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秀坡 图/千足金
“上下寻人虎饥渴,一掀一扑何狰狞(zhēnɡ nínɡ)。虎来扑人似山倒,人往迎虎如岩倾。”亮亮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诵。
“你有完没完哪?早读过《水浒传》了,还在读!”菲菲揶揄。
亮亮一本正经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是吗?又有新收获了?说来听听!”强强围上来。
文似看山不喜平
“你们旅游时,是觉得重峦叠嶂(dié zhànɡ)的山脉吸引人,还是一眼看到头的山包吸引人?”亮亮发问。
“这和武松打虎有关系?”菲菲问。
“当然有了!”亮亮说,“平平无奇的山包,看起来索然寡味;而鬼斧神工、连绵起伏的山脉,会激发游人无尽的兴趣。”
“可是,欣赏山脉与武松打虎,没一点儿关系啊!”菲菲惶惑。
“叙事时也是这个理:如果文章写得平铺直叙、缺乏波折,就会平淡无味;如果文章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就会引人入胜。”亮亮阐述自己的心得,“像《水浒传》中的情节,就写得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亮亮分析得好。”诸葛老师加入讨论,“菲菲、强强,你们就《水浒传》,再尝试着深入剖析。”
一波三折
“《水滸传》中,大篇幅地描述——武松屡次被人提醒,景阳冈上有老虎,他却始终不相信。”强强抢先道,“这样的描述是铺垫,也是伏笔。其作用是引起读者的疑惑,也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景阳冈到底有没有老虎?”
“写文章想一波三折、起伏有趣,就必须有矛盾冲突。”诸葛老师深入引导,“你们看:武松始终不相信景阳冈有老虎;后来,老虎真的出现了。这是不是文中的矛盾冲突?”
“对!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就是文章情节中的‘起。”菲菲恍然大悟。
“你看,武松找到一块大青石,躺下来想睡一觉。忽然,老虎出现了。”亮亮继续分析,“又是一个转折,是不是很惊险、很刺激?”
“哈哈哈……文中的小转折还有很多,你们仔细看看!”诸葛老师开心地鼓励大家。
“从‘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到‘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是一个小转折。”菲菲仔细地分析,“而‘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到‘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又是一个转折。”
“是的。先描述武松冷汗淋漓,暗示武松的吃惊、紧张,到武松安全躲避老虎的袭击,这是一个转折;从武松打虎的哨棒断了,失去打虎的武器,到武松用拳头把虎打死,这又是一个转折。”诸葛老师耐心地讲解。
扣心弦
“《水浒传》的情节描写,如峰峦叠嶂,起伏有序;在一波三折的描述中,扣人心弦。”诸葛老师总结,“我们在叙事中,如果适当地运用起伏、矛盾冲突,也可以达到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效果。”
这正是:虎扑人跃忙躲闪,有惊无险终平安。作家巧计设悬念,读者酣(hān)畅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