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昂、豁达与澄澈

2023-06-15 14:42:48申艾加
今古文创 2023年21期
关键词:张岱移民

申艾加

【摘要】张岱作为清初遗民的文人代表,在国家政局更迭动荡、个人生活贫困拮据的双重压迫下仍能坚守气节,安然自处,显示出其自身独到的遗民生存之道。本文从张岱诗歌中仰视、平视、俯视的三重视角展开分析,探究张岱以咏史诗、山水诗仰观宇宙,流露铿锵激昂的报国壮志与人生信仰;以农事诗、叙事诗平视家人,表现圆融豁达的心胸格局与非凡气度;以山水诗、咏物诗俯窥自身,显露空灵澄澈的精神向度和晶莹心性,呈现张岱遗民生存哲学的三重境界。

【关键词】张岱;移民;生存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21-005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18

张岱现存的诗歌大多作于明亡之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明亡。是年,张岱48岁,尽享半生雍容浮华,而其后半生的命运也随着明朝的灭亡一并跌入深潭。祁彪佳自沉、黄道周被俘、曹学佺投缳、王思任绝粒,一众忠臣节士以死抗清,张岱亦毁家纾难,追随鲁王,奈何天不遂人愿,时事日非,大势已去,张岱只得隐避嵊县山中,“駴駴为野人”。在乡间的隐居生活可谓饥寒贫苦,食不果腹,常至断炊。张岱白日初学繁重农事,操劳一家23口的吃穿生计,晚间亦笔耕不辍,三十年修成明史《石匮书》,亦传《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不朽之作。

在张岱现存的几百篇诗歌中,我们能够发觉其穷且益坚的不屈意志,更会惊叹敬佩他淡然自守、苦中作乐的宏阔心胸。从张岱仰观天下的雄渾激荡,静观家庭的平易包容,及至俯窥自身、挖掘心性的空灵澄澈三重视角中,可以窥探清初遗民在国家政局更迭动荡、个人生活贫困拮据的双重困境中坚守高洁情操,保持恬淡心境的生存哲学。

一、仰观宇宙——铿锵激昂

作为清初移民的代表,张岱在诸多咏史诗和山水诗中抒发了家国兴叹的黍离之悲,在雄浑激荡的高歌浩荡中显露出诗人对江山社稷的殷切关怀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述史十四章》一联组诗追咏缅怀前代豪杰英雄,一展现潇洒豪气,借鲁仲连“义不帝秦” ①、留侯“博浪一椎”抒诗人满腔热血的报国壮志,又以陶渊明“瓶则缺粟,琴亦无弦”、李白“生为明月,死剩清风”自况,言说诗人坚贞高迈的精神信仰。

除咏史外,对气象阔大、雄浑广渺的自然山水的描摹中亦能彰显诗人铿锵激昂的救国雄心。如《百丈泉》言:“银河堕半空,摇曳成云雾。”百丈泉瀑布倾泻如同银河坠落流溢人间,未及落地便已化作云雾飞腾,极言瀑布之高,奔流气势之盛,富于旺盛激情和生命冲力。“盘郁几千层,巉嚼得溪路。鲠咽不得舒,张口只一吐。”泉水盘踞郁结达数千层之多,水势沿溪流蜿蜒缓流,寓时间变化于水流的空间形态之中,由前句“堕”的急速变为“郁”的迂缓,言泉水欲奔腾倾泻而无处施展,只得在沉郁暗默中不断积聚充盈过剩的能量。“鲠咽不得舒”将泉水赋予人的性情气质,同时作者亦以泉自况,借景抒情,一“鲠咽”即言明诗人黍离之悲无处疏解的沉闷郁结,“张口只一吐”以口语化的轻笔反衬泉水一吐为快的极沉极猛之势,表露久积心头之怨终得以宣泄的酣畅快意。“万斛喷珠玑,百丈悬练素。”万斗泉水汲汲待发,“只一吐”便“喷”泻似珠玉般晶莹饱满的水珠,“喷”表水流速度快,“万斛”总体体量之大与“珠玑”个体颗粒之晶润相对比,似“万斛”泉水一次仅喷射一颗,极言水压之大,动力之强。“百丈悬练素”将视野由局部放大至整体,数万个体的喷薄迸发汇至一处又如万丈白绢高悬垂落,由局部的动到整体的静,由个体的激情跃动到集体的庄严稳重,营造震人心魄的壮丽景象,直击腹有隐衷而难于宣泄的移民内心,难怪诗人一见此泉便“胸中磊块藉以一吐,意甚开爽”。更有“闪铄雷电惊,奔腾神鬼怖”“磅礴不可驯,山川为我怒”“万马如奔云,险隘熟敢阻”数句描绘宏阔广远之意境,烘托诗人励精大业,志在复国的宏伟壮志,满腔激情如百丈倾泉,如万马奔云,势不可挡,寄予诗人恢复明室的强烈愿望。如在《白洋观潮》中对天发出摧肝裂胆的呼喊:“世上无女娲,谁补东南缺?潮后吼赤泥,应是玄黄血。”谓战火纷飞,百姓遭难,而世无名将贤臣能重振威势,恢复明业,自己身为明臣应当为国出力,担起女娲补天之职。而正是这种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担当,内在强有力的精神信仰,支撑起诗人的情感空间,而不至过度纠缠苦恼于个人身世飘零之苦,陷入个人的惆怅与消沉无法自拔。诗人仰视国家社会如同仰视百丈泉一般,未见此泉而心中有泉,心中之激流永不停息,满腹忠言盘郁千层,一朝感发便倾泻如瀑,足见诗人对国家报以铿锵激昂的深沉情感,时时不忘复兴明室的大业,心有远志,方守得住初心。

