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庆奎 刘彦琦 廖敏 张晶旭 蒋兴川 肖金京 操海群
[摘 要] 基于农产品安全与检测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分析爱国主义、诚信、遵纪守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思政理论在农产品安全与检测课程中的契合点,并进行实践探索;积极思考思政教学的素养提升、内容设置和考核的建立健全。通过实践探索,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了思想政治素养,教师的立德树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农产品安全与检测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053-04
一、农产品安全与检测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是关乎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有高校专业课程都具有较强的育人优势,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想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批可靠的接班人,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复兴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促使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和民族事业进行有机融合,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
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是植物保护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其内容涉及道德、法律、技术三个方面,对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背景的高年级学生而言,法律与道德层面的修养将可能与他们人生的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3]。大学期间是人的心理趋于成熟、发展变化最大、“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4],同时也是可以进行干预和引导的阶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农产品安全与检测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存在一些需要基于课程思政角度去解決的问题。为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安全与检测课程思政建设,在做到立德树人的同时,厚植本科生“大国三农”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特点,拟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考核体系等进行优化。
二、农产品安全与检测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设计与改革实践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通过讲授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毒性,讲解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农产品和生态环境中农药残留污染,进而威胁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从而引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阐述马克思主义辩证观[5]。介绍我国“十三五”期间“化学农药减施增效”项目,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效果显著,2021年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17%以上,在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不走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及“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而是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彻底扭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却持续恶化的趋势,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悖论”问题,从而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线上线下教学已然成为一种新的常态,采用“双主体”教学模式,学生课前阅读农药残留、食品和环境安全等相关文献,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走上“讲台”讲解,教师在“台下”点评。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使其辩证看待身边的困难,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发展为了人民
2022年第一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抽检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3大类产品86个品种127项参数6910个样品,总体合格率为97.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更加完善,框架更加完备,制度更加成熟,但从总体上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开始追求安全、营养、健康的农产品,党和政府提出的健康中国理念,要求保障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期待是高度一致的。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树立热爱祖国思想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很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地域宽广,农产品资源种类丰富,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够推动外汇创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变得愈来愈紧密,从而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以保护环境、食品安全等为理由,阻碍农产品贸易。面对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为保障农民收入和国家利益,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中的先进技术以及国内外农产品贸易纠纷相关的经典案例,从而破解对方的不合理要求,并通过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打破这种局面,维护我国对外贸易农产品的利益。基于此,既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怀,又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四)探讨公民诚信教育
农产品质量关乎每家每户“餐桌上的安全”,所以农产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舆论燃点低,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6]。我国的农产品经营者总体规模小,部分经营者加工和经营不规范,只图经济利益,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如镉大米、毒生姜、染色脐橙、红心鸭蛋等事件,都会引起群众的不满意,如果事件解读不到位、处理不得当,可能会酿成群体性事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结合相关新闻事件以及社会舆论,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事件的本质是生产者或者经营者的诚信问题。诚实守信是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道德品质。诚信既是个人道德的基石,又是社会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诚信缺失的个人将失去他人的认可,诚信缺失的社会将失去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支撑。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中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所以诚信对个人、对企业,甚至对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培养诚信意识,并且在将来从事农产品安全相关工作时自觉地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放到第一位。
(五)培养遵纪守法意识
在农产品安全体系中,道德是上游,法律是下游,因此,若想从根源上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实行“法德并济”才能有效保障[7]。其中,法律对人的约束是强制性的,是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底线。2022年9月,全国人大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推动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稳步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构建高水平监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并进一步强化了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我国是一个实行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全中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每个公民都做到遵纪守法,国家才会稳定,社会才会安宁,历史才能进步发展。也只有每个公民遵纪守法,社会才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在农产品安全课程教学中,应涉及从法律法规视角对农产品安全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措施的内容。通过从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法律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将从中了解到农产品源头生产、包装、加工、管理及消费等各方面涉及的法律法规问题。当然不仅仅是农产品安全领域,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会涉及方方面面的法律问题,所以需要时刻警诫自己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一定保留底线,做守法公民,并且告诫学生要有良好的遵纪守法意识,励志做祖国可靠的接班人。
