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2023-06-14 08:51燕连福郭世平牛刚刚
关键词:内在逻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燕连福 郭世平 牛刚刚

摘 要: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始终没有变,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是历史性与具体性的有机统一。新时代从共同富裕的视角审视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深刻理解二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从“何以可能”的视角看,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主要表现为乡村振兴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前提、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从“以何可能”的视角看,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指引,主要表现为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引领乡村振兴明确“为谁振兴”“谁来振兴”“振兴什么”“怎么振兴”“如何推进”等问题。从“意指何在”的视角看,通过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贫富两极分化”“区域发展失衡”等难题,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F323.89;D6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3)02-0001-06

收稿日期:2022-06-15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3.02.01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9JZD003)

作者简介:燕连福,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对理想社会建构的美好展望,也是亘古以来广大民众的共同期盼。“造福人民的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孜孜以求、不懈追求的发展与富裕,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以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路径。与此同时,乡村全面振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二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因此,考量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何以可能: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历来重农。传统社会中“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管子·治国》)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国家富裕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共同”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二是“富裕”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三是“共同富裕”要以消除城乡差别为条件。新时代乡村振兴通过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前提、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一)乡村振兴通过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受到资产阶级无情的剥削和压迫,资产阶级一极是资本和财富的大量积累,而在工人阶级一极却是被剥削、受奴役,最终造成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消灭私有制。”[1]新时代乡村振兴就是要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农村集体经济,引领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2]一方面,乡村振兴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促进劳动力与土地两个基本农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农村集体土地经营获得的收入和积累有利于增加农村公共资源供给的投入,为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的供给提供保障,提升农村社会公共福利水平,有效避免私有制条件下公共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坚持发展农村集體经济,农村全体成员入股农村集体经济,共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吸引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向农村,从而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均衡互补流动,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成员,能够继承和发展集体资源要素,有效避免贫富差距的代际传递。因此,可以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农民群众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二)乡村振兴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力,认为只有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才会创造出极为丰富的物质资料,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如果生产力发展不起来,等待人类社会的将是贫穷和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只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才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上狠下功夫,久久为功。通过培育大批“新农人”、发展壮大农村产业、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让农民在提升劳动素质的同时共享科技赋能产业增值的效益,推动农村居民迈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3]。作为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要素,农村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蓬勃发展的产业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首先,乡村振兴把高素质劳动者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支撑。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培育体系,进而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其次,乡村振兴将农村产业兴旺发展作为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主要抓手。通过转变农业农村发展经营的方式,寻找发展新思路、培育发展新产业、构建发展新模式,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拥有更多就业机会,共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最后,乡村振兴坚持不懈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农村生产力发展赋能。科学技术水平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服务农村生产劳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三)乡村振兴通过缩小城乡差距为共同富裕提供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城乡对立不是空想,不多不少正像消除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灭这种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4]。新时代通过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同时,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形成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5]共同富裕最终能否实现是由社会发展的短板所决定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村人口,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依然有4亿多人口,这部分农民的发展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不可能实现。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在于打赢脱贫攻坚战;那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则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重新塑造城乡之间原有关系,走一条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增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统筹发展的力度,通过构建城市与农村协同化发展机制,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发展,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另一方面,要加持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特别要加大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问题,确保农民农村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二、以何可能: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方向指引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目标。目前,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进入了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而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引领乡村振兴进一步明确“为谁振兴”“谁来振兴”“振兴什么”“怎么振兴”“如何推动”等问题,指引乡村振兴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

(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明确了“为谁振兴”的问题

共同富裕的“共同”二字蕴含着其主体是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人、一部分人或者大多数人的富裕。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中,所创造出来的福利将由所有人共同享受。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这就表明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忽视农村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富裕。在一定程度上,亿万农民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决定着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水平和质量。

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深刻把握“为谁振兴”的问题。在实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让广大农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实现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富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乡村要为广大农民而振兴,促进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乡村振兴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通过持续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不断做大并分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蛋糕”,切切实实地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必须将实现广大农村居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农村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增收渠道,使农业变成能致富的产业,让农民变成有吸引力的职业。

(二)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富裕而不是缺乏农民参与的富裕,明确了“谁来振兴”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既不是靠少数统治者,也不是靠个别英雄人物,而在于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导力量。广大农民的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时代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有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共享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

共同富裕的“共建性”,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深刻把握“谁来振兴”的问题。乡村振兴是等不来、要不来的,而是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奋斗实现的。农民群众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一方面,乡村振兴要坚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依托送教下乡、农村课堂、培训学校等多种方式和载体,唤醒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建设意识与角色意识,提升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增强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创造潜力充分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农民不仅对农村有着深厚情结,还熟悉农业生产发展规律,他们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参与者,更是推动共同富裕的见证者。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事业,让振兴乡村成为全社会共同行动,通过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实现共富目标。

(三)共同富裕是全面发展的富裕而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明确了“振兴什么”的问题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交织中同步进行的,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新时代乡村振兴,要在坚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中,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和农村全面富裕创造条件。

共同富裕的“全面性”,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深刻把握“振兴什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我们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乡村全面发展”[6]9。一方面,乡村振兴要以共同富裕为引领。通过推动乡村“五大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振兴,既要实现农民群众“口袋”的富裕,也要促进农民群众“脑袋”的富足。要不断深挖、继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用乡风文明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精神动力和文化基因。通过加强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进而改善农民的精神风貌,实现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

