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之冠冕,谈艺之楷模:谈谈《文心雕龙》

2023-06-14 14:52钟彦亮
月读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文学

钟彦亮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精选《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越绝书》《文心雕龙》《齐民要术》《水经注》《说文解字》《茶经》等经典典籍,全面展现中华历史典籍之美。继《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之后,让我们来一起了解《文心雕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叙云“古人不以文章名”。诚然,在古人看来,文学辞章不过是童子雕虫、壮夫不为,更何况是精研其道呢!但偏偏有这么一部书,不仅精研文学、剖析文理,而且自称“雕龙”,以骈文的“绣笔”,书写论文的“锦心”,情辞俱美、金声玉振、益人心智;它体大思精、弥纶群言、影响深远,以至于后世出现一门专门研究它的学问。它,便是刘勰所撰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研究此书的学问被称之为“龙学”。

一、刘勰生平

《文心雕龙·序志》称“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因此在读《文心雕龙》之前,需先对刘勰的生平心迹作一番了解。不过,与他身后所享大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他的史料不但很少,仅集中在《梁书》《南史》的《刘勰传》中,而且记述简略,假如我们删去《梁书·刘勰传》传中引述《序志》的部分,那么僅剩下约四百字是讲述他的生平;而以博采史料见长的《南史》,其《刘勰传》对前传也并无增补,反而有所删节。尽管受制于史料不足,我们对刘勰的了解还很少,但我们不妨以古代文化为背景、以基本的记载为依据,结合龙学家的考证,尽可能还原刘勰的生平心迹。

据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刘勰大约出生于南朝刘宋泰始二年(466),卒于萧梁中大通四年(532)。《梁书》本传说他是“东莞莒人”(今山东莒县),当是称其祖籍;由于刘勰其父刘尚为越骑校尉且供职京师的缘故,刘勰极有可能出生并居住在南朝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这也为他日后进入南京定林寺埋下伏笔。

刘勰出身层次较低的士族,年幼丧父,家道中落,生活窘迫,不过,小刘勰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笃志好学”。周礼规定,古人八岁入小学(《说文解字序》),小刘勰自称在入学前一年,也就是他七岁那年做了一个梦,梦见“彩云若锦”,自己“攀而采之”。小刘勰的彩云之梦,似乎在暗示他与文学有着某种不解之缘。

眨眼间,刘勰便到了二十岁左右,在当时“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门阀社会,出身低等士族的他,在这个加冠成人、谋划出路之际,做出三个决定:一是为自己取字彦和。《说文解字》:“彦,美士有文”,“勰,同思之和”,而《诗经·羔裘》云:“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假如说勰与和正是名与字之间的互相呼应,那么取字为“彦”,或许与他童年时彩云之梦有关,不仅寄托了他要成为彬彬美士的美好愿望,更是道出了他要做国家栋梁的宏大志向。二是由于他出身原因,难以找到门当户对的家庭,且自家也颇为贫困,因此只好“家贫不婚娶”了。三是尽管在门阀社会中难以“学而优则仕”,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生长于在南京的他,从小便目睹了南朝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崇佛礼佛的盛况,于是他决心去南京名刹定林寺,依靠高僧僧祐,希望有所作为,实现更大抱负。而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南齐永明七年(489)或八年(490),刘勰大约二十三岁,正式进入了定林寺,成为僧祐的助手,他不仅跟随僧祐学习,“遂博通经论”,而且协助僧祐“造立经藏,搜校卷轴”(《高僧传·僧祐传》),并“区别部类,录而序之”,顺利完成大型佛教丛书的编定,成了定林寺的传世经藏。在定林寺的学习,无疑为他撰写《文心雕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定林寺生活了十多年,刘勰也从弱冠步入而立之年,三十多岁的他,又做了一个非常有寓意的梦,这次,他梦见自己“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这个梦似乎暗示他作为孔子的徒属,应当弘扬圣人要旨。经过反复思考,刘勰认为弘扬圣人旨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注经,但马融、郑玄等大儒的注解难以超越;不过圣人遗留的经典,其中还蕴含了文章写作的精义,而写出一篇好文章,形成一种好文风,与人际交往、军国大事息息相关。因此,他决定通过讨论文学以弘扬圣人要旨,穷究先秦以来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批判前人研究文学的不足,总结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原理,提出文学创作的理想典范,纠正刘宋以来不良的文学现象。

怀揣着这个理想,刘勰“搦笔和墨,乃始论文”,大约在南齐永元元年(499)或二年(500),他终于完成了不朽巨著《文心雕龙》,摘下童年时梦到的那片彩云,实现了“君子处世,树德建言”的理想。

不过,刚面世的《文心雕龙》却“未为时流所称”,刘勰“自重其文”,不甘心的他想要得到沈约的肯定,这是因为当时沈约在政治上位高权重,又是文坛领袖,得到沈约的肯定,即是得到时流的称誉。但沈约是贵人,怎么接近他呢?

