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六盘水市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探索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探索了一些可借鉴、可复制的有益经验。然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六盘水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发展农业产业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加强和改进。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下辖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区、钟山区,曾是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定扶贫开发县),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个(水城区)、贵州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个(六枝特区)。2022年,面对疫情、灾情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影响,全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充分发扬斗争精神,齐心协力守底线、万众一心抓發展、整合要素促振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进展与成效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各级责任分工明确、落实有力
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面压紧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挂帮干部帮扶责任,确保党中央和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有效落实。
1、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方面,调整充实了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市、县、乡三级成立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乡村振兴工作规则》,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构建起“上下紧密联动、权责清晰具体,一级抓住一级、层层抓好落实”的组织领导体系。2022年,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农村工作会、市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及专题会等40余次,坚持市委常委会第一时间、第一议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赴各地考察讲话精神,及时研究贯彻落实意见。集中学习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等会议精神、深入研究抢抓《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的具体措施,积极探索六盘水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方法路径。2022年度六盘水市党政主要领导下沉乡村一线,累计赴基层调研50余次,调研脱贫成果巩固,指导乡村全面建设。
2、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责任落实方面,建立市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双组长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市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省委相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工作,明确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乡村振兴局,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担任市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市委交办的乡村振兴日常工作。2022年共召开市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议6次,重点研究全市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工作。
3、行业部门落实主管责任方面,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五大行动”工作专班,明确由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宣传、组织等部门分别作为专班牵头单位,市直各行业部门作为专班成员单位,细化任务、压实责任,明确有关工作纳入高质量考核指标,建立了调度研判、督查指导、定期通报等工作机制,形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领衔主抓、靠前指挥,分管领导专题研究、具体主战、一线督导,五大行动专班各司其职,各市区全力以赴”的工作格局和强大合力。
4、驻村干部落实帮扶责任方面,全市共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1849人,组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616支,实现对559个脱贫村、4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村)、35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74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1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五类村”全覆盖。
(二)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各类政策目标具体、执行有力
保持各项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聚焦国家新出台的衔接政策,对应出台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文件19个,行业部门文件54个,搭建起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框架。
1、“3+1”和兜底保障方面,出台政策文件11个,其中教育2个、医疗卫生4个、住房1个、民政兜底2个、饮水安全2个,全市脱贫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兜底保障等政策基本落实到位,群众饮水安全基本保障到位。