因有此鸿鹄之志,诗人并未选择与当时诸多名士一样自尽殉国,而是将满腔热血抛洒在修撰明史之上,三十年血汗书成《石匮书》,以史书留存明王朝的功勋伟业,以尽文人之职。如《读郑所南心史》云:“余与三外老,抱痛同在腹。”“愿为前汉书,后汉尚有续。”诗人与南宋遗民郑思肖同经国家沦落,均尝满腹辛酸钝痛,故同发愤著书,望复兴有日,待后人相继,寄托作者对恢复明室的一片信心与希冀。《毅孺弟作石匮书歌答之》中“白水真人天一隅,中兴有日定还车。班彪只许完前汉,范晔还成后汉书。”亦同此意,诗人将满腔昂扬斗志与激荡心绪融注于修史事业,潜心治书的沉静与投入无疑是对激动躁郁、愤慨难平情绪的节制和疏解,有张有弛,将仰观国家之慷慨激昂转化为坚持生活的不竭勇气和撰文修史的持续动力,体现张岱生存哲学的第一重境界。

二、平待家人——圆融豁达

除却抒发对家国理想的远大抱负,张岱诗作中不乏对家庭生活及农作事务的细腻描写。就诗人隐居后的经济条件来看,张岱能够依靠劳作维持一家二十三口的日常生活实属不易。可以想见张岱一家由鼎食之族一落变成乡野农夫,此间生活水平差异之巨,纵使心理失衡崩溃也是人之常情。而张岱诗作中非但没有表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厌恶不适,也没有表现因贫苦生活的痛苦和憔悴,反而在《种鱼》《舂米》《担粪》等诗中对亲身所经历的繁重农事加以调笑戏谑,乃至发出“日久粪自香,为农复何恨”的自我解嘲。诗人以一种圆融豁达的人生姿态平静淡然地接受了不堪的现状,并以此宽慰劝导家人,维系起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更能用幽默升华的方式化解生活中的挫败与苦难,以此带来超越现实、抚慰心灵的平和与释然。

《甲午儿辈赴省试不归走笔招之》诗云:“自经丧乱余,家亡徒赤手。恨我儿女多,中年又丧偶。”陈诗人落魄困窘之境,国破家亡,门丁零落,诗人孤身支撑一大家人吃穿用度,生计难题亦令诗人“恨”。此种生活困境无论哪年哪月都令人痛心疾首,何况诗人家忧之上更有国愁,诗人仅以直笔铺述而未加渲染突出,亦无景物烘托,用简明质朴之语勾勒贫苦生活的表象,似平静的陈述,更像脱困后对前事的回忆,从中感受不到细琐生计的压迫与催逼,也不见锥心刺骨之痛,与黍离之悲的激切沉重无从相比,可见诗人心胸阔达宽宏,对现实经历之苦带有往事回溯性质的超脱与豁达。

“二妾老如猿,仅可操井臼。呼米又呼柴,日作狮子吼。”对家人的描写失望中带有自嘲口吻,而对二妾的憎恶之感少于诗人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一“猿”字不仅言年老,谓昔日欢乐时日早已不再,更凸显颠沛流离、愁于生计对家人心性的摧残和折磨,谓其精神面貌的衰颓阴郁,因而导致家庭氛围沉闷滞涩。二妾精神信仰已然崩塌陨灭,眼中仅余柴米油盐的家庭琐碎,衣食之需、口腹之欲成为生活的全部,故“日作狮子吼”从内在精神层面彻底沦为乡野村妇,令诗人惊心又不免叹息。

