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画画,如何体现“核心素养”

2023-06-15 01:50李宗滢
幸福 2023年1期
关键词:美术核心核心素养

李宗滢

与一般“素养”概念不同,在教育部颁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核心素养被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是支撑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以及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在指标选取上,核心素养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差异,既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也关注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结构上,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因此,落实在学校教育上,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厘清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教学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依赖于各个学科发挥育人功能。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美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美术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强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察、识别和解读。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搜索、阅读、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形态、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和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用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

创意实践指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以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含及独特艺术魅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尊重艺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者及其创造的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核心素养在美术课堂的关键一步

细研小学美术教学目标本身,其在“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特别指出,美术课程教学需要“创设引发探究行为的问题情境”,这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美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关键”。但“问题”、“情境”其各自的内涵释义是什么?其二者的关联为何?什么才是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真情境”与“好问题”?“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原则有哪些?其又是如何导向美术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从新课程改革及其教学理念可知,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也即是说:素养的生成和培养依靠“情境”和“问题”。张华教授指出:“素养是一种高级且复杂、既有综合性,也具有人性化的能力,其产生和发展于真实的情境中,需要智力参与、情感参与和道德等共同参与。若脱离了真实的情境,知识和技能可以得到训练,素养并不会提升”。当然,在具备必要的真实情境后,素养也不能自然生成,还要与学科问题相互关联,形成基于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得到提升。概言之,新课程教学中的“情境”和“问题”应该是一体且紧密相关的——“从情境中生发问题”或“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的提出,需要赋予真实的生活情境”是二者必然的逻辑关联。

于一线美术教师而言,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提出问题和营造教学情境并非难事,而是日常本职工作,但从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需要避免“低效或无效情境”或“假问题”。这里的“无效或低效情境”是指简单对学习内容进行包装,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愉悦性,但无法给学生启发性思考、指导其深入学习。与传统讲授法不同的是,情境营造可以通过“故事、游戏、视频或电影观赏、音乐表演、实物呈现、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目的不是让学生通过教科书寻找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这些不同的形式呈现出“矛盾、困惑、疑难”场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分析、仔细思考,并能结合所学知识独立判断。“假问题”也是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能给学生带来启发性思考,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地思考和多角度地认知、理解,学生只需要调动记忆和查询资料去应对或回答。例如,“苗族的服饰构成有哪些”“中国书法的几种书体特征”“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具体是指什么”等。类似问题的提出,在美术欣赏或鉴赏层面,不能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在美术表现或造型层面,无法引发学生更为丰富和个性化的艺术体验及尝试。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教学关键是“情境创设”与“问题设计”,这二者之间有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一方面,若没有情境的问题或缺少和生活的关联,则不容易引发学生基于自身体验的思维与探究;若没有问题的情境,或情境简单指向课堂教学的表层愉悦,则无法将课堂教学引入深层次的学习与发现。如何在美术课堂上,践行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理念?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基于问题式学习”应是关键与重点。美术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的设计,既不是传统情境教学中“為了有趣而有趣”的活动设计或氛围营造,也不是“为提问而提问”的变相灌输式教学,而是在素养导向的教学预期下,通过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精妙问题,促发学生借助学科专业化的内容,和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结。“认清问题——搜集资料——找准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呈现——调整完善”成为课堂美术教学的基本路径。最终,学生可以用手绘和电脑软件,完成设计草图,呈现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城市绿地广场设计草图或效果图。通过案例可以看到,在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中,知道某些设计原理、方法、程序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更多是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活动任务中,运用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去获得洞见与智慧,形成能力与素养,而不只是课本学习的文本知识。概念性的知识通过学习事实性知识就可得到,而从现在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看,当今社会是一个“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社会,在海量的信息流中,如何避免“随波逐流”?最根本上还是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可迁移性的理解,即“学以待用”走向“学以致用”