2、产业就业扶持方面,出台政策文件10个,其中就业增收8个、农业产业2个,全市经营性扶贫资产项目942个、资产规模23.38亿元,通过“三变”改革入股企业和合作社288个,累计发放分红金2.25亿元,受益农户13.8万户49万人;全市全年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25.4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数24万人的105.92%。[1]落实“五大行动”方面,出台《六盘水市乡村振兴“1+5”五年行动方案》及配套政策文件,建立“五大行动”工作专班,从“解三难”(人才吸引难、环境整治难、群众组织难)、“促三融”(城乡产业、服务、规划三个融合)、“建三园”(建设幸福家园、美丽乐园、丰收田园)上下功夫,推动乡村产业“壮体”、乡村建设“塑形”、乡村治理“铸魂”,努力探索具有贵州特色、六盘水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3、样板区建设方面,出台《六盘水市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实施方案》,聚焦成果巩固、乡村建设、区域协作和基层治理,提出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建设拓展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样板、建设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帮扶样板和建设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样板四个样板区建设重点和目标任务,着力打造有六盘水特色的成果巩固样板区。
4、专项行动落实方面,出台《六盘水市盘活乡村振兴领域“三资”化解债务专项行动方案》《六盘水市盘活闲置低效扶贫项目资产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摸排登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各级财政扶贫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定点帮扶资金、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等各级各类投入实施的扶贫领域项目形成资产8436个,登记资产台账规模达218.62亿元,已全部确权移交,并录入信息系统管理,加强后续管护运营,确保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出台《六盘水市脱贫人口增收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开展重点人群监测帮扶专项行动,做好2022年度脱贫人口收入信息采集录入工作,通过有组织外出务工、就业创业扶持、产业帮扶、以工代赈、东西部协作等多渠道多方式助力脱贫人口增收,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4338万元,增幅15.68%。[2]
5、支持重点帮扶县方面,出台《六盘水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累计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水城区投入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4.74亿元,实施项目14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农再贷款余额达15.35亿元;组织182家民营企业与重点帮扶县174个村签订帮扶协议,争取各类社会帮扶资金2600万元;完成重点帮扶县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跨省域调剂指标1893.82亩,获得资金5.32亿元。[3]
(三)建立健全工作推进体系,各项工作聚焦重点、推进有力
六盘水市各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紧扣“三个落实”和“九个聚焦”重点任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弘扬“三线”精神、深化“三变”改革,用心、用情、用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守住脱贫成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1、防止返贫监测与帮扶方面,紧盯重点人群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工作,持续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常态化做好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动态管理及帮扶工作,全市累计识别“三类人员”5702户21901人,其中2022年新识别“三类人员”1185户4891人,累计已消除风险4013户15608人,风险消除率71.3%。[4]
2、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方面,全年开展脱贫劳动力培训8527人,培训后就业6321人,就业率76.55%,发放培训生活补贴437.116万元;统筹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2898个、在岗21284人;建成帮扶车间102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2785人;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有组织劳务输出等工作,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增收大头,全年全市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25.42万人。[5]
3、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着力培育做大“1+3+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为粮食生产、“3”为“两园一田”、“N”为生姜、芋头、魔芋等其他优势单品),建成猕猴桃“吨产园”2万亩、刺梨“千斤园”8万亩、茶叶“万元田”1万亩,全年猕猴桃、刺梨、茶叶产量分别达4.85万吨、7.8万吨、1.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9%、28.9%、20.46%;建成万亩以上产业基地15个、千亩以上282个;建成全省最先进的万吨果品分级包装生产线,形成年产果酒5000吨、饮料果脯等2000吨的产能;建成六枝特区肉牛产业、盘州油菜、水城食用菌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6]
4、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方面,持续巩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和“两个社区”创建成果,全市规划建设安置点78个,建设住房近2.97万套,搬迁群众2.72万户11.62万人,创建34个200户以上安置区为“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安置点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49所,解决2.37万名搬迁群众子女就学;落实搬迁群众低保3.35万余人,参加养老保险7.23万人,達到“应保尽保、应纳尽纳”;建成便民利民“六个一”综合服务中心71个、老年服务中心59个、儿童活动中心65个;培育就业帮扶车间50家,就业创业服务中心71个,开展就业培训0.28万人次,实现就业2.55万户5.78万人,户均就业2.26人;组建健身、文艺、山歌、棋牌等文化志愿队伍84支,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40余场次,极大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安置区新成立街道5个,组建居委会43个,选派第一书记71名、驻村工作队员201名,下派村(居)书记15名,从搬迁群众中选拔支部书记30名,安置点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7]