面对如此情状,诗人又是如何在家庭生活中保持本心,坚守平和,而不至堕化为猿的呢?诗人的处事之道在对儿子的劝诫中得以体现。“儿辈慕功名,撤我若敝帚。持此一管笔,思人麟凤薮。”儿辈为振兴家业,志在科考求取功名,诗人则坚守归隐之志,“宁使断其炊,取予不敢苟”,纵使生活困难到吃不上饭,也誓不入清廷为官,因对儿子苦心劝慰,“阿堵与荐剡,均非尔所有。不若且归来,父子得聚首。挈瓶往灌畦,捕鱼编竹笱。”可见诗人不为眼前困难所扰,丝毫不移心志,与二妾行径不可同日而语。“挈瓶往灌畦,捕鱼编竹笱”一语轻快简明,似透轻松闲适之感,仿佛乡间闲人,悠然享受田园风光,而知诗人身世遭际便更显其超然旷达精神之可贵难为。

诗末更有“温饱得一年,一生亦不负”一句,很难想象此言出自前半生雍容富贵、奢靡享乐的世家公子,如此食不果腹的苦难窘境之中诗人亦能知足自乐,得一年温饱便感不负一生,有此圆融乐观心境方能受此磨难而不失本心。

《仲儿分爨》中亦能显诗人和颜化解家庭矛盾:“吾譬吾一家,行船遇覆溺。二十三口人,各各宜努力。手足自踤阹,方能不氽入。如何望我援,乃共拉我褶。沉沦结一团,一人不得出。”诗人将全家此时所处的困境比作行船溺水。如果全家二十三人各自奮斗,聚拢一心,团结一致,方能顺利脱困,而若全家都把希望寄托在诗人一人身上,就像同人在水中挣扎之际同时抓住一人衣袖,那就将全体沉溺。诗人以生活常理为喻,形象化地阐释了生活困境的解脱之道,以理服人,没有强硬地说教和训斥,而让家人明白诗人并非推卸责任,而是期待全家协同进取的良苦用心。

对于身陷拮据生活的诗人来说,能以此客观冷静地心态分析类比所处困境,并以平和圆融的心态巧妙化解家庭纠纷,足见诗人豁达明旷的宽广心胸及包容超脱的修为境界,体现张岱生存哲学的第二重境界。

三、俯窥自身——空灵澄澈

仰观国家、静窥家庭之余,诗人的情感导向归于对内心的审视与探察。暂时卸下家国复兴的重担,短暂抽离家庭琐事的纷扰,诗人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灵魂对话,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与苦难和解,实现内在心灵的空灵澄澈,值得后人学习效仿。

与壮伟雄阔的百丈泉、白洋潮不同,诗人透过内心世界所见外物多为透辟晶莹、清幽淡雅之景。如《枫落吴江冷》云:“长林来远风,刁寥在木末。”一“长”一“远”似空中无人机镜头航拍远景,又摹出深幽树林飒飒风声激响,视听结合,“来”字做动词,表现风势悠远连绵不息,富于动感。二句由远及近,将视线聚焦于眼前树梢,由整体宏观视野转至个体微观视野,为下句“枫落”铺垫。“洞庭虽未波,秋老枫叶脱。”将平静水面与岸边枫叶相对,“老”字富于时间线性流动,暗寓枫叶由盛及衰的时光变迁,仅有风声而不见水纹,如镜水面上映现着不断絮絮脱落的枫叶,作者不禁疑问,难道远风只管拂落枫叶,而不侵扰一袭碧水吗?水天一色,枫叶飘零,呈现一派清冷淡远之象。“叶落愈鲜明,秋水净于抹。”笔锋一转,一扫空幽萧索之前景,红枫飘落本凄凉而方觉“愈鲜明”,秋水死寂原寡淡而心感“净于抹”,此二句显示诗人旷达澄澈之心境,胸有此情而眼见此景,实非常人能仿。在一片沉郁衰颓之景中陡然添色,焕发精神,颇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之余味。后句虽谓“日暮意思凉,孤舟江水阔”仿佛寒夜难耐,孤寂难挨,而实有融个人心绪于广袤天地,于寒风阔水中领悟人生哲理之意味。诗人眼中的鲜明与洁净正是其内在心灵的显示与外化,彰显其晶莹通透的精神世界,抛下物质生活的琐事纷繁,而专注于眼前之景、心中所想,在心中留有一块不染纤尘的精神园地,无论置身何处都能发掘出身边之景的纯洁与美好,以心中之空灵澄澈照应万物,方显诗人在艰难时世中安身立命的精神源泉。

