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见知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是最熟悉的作文素材。无论是平时的随笔还是考场作文,学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到这两个地方去“淘宝”,于是友情与亲情就成了学生作文中的“主打歌”。可是笔者在批阅作文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作文一如被洗衣机甩干过一样,干巴巴的,挤不出半点感情。
由此,笔者不禁想起了引爆了无数人的朋友圈、收获了无数好评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并非名牌大导演,亦无流量小鲜肉,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成为春节档的最大黑马?正如《人民日报》在《<你好,李焕英>为什么火了?》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事实证明,在艺术创作中,认真、纯真、本真的态度是根本。”艺术的规律是相通的,作文亦然,那些让老师听之生厌、读之无味的文章,并不是因为辞藻不漂亮,形式不优美,根本原因在于缺少真事,真情,真味。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父母的爱,打通孩子与“李焕英”之间的壁垒,笔者安排了以下4个教学点,给了学生一个个明确的训练目标和一根根结实的行文拐杖,从而有效提高了他们写作亲情类作文的兴趣和水平。
一、写不同时期“李焕英”的外貌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部分为“写人要抓住特点”,在本单元的片段作文中,学生作文中对人物外貌的刻画给人以模糊、朦胧的感觉。如写到眉毛,总会写“弯弯的柳叶眉”,描写人物的眼睛,总是会用“又大又圆的眼睛好像会说话”;写到头发就离不开“乌黑发亮的头发”“蓬松的头发”……这都是为了外貌描写而外貌描写,而作文中的人物毫无特色,针对上述问题,围绕着“写不同时期‘李焕英的外貌”这个主题,笔者把训练目的定位于让学生把爸爸或者妈妈的外貌写清楚,写出不同时期他们的外貌特点。
《你好,李焕英》中有句经典台词:“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所以我总忘记,妈妈也曾经是个花季少女。”于是,笔者让学生带两张照片来校,其中一张是自己婴幼儿时期和爸爸(妈妈)的合照,另一张是现在和爸爸(妈妈)的合照。作文课上,第一步笔者先让学生发散性地找两张照片中爸爸(妈妈)各个部位的特点,尽可能多地找出来,写在草稿纸上;然后重点先教一个部位的特点,比如眼睛,让学生从“眼之形、眼之色、眼之神、眼之情”等角度深入“挖掘”照片中人物眼睛的特点,对“眼睛”进行重点描摹,讲解时将比喻、夸张、对比、想象手法融入其中。重点突破一个部位后,对第二个部位进行描写,教师可以半扶半放,引导学生说,到第三个部位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练习。最后,将三个部位的描写再连贯起来,修改通顺。
这样组织外貌描写教学,不仅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写出人物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找不同”中,能深切体会到爸妈的付出,正如成家乐同学在作文中写道:
妈妈脸上不知不觉地刻上了岁月的痕迹。颧骨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展露出来,双目布满了血丝,不像之前那样清澈了,眼袋也逐渐扩大,淡淡的黑眼圈在妈妈的眼睛下不停地晕染开来。我发现她的皮肤变差了不少,那几条明显的皱纹,缠绕着原本白皙光滑的脖子,就像是山里的河那样泛滥、蜿蜒。双手裂开了许多处,每一处都是繁重的家务留下的深沉印迹。看着看着,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小作者把目光聚焦在妈妈的脸部,对眼袋和颈部皱纹进行了详细描写,比喻句的运用更能凸显妈妈容颜的衰老,结尾是小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
二、忆忆我家“李焕英”的经典语录
要写出一个人的特点,除了外貌描写外,语言描写也必不可少。毕竟父母的职业、性格、爱好等还是有区别的。职业不同,说出来的话也就不一样,性格不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区别,在这个环节,涌现出了很多经典语录:“幸亏你妈我心胸比海还开阔,否则早被你的破烂成绩撑死了”“我的天啊!不是说每逢佳节胖三斤吗?你这节奏,难不成把寒假和春节过成‘双节了?”“你妈我的这张嘴就是一个破了的水龙头,想关都是关不牢的”……课堂上每句经典语录都带给了我们笑声,笔者也为学生能记得这些经典语录点赞,同时告诉他们,这些就是个性化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能把你心中的“李焕英”写得丰满而独特。只要留心,父母的唠叨也大有文章可做,只要用心,就能发现父母的唠叨里承载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