5、乡村建设和治理方面,整合各类资金2.78亿元,围绕人居环境整治、产业提质增效、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实施项目105个,现已完工95个,完成资金拨付2.5亿元;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建成“天网”“雪亮”“平安乡村”等公共安全视频监控14万路,“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共划分网格9548个、组建7.8万个“十联户”单元、全年调处矛盾纠纷6548件,分别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个、48个、42个;扎实推进乡村人才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8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1500余名、农村实用人才9.3万余名;扎实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全市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4个、实践所92个、实践站1147个,实现全覆盖;扎实推进乡村环境建设,全市全年完成新(改)建农村户厕2.7万户、完成率100%,367个行政村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设施覆盖率50.8%,建成475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行政村覆盖率达96.4%;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48个,全面完成922个农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市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8.31%,村集体经济积累达8.05亿元,555个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探索设立环境卫生“积分兑换超市”,引导村民积极开展“新农屋、新庭院、新生活”乡村清洁行动。[8]
6、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方面,全年共安排中央、省和市、县各级衔接资金14.01亿元,同比增长5.4%,保持资金投入总体力度不减;建立“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项目库,共入库项目1296个、资金34.3亿元,2022年从项目库中立项审批项目336个,覆盖70%脱贫村,其中产业类项目占比达57.72%;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全程跟踪,2022年全市纳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管理的财政衔接资金共8.75亿元;加强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建立扶贫资产台账8436个,确权资产规模218.62亿元。[9]
7、反馈问题整改方面,针对国家考核评估、中办督查、纪检监察、审计反馈、媒体暗访等发现的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制定问题整改方案,开展举一反三拉网式大排查,建立问题台账135个,细化整改措施430余条,逐个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跟踪整改、逐项销号,目前已整改销号134个,正在推进整改1个。[10]
8、挂牌督办方面,六盘水市全面落实《关于对2021年度考核评估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难度大的县整改情况进行挂牌督办的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挂牌督办工作领导小组,累计召开专题会议3次研究部署挂牌督办工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累计6次调度问题整改及挂牌督办工作推进情况,并对相关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市县两级加强问题排查整改,有力推动了水城区挂牌督办工作。挂牌督办期间,共排查发现问题15个,已全部整改完成。[11]
(四)扎实推进成效巩固,各项脱贫成果成色更足
1、脱贫地区收入变化方面,六盘水市始终把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带动脱贫人口持续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工作,通过产业带动、就业拉动、政策惠农和资产盘活的方式,努力克服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影响,全年实现经济增长。
2、“3+1”保障方面。教育保障上,全面开展“3+1”保障回头看专项行动,新识别“三类人员”1260户5209人。教育保障上,建立完善6至16周岁适龄儿童就读台账,实现控辍保学常态化动态清零;全面落实贫困学生资助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餐供餐政策。保持脱贫人口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资助学生660606人次,落实各项资助资金34474.97万元。
医疗保障上,62.66万脱贫人口和2.2万名监测对象参保率均为100%,脱贫人口住院9.5万人次,三重医疗报销4.27亿元,报销比例达88.77%。2022年脱贫人口和“三类人员”享受参保资助9000余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为四类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住房保障上,持续加强危房改造动态管理,组织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回头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动态监测联动机制,对新增、返危住房做到即增即改、动态清零。多渠道筹措资金4226.9万元,饮水安全上,严格落实农村供水“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六盘水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办法(试行)》,对583处农村供水工程进行维修养护,以30户以上自然村寨为重点,新建农村供水工程36处,持续巩固改善饮水条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12]
3、防范化解风险方面,六盘水市出台《六盘水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按季度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按月收集核处卫健、应急、医保等部门预警线索,常态化开展基层干部排查,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监测帮扶。
经验与做法
(一)坚持抓特色发展的方向,培育乡村产业新动力
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提出“1+3+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方向,千方百计稳住农业基本盘,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高于省下达的274万亩、63.9万吨以上的目标任务;[13]六盘水“吨产园”“千斤园”“万元田”等产业转型升级经验,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四部委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
(二)坚持树集成示范的思路,引领乡村建設新变化
在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聚焦“特色”“田园”“乡村”三大元素,突出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体现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更多、更实关注乡村的差异性、多样性和融合性,突显出不同乡村的“性格”,把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融入幸福乡村建设范畴,走出了一条多元化、特色性发展之路。如,六盘水市聚力“五个一”推进特色田园村寨建设;水城区探索总结“五型村居”建设模式,得到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到水城调研时的充分肯定。
