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对其心理问题的改善具有深远影响,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积极开发学生心理资本,将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与大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构建积极心理环境,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本研究针对西安欧亚学院学生进行心理资本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自我效能感维度和心理韧性维度相对较低,且有20.8%的学生心理资本未达到理论中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开发。根据心理资本干预理论模型,结合大学生心理资本特点分别从乐观、希望、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四个方面着手,围绕“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引导学生探索和发展自身的积极资源,增强自我应对能力,以更好地适应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资本;积极应对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6-0132-05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资本的概念慢慢进入大众的视野,特别是在管理学领域,其强调通过心理资本的提升,开发员工工作潜能,进而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近年来,对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心理力量,对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相关概念界定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于199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①提出,倡导大众将关注的视角从“疾病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由此不断完善心理学的三项主要使命,即“治疗心理疾病”“帮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完善”和“发现并培养人的卓越才能”。在此之前,心理学主要聚焦于“治疗心理疾病”这一主要任务,而忽略了后两项,积极心理学的提出为心理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角。
心理资本则是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其属于积极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一个交叉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后由马丁·塞利格曼于2002年在《真实的幸福》中正式提出,其明确提到资本的概念已经运用到非商业领域[1]。2004年,美国心理学家LUTHANS等人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阐释心理资本,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内在的积极心理力量,同时又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ganizational Behavior,简称POB)”的标准,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其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括乐观、希望、自我效能和心理韧性四个维度[2]。关于心理资本内涵的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的内在特质,强调其稳定性;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强调其动态性和可开发性;第三种观点则是融合了特质论和状态论,既看到心理资本的相对稳定性,又强调其可塑性和可开发性,由此提出了“类似于状态”的观点,本研究倾向于第三种观点,认为心理资本既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内部心理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可开发性[3]。
(二)研究意义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力军,正处于从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渡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其丰富自身内部资源,增强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主阵地,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该阵地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经历了从“医学模式”向“教育模式”的转变,现阶段更是处于“教育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过渡期,以往多是从学生问题角度出发,倡导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后来逐步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纳入工作范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未病先预防”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覆盖面,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现今,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倡导对学生优势资源的挖掘与培养,而心理资本作为一种可开发的优势资源,其目前已形成相对完备的干预理论模型,在不同的领域得以实施并验证,因此如何将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与大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制定更合理的心理资本提升策略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议题。本研究在对大学生心理资本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资本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实学生内在应对资源,提升学生幸福感。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针对西安欧亚学院学生进行心理资本的调研,了解学生心理资本现状,面向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1份,问卷回收率为85.08%。其人口学变量分布如下:男生248人,女生773人;独生子女301人,非独生子女720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59人,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462人。
(二)研究工具
张阔等研究者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4]由四个维度组成,分别为乐观、希望、自我效能和心理韧性。问卷共包含26个题项,其中乐观6个项目(16,18,20,22,24,26);希望6个项目(15,17,19,21,23,25);自我效能7个项目(1,2,3,5,7,10,11),心理韧性7个项目(4,6,8,9,12,13,14);问卷采用7点计分方式,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计1~7分,其中项目8,10,12,14,25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资本的积极倾向越高,得分越低消极倾向越高积极心理资本。本研究中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64,信度良好。
(三)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使用SPSS22.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信效度检验、描述统计、差异分析等。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为检验问卷中共同方法偏差带来的影响,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5],对问卷中的原始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提取的第一个因子解释变异的38.3%,其值低于40%,表明本研究受共同方法偏差影響较小,数据可以进一步统计分析。
(一)心理资本的现状分析
由表1可知,大学生在心理资本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都高于理论中值(本研究采用7点计分,理论中值为4分),说明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乐观维度最高(5.009),自我效能感维度最低(4.331)。
进一步分析发现仍有20.8%的学生未达到理论中值水平(见表2),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与提升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的领域。
(二)心理资本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各维度及总分在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在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在心理韧性方面男生也显著高于女生;其他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在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各维度差异均显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本均显著低于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见表4)。
四、大学生心理资本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有20.8%的学生心理资本低于理论中值,有待进一步开发。这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整体状态良好,当面对压力性事件或者遭遇挫折时具有一定的内部资源,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当然,近年来受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大学校园里发生极端事件的个案也不少,之前有诸多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水平预测呈显著的正相关[6]。因此,这部分群体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对其心理资本的开发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感维度和心理韧性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显著高于女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唤醒水平是影响因素之一。班杜拉②指出高水平的唤醒会使成绩降低,进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面对厌恶刺激时,如能保持低水平的情绪唤醒会更能期望成功;女生较男生而言,情绪的敏感性更高,面对同一个厌恶刺激心身反應、情绪反应会更大,进而会影响行为表现,降低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受个体和环境因素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生和女生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定位,普遍认为男生是坚强的、勇敢的,而女生则是柔弱的、顺从的,基于这样的心理暗示,使得男生和女生在各自的角色定位中不断强化其特质,因此男生较女生而言表现出更强的心理韧性。