(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问题,如“毒韭菜”“毒豇豆”事件,引起了民众广泛讨论。我国持续严厉打击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行为,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对高毒高风险农药的管理。截至2022年3月,我国对50种农药采取了禁用措施。农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倒逼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型升级。农药中的乳油剂型就面临这样的问题,传统的乳油溶剂为苯、甲苯和二甲苯,这些溶剂毒性大、燃点低、挥发性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危害大,国家已经限制和禁止使用,但是乳油效果好、工艺简单、市场大,因此,开发新的乳油溶剂迫在眉睫。植物精油的头油和尾油及松脂基植物油等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溶剂应运而生,它满足了环境保护和安全性的要求[8]。“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只有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才能保持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要让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良好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七)培养唯物辩证观
植物源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容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为了有效防控有害生物危害,需要采取包括化学防治在内的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但是,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产生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的危害,农产品残留超标,导致出现有害生物抗药性、再猖獗等问题。然而,在保障农产品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农药依然是现代农业生产中防治有害生物最直接、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其地位不可替代。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一系列辩证原理组成的纽带。因此,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看待化学农药使用以及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方式处理好身边的问题。
(八)保障粮食安全
为突破资源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和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为例,了解学生对转基因的态度及困惑,让学生通过课前看书、查阅资料交流自己所知道的转基因产品,然后介绍转基因技术产生的粮食安全国际大背景,转基因技术发展过程及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转基因技术作为全球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生物育种技术,成为我们必须抢占的科技制高点。鼓励学生以求真求實的态度了解转基因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崇敬和兴趣,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同时让学生知道目前面临的全球粮食危机和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日常生活中,我们保障粮食安全,要从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一方面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树立大食物观;另一方面应弘扬勤俭节约的好风尚,从餐桌抓起、从每个人做起,树立节约观。
(九)“中国梦”是奋斗出来的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新时期,应对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我们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通过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讲授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确证与最大残留限量的关系,讲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质是阻碍农产品贸易,引出为了保障国家利益,需要突破贸易壁垒。介绍近年来我国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已经发生质和量的飞跃,2021年颁布的GB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已经达到10092项,在农产品贸易中有力维护了国家利益。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以“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确证与贸易壁垒”为主题进行交流发言。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明确每个人都要树立远大理想,敢于担当责任,勇于开拓创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通过努力奋斗,既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也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民族自信。
三、农产品安全与检测课堂思政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积极提升思政教学素养
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既不是把专业课程建成思政课程,也不是跟着形势空喊口号;既不能简简单单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也不能机械地插入思政内容[9]。所以课程思政对授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将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思政水平的提升需要主动学习,也可参加适量的线上或者线下学习。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安全系积极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党支部学习交流和系部教学研讨,通过教师思政教学素养的提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和哲学等思政理论。
(二)合理设置思政教学内容
思政内容可以穿插于农产品安全与检测课程的每个章节,而且契合度也较好,但专业课程并不是思政课程,如果思政内容在教学中比例设置过高,课程性质的味道就变了,还可能造成学生领会的效果降低[9]。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授课教师应将课程教学中涉及的思政内容进行归类,精选出典型思政案例,灵活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课堂上重点讲解分析。安徽农业大学根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已经在新版的本科生教学大纲中实现课程思政100%全覆盖,通过思政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思想也得到洗礼、升华。
(三)建立健全思政教学考核
目前,农产品安全与检测课程仍以知识点和面的考核为主,适当辅以出勤率进行考核。以基本知识掌握情况作为评价依据,往往造成学生过分注重知识点等内容而忽视思政理论的培养。因此,丰富当前思政方面的考核内容,有利于达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探索和发展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成绩评价体系,专业课考核中增加思政内容,注重过程考核和同学互评机制,推行诚信考试,最终使考核方式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日三餐是“天大的事”,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到百姓的健康生活、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国家政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到国强民富的中国梦。所以将思政内容融入农产品安全与检测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实现专业学习与基本政治道德素养的共同提高,并且促进了教师立德树人水平的提高[10]。
参考文献:
[1]王涵.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J].管理观察,2017(30).
[2]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3.
[3]宁喜斌,晨凡.高校《食品安全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53-154.
[4]张俊,董泽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与协同[J].长治学院学报,2022,39(3):75-79.
[5]李修伟,纪明山,祁之秋,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药学课程思政建設教学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368-373.
[6]袁巍,李梦辰.浅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食品安全导刊,2021(20):32-33.
[7]李育松.当代中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伦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8]刘秀,陈红军,李意成,等.农药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广东蚕业,2019(6):105,107.
[9]韩占江,徐雅丽,王海珍,等.“植物生理学”课程思政设计、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95):100-101,107.
[10]刘小宁,陈敏艳.课程思政背景下“农产品质量检测”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云南农业,2022(1):56-59.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