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3-06-14 02:07孔妮丁秋建
关键词:旅游景区安徽省

孔妮 丁秋建

摘 要: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对安徽省528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安徽省高级别景区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有所改善,但市际差异明显,呈现“省域分散,市际集聚”的特征;②安徽省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密度不均,属于典型的多核结构,高密度主核主要集中在黃山、池州、安庆、合肥、亳州等市,整体呈现倒“个”字型格局;③安徽省高级别景区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有着明显的“团块状”集聚特征;④影响安徽省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客源市场、旅游业发展水平及政府政策。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区分布;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中图分类号:1001-2443(2023)02-0165-08

作为旅游产品的核心组成[1]以及旅游活动最主要的空间载体[2],旅游景区是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3],是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的基本需求。高级别(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作为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金字招牌”,更能集中反映目的地旅游规划开发建设水准,体现地区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和水平,其分布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旅游业的空间结构[4]。此外,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还是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和资源开发的基础依据[5],深刻影响着区域旅游发展观念和战略的选择。因此,研究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旅游业的持续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的悬殊差异,安徽省前期坚持“地区非均衡”“皖南率先”的旅游业发展战略,使得全省旅游业长期呈现“南热中温北冷”发展格局,区域发展极不平衡。2017年,《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一体化”旅游新战略,强调建设协同共振的旅游发展空间新格局。而高级别景区作为表征地区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指标[6],其分布态势、数量规模、集聚程度是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最直观化的表达。因此,在当下“十三五”收官及“十四五”的开局之际,对安徽省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能检验“十三五”期间旅游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另一方面对于下一步区域旅游政策的制定也可提供空间思维和决策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主要用来测算点状(或线状)要素在其邻域范围内的分布密度,能够直观刻画研究要素空间分布的集聚或分散情况[7]。本研究用核密度分析方法来探究安徽省高级别景区在整体区域上的空间分布方位、分布密度及各级别景区主要的集聚分布区。计算公式为

1.1.2 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是评估研究要素在不同空间单元相互依赖程度的研究方法,包括全局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两种[8]。本研究使用全局莫兰指数[公式(2)]来考量安徽省高级别景区在全省范围内的空间关联性和集聚状况,用Getis-Ord Gi * [公式(3)]来分析其在局部小空间单元内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作用[9]。

1.2 数据来源

①通过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各地级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查询整理安徽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名录(截止到2020年12月),利用百度地图的“坐标拾取器”工具获取各景区地理坐标,而后导入ArcGIS软件,生成安徽省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图(图1);②安徽省行政边界矢量数据通过小O地图下载获得。

2 结果分析

2.1 整体空间格局改善,呈现“省域分散,市际集聚”的特征

整体来看,安徽省高级别景区散布全省各市(图1),皖南和皖中地区景区总量差别不大,分别为191、187个,皖北地区共150个,三地区分别占比36.17%,35.42%,28.41%。不难发现,虽然区域间仍存在一定差距,但相较于以往2∶2∶1的分布格局[10]已有明显改善。就景区级别来看,皖南5A及4A级景区数量仍占绝对优势,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8.33%,44.33%,而皖北和皖中地区主要以3A级景区为主,尤其是皖北地区,5A及4A级景区仅占比8.33%,17.73%。

其次,不同级别的景区有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5A级景区个数最多的是黄山,其次是六安(2个),合肥、阜阳、马鞍山、芜湖、安庆、宣城、池州各1个。4A级景区最多的是合肥市,达26家,六安(24个)、黄山(23个)、宣城(22个)和安庆(21个)四市也是4A级景区的主要集中地,五市4A级景区占全省的57.14%,淮北最少,仅有3个。3A级景区集中分布在亳州、安庆、滁州、合肥、阜阳、宣城、马鞍山、淮南等市,其中亳州和安庆最多(各36个),铜陵最少,仅有1个。