刘勰想了个办法,自己乔装成商贩,候着沈约出行,瞧准机会,一把拦住他的出行车骑,立刻呈上《文心雕龙》,沈约读后非常欣赏,“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案几”。《文心雕龙》遂为世人所重。

“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梁天监二年(503),刘勰“起家奉朝请”,终于离开定林寺出仕从政。后又为临川王萧宏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又离开南京,到太末(今浙江游龙县)做了太末令,“政有清绩”。回到南京后,又任仁威南康王萧绩记室,兼领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因此刘勰在后世又被称为刘舍人),萧统爱好佛学与文学,引为莫逆,“深爱接之”。后迁为步兵校尉,兼任舍人如故,直到梁普通七年(526),刘勰不再担任东宫通事舍人,宦海浮沉二十多年,此时的他也步入了老年。

梁大通元年(527)前后,梁武帝敕令刘勰再入定林寺,与慧震一起撰写经证。大约在梁中大通三年(531),与慧震完成经证后,刘勰此时年逾花甲,故人寥落,而且自己孑然一身,前尘往事,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决心叶落归根,燔鬓发自誓,请求在定林寺出家,在得到梁武帝允许后,“乃于寺变服”,法号慧地,但没到一年,大约是梁中大通四年便去世了,享年六十七岁。《梁书·刘勰传》称“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文集行于世”,不过刘勰所作之文均湮没散佚,目前仅余《灭惑论》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两篇文章存世,可不叹欤!

纵观刘勰一生,他论文从政,亦儒亦佛,前者践行了他在《程器》所说“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实现立言与立功、文品与人品的統一,后者则体现在他集儒佛(甚至是当时的玄学)为一身,使得他的行动和《文心雕龙》思想呈现着矛盾性和复杂性。假如用一首诗来形容他的一生,那么“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是他最好的注脚。

二、《文心雕龙》的基本内容

《文心雕龙》是何意?《序志》开篇交代道:“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文心”的意思是创作如何“用心”(运用思维)的问题,“雕龙”的意思是要用华美的文辞写作,前者是创作思维,后者是文章形式,两者结合、水乳交融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书名有“龙”,全书也如“龙”一般宏深壮丽。《文心雕龙》共五十篇,三万七千余言,用现在的目光看,不过是一部中篇小说的体量,但它却以宏深的体系、条贯的逻辑、精微的析理,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完备、最具系统的文学理论巨著。

宏深的体系体现在何处?

《文心雕龙》整体结构比拟《周易》中的“大衍之数”。《周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古代筮卜要用五十根蓍草,先把其中一根抽出不用,再用剩下的四十九根进行筮卜。而《文心雕龙》最后一篇《序志》就像那根单独抽出的蓍草,前面四十九篇论文之作如同实际用来筮卜的蓍草,这便是“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单独抽出一根蓍草并非无用,而是“不用而用之以通”,是整个占卜活动的开端;如同《序志》尽管没有专门讨论文学问题,但概述了全书撰写的来源、宗旨和体例,是驾驭《文心雕龙》的关键所在,这便是“长怀《序志》,以驭群篇”。同时,在探究文学之道的四十九篇文章中,以《原道》开篇,以《程器》收尾,又合《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意。

条贯的逻辑和精微的析理体现在何处?

《文心雕龙》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之枢纽”,共五篇;第二部分是“论文叙笔”,共二十篇。下篇是“剖情析采、笼圈条贯”,共二十五篇。上篇为纲领,论述的是文学基本原理和文体发展史等综合性问题;下篇为毛目,讨论的是文学中具体而微的操作性问题,上下两篇相辅相成;且上下两篇均为二十五篇,铢两悉称,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支撑起刘勰的文学世界。

“文之枢纽”是全书总纲,包括《原道》(第一)至《辨骚》(第五),是理解刘勰文学思想的关键。刘勰认为文学应该“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简单来说,“道”是万物本源,“文章”也是“道”的体现;而“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圣人连接“道”和“文章”的中介,所以写文章要师法圣人,取法五经,从中揣摩写作精义。同时,创作要注意汲取纬书“事丰奇伟、辞富膏腴”和楚辞“辞来切今、惊采绝艳”等优点,做到“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全面提升写作的思想和艺术水平。

“论文叙笔”是文体论,包括《明诗》(第六)至《书记》(第二十五),讲的是“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的写作,共讨论约三十种常见文体,其中既有文学性较强的诗赋乐府,又有应用性较强的章表奏议等,甚至还有谱籍簿录、律令法制等“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的文体,可称得上是细大不捐、包罗万有。刘勰通过“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进行文体的具体分析,即通过叙述文体源流演变、解释名称要义、评述代表作品、总结写作规律的方法来评析各种文体。比如在《诠赋》中,开篇先提出“《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明确指出“赋”来源于《诗经》,提出“赋”的定义,同时指出其“铺采”的文体特征,随后便从春秋时“郑庄之赋《大隧》”开始,一直评述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作赋的特点直至魏晋,最后总结创作优秀赋作的要求是“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要避免“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整篇评述可谓是析理入微、有条不紊,真正地诠“赋”到位。