大学生心理资本在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各维度及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明显高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我国高校中贫困生群体占很大比重,党和国家基于这部分群体也通过政策导向等方式开展了全方位的帮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物质环境。但在心理环境层面,其家庭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心理资本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处于较偏远地区,物质环境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其自我认知水平和自我规划意识也相对薄弱,面对未来也会有更多的担忧和更少的期待,在现实压力的碰撞下更容易产生自卑、敏感等心理状态[7],因此在心理资本各维度上表现出较低水平。
五、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及运用
心理资本干预模型(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简称PCI)是由LUTHANS于2006年提出的,目前在不同的领域实施并得以验证[8-9]。本研究在参考LUTHANS提出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如图1所示)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特点及学校工作开展模式,梳理大学生心理资本干预路径,分别从乐观维度、希望维度、心理韧性维度和自我效能感维度进行开发与干预,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进而增强其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发展。
图1心理资本干预理论模型
根据心理资本干预理论模型,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可从乐观、希望、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着手:
(一)乐观维度的开发
乐观是指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从学生角度而言,对其乐观维度的开发首先需要学生能够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当其经历成功事件时能够更积极地去归因,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事情有一个美好的期望,并愿意付出努力去达成。
(二)希望维度的开发
希望是指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生活中我们要去制定目标,然后一步步向目标靠近,在此过程中根据情境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消除实现目标路径中的障碍,从而达成目标,建立希望感。
(三)心理韧性维度的开发
心理韧性又称心理弹性或心理复原力,是指当我们身处逆境或者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超越并复原。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挫折和压力性生活事件,不同的人在经历这些事件后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人从此一蹶不振,也有人迅速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二者表现出来的差异就体现在其自身的心理韧性方面。
(四)自我效能感维度开发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面对充满挑战的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或模仿、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境条件等。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从多种因素出发,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六、高校心理资本开发与提升策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相融合,转化工作视角,丰富工作方法,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内部资源,增强学生自助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围绕“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即分别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个方面着手,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路径进行探析,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指南。
(一)教育教学层面
教育教学是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心理资本的提升在教育教学层面主要体现在心理资本相关课程的开设,包括心理资本必修课程和心理资本选修课程,通过课程的开设,提升心理资本知识的覆盖面,在认知层面提高学生对心理资本及其核心要素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提升心理资本的意识。
(二)实践活动层面
实践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体验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与心理资本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在活动开展形式的设置上尽可能多样化,如心理资本核心要素相关的电影沙龙分享、主题讲座、沙盘游戏治疗、读书分享、社会公益活动等;在活动内容上紧紧围绕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四种特质,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获得感,建构实践育人“大课堂”。
(三)咨询服务层面
咨询服务是针对学生个体问题开展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活动,其强调分类指导和精准施策,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改变为目的。常见的形式有个体咨询(线下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团体辅导等,从心理資本的开发角度出发,在个体咨询方面注重引导来访者挖掘自身心理资本,培养自身优势,增强个人内部资源,以积极带动消极,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在团体辅导层面,有实验研究表明团体辅导活动对于心理资本具有促进作用[10],因此针对学生群体特点分阶段开展心理资本及核心要素相关主题团体辅导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心理资本,相对于个体咨询而言,部分学生对团体辅导的接受度更高,提升效果会更明显。
(四)预防干预层面
预防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心理普测、心理回访和危机干预与转介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概念,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更是如此,在出现心理问题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问题的发生,问题出现后及时发现并进行适当干预,从而有效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心理资本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从预防干预视角,一方面在心理普测中加入心理资本的测评,对于其优势资本进行测量并给予积极正向的反馈,有助于学生在发现自身问题的同时觉察自身优势,提升个体希望感;另一方面在心理回访和咨询干预过程中积极向学生赋能,通过心理资本优势的挖掘,建立学生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
(五)平台保障层面
平台保障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其主要包括各类软硬件平台的打造。通过平台的建设,为心理资本的生成和提升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一方面在软件平台建设上通过线上专属平台积极宣传普及心理资本相关知识,传递积极心理育人理念,增强学生的自我觉知;另一方面在硬件设施上,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配备积极心理体验相关设备、营造积极心理氛围,减少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过渡敏感”,从而通过内外部环境的打造浸润学生的内心,为积极心理资本的萌芽与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结语
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其虽在现实工作中没有“心理问题干预”的紧迫感,但对心理问题的改善却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与心理问题的干预同等重要,二者相互交融、交互影响,共同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我们亟须从新的视角去引导学生探索和发展自身的积极资源,增强自我应对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注释:
①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美国心理学家,著名的学者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②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2021):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其影响波及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社会生活领域。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122.
[2]LUTHANS F,LUTHANS K W,LUTHANS B C.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o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1).
[3]李扬.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20.
[4]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1).
[5]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6).
[6]潘清泉,周宗奎.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
[7]徐小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8]LUTHANS F,AVEY J B,AVOLIO B J,et al.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Toward a Micro-Interven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0(3).
[9]LUTHANS F,AVOLIO B J,AVEY J B,et al.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J].Personnel Psychology,2010(3).
[10]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万红(1992—),女,汉族,陕西安康人,西安欧亚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责任编辑: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