综上所述,安徽省高级别景区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有所改善,但各地级市间景区数量差距悬殊,分布状态呈现典型的“省域分散,市际集聚”特征,且不同级别景区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2.2 空间分布密度不均,各级别景区存在差异

运用ArcGIS10.2 软件中的密度分析工具,对安徽省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状态进行直观化表达,按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分为7种类型,得到景区空间分布密度图(图2),结果显示,安徽省高级别景区以及不同等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密度都存在显著差异。

安徽省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形态为典型的多核结构,高密度集聚区较多,围绕黄山—池州—安庆一线,黄山—马鞍山一线,以及合肥—淮南—亳州一线,形成倒“个”字型格局。此外,滁州、蚌埠、淮北等城市周围正逐渐形成新的分布核心。从区际来看,虽然皖北形成了以亳州和淮南为中心的两个高值集聚区以及蚌埠、淮北两个次集聚区,但较之皖南和皖中,其整体核密度仍然是最低,且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皖南和皖中联动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核密度高值区之间逐渐实现连片分布,形成了黄山—池州—安庆高值集聚带。

从各级别景区来看:5A级景区在黄山市形成高密度主核区,且有向宣城、池州扩延形成高密度片区的趋势,马鞍山—芜湖区域为高密度次核区域,合肥—六安—安庆形成了皖中的高密度片区,皖北地区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阜阳颍上县;4A级景区以黄山市和合肥市为主核心,初步形成中心(铜陵市)塌陷的圆环状高密度片区,皖北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亳州市谯城区、淮南—蚌埠区域;3A级景区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集中在马鞍山、安庆、淮南及亳州4市周围。对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依附程度的不同是导致各等级景区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5A级景区的发展主要以地文水域景观、人文型建筑与设施以及历史遗迹等具有世界级品质的资源实体为依托,其受自然及文化因素影响极大,多分布于大山大河及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安徽省12处5A级旅游景区中除主题乐园型的方特旅游区外,其余均是依托品质高的山水河湖资源或千年古镇古村落发展创建。4A级景区除与旅游资源禀赋相关外,也会受到地区经济实力、设施配套及服务水平的影响,因此在合肥、马鞍山、芜湖等旅游资源不占优势的地区也形成了密度核心。随着大众旅游消费能力的逐步释放,客源市场因素在3A级景区创建中的作用愈加凸显,皖北地区千万级的人口市场红利催生了大批3A级景区,形成了多个集聚核心。

2.3 空间自相关性显著,呈现“团块状”集聚特征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下辖的9个县级市、45个市辖区及50个县共104个空间单元为研究区域[11],统计各区域内高级别景区分布数量,而后通过ArcGIS 10.2 中的空间统计工具对其进行全局自相关及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的全局Moran's I 指数为0.1788,Z-Score =2.7337,大于2.58,P-value=0.0063,小于0.01,通过了99%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安徽省高级别景区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各个区域无论景区数量多少,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出集聚特征。

通过局部自相关Getis-Ord Gi*指数将全省划分为高级别景区分布的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以及冷点区四类[12],以分析安徽省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的局部集聚特征(图3)。由图3可知,安徽省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整体呈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冷点区由南向北的梯度分布特征。热点区有三个高值簇(共18处),分别是黄山区、黟县、贵池区、青阳县、石台县、宁国市、旌德县、泾县等8个皖南地区,潜山市、岳西县、太湖县、金安区、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等7个皖中偏西部地区,以及谯城区、涡阳县2个皖北偏北部地区。次热区共35个,主要分布在以合肥市、滁州市为代表的皖中地区(共16处),其余散布在黄山市南部、宣城北部、马鞍山等皖南地区,以及皖北的蒙城县、利辛县、寿县等地。次冷区共40个,主要集中在皖北的阜阳(8个)、淮北(4个)、淮南(4个)和宿州(4个)四市,其余还包括长丰县、霍邱县、天长市等5个皖中地区,以及无为市、宿松县、东至县、当涂县等15个皖南地区。冷点区共11个,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包括蚌埠市全市、宿州的萧县,以及淮南的大通区和潘集区,另有一个在滁州的凤阳县。总体而言,安徽省高级别景区分布的空间异质性明显,全省范围内呈现出“团块状”的冷热点地区分布格局。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禀赋的空间异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大小[13],深刻影响着景区空间分布结构[14]。安徽省有着丰富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等优质的自然资源,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等高品质的人文资源(表1),优质的资源为地区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核心依托,同时资源禀赋的空间分布不均也造成了高级别景区的区域差异。

