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提升的实践路径和建议

2023-06-15 06:13刘鹏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成效立德树人高校

【摘要】本文剖析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不够精准、育人成效不佳的问题,从正确把握资助和育人的辩证关系、坚持资助工作精准化管理和坚持育人工作精心化推进这三个方面,提出提升新发展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 资助育人工作 立德树人 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9-0094-03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以人为本”和“共享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担负着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使命。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始终紧紧围绕“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这一中心任务,严格遵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推动和促进资助工作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深刻认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现状,解决好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质量,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现状

(一)资助育人体系初步建立

资助和育人是高校资助工作的两大基本功能,资助和育人的作用和功效会随着高校各类资助制度政策、措施的持续推行而发挥出来。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我国高校主要以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资助方式对学生进行物质帮扶,这一阶段更多停留在纯资助层面,育人功能尚未完全发挥。自从《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出台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资助工作进入一次全新的飞跃期,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全国大部分高校已初步建立“奖、贷、勤、助、补、减、免”七位一体式的资助体系。在此基础上,我国各地高校开始尝试在困难学生认定、学业指导、心理辅导、诚信教育、技能帮扶等方面,全方位地推进资助工作向育人方面发展,紧扣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融合“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二)资助育人原则初步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更加突出育人导向,在实践中逐渐明确了以下三个原则。其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思想和根本目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要坚持资育结合,以“资”促“育”,要求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终极目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要把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和最终目标,结合新发展阶段教育改革和国家关于资助育人的最新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實际情况,找准“德才兼备”这个结合点和着力点,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三,遵循高校学生成长规律。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个体,其发展目标、人生规划和需求层次都不尽相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主动性,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三)资助育人评价标准初步明确

新发展阶段,高校根据资助育人工作的服务对象、资助体系、原则理念、育人导向,逐步健全了资助育人工作的评价标准。目前,国内比较认可的资助育人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生的道德品行和责任意识是否有效养成;第二,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否显著提升;第三,学生的成才比重和社会贡献是否达标;第四,学校的政治环境、校风学风是否健康向上。围绕这四个方面建立评价标准体系,不断优化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科学地衡量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新发展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工作不够精准

根据国家资助政策,虽然资助对象和发放标准已经明确,但无法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数据核验不够精准。学生只需提交相关贫困申请即可被认定为贫困生,难以核验“欺瞒谎报”和“浑水摸鱼”的申请内容,学生个体的经济状况也不能完全证明家庭经济状况。另外,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信用数据库尚未建立,高校无法精准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

2.操作流程不够规范。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多数高校采取个人申请、班级评议、学校认定的三级评选程序。但在评选过程中,存在个别学生因内心自卑而放弃申请,个别学生虽然不符合申请条件,但由于“会做人”而申请成功,从而出现“贫而不申”和“申而不贫”的现象;还因个别班干部对评选工作的要求理解不全面、不系统,也会使操作程序和评选过程不够规范。

3.判定等级存在偏差。根据经济困难程度和事件性质划分,贫困生的判定等级分为特别困难型、一般困难型、突发事件临时困难型这三种类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无法准确核验与定量学生的家庭收入数据。如个别申请学生无法提供“亲人长期生病在床”的证明。家庭经济收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值,特殊情况会导致在判定等级的问题上出现偏差。

(二)育人效果不明显

在资助工作中,容易忽视“扶志”和“扶智”的育人效果,易出现思想引领不强、能力锻炼不足、精神培育不够的问题。

1.思想引领不强。进入新发展阶段,教育部和高校都将资助工作重心由“资助”转向“资助和育人”的有机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资助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仍停留在发放款项和资助物品上,没有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定位自己的工作和使命,缺少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从而造成一些受资助学生出现不诚信的现象。如个别学生存在伪造证明材料和虚假申报的情况,个别学生甚至向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提出不合理的评选要求。

2.能力锻炼不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存在经济困难问题,而且存在个人发展能力弱的问题。虽然高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锻炼岗位,但大多数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对简单,对提升个人能力的帮助有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家庭和周边环境影响,缺乏自信心,内心比较敏感,拙于表达真实感受,看问题的角度也倾向于消极的一面。