与之相似的还有《江上数峰青》:“秋水净若无,过鸟影不入。远山积黛痕,空濛用勾勒。”秋水晶澈之至仿佛空气般无形无迹,飞鸟之影都无法在其上映现,以飞鸟之动映衬秋水之静。远山缥缈似青黑黛痕,在细雨迷蒙中勾画出朦胧痕迹,秋水远山,细雨飞鸟,诗中有画,蕴清幽素雅之味。“江平山欲浮,去天不隔尺。波光横射之,澹澹只数画。历落在其中,天水不得一。”江水看似平静清浅而内藏深蕴,似能将山峦浮起,直指云霄,波光似点睛之笔,仅寥寥数画便勾勒出水光微浮、混融一体之貌,人落其中亦难辨水天之别,表现诗人寄托性情于秋水远峰之间,达到物我相融,圆融合一之境,所见之景亦谓其心之明。

除去描山摹水的写景诗,咏物诗中亦可见诗人对自身心灵的探索与复归。如《雨梅》一首:“梅开不得时,乃与雨相值。梅意自孤危,威仪仍不失。”梅开逢雨,世人多谓“不得时”,而梅花自恃孤高,纵在雨水凌击之下仍不失端庄优雅,此处可见诗人自况,将个人落难遭际与雨中之梅类比,从梅的仪表情操中可见诗人的身影。“我见敬畏生,不敢作凄侧。古人爱观梅,原重其骨格。”诗人见其如此傲骨,心生崇敬,不敢像同情其他落花一样为雨梅叹息,仿佛凄切哀婉的伤感有损雨梅伟岸孤高的气节。雨梅的凋零不仅是走投无路的悲剧,更有崇高圣洁的牺牲,仿佛英雄慷慨就义,坦然赴死。“色香不足论,所重惟洁白。濯濯见孤棱,反得雨之力。”梅花的沁香亦不足与其洁白晶莹之性情气骨相并,在雨水无情的击打下更见其孤傲坚韧之气,故云“在雨亦复佳,不必为叹息。所以高士心,受妒不受惜。”结句更显托物之意,胸怀“高士心”纵然身陷艰难困境亦不自伤自怜,更无须垂怜叹息,所谓“在雨亦复佳”“濯濯见孤棱”。诗人以雨梅自比,怀澄澈之心视生活纷扰的苦难,以空灵透辟的眼光洞悉世间万物,顺逆波澜均包容于胸,以晶莹冰心含化遗民之忧,体现张岱生存哲学的第三重境界。

四、结语

作为清初遗民的代表,张岱在亡国之恨与生活之忧的双重困境压迫之下退守乡野隐居半生,在繁重农事之余修史著书,坚守初心,恬淡自处,得享高寿。探析张岱诗歌中的三个主要视角即可见其遗民生存之道的人生哲学:第一视角为仰观宇宙大业,《述史十四章》历咏前代豪杰,《百丈泉》《白洋观潮》借雄浑壮景一展报国壮志,可谓“祗谒旧寝园,此心日夜热”,《读郑所南心史》《毅孺弟作石匮书歌答之》立志著书、发愤修史,“借彼风霜笔,写我冰雪肠”,宣泄铿锵激昂的满腹豪情;第二视角为平视家庭亲人,《舂米》《担粪》以幽默调笑疏解农事之劳,《甲午儿辈赴省试不归走笔招之》《仲儿分爨》则以理性平静的姿态调和家庭纠纷,可谓“世间何时堪扼腕?好月一轮茶一碗”,展现其圆融豁达的处事心胸;第三视角为俯窥自身性灵,发觉剔透纯澈的心灵空间,《枫落吴江冷》《江上数峰青》及《雨梅》以晶莹通透之心照应自然万物,可谓“濯魄于冰壶,清晖更皎洁”,建构起空灵澄澈的精神世界。此三种视角正对应张岱生存哲学的三重境界。

注释:

①(明)张岱著,夏咸淳辑校:《张岱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各诗句均引自此集。

参考文献:

[1](明)张岱著,夏咸淳辑校.张岱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夏咸淳.论张岱诗稿—— 《张子诗秕》[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03):176-183.

[3]鲍恒.一片冰雪铸诗魂——试论张岱诗歌的总体特征[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02):116-122.

作者简介:

申艾加,南开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张岱移民
Ultrafast carrier dynamics in GeSn thin film based on time-resolved terahertz spectroscopy
体悟人生,感悟孤独
体悟人生,感悟孤独
——领悟张岱的“痴”
课外语文(2023年2期)2023-03-09 08:59:56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移民征迁安置
签证移民
侨园(2016年8期)2017-01-15 13:57:27
一个人的梦
视野(2016年7期)2016-05-14 00:42:39
Immigration移民
留学(2015年12期)2015-12-19 06: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