总体来看,优质资源比较丰富的黄山、安庆、池州、合肥、六安等地,高级别景区数量较多,分布也比较集中。尤其是黄山市,其优质旅游资源数量几乎相当于其余15市总和,境内高级别景区尤其是4A及5A级景区富集,属于高级别景区分布的高密度主核区,极佳的旅游资源禀赋使其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中长期处于不可撼动的龙头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优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宣城并未形成高等级的集聚核心,究其原因在于宣城市地域面积较大,且景区集聚水平不高(图1、表1),接近均匀分布状态,因此未形成高密度集聚核心。其次,从自然资源看,皖南城市群区域内兼具山地、丘陵、平原等多样地貌景观,自然资源禀赋最优,共44处,皖中地区次之,共37处,皖北地区相对最弱,共19处,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使区域内自然型景区主要在黄山、池州、宣城、安庆、合肥、滁州、阜阳等自然景观优越的城市集聚。就人文资源禀赋而言,安徽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以徽州文化、庐州文化、新安文化及淮河文化为代表的四大文化圈,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人文型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黄山、宣城、安庆、淮南、亳州等历史悠久的文化发源地。综上所述,旅游资源禀赋对于安徽省高级别景区整体的类别、集聚结构及分布密度都产生着深刻影响。

3.2 区位交通条件

交通设施是开展旅游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5]。交通设施对于要素流动的“引导效应”,会显著作用于目的地的旅游规划决策,引导旅游要素在主要交通干道沿线集聚,进而影响到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规模及结构[16]。2020年底,安徽省实现“市市通高铁高速”,高铁里程跃居全国首位。为进一步研究交通道路与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的关系,利用ArcGIS10.2 软件,沿安徽省高速、铁路等主要交通道路构建10km缓冲区,并将其与高级别景区分布数据叠加,统计缓冲区范围内景区分布个数。结果显示,10km缓冲区范围内涵盖了全省近70%的高级别景区(367个),说明安徽省高级别景区总体上都有明显的沿主要交通干道集聚演化的趋势。进一步结合图5可知,G3(京台高速)、G56(徽杭高速)、G50(沪渝高速)、G35(濟广高速)、G42(沪蓉高速)、皖赣线、沪汉蓉高铁、宁安高铁、合福高铁等交通干道沿线成为高级别景区的主要集聚带。再次,从景区类型来看,缓冲区范围内5A、4A及3A级景区个数依次为10个、152个、205个,各自占比分别为83.33%、74.88%、65.49%,说明景区级别越高对于交通条件依赖的程度越强。

3.3 客源市场因素

客源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7],其规模大小直接影响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以省内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高以及旅游消费能力强的城镇为代表,基于全省104个市县区行政中心驻地,构建10km、20km的多环缓冲区[11],并与高级别景区分布数据叠加,提取缓冲区范围内景点信息。结果显示,距离市县行政驻地10km缓冲区范围内共有254个景区,占总数的48.11%,20km缓冲区范围内更是涵盖了全省75.95%的高级别景区(401个),表明安徽省高级别景区呈现出明显的依城镇客源市场分布的特征。客源市场对于高级别景区开发和布局的影响在皖北地区体现的更加明显,尤其是随着国内大循环格局的形成,人口旅游红利更加凸显,旅游休闲越来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刚需。在这种情况下,皖北地区拥有的区域性千万级人口红利优势将转化为所在地休闲消费优势,为高级别景区的开发建设与创新升级提供绝佳的市场机遇,从而初步形成了淮南和亳州两个高级别景区分布的主核集聚中心,以及蚌埠、淮北等次级集聚核心,使得长期失衡的安徽省高级别景区整体分布格局有所优化。

