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科教融合主导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路径研究

2023-06-16 09:27:58廖陆升宗子傲范传滨庞雅琴王俊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教我院创新能力

廖陆升 宗子傲 范传滨 庞雅琴 王俊利

[摘           要]  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各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之一。以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为例,开展科教融合主导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活动。结果表明,基于科教融合主导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关    键   词]  新医科;科教融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069-04

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我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培养未来优秀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1]2021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2]当前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无人区”,各高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途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和完善[3]。

一、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国家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创新和应用能力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4]。进入新时代,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各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之一[5]。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承担者,他们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6]。此外,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强力后备军,其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也是决定我国顺利建成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近两年,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近千万,但是在社会层面仍出现了大学生因就业形势严峻而产生的就业难和各行业发展因竞争日益激烈产生的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目前,各种科技领域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中相互渗透、交叉的趋势增强,对高素质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而我们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存在大学期间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少、参与科研实践的主动性不强、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这些大学生一旦毕业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且难以适应竞争残酷的现实社会,更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建设者。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医科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瓶颈”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实验辅佐,教师与教材是学习的中心,学生仅仅被动地接受知识,往往不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7]。当前,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8],主要表现如下:(1)教师队伍不健全,缺少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学团队;(2)无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的体系、结构、内容与时代发展相脱节;(3)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对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的培育重视度不够;(4)缺乏专业科研训练实践平台,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5)学生科研和创新意识淡薄,缺少完善的激励机制[9]。

此外,教师和学生作为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建设中的两大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联动。以至于教师在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失去了指引和先导作用,学生则在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我校作为教学为主的地方性医科院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水平一流大学相比,无论生源质量还是区域位置等条件上都还存在巨大差距。他们的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校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校在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上仍需探索,急需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校情和特色的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服务地方医疗事业的发展。

三、科教融合主导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优势

“德国现代大学之父”威廉·冯·洪堡曾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10]。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如车之双轮、鳥之两翼相依相存、互促互进[11]。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科教融合是培养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模式,在体现当代大学基本特征的同时还有效将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播与知识的传承发展三个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其在高校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以下优势。

其一,通过科教融合,高校教师可以把科研精神融入教学理念,将科研方法转化成教学手段,把科研平台拓展为教学条件,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学和科研促进大学生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在教学和科研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二,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教育实施的主体,其不仅是理论知识、科学方法、应用技术的主要创造者,还是大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直接承担者。通过科教融合,高校教师可以在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作用,依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科研项目及早引导大学生进入科研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使其树立科研信心。

其三,通过科教融合,不仅更多的大学生获得了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还有效解决了教师在科研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人手不足、梯队不齐等问题。两者形成的合力,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科研事业的发展和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科教融合主导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实施路径

从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教学团队开始着手对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医学实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三个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改革试点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一)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团队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12]。因此,我院在进行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组建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教学团队,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主要举措:一是大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团队在组建过程中,主要以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为主,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名,占比100%。目前,教学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6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项,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研究性论文12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二是大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团队依托教学经验丰富和创新教学思维能力强的教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目前,教学团队承担省部级教学改革课题7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10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三是以具有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的主体,目前教师团队中3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6名,占比60%。

(二)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课程的体系、结构、内容是保证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和关键性指标[1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紧紧依托课程建设,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课程愿景。因此,我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突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育人目标。主要举措:一是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增设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医学检验科研初步训练等创新型课程,以此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塑造学生的科研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在课程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知识为创造知识,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如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内容中,有针对性地突出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引入学科及专业前沿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在实验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增设以真实科研项目为基础的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创新型实验,吸纳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和实施全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培育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

