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贯中西:罗铭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价值

2023-06-15 14:59窦靖舒
新西部 2023年3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技法

罗铭是进行绘画创新探索的代表性人物,在山水画表现技法上敢于打破传统山水画的既定程式,既强调传统笔墨情趣,又面对大自然观物取象,坚持写生,在漫长的山水画创作体悟中尝试创新中国山水画,开辟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笔墨的有机结合之路。他又在绘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绘画的教学理念,对长安画派第二代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既是画家表达自身精神情感的载体,也是历史长河里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既是不同时代画家反复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方法、规律的体现,也是画家以自我风貌所留存下来的所在时代的艺术财富。进入21世纪,如何让山水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这是很多画家都在思考并不断进行艺术实践的大事,他们认为中国山水画要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创造新的审美形式、新的审美境界,并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作品。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践行者之一就是罗铭。

20世纪50年代,罗铭就与李可染、张仃共同探讨中国山水画的改革之路,并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找到了与当代山水画语言观念融合的创新元素,并探索中西融合的绘画技法,强调面向现实、师法自然,对景写生。他的山水画不受西方焦点透视和传统散点透视的影响,以紧随时代艺术创造手法,审美视角,去表现山石的主次关系、前后呼应关系,获得决定性的创新突破。可以说,他的山水画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手法,充分地吸收了中西方的绘画审美观念,并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探索与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对罗铭山水画当代价值的研究仍显不足。本文从其绘画历程、绘画实践、绘画教育理念几个方面分析其价值与当代影响力。

罗铭山水画创新性探索的历程

罗铭山水画的艺术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的绘画实践中,都在尝试各种创新。

1、1929-1952年,第一个创新发展时期

罗铭1929年在广州烈风艺专西画系就学,后来又考入上海美专,进行了系统而扎实的西画训练,他又在1931年进入上海昌明艺专学习中国画,其间受教于黄宾虹、潘天寿、贺天键等大家,系统进行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学习。1947-1952年,他游历南洋进行写生和艺术展览等交流活动。侨居马来西亚期间,他研究并探索西画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适应,并尝试融入中国画。罗铭山水画是通过借鉴西方绘画表现形式来表现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从而达到相互融合的创作目的。这期间,随着他对中国山水画的深入研究,从挖掘传统到自我意识观念的更新,达到了中西艺术精神的自觉性融合。具體表现在他于南洋创作的大量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精神影响的作品,如1948-1950年创作的《削羊皮》《补网》《剥椰子》等,既体现出扎实的西画造型基本功,又具备东方写意性符号。

2、1952-1959年,第二个创新发展时期

从南洋回国后,罗铭受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先生的聘请,任教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从事山水画教学期间,就关注中国画山水画创新的重要性,并以敏锐的艺术眼光开始研究山水画民族化的继承问题。他十分重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研究探讨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理论,强调自然环境下的写生创作。在山水画的创作实践过程中,他秉承“上承传统,外师造化,中发心源,迁想妙得”的传统,又对古人的创作要领进行了重新归纳,体现了他对传统山水画理论的新主张与认识。他曾呼吁:“要共同肩负改革开拓的任务,使中国画的前途更加辉煌灿烂。”徐悲鸿在《罗铭纪游画集·序》中评价说:“罗君以雄健之秉,笔歌墨舞,尽情挥写自然佳妙。”[1]这正是对他艺术创新的高度评价。

