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非遗乌力格尔所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2023-06-15 10:26程瑶
今古文创 2023年21期
关键词:阜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阜新市乌力格尔是极具蒙古族特色的曲艺形式之一,是在继承蒙古族说书传统和广泛吸收汉族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神话传说、曲艺以及蒙古族音乐的基础上繁荣发展起来的,是蒙古族和汉族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乌力格尔是蒙古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蒙古族人民学习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入挖掘乌力格尔中蕴含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国家观等内涵,对于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阜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1-009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32

乌力格尔是蒙古族的曲艺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科尔沁右翼中旗、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蒙古族聚居地。2006年,乌力格尔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阜新市乌力格尔的表演曲目普遍移植于汉族文学作品,是蒙汉两族进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乌力格尔与汉族历史演义小说的比较研究、某一表演曲目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以及比较同一文学作品和表演曲目等方面。本文在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通过阜新市乌力格尔来研究蒙汉两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希望在增强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所裨益。

一、阜新市乌力格尔历史发展脉络

阜新市位于辽宁西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与沈阳相邻,西与朝阳相接,南与锦州相望。下辖海州区、细河区、太平区、新邱区、清河门区5区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2县。元朝时期,阜新市已有了蒙古族的足迹。成吉思汗之弟别里古台因随元太祖打天下有功,元太祖“赐以蒙古百姓三千户,及广宁路、恩州二城户一万一千六百三,以为分地;又以斡难、怯鲁之地建营以居”[1]。据《阜新市少数民族志》记载,这是最早定居在阜新地区的蒙古人。此后,兀良哈、蒙古勒津、土默特等蒙古各部也来到阜新生活。蒙古族能歌善舞,在迁徙的同时,将乌力格尔也带到了阜新。乌力格尔在汉语中意为“说书”,是胡尔奇在“胡尔”伴奏下,以说唱故事的形式表演文学作品的一种蒙古族曲艺。根据表演过程中是否使用乐器以及使用何种乐器,可将乌力格尔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胡尔奇徒口讲说进行表演的是“雅巴干·乌力格尔”;胡尔奇使用潮尔伴奏进行表演的是“潮尔·乌力格尔”;胡尔奇使用四胡伴奏的是“胡仁·乌力格尔”。三者之中胡仁·乌力格尔最为流行。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就以“胡尔”或“朝尔”为伴奏,表演《江格尔传》《格斯尔传》《成吉思汗传》等英雄史诗。此后,乌力格尔的题材来源逐渐增多。《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等源自民间叙事诗、叙事民歌;《烟酒之害》《红太阳》等是根据现实生活的相关事件创作而来;《太阳姑娘》等则源自民间故事。

阜新市乌力格尔的发展与明清时期汉族人民的大量涌入有着紧密的联系。明朝在东北地区实行卫所制度,今阜新地区分属广宁后屯卫、营州左屯卫。一卫大概有五千六百人,此外还包括罪犯、元末割据势力及农民起义的士兵,给阜新市带来了新鲜的汉族血液。清朝初期,统治者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为保护满洲风俗,实行封禁政策,“严禁流民开垦”。[2]然而每逢天灾人祸,汉族人民多到东北地区谋生。如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天津、河南等地干旱,“两府所属失业流民闻知口外雨水调匀,均各前往就食。出喜峰口、古北口、山海关者颇多。” [3]19世纪中后期,闯关东浪潮叠起,关内汉人得以大批涌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蒙古族和汉族人民逐渐处于杂居状态,并且在生活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和往来,“土默特左旗高阜新县,除县城内设有商务外,其他烧户当铺、大小商贾二三十家、均系汉民。”[4]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5]受汉族农耕文化的影响,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由“逐水草而游牧”逐渐转变为半农半牧。同时,汉族的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观念、曲艺等文化也传入阜新地区,丰富了乌力格尔的表演曲目和表现形式。

二、乌力格尔:阜新市蒙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英雄主义精神是汉族历史演义和英雄传记类文学作品在蒙古族聚居地广泛传播以及蒙古族和汉族进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与基础。阜新市乌力格尔是在广泛吸收汉族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神话传说、曲艺以及蒙古族音乐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汉族人民在迁徙到阜新地区之后,将大量的汉族文学作品带到了此地,蒙古族人民以《隋唐演义》《水浒传》等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为依据,改编出《八弟罗成》《程咬金轶事》《玉麒麟卢俊义》《野猪林》等作品,极大丰富了乌力格尔的表演内容。

