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论述县域中职学校构建“校企联动育人”机制的内涵,分析“校企联动育人”的现实困境,提出政府要为校企联合育人提供保障、调整校企合作方向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深化产学研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加强与企业联合开展培训工作、重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情怀培养等举措。
【关键词】县域中职学校 乡村振兴 “校企联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8-0028-04
乡村振兴是我国完成农村脱贫攻坚后,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扩大成绩,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确保农民富裕的重大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支撑,而县域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技术人才的重要“摇篮”,应当积极承担起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的历史使命。为此,钦州市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近年来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通过与相关企业开展有效合作,致力培养一批符合本地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但就具体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校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为了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的育才作用,我校进一步就校企合作工作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着力探索“校企联动育人”机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研究成果。
一、“校企联动育人”的内涵
“联动”是“校企联动育人”的核心所在。“联动”一词是数控机床领域的专业术语,主要是指当相互关联的事物其中一个发生运动或变化时,其他事物也会跟着发生相应的运动或变化,这就是联合行动,简称为“联动”。在群体心理学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若能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现联合行动,从而发挥出增力的效应,这就是联动效应。在某一群体中,个体间产生的联动越紧密,联动效应就会越大,从而让个体获得更多权益,整体效益也会更加理想,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发展格局。
而在教育领域中,“校企联动育人”是指企业、职业学校之间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以不同类型的合作项目为载体、纽带,构建科学完善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育人机制,从而发挥校企等多方协同育人的作用。在“校企联动育人”机制中,政府主要起着主导作用,企业、职业学校作为主体要素,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牵线搭桥下,通过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等载体进行深度合作。在此过程中,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可以通过合理调控宏观经济、科学管理社会资源等方式,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起更完善的联动育人机制和体系。
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要想培养一批优质专业技术人才,各职业学校就要不断改革育人模式,“校企联动育人”机制就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这一机制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理论和技术,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这一机制还特别注重发挥企业的人才培养导向作用。企业根据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联合职业学校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为学校教师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技术培训,为学校学生搭建更为宽广的实践平台,从而不断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落实“校企聯动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
就我校构建“校企联动育人”机制的实际情况来说,虽然这一机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突出的效果,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统筹协调的力度有待加强,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政府虽然掌握着丰富的社会公共资源,但还未能通过加强公共资源的统筹调配、科学管理促进“校企联动育人”机制的构建。在构建“校企联动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通常涉及财政、工商、税务及金融等诸多职能部门,还有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等众多社会资源,这些一般由相关的政府部门所掌控,教育部门无法对这些资源进行调配使用,这就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还未形成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政府角色也存在定位不明、目标偏移等问题,不利于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机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联动育人”机制的构建。
(二)校企价值取向不一,难以展开深度合作
一直以来,职业学校、企业之间的价值取向都未能从根本上做到协调统一。从发展目标层面说,职业学校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生产培育更多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社会效益,而企业则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自身发展的最终目标。从利益诉求层面说,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希望可以利用企业资源,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参与合作的目的则是希望从学校吸纳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顺利开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为企业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正因如此,职业学校、企业之间的价值取向难以做到协调统一,导致校企融合程度难以加深。
(三)职业学校自身实力有待提升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所涉及的层次、领域、主体和要素非常复杂,职业学校自身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条件将这些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另外,一些职业学校之所以开展校企合作,一部分原因是迫于学校招生、学生就业方面的压力,而未能在理念、认识等方面正确地看待校企合作。因此,部分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未真正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也缺少相应的科学论证和企业调研,因而往往不符合企业、社会发展需求,不利于校企联合育人机制的构建。
三、县域中职学校构建“校企联动育人”机制的路径
(一)政府要为“校企联动育人”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县域中职学校应主动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联合政府不断完善“校企联动育人”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参与“校企联动育人”各方主体的权责,厘清资金归属、管理权归属等关系。当地政府也应引导职业学校、企业明确自身在“校企联动育人”中应遵守的规定、若违反规定应承担的责任、出现矛盾时应遵循的处理程序,以确保各项管理、建设工作能够落实到位、到点。
其次,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发展需求,制订更完善的“校企联动育人”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不断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落实到位。在此基础上,国家、地方政府还应适当加大对“校企联动育人”的资金支持力度,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财政拨款额度,然后基于分类标准来明确不同职业学校的拨款金额。
最后,各级政府要针对“校企联动育人”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为建设“校企联动育人”实训基地、购置相关生产设备等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针对积极参加“校企联动育人”项目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财税优惠政策适当减免企业职业教育附加税或给予一些奖励政策,从而吸引更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联动育人”,为“校企联动育人”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使“校企联动育人”能够真正为乡村振兴助力。
(二)调整校企合作方向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国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各地职业学校应结合具体情况积极与乡村企业对接,从本校专业建设着手,通过适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另外,各中职学校还要科学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同时积极尝试更新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此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县域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和乡村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零距离”对接,才能充分满足乡村企业各阶段的实际发展需求,真正发挥“校企联动育人”机制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为此,我校不断调整校企合作方向,通过校企全程协同、产训赛创一体化等创新机制着力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形成了“扶技+扶志”的“校企联动育人”机制,实现了教育扶贫方式的新突破。在这一模式中,我校主要通过企业“师傅”带“徒弟”的现代学徒培养机制,逐步提升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我校采取技能分级考核、按级取酬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大批山区学生走出大山,进入大型企业工作,真正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小康一户”的目标。