罗铭积极地在西方绘画中反复整合其艺术精华,并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具有民族性、表现性、独特性的元素有机地融合到山水画创新领域当中。他认为山水画创新最重要的、最具价值的理论内涵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时代精神,是否用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语言及表现能力去观察客观事物。他认为真正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山水画是立足于传统的,融合中国绘画精神的民族性和西方绘画造型灵魂,是不断深化西方绘画元素对中国山水画图式的创新融合。罗铭曾说:“中西绘画是两种不同审美体系和不同表现技法的画种,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觉得中国绘画在表现客观事物和抒发个人感情上,比西洋绘画有着更宽阔的自由天地,画家作为艺术的主体有更多的主动权。当然,西洋绘画的许多技法对于改进和丰富中国绘画有着借鉴的积极作用。我是中西绘画都学过,这样很有好处,它使我在创作中左右逢源。”[2]罗铭明白要使自己的山水画具有民族创新特性,就必须进行科学地观察、深入生活、感受自然,并进行系统的中西绘画理论研究探索。

1954年,罗铭和李可染、张仃三人结伴赴苏州、杭州、富春江、黄山等地旅行写生三个月,并于当年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了三人“水墨写生画展”,其中,罗铭有28幅作品参展。此次展览体现了当代中国山水画创新的探索道路,三位画家立足时代创新,通过深入生活,以新的美学理论视角来审视传统中国山水画,通过变传统笔墨的可读性为现实写生的可视性,在中西传统技法融合的表现形式上展现了新的艺术特色。

正如他们三人画展前言中写到的:“所以我们的目的与要求也比较简单,这就是:画一些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但又不是老一套的,而是有亲切真实感的山水画。”[3]罗铭以他高起点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融汇中西绘画的创造能力,成功地把西方绘画的艺术表现观念和中国传统山水画表现语言紧密结合,探索性地提示当代画家如何在传统技法与西方绘画造型元素相互交融中进行山水画的重构与突破,他为中国山水画现实主义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创造性经验。

罗铭于1957年访闽粤侨乡并进行写生活动,就充分体现了他主张西方绘画艺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相互借鉴融合的尝试。他亲身体验南国风俗民情、生活气息,利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去科学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他在写生实践中不断凝练自身的笔墨表现技巧,并结合西方绘画构图、造型、透视等形式,赋予作品一定的精神内涵。此次写生的近百幅艺术作品,体现出他对传统中国山水画语言的全面深入认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作品中既融合了西画的表现技巧,同时展现了酣畅淋漓的笔墨实践与探索,尤其是对自身写生创作思想转变的充分展示。在闽粤侨乡的写生活动,使他的山水画创作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罗铭早在1948年一次画展的招待各界茶会席上,就谈了主张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渗透融合的话题。他说:“二三十年来,中国的绘画在不断地变动中。这变动自然是一种好的现象。艺术本来不应有国界和地域,表现出来,有其艺术价值存在的,就是一件好作品,不要问他用的是什么工具,表现的是什么手法。……许多对西画有成就的画家,都把油画笔放弃,来改画中国画。只可惜有些画家对中国绘画的了解仍欠深邃,不是依然离不开画图有藩篱,就是不能使中西两方的技巧融合渗透,这也许是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的现象。但我却早已相信这是一条未来的康庄大道,只视乎我们是否抱着勇敢牺牲的精神去努力开辟罢了。”[4]

他在1957年作品《武夷山永乐禅寺》《海珠大桥》中,就运用西画的构图及透视手法来表现描绘对象,并借鉴传统中国山水画图景式技法,熟练运用传统山水画的笔法与墨韵,点线交错,用浓淡、聚散、虚实相间的墨色来点染场景,作品既呈现出了写实感、层次感、空间感的构成关系,又和西方的写实风景画截然不同。他巧妙运用笔墨的表现技巧去生动地表现南国山水景色的强烈美感,使南国意境深远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观者眼前。访闽粤侨乡写生系列作品中画面的构成元素冲破了旧的传统形式,画面表现主体突出,现实景物的形象取舍得当,形神兼备,自然与生活观察完美结合,画面具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访闽粤侨乡写生系列作品标志着罗铭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当时已经达到了相当娴熟、纯净的程度。标志着他山水画创新风格已初步形成,也体现出画家探索研究中国山水画的个性追求。

