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帅 韩庆敏
一、入项活动与驱动性问题
真实性是项目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入项活动中通过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对主题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认知冲突,提出驱动性问题,即让学生沉浸到真实情境中,寻找课程联结的一切可能。笔者在水平一《立定跳远》教学时,正逢学校开展“科技节”,其中一项班级团体比赛为“跳纸蛙”,是通过手工制作纸蛙(图1-1)进行跳远的比赛,笔者以此为契机设计了《跳跃吧!纸蛙》项目化学习,设计“如何像小纸蛙一样取得优异成绩”为驱动性问题,并串联各个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形成“问题链”(图1-2)。
二、知识能力构建与情境引入
知识能力构建与情境引入阶段是让学生内部原有经验与外部新知经验的联结过程,探索问题和已有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核心知识建立联系。如,在《跳跃吧!纸蛙》项目化学习中,首先,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手按纸蛙“皱褶”怎样蓄力,按的时候轻重一样吗?按的“皱褶”的角度不同跳得远度一样吗?其次,教师对化身“纸蛙”的学生抛出问题进行探讨:跳远过程中思考我们身体是怎样的,跳远过程中如何才能跳得远?最后,通过创设“纸蛙过河”情境,让学生将技术技能与现实世界场景进行合理类比关联,通过纸蛙的跳跃轨迹诱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立定跳远向前上方跳”的动作过程。“纸蛙”准备为双手上举(图2-1);“纸蛙”蓄力为双手由上到下屈膝后摆俯身前倾,随后手臂上摆,如同手按纸蛙“皱褶”(图2-2);“纸蛙”弹射是借助纸蛙按压“褶皱”弹起的空间路线轨迹,让学生做出双脚快速用力起跳,向前上方跳起腾空,并越过体操垫的动作(图2-3)。
三、探讨研究与问题解决
笔者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立定跳远动作的认知水平,先让学生在课外动手对比纸蛙在不同高度下弹射的远度,引导学生探究出“有一定高度弹射落地就会远”的结论,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创建“弹射台”,以便辅助学生课中学练。此“弹射台”制作方法:选择500ml矿泉水瓶,剪头除尾部留中间16cm圆柱,并在此圆柱两端1/4处剪开2~2.5cm的豁口,沿豁口直线挤压,使圆柱形成四方形,用黄色胶带包裹(以免划手)(图3-1)。
制作过程中,学生发现塑料瓶身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然而在立定跳远中我们需要做到“落地轻”,减轻落地时脚掌着地的声响,于是把压扁的塑料瓶身放置折疊的体操垫中间间(图3-2~图3-4),要求学生在双脚跳起落在体操垫上时“落垫悄无声息”,以此引导学生落地屈膝缓冲;同时还可利用瓶身平放(图3-5)、竖放(图3-6)在体操垫中间的高度,让学生在起跳角度上体验“向前上方跃起”的角度,回应“跳远过程中如何才能跳得远”的问题。
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围绕问题,探索各方面的知识,围绕驱动性问题,体现核心知识。这也是知识构建与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能力提升的过程。
“思后练”,提出表征问题。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索运动技术与跳纸蛙弹射的相似之处。练习初期,利用瓶身“平放”支撑在体操垫中间,形成微翘的坡度,即“纸蛙过障碍”。教师引导学生:“小纸蛙跳到河对岸,怎样跳过障碍,才能落地又远又稳呢?”,学生带着问题尝试练习,练习时有的学生腾空过程中双脚踢到“障碍”,此时,教师示范动作,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教师在起跳前的腿部动作,并语言启发“小纸蛙”空中过障碍的腿部动作,即起跳前要屈膝“皱褶”、降低重心,腾空阶段空中收腹举腿,落地屈膝缓冲。练习中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让学生体验立定跳远的空中技术动作,同时不同的起跳角度和高度,又能保证学生的浓厚练习兴趣。
“练后思”,提出挑战性问题。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向更高水平发展。如,把矿泉水瓶“竖放”,增加起跳角度,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再如,“增加了起跳角度,我们怎样才能飞过障碍呢”“飞过障碍,还能不能平稳安全落地”“能飞过障碍,平稳落地,脚后跟能越过黄线(绿线或者红线)吗”等问题。这样学生练习更有导向性和挑战性,学生在不断变化和挑战中能够积极做到屈膝蓄力,向前上方用力蹬地,在障碍坡度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做到收腿快,在脚后跟越过不同远度的颜色线中提高快收小腿和落地轻和稳的意识,经过以上问题链的挑战练习,教师进一步提炼“屈膝蓄力用力蹬、快收腿、落地稳和轻”的核心知识。
四、成果分享与迁移运用
在此阶段是借助真实比赛情境,同伴之间扮演运动员或裁判员等角色,通过不同的比赛形式以达到提高动作质量和完整度、最远距离、技能运用取得比分等目的,并且裁判员的评价标准可观、可测、口头易记录,不会引发学生之间计量的“争端”。如,在立定跳远的学习效果评价阶段,设置“比一比、赛一赛”纸蛙大战(图4),对“弹射台”设立3个“飞行维度”(即“初级飞行”“中级飞行”“高级飞行”),分别对应不同颜色(蓝、橙、粉),不同颜色线对应不同程度的级别及分数(10分对应蓝线初级,20分对应橙色中级,30分对应粉色线高级)。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裁定,有助于学生对动作技术要求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交流表达的能力;练习结束时,每组学生统计本组得分,教师可让学生总结分数差距原因,也可总结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点评,以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育品德的培养,使学生的比赛意识得到提升。
——陈帅(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山水小学,315600);韩庆敏(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心学校,3152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