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痹的证治

2023-06-13 13:26:53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王颂歌杨英娄玉钤张攀科刘传慧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3年5期
关键词:外邪风湿病舌质

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王颂歌 杨英 娄玉钤 张攀科 刘传慧

【摘 要】 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偏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偏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4型:阳虚寒凝证、阴虚邪阻证、气血亏虚证、肝郁气滞证。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偏痹;精神性風湿症;特殊痹;风湿病(痹病);虚邪瘀;证治;中医药

偏痹是因偏身体虚,外邪侵袭所致,以偏身疼痛、酸沉、怕凉、麻木、不仁等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偏痹为特殊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历代医家对偏痹的论述较少,多作为症状散见于古代文献中。偏痹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病因病机曰:“人体有偏虚者,风邪乘虚而伤之。”偏痹作为病名最早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痹在肌中更发更止,左以应左,右以应右者,为偏痹也。”王焘《外台秘要》论述病因病机“风邪偏客于身一边也”,并运用导引之法治疗本病。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大量治疗本病的方剂,如防风散、独活散等,仍为当今临床常用方剂。

西医学的精神性风湿症、绝经期关节炎、神经官能症等可出现偏痹表现[4]。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气机不畅,感受外邪,邪阻偏虚之处而致。

1.1 偏身体虚,感受外邪 肢体血气偏虚,感受外邪,气血凝涩,痹阻于偏身分腠,则成偏痹;或素体阳虚,复感寒邪,痹阻于偏身肢体,发为偏痹;或肝肾亏虚,复感外邪,邪阻偏身经络,发为偏痹。如《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则真气去,邪气独留。”

1.2 气血不足,筋脉失养 久病体弱,气血耗伤,气机失调,气血失衡,偏身肢体筋脉失于濡养,则出现麻木不仁;或体虚久病之人,伤及肝肾,肝肾亏虚,阴血失衡,偏身肢体失却濡养,而致偏身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发为偏痹。宋代《圣济总录》曰:“气血俱耗,不能周荣于肌肉,致体或偏虚,风邪乘虚入客于半身。”

1.3 气郁痰瘀,血气失衡 情志不遂,气滞血瘀,脾虚生痰,痰瘀互结,致气机不畅,运行失衡,痰瘀气滞阻于偏身肢体,而致本病。如《诸病源候论》曰:“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曰:“气血凝涩,久而成痹,……或偏身走注疼痛。”

综上所述,偏痹为正气亏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滞痰瘀阻滞于偏身,导致偏身经脉气血运行不利,肢体失却濡养所致。其病因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5]。病位在偏身肢体,涉及肝肾脾等脏腑。病机为偏身体虚,邪阻偏身,不通不荣。本病以虚证为主,可有虚实夹杂,属本虚标实之候。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风寒湿外邪痹阻、痰瘀气滞等。

2 诊断要点

本病以偏身疼痛,或偏身酸沉,或怕风怕凉,或偏身麻木,无运动障碍为诊断要点;可伴精神脆弱或抑郁。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多无异常。

3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阴阳和病邪:阳虚者可见偏身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局部凉感、少汗出或无汗出,疼痛得温则减,遇冷加重,舌质淡,苔白,脉沉弦;阴虚者可见偏身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局部热感,盗汗,疼痛得热则加重,遇冷减轻,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本病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有关,当辨明风、寒、湿等邪之偏盛;情志不遂,导致肝气不舒,气滞血瘀者,除了有偏身症状外,还可见胸胁胀满,善太息,精神抑郁,情绪不宁等表现。本病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为原则。如《外台秘要》曰:“宜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扶正当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以温阳补肾,滋阴养肝等;祛邪当祛风为主,兼以散寒除湿;以及活血化瘀祛痰,疏肝理气等。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4型。

3.1 阳虚寒凝证 偏身肢体疼痛、怕风怕冷;遇冷加重,得温则舒,或偏身肢体酸困、沉重,偏身少汗出或无汗出,溲清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沉。以偏身肢体疼痛、怕风怕冷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患者素体阳虚,寒自内生,或遇寒邪入侵,邪滞经脉,气血不通,阻于偏身肢体,或偏身肢体失却温煦濡养,故见偏身肢体疼痛,怕风怕冷,遇冷加重,得温则舒;阳虚则可见溲清便溏;挟湿留滞偏身肢体者,则可见偏身肢体酸困、沉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沉均为阳虚寒凝之象。

治法:温阳散寒,蠲痹通络。

方药: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合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减。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为温阳诸药之首;桂枝辛甘而温,乃温通阳气之要药;乌头温经散寒,麻黄宣散表邪;白芍药和血宣痹,配合甘草以缓急止痛;干地黄滋阴补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全方共有温阳散寒、蠲痹通络之效。若寒盛怕风怕冷明显者,加黄芪、淫羊藿;湿盛者,加苍术、薏苡仁。