3、1959年-20世纪90年代初,第三个创新发展时期

1959年,罗铭应西安美术学院刘蒙天院长的邀请,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的美术教育事业,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并成为山水画专业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罗铭被西北黄土高原博大粗犷雄浑的气势和奇险挺拔刚劲的华山深深地打动了,他真正领悟到了中国山水画的民族性和表现性完美统一的真正含义。他以全新的艺术创作激情、艺术表现形式开创了独具面貌的华山山水画,创造了新的山水画艺术审美形式与审美境界。他曾17次登上华山去研究、写生、创作。他画于1960年的《华山苍龙岭》《华山脚下无忧亭》和《华山五里关》的这些作品,可以看出罗铭表现华山的艺术探索道路,他已经开始对华山山脉起伏变化、陡峭的岩壁、暴露的山石线条以审美的角度进行研究,华山系列作品体现了他把西方绘画观念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皴、擦、点、染技法进行完美统一的创新例证。

进入20世纪80年代,罗铭的山水画创作更加成熟老练。1980年创作《华山宏图》和1987年创作《西岳华山图》,在表现技巧上,利用西方绘画的造型技巧把华山山体进行层层拉伸,使山体具有一定的纵深感,透视焦点最后集中于主体山峰,能够看到他独特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路,体现了他深厚的笔墨基本功,以及他对山水画创作所涉及笔墨、形式到诸多问题的正确而全面的独特见解。绘画也体现出他多年来对华山内在精神、氣势和性格的研究与提炼。原陕西省国画院院长苗重安先生回忆说:“画西岳华山图……面对实景按艺术规律去决定主次、虚实、开合、呼应关系。在表现手法上罗老师又以他特有的笔墨语言,短锋狼毫,破笔皴擦。在树石结构基础上更重视用感觉去表现。”[5]

多年以来,罗铭在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创新过程中,在自己探索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艺术观念,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艺术创作主张。他说:“要学传统、更要去生活。观察生活真的东西,多写生。不外是源与流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验,不去学,是傻。值得骄傲的是我们有深厚的传统。善于向别人学习,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更主要的是到生活中去。”[6]他还说:“山有山的骨骼脉理,你们要仔细观察。画山要先解决它的形体,然后是纹理,再者就染出远近空间。难,但不要听的太复杂,不外是快慢、粗细、顿挫这些。”[7]

罗铭用笔墨表现山水画创作方面,没有体现出承袭哪家哪派的既定程式。他真正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继承中国传统山水画表现形式,长期根植于自然界的山山水水,经过多年对山石的细心观察和写生创作,形成了破笔散锋、枯笔焦墨为主题的表现手法。用顿挫刚劲、老辣恣肆的线条勾勒山石结构轮廓线,用层次分明、浓淡相宜的水墨进行皴擦晕染,表现出山石凹凸的肌理质感,以自己独特的中西审美视角把罗氏山水画风貌特色呈现在人们面前。

罗铭山水画创新性及其当代价值

绘画贵在创新,并能反映时代特色。罗铭山水画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绘画观念、绘画实践、绘画教育观念等不同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1、罗铭绘画观念的创新性

罗铭山水画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思潮推动下产出的成果。罗铭根植于传统,吸收西方造型精华,认识到变革创新传统山水画技法与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联系。他说:“要时代的艺术家暴露现实,指出人生应走的正路,使人类精神趋于向上,快乐,和平,达到真、善、美的境界!”[8]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程征先生评价说:“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路径。他没有忘记自己已经具有的西洋画与中国画双重功底,以及其中包含着的中西画理。前者强调客观现实的真切性、再现性,后者强调主观意识的主动性、自由性,若取二者之长,既重生活的切近感、真实感,又有取有舍,有强调,有淡化,则能将二者的优点集于一身,转换为自己的优势。”[9]他启示我们要创新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山水画,既要汲取西方绘画造型的精髓,又要重视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表现语言。罗铭沿着这样的创新思路,反复探索、实践和总结,将中国山水画由传统表现形态转换为现代山水画形态,并形成了成熟的山水画创作观念,构成了他的新山水画表现面貌,实现了新时代山水画创新的形式突破。