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包括《神思》(第二十六)至《序志》(第五十)。“情”是文情,指文章内容,“采”是文彩,指文章形式。在这部分中,刘勰通过剖析文章内容和形式,将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原理系统化,度人以金针。其中,从《神思》(第二十六)至《总术》(第四十四)主要讲了创作过程、创作原理、文章审美典范和创作技巧等。比如《神思》讲了创作时思维运转问题、《体性》《定势》分别讲了作者个人风格和文体风格问题,《风骨》提出了文章审美理想,而《声律》《丽辞》等篇章讲了创作中不同方面的修辞问题。从《时序》(第四十五)至《程器》(第四十九),则侧重讲文学与时代、文学与自然景物、文品与人品等关系问题,以及如何评鉴文学作品。

可见看出,《文心雕龙》是一部精心构撰的文论著作,思绪周密、体系宏大、结构谨严,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所盛赞的“体大虑周、笼罩群言”。

三、《文心雕龙》的四种读法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论的重要典籍,对提升当代人的审美修养、写作能力、人文素养等,依然具有重大价值。那么,今天我们可以怎么阅读《文心雕龙》呢?

不妨当作一部文学作品去读。《文心雕龙》以华美的骈文表达致密的观点,却能做到宛转流畅、理圆事密、意无不达,显示出刘勰高超的文学创作水平。正如刘永济先生《文心雕龙校释》中所言:“然则《文心》一书,即彦和之文学作品矣。”比如《论说》“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程器》“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等句子,美不胜收。尽管我们可能一时之间领悟不到其中的精义,但在长期反复阅读、不断吟诵之下,相信这些文质彬彬的表达也能益人心智,无形之中提升我们的思维水平和审美修养。

不妨当作一部创作指南去读。明人张之象认为《文心雕龙》是“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清人黄叔琳又称:“刘舍人《文心雕龙》一书,盖艺苑之秘宝也。”这是由于《文心雕龙》概括了创作的一般原理,其中很多洞见至今依然适用。比如在创作中,我们或苦于文思蹇涩,下笔无物;或叹于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神思》篇便开出了药方:“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创作前,心思要保持“虚静”的状态,排除心中的烦恼杂念,保持精神的澄澈集中。而且不能临时抱佛脚,平时还要“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要积累学问以储备珍贵的写作素材,斟酌事理以丰富自己的才识,深入探究所经历的一切,以锻炼洞察力、顺应情感,选择美妙的文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然后按照声律安排文辞、凭借意象而进行创作,这便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更有如《熔裁》直接告诉我们写作的“三段论”:“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相信全书读下来,必能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

不妨当作一部古书解读指南去读。《文心雕龙》评点了先秦以来重要古书和文学作品。读《文心雕龙》,不仅能读到一部文学史,而且能帮助我们对古书的文学特质和修辭特点有个宏观的了解。比如《史传》篇点评“陈寿《三志》,文质辨洽”,那么我们在阅读《三国志》时,不妨抓住“文质辨洽”这一关键,欣赏《三国志》文字之美。再如《丽辞》称“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指出了乾卦《文言》阐述君子四德“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这几句的修辞特质,据此,我们便能更深入了解《文言》修辞之美了。

不妨当作一部哲学著作去读。《文心雕龙》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比如“唯务折衷”的中庸思维,在创作时要“执正驭奇”,在评论文章时则不能“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无论写作还是点评,都要恰如其分,不偏不倚。再如“沿波讨源”的溯源思维,思考问题时先要追溯到源头,观察其流变,再“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这样才能全面且历史地把握问题。

一朝综文,千年凝锦。《文心雕龙》如同一座巍巍丰碑、矗立不朽,其中所体现的哲学智慧、蕴含的人文精神、展现的汉语之美,岁久而弥光,对当代人文建设依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选读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沉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搆,阮踽据鞍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选自《文心雕龙·神思》)

大意:

就各人具有的创作才能说,下笔有快慢,天分不同;就作品的规划体制说,规模有大小,功力各异。司马相如口吮着笔直到笔毛腐烂文章才写成,扬雄用心过度放下笔做着恶梦,桓谭由于苦苦思索因此害病,王充因用心过度气力衰耗,张衡用十年工夫研讨《两京赋》,左思用十二年时间著作《三都赋》:虽说是篇幅巨大,也由于文思的迟缓。淮南王刘安在一个早上就写成《离骚传》,枚皋一接到诏书就写成了赋,曹植铺开纸创作像写背诵的文章,王粲拿起笔来创作像写早已做好的文章,阮瑀靠着马鞍作文书,祢衡对着酒席起草奏章:虽说都是短篇,也由于文思的敏捷。(周振甫)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刘勰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