(三)坚持走共建共治的路径,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建立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机制,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如,水城区推行“片管委”治理模式,被列入2022年省级“一县一试点”改革试点。
困难与挑战
(一)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面临新的客观难题
搬迁群众因离乡离土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部分群众在移风易俗、遵纪守法、生产生活等方面一定程度存在转变难、适应难等问题,不主动参与公共设施的维护,偶有酗酒闹事违反社会治安现象,给社区管理带来困难;部分搬迁家庭劳动力不足,需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重点关注,政策扶持压力较大;随着搬迁家庭婚进婚出和人口出生、死亡等,人口结构发生动态变化,对安置点的综合承载能力带来新的挑战。
(二)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压力较大
六盘水市2022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口达60万人左右,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43%以上,外出务工仍然是绝大部分家庭的主要增收渠道,但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和经济下行的压力,造成部分外出务工人口难以稳岗就业、持续增收;部分脱贫户、边缘户基础还比较脆弱,在产业发展、就业等方面一旦出现问题,极有可能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由于受疫情、灾情、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户稳产业稳就业稳收入难度加大。
(三)乡村振兴人才基础还需夯实
面对乡村振兴这一全新的课题,部分基层干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方式方法还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加之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老龄问题较为突出。如访谈中当地干部反映缺乏发展新型产业的人才支撑,如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方面的人才等。
意见与建议
(一)以科学扶持作为“新市民”安居之举
围绕高质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将防返贫监测与帮扶作为长期的政策保障措施,对无劳动力、弱劳动力家庭进行长期监测和帮扶,对因病、因灾、因意外可能返贫致贫家庭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守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风险底线;将搬迁家庭子女的教育保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教育帮扶和人文关怀力度,教育好、引导好搬迁家庭子女成长成才;要持续做好搬迁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强安置点社区移风易俗、治安管理、设施维修维护等工作,不断提升社区管理水平;要积极应对搬迁人口变化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住房保障供给解决承载力不足难题;要组织开展形式内容丰富的志愿活动、文化活动、公益活动,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供给,引导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二)以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之要
依托现有的特色产业基础,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加强农民种养殖技术培训,引进或改善产品加工技术,不断提升产业精细化管护和精深加工水平;要加强产业品牌化建设,借助电商直播带货、各类农特产品博览会、东西部协作市场等渠道和机会,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努力将以“凉都三宝”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为具有品牌影响力、区域带动力的农特产品,打造成为“黔货出山”的代表产品之一;要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强化耕地保护,保质保量抓好粮油生产。
(三)以稳岗就业作为群众稳定增收之策
深刻认识外出务工仍然是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稳定增收的主要渠道这一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动员劳动力外出务工,年初制定相应计划,落实好外出务工交通补贴、生活补贴等奖励政策,做好外出务工返乡回流监测和就业帮扶等工作,不断巩固提升外出劳动力务工的组织化程度,确实当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贴心“娘家人”;进一步拓展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创业培训、点对点劳务输出的政策支撑性,鼓励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村寨项目建设,增加群众务工收入;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加强规范化管理,严格认定标准,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持续发挥作用。
(四)以引才育才作为乡村人才振兴之基
重视人才的吸引与培育,紧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各种平台建设和产业支撑,海纳百川、广揽贤才,汇聚各行各业中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到农村献策献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添砖加瓦;要大力培养和培育本地人才,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逐步将乡村本土人才挖掘出来、精准培养,培育一批懂农技、善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振兴;要进一步提升派人精准度,立足乡村发展差异和特色,因地、因业按需选派干部人才。
注释
[1]-[11]数据来源:六盘水市乡村振兴局。
[12]六盘水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EB/OL]。资料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NjI4MDAyMA==&mid=2247500697&idx=1&sn=616f5d19a203ddb8933129ccb663bc44&chksm=f9ab5822cedcd1341407e051187b3006c6012fa37a34c45d166e42202c8c89b26055f8646528&scene=27
[13][市農业农村局]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资料来源:[eb/ol].http://www.gzlps.gov.cn/ywdt/bmdt/202204/t20220414_73447624.html,2023-01-14。
作者简介
邓小海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