2、罗铭绘画实践的创新性

罗铭山水画创新性的作品众多,如1960年创作的《奔驰在秦岭中的货车》《飞越秦岭》,1963年创作的《长江大桥》《深山运木》等。这些作品不仅仅只是描绘自然的景观风貌,而是反映出罗铭在不断地吸收、融化和创新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来歌颂祖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面貌。首先,作品画面注重经营位置、构图严谨,表现手法上借鉴西画造型技巧与透视关系。他拓展了山水画的画面构成形式,巧妙经营物象位置,突破传统山水画的单一构图表现模式。其次,注重采用传统山水画笔墨表现技法。如利用焦墨重笔、勾勒皴擦,淡墨烘染,表现景物丰富层次,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尤其是探索出笔墨与自然山河景象完美统一的新山水画表现风格。可以说,他的山水画努力避开传统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程式化约束,并系统形成西方绘画语言载体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笔墨语言个性面貌。罗铭一生都对传统笔墨深入研究、不断理解、反复研究。他面对自然景物创造性的用笔、用墨,善用焦墨、重墨,秃笔散锋作画。强化自身笔墨语言个性,努力突破传统笔墨表现程式。再次,注重写生。他强调现场观察、研究、体验,并形成多方位的写生视角,使山水画面具有更广阔的视角可变性,彰显出画面内在的审美张力。

3、罗铭艺术教育理念的创新性

罗铭一生奉献美术教育事业,他在西安美术学院任教期间,构建了山水画教学体系,教学中注重继承学习发扬传统山水画技法,改革传统一味专事临摹的方法,强调从写生中创新山水画技法,鼓励学生以西画的观察方法去理解自然景物的形体结构,注重学生个性发挥。他辅导学生时说过:“进山写生要专攻一个山头,认真研究。一定要多看,自然会教导我们。”他强调笔墨现场直接写生。他还对学生说过:“用笔一定要慢,慢则出韵。”罗铭在教学实践中發掘出很多山水画笔墨语言与表现技法,奠定了自己新山水画教学体系的学术地位。罗铭在西安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积极与“长安画派”的画家相互交流学习,他的绘画理论思想与绘画风格与“长安画派”倡导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契合的。他培养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学生中的苗重安、崔振宽、陈国勇等都成为第二代“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他们继承罗铭“中西融合”的中国山水画创新理念,深入生活、结合写生,探索研究山水画的笔墨技巧与表现内涵,不断推动新时代山水画发展方向。

结 语

罗铭绘画艺术的一生,是融合中西绘画表现语言并服务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典范。他的山水画作品蕴含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创新,表现出他个人始终如一的山水画变革思想。正如新加坡著名美术评论家玛戈先生评价罗铭:“他这么努力挽救山水画的颓势,匡正过去山水画的消极观念,实在是值得推崇的一位卓越画家!”[10]罗铭新山水画作品是直面生活,深植传统,感悟现实。其作品具有强烈的当代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山水画表现社会生活题材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

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更要积极探索中国山水画艺术表现语言,提炼吸收传统山水画中的艺术精髓,不断融合外来艺术创作理念,提升自身审美观念和创新意识,创造出富有时代性、民族性的当代中国山水画。

参考文献

[1][2][3][4][9]罗琳:《罗铭画事文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77+143+82+45-46+130页。

[5]西安美术学院:《罗铭教授纪念文集》,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4:28页。

[6][7]罗铭:《漫谈山水花鸟画》,见《罗铭画事文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05-106页。

[8]罗铭:《谈谈艺术》,见《罗铭画事文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36页。

[10]罗琳,刘松林:《罗铭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北京,2006:38页。

作者简介

窦靖舒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画技法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