3.精神培育不够。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认识不足,“等靠要”消极思想比较严重,把党和政府给予的温暖和关怀当成理所当然,缺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存在感恩意识淡薄、责任感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这些都是精神培育不够的体现。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施展才华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限光明。高校资助工作者应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育他们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

三、新发展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正确把握“资助”和“育人”的辩证关系

“资助”和“育人”二者之间是相互独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资助是手段和方式,育人是目标和结果,因此资助工作必须以“育人”为导向,将“育人”作为工作的落脚点。

一方面,把握“资助”的价值导向。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资助工作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帮扶手段应该更加多样。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由单一的经济资助向以经济资助为主,并与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价值引领等育人理念同行转变,从而达到扶贫与扶志、扶智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把握“育人”的价值引领。要把“育人”这一主线始终贯穿于整个高校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实现了全面脱贫,“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教育目标已基本完成。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心应由先前的“资助”和“育人”并重转向以“育人”为主,“资助”为辅。国家、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有关机构和部门都应该了解和把握好这个变化。

(二)坚持资助工作精准化管理

积极推进资助工作全面精准化。在对象识别、评选流程、资金使用等工作上推行精准化管理。

一是以高校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使用大数据推进资助精准化管理。通过实地调研,联动教育、资助等部门,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度。具体工作包括收集学生家庭基本信息、日常生活消费信息、班主任和周边同学日常评价信息、自我评价情况信息等数据。而各级评审程序在参考大数据的基础上,采取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方式,定量与定性相统一的方法进行评选。此外,还可以采取寒暑假家访、实地考察、电话询问和去函了解等方式,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度。

二是不断强化资助队伍建设,完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一方面建立专业化的资助工作队伍。针对资助工作政策性强、工作繁琐、涉及面广的特点,需在校、院、系各个层面组建一支懂政策、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专业化队伍。另一方面,要建立“班级—学部—学校”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施行“五级评选流程”(个人—班级—学部—资助中心—上级部门或资助方),“三级公示程序”(班级—学部—学校),“三公开制度”(公开评选通知、公开候选人名单、公开举报电话),规范各项认定和评选流程。

三是加强资金管理,确保高效合理使用资金。资助工作一定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加强对各项资助资金的使用监督、检查力度,杜绝不规范不合理的操作现象。首先,加强对贫困认定和各类评选工作的审核,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审核相关证明,发挥三级联动机制;其次,对资助资金进行常态化检查,确保资助资金的分配和发放符合“三公”原则;最后,校外第三方机构定期对高校资助资金进行审计。这样,校内与校外监督相结合,确保高效使用资助资金。

(三)坚持育人工作科学化推进

一是全面加强思想引领。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相融合,增强其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政治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找準人生方向。最后,加强“四史”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党史,从党的奋斗历程中坚定历史自信,学会感恩、懂得珍惜,增强“时不我待”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奉献精神。

二是提高实践能力水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自强不息,积极向上,不断提升各种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提高抗压能力,在扎实专业本领基础上加强“学、想、记、做、谈、讲、写、领”这八个基本功,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践中,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是积极强化精神激励。学校应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组建学生互助社团,通过这些活动培育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展板、广播站、征稿等活动形式,广泛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成才故事。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深远影响。学校一定要结合地区、学校实际,找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症结,积极对症下药,出色完成新发展阶段历史赋予的使命和任务。

参考文献

[1]邱亚洪.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

[2]陈宝生.进一步加强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18-3-1(13).

[3]邝洪波,高国伟.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

[4]马晓燕.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论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5]夏青,刘涛,杨丹.“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现状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

[6]刘超群.论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优化[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4).

[7]侯昀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3).

[8]孟国忠,农春仕.论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

[9]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8(5).

作者简介:刘鹏(1983— ),男,河南漯河人,硕士,讲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国防教育科科长,研究方向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责编 周伟琳)

猜你喜欢
成效立德树人高校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