(四)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而不是同时富裕和同一个标准的富裕,明确了“怎么振兴”问题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这里的“总体性”所指的并不是所有人同步富裕。不同人群自身实现富裕的条件千差万别,因此时间上也必定有先有后。共同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同一个富裕水准,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而不是齐头并进。这就为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方法遵循。新时代乡村振兴不可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所有乡村也不可能同时实现振兴,必须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把握乡村发展的差异性,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的“总体性”,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深刻把握“怎么振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各地要解决好落地问题,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7]因此,必须科学把握乡村振兴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向前发展。一方面,乡村振兴不是同一个标准的振兴,不是千村一面的振兴。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的进程差距比较大,浙江在全国走在了前列,许多经验在全国各地推广。但是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盲目复制经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地形地貌情况、人文乡土风俗等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突出发挥地区优势和特色。根据乡村的差异性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彰显乡村的地域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不是同时实现的振兴,不能要求所有的乡村都是同一个步伐和同一个进度实现振兴目标。各地区要根据国家乡村振兴的目标,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坚持把精准思维灵活运用于乡村振兴实践,通过分类指导、精准规划、要素投入、督导考核、宣传培训等机制,引导不同类型乡村找准自身发展路径、发挥自身优势,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五)共同富裕是分阶段的循序渐进式富裕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富裕,明确了“如何推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同时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的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渐进性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促进乡村振兴也是一个稳中求进的过程。因此,乡村振兴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循序渐进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共同富裕的“渐进性”,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深刻把握“如何推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6]18这就表明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以共同富裕为导向,要锚定发展方向,扎实地将乡村振兴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向前推动。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科学规划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而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任务与乡村振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乡村振兴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又要避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要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上聚焦农村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在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意旨何在:通过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决不能忽视农业、冷漠农村、忘记农民。因此,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有效破解“城鄉二元结构”“贫富两极分化”“区域发展失衡”问题,进而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通过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共同富裕

城乡关系结构的变化总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历史充分证明,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进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忽视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均衡发展,导致农村地区的发展日渐式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结构从农业农村全力支持工业化建设转变为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因此,需要通过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6]43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一是促进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要引导农民加入农村合作社、当地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实现农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农村地区要用好当地的自然风光、红色文化等各类资源,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重点发展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立健全“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民实际收入。二是培育、留住、引进优秀人才,推动城乡之间人才要素的双向流动。让更多“田秀才”“乡创客”热爱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通过不断完善人口管理制度,消除人才双向流通的户籍壁垒,进而畅通城市与农村之间人才双向流动的通道,全方面盘活城乡人才资源。农村地区要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热爱农村、向往农村的人才在农村宽广天地大展身手,使其自身所承载的知识、信息、资本、技术等要素一同流向农村,助力农村快速发展。三是建设美丽乡村。较之于城市,农村发展最大优势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村地区必须坚守生态环境底线,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凸显农村地区的“性价比”与“吸引力”,将乡村百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打造得宜居、宜业、宜游。

(二)通过乡村振兴破解“贫富两极分化”,推动全民共同富裕

当今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共生现象,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贫富差距的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是现代化过程中很难逾越的阶段。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依靠剥削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使得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财富差距不断扩大,工人阶级陷入了贫困的境地。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让全体人民都富裕起来[8]。因此,需要通过乡村振兴破解“贫富两极分化”,推动全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5]。一是通过乡村产业兴旺发展,增加农民多元收入,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就是要把经济蛋糕做大做好,而产业兴旺发展是做好“农村蛋糕”的重要途径。有了产业的振兴,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村地区三产深度融合发展,让农民拥有更多就业机会,共享产业兴旺发展的成果。二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广大农民群众是实现乡村振兴最核心的因素,消除贫富差距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素质,增强农民勤劳致富的能力。通过乡村人才振兴,实行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专业化人才建设,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激发农民群众的创造力,提升农业农村的生产力。同时要注重引导乡村产业沿着同一产业链不断由低端向中端和高端延伸和发展。根据乡村新的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对本乡本土的青年和中老年农民分别进行技能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学了就能用,用了能挣钱。三是通过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激发农民内生动力,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引导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通过乡村文化振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广大农民群众懂得美好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增强农民群众的闯劲拼劲和干劲。

(三)通过乡村振兴破解“区域发展失衡”,推动全域共同富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区域差异大,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缩小了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但目前我国仍旧南北分化凸显,经济增速呈现出“南快北慢”“东强西弱”的态势,发展动力出现极化现象。因此,通过乡村振兴可破解“区域发展失衡”,推进全域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5]通过乡村振兴破解“区域发展失衡”就是要走一条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通过产业帮扶,开展区域互助,实现全域共同富裕。通过统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动机制,促进先富带后富。通过对欠发达地区产业帮扶、园区共建等方式,拓宽支援领域,创新支援形式,完善支援体系,进一步形成全域携手共建、协调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通过生态共治,进行合理补偿,实现全域共同发展。加快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充分调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加快生态补偿立法,明确流域上游对下游、生态保护地区对受益地区的法定责任,将森林、草原、湿地、水流等纳入生态补偿重点领域。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2]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397.

[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6.

[5] 习近平.扎實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6]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1.

[8] 李红军,王琴.共同富裕:解锁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密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03):45-51.

The Internal Logic Consider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YAN Lianfu,GUO Shiping,NIU Ganggang

(School of Maxism,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Abstract: As a mission-oriented political party,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en committed to the pursuit of common prosperity.As a matter of fact,its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s an organic unity of historicity and specificity. In the new era,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ways that deeply understand the inherent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First of all,in terms of why it is possible,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ourse to deliver common prosperity because it provides the institutional premise,material foundation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Secondly,regarding how it is possible,rural revitalization is guided by common prosperity,whose profound connotations lead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clarify for whom to revitalize,who to revitalize,what to revitalize,how to revitalize and how to promote.Finally,as for what it means,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way to crack the issues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providing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solidly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adhering to the new path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Key words:common prosperity;rural revitalization;internal logic

(责任编辑:王倩)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