阜新市乌力格尔的繁荣,离不开恩克特古斯和旦森尼玛等人的创作和表演。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乡辉特浩绕村人恩克特古斯以《说唐》《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汉族文学作品为依据,创作出章回体小说《兴唐五传》。《兴唐五传》由《苦喜传》《全家福》《殇妖传》《契僻传》《羌胡传》五部分组成。全书以唐王朝内部忠奸斗争为主线,讲述了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罗成等忠臣的后代——秦仁杰、程恭业、尉迟训、罗叔玉等人忠心赤胆、安内攘外、除暴安民、前仆后继的英雄事迹。以《羌胡传》为例,恩克特古斯在借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汉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出与关公刮骨疗伤、诸葛亮七擒孟获、潘金蓮毒害武大郎等相类似的故事情节。此外,恩克特古斯还仿照《水浒传》中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答里孛、琼英、段三娘等女性人物,塑造了“罗猛夫人单公花梅、薛高夫人严杜鲜花、单英三姐、宏权娥、宏英兰、孟四娘、秦俊彪夫人唐文梅、薛安夫人肖燕春”[6]等众多个性突出的巾帼英雄,从而丰富故事情节,弘扬爱国情怀。《兴唐五传》的问世,开辟了蒙文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兴唐五传》流传至今,仍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乌力格尔代表性传承人杨铁龙和韩英福的主要说唱曲目之一,深受蒙古族人民的欢迎。

蒙古族文学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说书艺术的发展,使乌力格尔这一曲艺形式达到了鼎盛状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旦森尼玛(1810—1889年)幼时曾在葛根庙当喇嘛,经常向村民们学习胡琴和演唱,并钻研诗词和散文等文学,经过长时间的自学,通晓了蒙、藏、汉三种语言和文字,为日后将汉族文学作品《王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唐宋传奇》等编译成蒙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离开寺庙之后,旦森尼玛身背四胡,以说书为业,浪迹四方。由于他表演的说书情节曲折,语言精练,唱腔动听,朝玉邦、白音宝力稿、琶杰等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一批优秀的说书艺人就此诞生,推动了乌力格尔的发展和繁荣,旦森尼玛因此被认为是乌力格尔的鼻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它的有效展示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像乌力格尔这类曲艺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通过传承人胡尔奇的表演将乌力格尔曲目中所蕴含的理想、信仰、道德、伦理、艺术、科学、教育和历史等内容表现出来,从而在社会伦理、道德引领和情绪梳理等方面贡献民间智慧。欲从艺,先立德。成为一名合格的胡尔奇,首先要坚决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讲好非遗故事。其次,需要有一副好嗓子和高超的琴艺,将故事娓娓道来。再次,胡尔奇要有极好的记忆力和毅力。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曲牌和曲调多达上百首,需要背诵唱词和唱段更是有几千条。演出的过程中通过吟诵、歌唱、拉琴、表演等环节,将曲目中的各位人物和主要事件完整展现出来,往往需要两三个小时。然后,胡尔奇需要兼通蒙古语和汉语。乌力格尔是依靠蒙语来进行创作和传承的。胡尔奇在演出中也多以蒙古语进行表演。随着汉语的普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阜新市蒙古族的大部分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汉语。兼通蒙古语和汉语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乌力格尔的宣传队伍中,从而为乌力格尔增添年轻的血液。杨英福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偶尔夹杂着汉语。例如他在表演《全家福》时,“用汉语‘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张起脚来再怕狼来描述12岁的小将张玉宝。”[7]

杨铁龙,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曾在乌力格尔比赛中获得国家、省、市、县级的各项奖项,代表作品有《兴唐五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在演出的过程中,杨铁龙会将汉族朝代的兴衰变迁创编成文字,加深蒙古族人民对汉族历史变迁的认识。“自苍天开成,自大地形成,阳光普照,明月当空。肥沃土地上,万物皆旺盛。世间大地上,人类变永恒。人烟繁衍生息,社会发展进程。自三皇五帝,至夏、商、周,自夏、商、周,至秦、汉、三国,自秦、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自隋唐五代,至宋、辽、金时期,自宋、辽、金时期,至元、明、清,万年的历史……”[8]可见,乌力格尔是蒙古族人民学习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