3.4 旅游业发展水平

旅游收入是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直观表征,反映着地区旅游设施建设和接待能力水平[18],影响着旅游景区的布局与发展。利用ArcGIS10.2软件,将安徽省16个地市的旅游收入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利用自然间断点法由高到低将各地旅游收入划分为5类不同的水平区,并与安徽省高级别旅游景区分布情况进行叠置分析(图6)。结果显示,76.70%以上的旅游景区分布在旅游收入大于300亿元以上的地区,表明安徽省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与地区旅游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高水平的旅游收入对应着高密度的旅游景区分布。旅游业发展水平与高级别旅游景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方面,旅游业的高度发展,旅游收入水平的提升会激发地区旅游发展内生动力,助推高级别旅游景区的建设和集聚,而高级别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又可进一步提升地区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進而带动旅游经济发展。安徽省高级别旅游景区也主要集中分布在合肥、芜湖、安庆、池州、黄山等旅游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市,体现着旅游业发展水平与高级别旅游景区建设的良性互动及协同发展关系。

3.5 政府政策影响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演变和创新与政府政策变迁密切相关,完善的制度安排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19],同样,国家或地方政策对于安徽省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与结构特征演化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2002年,为充分发挥安徽省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世界知名的旅游强省,原安徽省旅游局印发《安徽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鼓励各市积极进行资源开发和景区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随后各市纷纷响应,出台相关激励政策。2011—201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又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等系列政策。在此背景下,全省高水准、高级别景区建设快速推进,全面开花,仅“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新增高级别景区就有227个,占总数的43%,初步形成了类型全、分布广、品级高的全域旅游景区发展格局。

此外,政府政策在改善区域旅游景区结构,调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旅游业发展起步阶段,安徽省主要奉行“地区非均衡化”发展战略,强调 “皖南率先”崛起。尤其是始于2009年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使得全省南北旅游发展差异进一步拉大,“南热中温北冷”的旅游业发展格局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201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合理布局,促进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而后接连出台《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规划》《安徽省皖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发展规划》《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开始探索实施“一体化”旅游新战略,致力于构建全省协同发展的旅游空间新格局。在这种政策导向下,作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冷门区”的皖北,逐渐获得更多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多年来,通过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旅游发展环境改善以及要素的优化配置等举措,皖北旅游业逐渐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大批精品旅游景区相继创建和提升,2018年,皖北地区3A级景区数量首次反超皖南和皖中并保持至今。未来在政策加持及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皖北地区巨大的消费市场潜能无疑将催生出更多的精品景区项目及高级别景区,届时安徽省高级别景区整体空间分布结构将更趋优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使用Arc GIS10.2分析软件,通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安徽省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整体来看,安徽省高级别景区“南热中温北冷”的分布格局有所改善,但地区差异仍然存在,呈现“省域分散,市际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近年来,皖北地区高级别景区总数增量明显,但主要以3A级景区为主,皖南地区的5A及4A级景区数量在全省中仍占绝对优势。安徽省高级别景区存在明显的市际差异,安庆、合肥、亳州、宣城、六安、黄山等市高级别景区数量较多,铜陵、淮北、宿州、蚌埠四市高级别景区数量相对较少,高级别景区数量最多的安庆市(58个)是最少的铜陵市(9个)的6.4倍。

(2)空间分布密度方面,安徽省高级别景区在全省形成多个高密度集聚区,整体呈现倒“个”字型分布格局。密度高值集中区除了传统的黄山、池州、安庆、马鞍山、芜湖、合肥等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还增加了亳州、淮南两个皖北地区的城市。

(3)空间关联方面,安徽省高级别景区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集聚特征明显,且局域发展活跃度不均,在全省形成“团块状”的冷热点地区分布格局。