(三)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通过对灵山县本地企业进行调研,笔者发现一些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技术改进等方面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校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挥本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提升校企联合育人水平,努力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近年来,我校通过进一步提升产学研融合水平,组织专业教师以科研合作的方式深入乡村企业,让师生进企业参与一线生产工作,进一步深化校企双方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企业各阶段技術创新,为乡村企业创新发展助力。同时,我校将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作为科研课题,引导更多师生加入科研队伍,从不同层面入手,为企业探索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教师和学生服务企业的能力。我校还积极与相关企业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工程师、技术骨干等深度参与相关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我校师生的专业水平,深化“校企联动育人”的内涵。
另外,针对一些乡村企业由于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而出现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我校主要安排一些持有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资格证且有丰富审核经验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帮助乡村企业构建更完善、可行性更高的质量管理制度,助力乡村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我校还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人力、财力、物力与政策上给予更完善的激励,鼓励更多科技服务人员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工作,使他们带领科研团队研究出更多具有应用性、推广性与示范性的新技术,为乡村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学校加强与企业联合开展培训工作
为了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各职业学校应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不断提升“校企联动育人”水平。要达成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校企双方在友好协商后,可以针对联动育人签订相应的协议,明确双方权责,然后通过定向招生、安排就业及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助力。
例如,我校在实施“校企联动育人”过程中采取了现代学徒制合作育人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校教师采取一边做一边教的“理实一体化”情境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更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掌握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另外,我校还通过定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参加生产一线工作的方式强化实训教学,让学生能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熟练掌握相关技能。这样有利于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无缝对接,也有利于培养出乡村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另外,为了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我校高度重视农民工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提升,通过进一步优化校企联合育人模式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进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
(五)重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教育要想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力支持,只有拥有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对于教师能力的培养,我校主要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安排优秀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真正参与企业生产活动。这样既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又能使教师深入了解企业各阶段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方向和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为后续校企联合育人模式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同时,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支持,我校派教师到企业担任质量管理顾问或技术开发顾问,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新技术研发提供科学指导。另外,我校根据相关企业的工作安排及学校的教学需求,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职业素养较高的工程师到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校企双方共同打造具有更大行业影响力且结构更加完善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校企联合育人提供有力支持。
(六)培养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情怀
就县域中职学校而言,学生毕业后应该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校有不少毕业生不愿回到乡村助力乡村发展。为了激发学生助力乡村发展的热情,我校近年来强化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情怀的培养,在各专业学生刚进校时就开设了以“服务国家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同时要求各专业教师着力探索课程思政有效途径,将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等思想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和实训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择业观。
另外,我校还从如下两个方面加强学生的情怀培养:一是定期组织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宣讲活动,让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乡村各种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农产品加工等专业的兴趣;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关于乡村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活动,让学生对乡村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对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有更科学的认知。通过这两个活动,我校学生能更理性地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制订出更完善、更合理的学业提升计划,为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好地了解自我和开展生涯规划、理性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的背景下,职业学校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新机遇。对此,职业学校应充分整合现有资源、优势,通过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动育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为乡村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廖卢琴,钟婉茹.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学生助力农村电商发展的创新路径:基于校企合作协同“互联网+精准扶贫”背景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9(4).
[2]郭信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乡村“双创”教育基地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14).
[3]徐海祥,王正云,李志方,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助力乡村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路径探析: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9(19).
[4]黄亚丽,刘飞.乡村振兴下中职学校涉农类专业产教融合的现实意义、制约因素及突破路径[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
[5]刘伟.乡村振兴驱动内蒙古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4).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动育人”固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实践:以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GXZZJG2021B2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芬林(1984— ),广西南宁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