乌力格尔是蒙古族曲艺艺术的典型代表,是蒙古族曲艺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汉族移民的涌入,汉族的莲花落、评书、大鼓等曲艺也相继进入阜新地区。胡尔奇在创作的过程中,吸收了汉族曲艺中的优秀成分,促进了乌力格尔的繁荣。“胡仁·乌力格尔演出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都用散文体来说唱,类似于汉族的评书;第二种是以唱为主的韵文体来说唱;第三种是说唱结合的形式,这与汉族说唱鼓书的形式相近。”[9]可见蒙古族和汉族进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渠道和方式具有多样性。

三、阜新市乌力格尔的传承与现实意义

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网的相关信息来看,截至目前,阜新市拥有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36项市级非遗项目,非遗资源极为丰富。本着“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宗旨,阜新市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先后成立了阜新市阜蒙县文化新闻出版局、阜蒙县文化馆、阜蒙县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阜新民族艺术团、阜蒙县非遗中心、阜蒙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等众多文化部门,在收集与整理乌力格尔相关资料、推动乌力格尔的传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00年,阜蒙县文化局副局长李青松撰写了《胡尔沁说书》一书。“该书不仅收集整理了胡仁·乌力格尔的曲牌和词牌,还从文化部门的角度分析了胡仁·乌力格尔的特征、影响和未来。”[10]《蒙古勒津胡仁乌力格尔》《阜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等书籍的编撰和出版,为乌力格尔的传承提供珍贵的文字资料。

“传承中的民间艺人是各类民间艺术形式最直接的创造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最热情的传播者。”[11]近年来,杨铁龙和韩英福除了在学校担任“乌力格尔艺术传承班”的老师、阜新蒙语电台录制节目、在村屯和社区进行表演活动之外,还积极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关东风情宝岛行”辽宁民间文化展示展演活动、“中国文化年”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乌力格尔的无穷魅力和深厚底蕴。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2012年阜新市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铁龙、韩英福先后纳入乡镇文化站正式编制序列,推进非遗项目传承工作深入开展。2015年12月18日,阜蒙县非遗中心举行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族乌力格尔”胡尔沁评定会。以艺人所掌握的书目名称、词牌名称、曲牌名称和数量以及在说、唱、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等为评定标准,将现有从事说书活动和学艺的乌力格尔艺人,评定为三个等级,并发放相应的“等级证书”及奖金,从而充分调动乌力格尔艺人的积极性,使乌力格尔代代相传,后继有人。截止到目前,阜新市已成功举办13期国家级项目“蒙古族乌力格尔”培训班,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乌力格尔的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阜新市还运用媒体,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村屯、进社区展示展演活动,让非遗走进现实生活。2021年4月12日至16日,阜蒙县县委宣传部啟动了党史学习教育“云宣讲”蒙古族特色周活动。4月13日,“魅力蒙古贞”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杨铁龙《青马双枪红司令》的视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了阜新市深厚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将党的理论宣传贯彻到最基层。2022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阜新市在宝地温泉小镇举办阜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制作宣传展板、发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资料、媒体网络宣传等方式,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渠道,让广大人民群众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非遗之美。

阜新市乌力格尔是草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族与汉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汉族文学作品特别是历史演义类作品传入阜新地区之后,经胡尔奇的编译及传唱,汉族文学作品得以在阜新地区广泛传播;此后胡尔奇更是将汉族语言、神话传说、曲艺等优秀文化成分纳入乌力格尔的曲目中,并按照蒙古族崇尚的英雄主义精神对其进行改编,促进了乌力格尔的繁荣。在日常生活中,蒙汉两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通过观看《二万五千里长征》《刘胡兰》《黄继光》《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打虎上山》等曲目,有利于引导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爱祖国与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国家观、各族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民族观、铭记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观,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利益攸关、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从而建立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主席曾说过:“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和传承乌力格尔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发扬蒙汉两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进蒙汉两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文化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蒙汉两族人民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乌力格尔中蕴含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等内涵,这对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王桂芹.移民文化传播与民歌传承变异——山东民歌与东北民歌之比较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26-32.

[6]乌云塔娜.试论《五传》的汉文化影响和蒙古文化特質[D].中央民族大学,2006.

[7][9][10]陆雯.蒙郭勒津地区胡仁·乌力格尔研究[D].沈阳音乐学院,2015.

[8]韩星.阜新蒙古族艺人杨铁龙说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11]王志清.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艺人生存现状调查[J].民间文化论坛,2006,(02):72-78.

作者简介:

程瑶,女,汉族,山西临汾人,渤海大学2021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阜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阜新市产业结构的水环境污染效应研究
我的自画像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阜新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阜新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阜新市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分析
推进阜新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