通过研究小学写作教学中的修辞手法应用,可以帮助教师结合课程中文章本意、融入生活元素,借助辅助手段开展实践教学,并利用现代化方法、教学技术,提升写作教学水平,将修辞手法更加直观、详细地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体会,从而在写作中熟练应用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水平。
一、结合文章本意,引导学生仿写
小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以及反问、设问、引用等多种方法,虽然写作手法看似复杂、数量较多,但是学习起来大同小异,只需要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感受,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深刻含义,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锻炼机会,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同时教授多种修辞手法,例如在文章中,比喻与拟人手法就经常一起出现,尤其是青少年文学读物中,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还会借助夸张的修辞手法,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不仅能够产生深刻的感受,还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生动,有效提升语文素养,提高写作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学习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文具的家》时,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文章意思,开展修辞手法教学。如引导学生大声朗读“铅笔,只用了一次……橡皮,只擦了一回……”,然后提问“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了贝贝是个丢三落四、粗心大意、不爱惜文具的小朋友。”随后引导学生朗读,“妈妈说‘贝贝,你有一个家,每天放学后……也有自己的家呀。”随后提问:“贝贝的妈妈把铅笔、橡皮比喻成了什么,才让贝贝产生了与文具相同的感受呢?”学生回答:“贝贝妈妈将文具比喻成了和贝贝一样的小朋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加深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声并用夸张的语气朗读“你怎么天天丢东西呢”,随后引导学生联想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说过同样的话?但是你们真的是天天丢东西吗?”学生会产生自己生活的联想,并回答:“我并不是天天丢东西,只是偶尔丢东西。”随后教师提问:“那为什么文章写贝贝妈妈说贝贝‘天天丢东西?这种说法是不是有些夸张了?现实中并不是这样的,对吗?”学生会产生感同身受并赞同的感觉,随后教师开展教育:“同学们,我们这堂课的收获真是太大了,同时掌握了比喻、拟人、夸张的写作手法,现在动一动你们的小手,一起来描述一件生活中的事吧。”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多种修辞手法,并在经过锻炼后,掌握修辞手法的应用方式,以此达到提升写作水平的目的。
二、融入生活元素,结合需求练习
生活是写作的重要参照内容,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生活,学生的学习也不能脱离生活。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虽然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并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但是如果过于脱离生活,就会导致文章天马行空,不利于学生未来写作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想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修辞手法,并提高应用能力,就要在写作中融入生活元素,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并适当地结合学生需求开展写作练习,锻炼学生围绕实际生活表达感受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可以为学生留下遐想的空间,教师只需要借助课文内容,并适当引导,融入真实的生活元素,就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并借助文章的结构、内容,引导学生练习,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水平。
例如,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排比,真实、感人,文字押韵,句式和谐,可以为学生学习修辞手法创造良好的参考条件。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真实的雷锋,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组织“雷锋叔叔知多少”故事会,并学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以此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利用多媒体出示雷锋画像,并讲述关于雷锋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雷锋的崇敬之情。随后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文中句子并提问:“雷锋叔叔离开我们很多年了,我们要去哪里寻找他?”并用这样的句式来启发学生联想:“我不仅在小溪旁、小路边找到了雷锋叔叔,我还在……看到了雷锋叔叔的身影。”理解雷锋是一个时时处处关心人、帮助人的好榜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找到押韵的佳句,读出诗歌中的韵味,并读出呼唤的语气与回忆雷锋光辉事迹的深情,以此感悟文章对雷锋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随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雷锋,“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雷锋?探讨一下你们身边的雷锋,或说一说自己的雷锋事迹吧。”学生会在活动中举例说出自己和所见到生活中的雷锋事迹。随后引导学生品鉴文章的句子,并进行仿写,如“沿着宽阔的稻田,寻找袁隆平的足迹,袁隆平爷爷,你在哪里”,让学生联想生活中造福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进行仿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产生语文知识与生活关联的思想,还能得到练习的机会,通过模仿文章掌握修辞手法,并提升写作水平。
三、辅助实践教学,灵活运用知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作用,写作是结合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技巧、语文素养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教师在讲解修辞手法时,不能只依靠固化的传授方法,而应当辅助学生学习,让他们逐渐掌握应用技巧。首先,教师要将比喻修辭手法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强学习效果。其次,教师应当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锻炼,加深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了解,以灵活应用修辞知识。
例如,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运用了拟人、比喻、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学生在阅读后会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根据故事预测接下来的情节,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并灵活应用在实践中。教学初,教师可以出示一张老屋的挂图,然后引导学生说出中描写老屋的词汇、成语,如摇摇欲坠,然后找出描写老屋快要倒下的词句,如“一百多岁了、门板破了、准备往旁边倒去”等,引导学生找出老屋不倒的原因,并提问“作者在描写老屋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从哪里看出来?老屋不倒的原因有哪些?”在学生思考答案时,就能明确文章所用的修辞手法,并感受文章中的语境、语意,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改写文章中的句子。如出示老屋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评价老屋,接着写:这是一个( )的老屋。因为课文最后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并引导学生:“老屋不断地帮助小动物们,估计他不会倒了吧?你能猜一猜老屋最后的结局并仿写下来吗?”经过教师的引导与辅助,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灵活地应用修辞手法写作,从而提升文章的可读性。
四、借助現代方法,深化掌握程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法,把写作教学知识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逐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选自安徒生童话,语言充满童趣,优美生动,每个豌豆都有自己的志向,想要飞到世界中,但最后只有一粒豌豆在窗子的青苔里生长、发芽,并为一位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欢乐和生机。课文中不仅应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教育意义更加深远。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文章中的句子、词汇,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从而加深印象。首先,教师播放豆子的图片,然后播放不同豆子的结果,如两个豆子被鸽子吃了、一个豆子掉进水沟膨胀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用文章的修辞手法,为豆子描写另一种结局,或让学生描写生病小女孩与豆子的结局。如“文章最后的结局虽然很有趣,但是结局有些悲伤,你说我们能不能为小豌豆编写一个美好的结局吗?比如它们最后相遇了,并且一起幸福地生活,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产生真情实感,并根据文章的修辞手法为豌豆改写一个结局。
五、运用教学技术,发挥教学特色
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教学知识转变为短小的包含重难点知识的视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既不受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也不受学习空间的限制,可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体会语文学习的有趣及独特。
例如,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前录制一篇关于矛盾典故的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动画形式,也可以是讲述形式,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后,产生联想。随后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课文所用的修辞手法。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既要关注学生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也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更需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加强与课文的联系,通过结合文章本意、融入生活元素、辅助实践教学,以及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修辞手法,提升写作能力,从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语文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