三、说说我家的“李焕英”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在说说我家“李焕英”的环节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及时捕捉细节。同时要学会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身边的“李焕英”。怎样描写细节?简单地说就是用慢镜头的形式,放大特征,放慢动作。请看张易同学的作文《万能的老爸》的片段:
爸爸是个热爱工作的人,记得有一次爸爸单位有台机器坏了,大家焦头烂额,修了一整天也找不出问题。工作狂爸爸回到家吃饭时,只见他手中的筷子在盘子里搅来搅去,就是不见他往嘴里塞菜,突然他手中的筷子停在了半空中,自言自语道:“论坛……帖子……对,我不是前几天刚看过一个外国的帖子吗?”他立马放下筷子,迫不及待地上网查阅国外的相关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爸爸终于找到了问题根源和解决的方法。然后他把电脑往包里一塞,趿拉着鞋往单位奔去……
这个片段写出了爸爸对工作的认真,因为单位那台坏了的机器可以说是茶饭不香,从“搅来搅去”“停在半空中”“自言自语”“一塞”等动作描写,足以窥见因为想着工作而心不在焉的爸爸。
四、抱抱我的“李焕英”
其实到了这个环节,已经不是一个片段的训练了,有了前面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写出自己心中的“李焕英”。之所以还有这个环节,是因为笔者觉得应该引导学生聚集前面环节情感,自然地去拥抱父母,拥抱亲情,而不是仍然当做一个任务来完成。在布置“拥抱爸爸(妈妈)”的家庭作业前,我把设计的表格发给他们,让学生在拥抱后选取印象深刻的场面,根据提示填充下面的表格,具体如下:
这个表格在实践中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因为在动笔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比较清晰的写作知识,也回顾了前几次片段练习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给学生搭建了更具体可操作的“支架”,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而不至于信马由缰。另外学生在拥抱时也能有意无意地关注爸妈的外貌、神态,也可通过心理描写展现拥抱前和拥抱后的感受。这种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对于身处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十分珍贵,也很有必要!从有些学生的作文来看,也的确能带来感动,请看下面的片段: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觉间便是周日了!经过两天的吃饭思索,走路思索,梦里思索,我终于下定了决心,一大早起了床,洗澡,洗头一样不落,一切完成之后,蹑手蹑脚走到了父母门前,左踱步,右踱步,手摸上门把又放下,终于我举起了手臂彎曲了手指“咚咚咚”地敲了三下,这时周身的空气都冷凝了!耳边传来轻轻的脚步声,“咔哒”门开了……
原地愣了两秒,我如火箭般冲上去拥住来人,哦,是妈妈!只见她身体僵持了一下,瞳孔不经意间瞪大,嘴巴张成“O”形,转瞬眼里便溢出欣喜,就像多年无家可归的鸟儿终于找到了可以依偎的大树那般满足。但肉眼可见的是妈妈脸上的皱纹,如一波三折的往事般扭捏在脸上,皮肤松松的,黑发间隐约闪着几根白丝。啊!岁月这边杀猪刀终是对她下手了。我不记得我们拥抱了多久,只记得妈妈的怀抱很温暖很温暖……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已经从牙牙学语的小屁孩长成了现在的少男少女,也不知道上一次拥抱是在何时,但,那个怀抱依旧很暖很安全,像燃烧着的蜡烛般,很暖也很短暂……所以,亲爱的人啊,多多拥抱我们的亲人吧!
看到这篇文章,笔者的感觉就是真实与真情并存。由开始的犹豫到难为情再到后来陶醉在妈妈的怀抱中,犹豫和难为情应该是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拥有的,因为有了这一抱,那种久违了的温暖瞬间包围着小作者,再看到妈妈容颜的改变,自然就有了结尾处的感慨。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更不愿和父母有肢体上的接触,不能说他们不爱自己的父母,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触点。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往往是随意地布置一篇写亲情的作文,再随口补充一句,要写出真情实感。而学生写来写去也找不到那个触发情感的点。笔者试图通过以上所谈的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找到触点,从而打通他们和“李焕英”之间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