(4)安徽省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主要受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客源市场、旅游业发展水平及政府政策的影响,呈现出围绕主要交通干道、城镇周边集聚的特征,而政府政策在改善全省旅游景区分布结构,协调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方面效果愈加凸显。

4.2 相关建议

(1)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安徽省政府应继续就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提供利好政策,适当为皖北地区高级别旅游景区建设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上的政策倾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探索建立以黄山、池州、安庆为代表的跨市对点旅游帮扶机制或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对点帮扶、发展理念输入等方式,解决皖北地区高级别旅游景区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理念落后的问题;同时应注重提升地区对于高级别旅游景区建设发展的重视意识,皖北地区普遍尚处于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发展期,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视不足,人口虽多,但休闲需求尚未得到充分释放,这时更要求地方政府加大统筹力度,引导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级别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

(2)完善交通设施,推动区域旅游联动发展。以黄山、合肥、淮南为核心,打造皖南、皖中、皖北地区三大旅游交通集聚板块,并依托省内合安九高铁、商合杭高铁、沪蓉高速、合安高速、芜合高速等主要交通线路,彻底打通全省区域旅游发展通道,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区域高质量旅游景区的整合和联动发展。

(3)更新理念,助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休闲度假成为全面小康社会人们的“新刚需”,高质量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时代主题,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安徽省各区域,尤其是高级别景区数量多、知名度较高的皖南地区要积极谋划培育兼具观光和度假功能的旅游景区,或依托高级别景区打造旅游度假区,促进全省旅游景区和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永德,陈晓磐.旅游景区管理[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6.

[2]张凌云.旅游景区景点管理[M].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23.

[3]麻学锋,杨雪.大湘西高级别景区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J].自然资源学报,2019, 34(9):1902-1916.

[4]董宝辉,长安.内蒙古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39(6):61-68.

[6]赵磊,丁烨,杨宏浩.浙江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9):177-183.

[7]王远飞,何洪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11.

[8]杨成凤,韩会然,李伟,等.四川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7):12-19.

[9]GETIS A,ORD J K.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the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189-206.

[10]王秋龙,晋秀龙.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7, 34(1): 39-44.

[11]冯英杰,吴小根,张宏磊,等.江苏省水利风景区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8, 38(7): 217-224.

[12]吴清,李细归,吴黎,等.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及空间相关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7, 37(2): 193-200.

[13]朱冬芳,陆林,虞虎.基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J].经济地理,2012, 32(4):149-154+135.

[14]毛小岗,宋金平,于伟.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J].经济地理,2011,31(8):1381-1386.

[15]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329-336.

[16]郭向阳,穆学青,丁正山,等.“交旅”融合下旅游效率与高速交通协调格局研究——以长三角41市为例[J].地理研究,2021,40(4):1042-1063.

[17]刘家明,季任钧.旅游度假区开发的选址研究[J].人文地理,2001(5):49-52+71.

[18]程海峰,胡文海.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14,34(10):1275-1280.

[19]余凤龙,陆林.制度对旅游发展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8(9):90-96.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Level Tourist Attractions in Anhui Province

KONG Ni, DING Qiu-jia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528 tourist attractions of 3A level and above in Anhui Province have been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spatial pattern of high-level scenic spots in Anhui Province has been improved,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ities are obvious,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vincial dispersion and inter city agglomeratio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the high-level scenic spots in Anhui Province is uneven. It belongs to a typical multi-core structure. The high-density core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Huangshan, Chizhou, Anqing, Hefei,and Bozhou, showing an inverted "Ge" patter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level scenic spots in Anhui Province, and it has obvious "cluster-like" agglomera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of high-level scenic spots in Anhui Province mainly include resource endowment, lo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tourist marke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Key words: tourist attractions; scenic spots distribution; Anhui Province

(責任编辑:巩 劼)

猜你喜欢
旅游景区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天津市旅游景区英文译文错误分析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
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日译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