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连军 李国占 李芳 齐皙 刘新华
将科技赋能与体育课堂相融合是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的有效方式,不仅可以减轻体育教师负担,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认知、自我能力认知以及对科学锻炼、学习内容的理解,助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本文从发展学生自主学练水平、提高学生竞赛水平、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等方面,探索科技赋能融合构建智慧体育的学、练、赛、评。
一、巧用“打卡”,激发学练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学习的时空壁垒,拓宽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学习视野。教师在体育课堂中也可以依托教学资源平台中的相关教学视频,通过智慧大屏更直接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如,教学内容技术动作的视频导入、重点动作的示范讲解视频以及技战术分析视频等。视频可作为该次课的教学辅助材料,促进课堂内容的导入,便于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相关信息,促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水平及效果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课内外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通过体育教师对运动数据相关知识的科普、科技赋能与体育课堂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掌握自身运动状态,积极参加校内外的体育锻炼。除了学校每日体育课外,智慧体育平台还贯穿大课间、课后锻炼、社团及校运动队训练等。通过智慧大屏呈现在校每一名学生的各項运动数据,充分落实发挥数字教育的辐射引领作用,根据数据分析,做好智慧体育校园及课堂的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可根据学生身体情况及各项数据指标,为学生建立个性化体育锻炼打卡模式,教师通过设备监测学生运动的相关数据,给予锻炼指导。如,肥胖学生可通过慢跑、游泳、跳绳等有氧运动提高卡路里的消耗;肌肉耐力不足的学生可通过采取强度小,负荷时间长的锻炼方式提高身体耐力水平;力量不足的学生可通过适当改变负荷重量的无氧运动来提高肌肉力量等。学生通过打卡的模式进行锻炼,使学生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及成就感,提高自主能力和主动学练的水平。
同时,智慧体育平台也可以结合AI技术赋能测试设备(自助智能测试仪器),丰富智慧体育课堂,提高体育课堂测试效率。AI测试设备可供学生进行自助式测试、体育数字化呈现、自动数据分析、成绩上报查询等。通过“开放式、自助式”的测试模式,让学生可以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自助测试,测试成绩自动上传平台,系统可自动根据学生每个项目的最好数据,生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网的所需成绩。自助智能测试仪器反馈的数据,也可使学生实时掌握体测成绩,根据成绩改进练习方法,促进学生增加练习时间,提高练习效果。教师根据体测结果及分析报告,为学生提供科学运动的锻炼指导,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发扬刻苦学练的精神,逐渐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为打造智慧化的体育校园奠定基础。智慧体育校园注重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智慧平台及自助智能测试仪器的使用提高自身学练水平,做到有效果的“练”。
二、巧用监测,丰富赛事
智慧体育不仅支持学校每日体育课,包括学校竞赛队伍的组建及各类体育赛事,以鼓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让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体验体育的精神和魅力,使学生跑起来、笑起来、身心健康起来。
学校可通过智慧体育平台监测学生参加各类运动项目体育节、春秋季校运动会及各专项运动技能比赛等。如,在开展校篮球班级联赛时,体育教师可借助智慧平台实时监测场上学生的心率、运动强度、运动密度等相关信息。根据数据反馈,调整在场上比赛的阵容,结合战术及时提出暂停或换人的请求。通过信息化的大数据分析,有效调整比赛中的运动负荷,组织开展合理的体育竞赛。以竞赛为动力,提高智慧体育成效。
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测试设备,学校可在体育课堂、大课间、课后锻炼期间开展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比赛。如,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等,以体育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成绩。学生根据电子化的成绩记录与分析,更快地掌握自身体质健康测试水平及相对应的分数,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同时,这种以赛促练的形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拼搏向上、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更直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可视化成绩分析,高效直观地呈现竞赛成绩,取代纸质版成绩记录单及成绩公示表,更好地为成绩统计、成绩分析、锻炼决策提供便利。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竞赛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做到有水平的“赛”。
三、巧用反馈,提升效果
体育教师通过智慧体育平台数据,跟踪了解学生的体育锻炼频率、锻炼时间、锻炼强度等,同时找到学生在锻炼中出现的问题,依托智慧体育平台,将智慧平台数据与教师评价反馈相融合,构建人工评价与智能数据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教师也可通过该评价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锻炼效果进行评价,在确保评价数据来源真实有效的同时,提升体育锻炼的质量及效果。
[本文系北京教育学院学员教改课题“中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测与评价的研究”(课题编号:XYJG2022-4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