大学生作为创新能力培养实施的对象,其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持续引导并加以培养。此外,每个学生的基本素养、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科研思维也不尽相同,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将创新思维活跃、专业能力较强、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遴选出来,培育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建立导师指导下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模式,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14]。在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组建过程中,我院有以下举措:一是依托教学团队教师的科研项目,吸纳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部分内容实施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常用方法和一般规律,让学生真正实现从纯粹的被动学习者向主动学习者、知识探索者、科研工作者等角色转变,实现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初次塑造,完成科研创新团队的前期孵化。二是以科研项目或赛事搭建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充分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项目或赛事,将学生的创新主动性和创新激情激发出来。教学团队教师通过定期组会交流、科研能力培训、科研课题申报训练等实践活动,帮助科研创新团队快速成长。三是科研创新团队的组建注重学生的专业和年级的交叉。鼓励团队以合作的方式吸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成员,形成一个跨专业、跨年级且课题研究内容多元化的科研创新团队。目前,我院大學生科研创新团队成员涵盖了医学实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生物技术等多个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加强了各个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不同专业间学生的思想碰撞,弥补了团队知识储备的不足,拓宽了团队的研究视野,丰富了团队的研究内容,实现了团队的持续成长,起到了1加1大于2的合力效果。

(四)搭建科研训练实践平台

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在“质量工程”中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实践,素养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15]。因此,通过搭建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平台,构建开放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通过科研训练实践平台,可以有效地将被动式的创新培养教育模式转化为学生内在动力的主动创新实践模式。在搭建科研训练实践平台过程中,我院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开放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给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并借此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中。目前,我院先后向学生开放了右江民族医学院放射损伤与辐射防护重点实验室、右江民族医学院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百色市生态铝工业基地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高校生态铝工业基地环境与人群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二是依托我院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与亚能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广西仙茱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广西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深圳市优圣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幕和募大智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实践基地、设立校企创新基金、建立校企科研合作项目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调动大学生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的制度[16]。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建立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奖励来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基于此,我院采取了如下举措:一是至2019年开始我校全面开展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八大考核模块之一。我校实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不仅是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生评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的主要依据,激励了众多的学生投入学校的科研创新大军中。二是我校在2021年和2022年先后设立了右江民族医学院科技之星、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术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配有相应的奖金激励,充分调动了学生从事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三是我院和企业合作,先后设立了“安途前进奖学金”“优利特医学检验奖学金”等社会奖学金,激励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

五、基于科教融合主导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的成效显著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依托我院院情构建的科教融合主导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成绩如下:近三年,我院学生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金奖7项,银奖3项、铜奖8项、荣获“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3项;学生以第一完人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参与人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性论文3篇,以参与作者身份发表研究性论文10余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各类创新项目50余项。学生累计参与创新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实践活动300余人次,占比高达20%。此外,我院应届大学生的升学人数也从2021年的6人提升至2022年的21人。综上所述,我院基于科教融合主导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结语

新医科对应用型本科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更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方法、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通过统筹思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全面探寻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积极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是高校走好人才自主培养的必经之路。期望本团队基于科教融合主导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能为同层次的兄弟院校在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江蛟,韩玉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初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5):87-89,92.

[2]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EB/OL].(2021-09-28)[2022-12-05].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928/c64094-32240855.html.

[3]秦东升,胡臣瑶,蒋文浩,等.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研究:基于与OECD国家的比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11):84-92.

[4]洪咸友.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3,17(1):155-157.

[5]万劲波,吴博.强化科技强国对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5):511-521.

[6]彭美贵.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7]李荣华,郑桃云.社会化考试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角色转换探究[J].教师,2017(2):118-119.

[8]周盛全,徐颖.基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35(3):106-108,112.

[9]任天舒.供給侧视角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6:1-11.

[10]叶芃.学术性: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30(5):112-114.

[11]凤天宏.科教融合主导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171,177-178.

[12]王宇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J].出国与就业,2010(21):39-40.

[13]乔军,董小兵.深化任职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23(4):106-110.

[14]卢琳,李智敏,赵群.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团队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82-83.

[15]杨旭,崔鸿,袁均林,等.高等师范本科生物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小项目驱动“四步培养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3):11-12.

[16]秦补枝,朱玉奇,王恒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8):207-208.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科教我院创新能力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2022年11期)2022-06-22 10:15:42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科教之窗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