教小学生画画如何体现核心素养

注重创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境应贴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因此,除去室内教学外,美术教学往往会考虑优化教学环境,利用室外教学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教师可把博物馆和美术馆等作为教学活动场所,这是因为上述场所展示的作品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并组织开展主题讲座与知识解答等不同活动。很多校园建筑通常具有鲜明的特色,校园中某些景观和周边建筑可全面融合,以此来彰显校园文化特色。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了解学校的发展史。另外,也可带领学生以草坪为场所进行创作,在大自然的熏陶和启发下,其创作思维更加灵活。

模仿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模仿不应成为教学的终结,而应当朝创造性思维转变。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努力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想象,从而在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给学生上《手形的联想》这一课时,可以首先发出邀请,询问哪位同学会做手影,并請上台展示。当学生在展示时,可以利用投影仪将学生的手投影在布幕上形成各种图像,利用手影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开起头脑风暴,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每人画出一个外形像手的图形。在讲解《鱼的纹样》中,可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鱼的纹样和鱼的吉祥寓意,引导学生将仰韶文化代表物鱼纹彩陶与真实的鱼对比,进而感悟纹样的魅力,在轻松互动中解决“鱼的纹样设计”这一学习难点,同时也让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和创新实践等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

注重情感沟通,培养学生观察和实践能力

美术这门学科离不开交流与沟通,包含创作者和观赏者的互动交流。为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好情感沟通,帮助学生主动表达个人情感,抛开作品形式和内容方面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空间。即便是相同的风景,在学生眼中产生的感觉却是不同的,某些学生的作品是蓝天白云,某些学生的作品却是乌云密布。以风景写生和山水画教学为例,教师应帮助学生经由不同的形式表现其内在情绪,借助不同的音乐带动学生的情绪。同时,利用美术作品进行体现,尊重并客观评价学生的作品,适当鼓励,使其在作品创作中体会到快乐。例如,在讲解《板蓝根扎染,布里生花》一课时,可以首先通过变魔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对扎染展开简单的了解,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创作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蓝印花布并展示,最后感情升华,表达希望每个同学争做优秀传统艺术的接班人,将扎染发扬光大,以此与学生情感交流,实现共情。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例如,《狮子大王》这一课的教学要求制作一个狮子面具,但是如果学生对狮子的观察不够,则很有可能无法完成制作或者所制作出来的狮子面具千篇一律。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先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狮子图片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PPT上展示的是哪种动物?这种动物带给自己的感觉以及从哪里得到这样的感觉的,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展开面具制作课程,促进课程教学的成功。这也正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

注意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让学生从教材中感知美

美术是一项艺术,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审美性与情感性。一幅画中不但具有审美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审美性的获得是因为画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苏珊·朗格曾说过:“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绘画就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美术教材中“美”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充分地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让学生从教材中感知美。换句话说,“读”教材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读”懂教材中美的所在。 例如《艳丽的大公鸡》,先让学生看教材,让学生体会这种颜色的对比搭配有什么的效果。从几幅图的对比中,学生感受到颜色搭配的重要性,也明白怎么样才能让颜色搭配更和谐、更美。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教材搬到屏幕上。例如,一年级上册《谁画的鱼最大》一课,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声有色的鱼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不同形状色彩的鱼,感知鱼的外形美、动作美。并让学生从屏幕上找找你认为最美的鱼是哪一条,说说为什么。在这些线条与色彩组成的图案中蕴藏着丰富的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这种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城市雕塑》一课中,以让A4纸立起来的互动让学生全部参与进课堂,通过游戏的方式解决本课后面制作上的关键问题。又用将纸揪成一团让纸立起来的方式打破常规认知,并现场将其变成一件作品,引入城市雕塑的课题同时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再结合本地一些雕塑公园实景和更多的雕塑图片,让学生感受城市雕塑的特点,培养学生审美认识、评价、判断的能力,最后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掌握了利用纸盒或卡纸和运用卷、折、剪、粘等方法,设计制作造型新颖的抽象雕塑。

(作者单位: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学校)

猜你喜欢
美术核心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