若手足不遂,肌肉顽痹,宜独活散(《太平圣惠方》)。

3.2 阴虚邪阻证 偏身肢体疼痛、不怕寒凉,颧红潮热;或局部热感,得热则甚,偏身盗汗,溲黄便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以偏身肢体疼痛、不怕寒凉,颧红潮热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素体阴虚,虚火内生,或外邪入侵,易从热化,邪阻经络,则见偏身肢体疼痛,不怕寒凉,得热则甚;阴血失衡,虚热以患侧为甚,故见患侧盗汗;阴虚可见颧红潮热,便干溲黄;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邪阻之象。

治法:滋阴补肾,蠲痹通络。

方药: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滋阴填精,补养肝肾;山药、茯苓益脾固肾;牡丹皮清泄虚热;加忍冬藤、络石藤清热祛邪通络。全方有滋阴补肾、蠲痹通络之功。若虚热甚者,加黄柏、知母;上半身痛甚者,加桑枝、姜黄;下半身痛甚者,加牛膝、独活。

3.3 气血亏虚证 偏身肢体酸痛或麻木、不仁,头晕乏力;偏身怕风怕冷,劳累后加重,面色不华,失眠健忘;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偏身肢体酸痛或麻木、不仁,头晕乏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气血亏虚,偏身脉络失畅,血脉瘀滞,筋脉失养,故见偏身肢体麻木、酸痛;劳累则气血不足更甚,故症状加重;气血亏虚,卫表不固,腠理不坚,故有怕风怕冷;头晕乏力,面色不华,失眠健忘,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皆为气血亏虚之象;气虚血弱,血行滞涩,久则气虚血瘀,可见舌质淡黯。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养血活血;重用黄芪固表益气通阳;鸡血藤、丹参以活血通络。诸药合用,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之功。若怕风怕冷明显者,加防风、羌活、独活。

3.4 肝郁气滞证 偏身肢体胀痛,窜痛,胸胁胀满;善太息,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嗳气频作;舌质淡或黯,苔薄,脉弦或弦紧。以偏身肢体胀痛,窜痛,胸胁胀满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情志不遂,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衡,而致偏身气滞血瘀,可见偏身胀痛、窜痛;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善太息,精神抑郁,胸胁胀满;气郁化火,扰乱神明,则情绪不宁;肝气郁结,木郁克土,胃失和降,则嗳气频作;舌质淡,脉弦紧皆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通络。

方药: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加减。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理气通络;芍药、炙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陈皮、枳壳疏肝理气和胃;郁金、川芎行气活血通络。诸药相伍,共奏疏肝解郁、理气通络之功。若气郁化火者,加栀子、黄芩;瘀血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丹参、鸡血藤;痰浊明显者,加白芥子、胆南星。

若气滞血瘀者,可用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18岁,1981年6月9日初诊。患者腰椎左侧肌痛3年,时轻时重。每遇阴雨潮湿、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或蹲位时疼痛加重,休息则痛减。经治无效。检查:左侧腰肌上下约15 cm长、4 cm宽处有压痛。舌淡,苔薄白。脉弦。實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1×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淋巴细胞百分比24%,红细胞沉降率

20 mm·h-1。诊断:偏痹(风湿侵袭,脉络不通)。治宜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处方:羌活15 g、独活15 g、秦艽12 g、透骨草30 g、香附18 g、白术30 g、当归18 g、丹参30 g、赤芍18 g、木瓜18 g、生地黄20 g。12剂,水煎服。

1981年6月24日二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正常。继服3剂,巩固疗效[6]。

按语:本案中医诊断为偏痹,风湿侵袭,脉络不通证。偏痹多虚证或本虚标实证,但从本案看,为正虚不甚,风寒湿等邪侵袭左侧腰部而致,表现为左侧腰肌疼痛。故方中以羌活、独活、秦艽、透骨草、木瓜等祛风除湿,以祛邪为主;当归、生地黄养血以扶正固本;并配合赤芍、丹参、香附活血理气通络以化瘀。体现祛邪(风寒湿邪)为主、兼以扶正补虚(血虚)、活血理气通络(瘀)的“虚邪瘀”辨证精髓,故治疗而获佳效。

5 预防与护理

生活宜有规律,饮食有节,劳逸适度,起居有常,冷暖适宜。避免受风感寒冒湿。日常应勤于锻炼,增强体质。医者当积极与患者沟通,做好病情教育。患者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6 结 语

偏痹病位在偏身肢体,与肝肾脾等脏腑密切相关。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属本虚标实之候。本虚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标实以风寒湿等外邪痹阻为主,兼有痰瘀气滞。基本病机为偏身体虚,邪阻偏身,不通不荣。虚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邪实以风寒湿痹阻,气滞血瘀为主。病机为阴阳气血失调,外邪痹阻,偏身经脉气血运行不利,肢体失却濡养,不通不荣。本病治疗以扶正为主兼祛邪为原则,进行辨证论治。本病预后较好,但常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医者当积极与患者沟通,做好病情教育,使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偏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11):55-57,77.

[2] 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2-325.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 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69.

收稿日期:2023-02-15;修回日期:2023-03-22

猜你喜欢
外邪风湿病舌质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保健与生活(2021年8期)2021-04-19 00:08:04
风湿病能彻底治愈吗?
保健文汇(2020年4期)2020-08-22 02:48:44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0
藏医风湿病护理概述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相关性研究 ※
河北中医(2015年5期)2016-01-08 09: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