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春趣》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3-06-13 06:23雷明朱爽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放风筝宝玉自然段

雷明 朱爽

一、直接导课,预习反馈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古典小说的魅力。在中国四大名著当中,《红楼梦》的艺术成就非常高,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雪芹的《红楼梦》,一起来学习第八课《红楼春趣》。

2.借助提示,明确任务

师:本课选自《红楼梦》第70回。大家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题下面的阅读提示,看一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有哪几个。

生:有两个,第一个是读读课文,能大致读懂就可以;第二个是读后和同学交流: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师:非常好,找得很准!一共有两个学习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读读课文,能大致读懂故事就可以了。

3.预习反馈,梳理方法

师:咱们先来看看课文中的字词,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一共三行词,我请三位同学来读。你来读第一行。

生:恰似、窗屉子、嫣红、忌讳。

师:字正腔圆!请坐!请你读第二行。

生:晦气、高墩、宝钗、敞地。

师:声音响亮!请坐!请你读第三行。

生:袭姑娘、晴雯、豁喇喇。

师:最后一个词“豁喇喇”,“豁”读四声,跟我读。这是一个拟声词。

师:同学们,大家在阅读古典小说的时候都用了哪些方法?请结合本文的相关语句来说一说。

生:我联系上下文,读懂了“籰子”是放风筝的工具。

师:很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读。(板书:猜读)

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我会借助资料帮助理解。比如“窗屉子”,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是指窗户上糊冷布或钉铁纱等用的木框子。

(师板书:借助资料)

师:我们来看书中的这句话。“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这是课文中一处难理解的语句,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刚才那位同学联系上下文进行猜读,读懂了“剪子股儿”“籰子”都是与风筝有关的物品。很好!其实,当我们遇到一些难理解的语句,在不影响理解故事内容的前提下,我们还可以选择跳读。往后面读着读着,回过头来也可能就明白了。(板书:跳读)

师:那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疑问呢?

生:“放晦气”是什么意思?

师:上课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明白的。

生:《红楼春趣》中的“春趣”表现在哪里?

师:你很善于思考。“春趣”表现在哪里呢?有同学知道吗?没关系。看来,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走进文中细细思考。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猜读、跳读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春趣”表现在哪里,可以圈一圈、画一画,也可简单批注。

二、初读课文,探寻“春趣”

1.情节之趣

生:我从“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这句话中读出了乐趣。

师:你读出了剪风筝这个情节带给我们的乐趣。谢谢你!(板书:情节)大家放风筝放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把风筝线铰断呢?

生: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

师:是的!文中一共有三处讲到了放晦气。(出示)

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

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

师:联系这三句话,你能读懂什么是放晦气了吗?

生:放晦气就是把病根儿都放了去了。

师:很好!请大家一起看一下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这是选自林庚写的文章《风筝》,咱们就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有没有和课文中有相同的说法。(出示)

风筝在传说中被认为是放晦气的,所以落到谁家院子里,那家必定赶快把它撕掉。但在我放风筝以来,此说大约已被玩的人忘记了,小孩子有风筝自然拿去放,没有风筝呢,心里总很希望凭空能掉下一个来。记得好像是在正月,有一个绿色的水桶样子的风筝,底下垂着一条绿绒绒的细长尾巴,每天清早必定从我家屋角斜飞过去。我真想把那“水桶”拿过来,好像那上面拴着青青的童心飞入如碧海的晴天中去。

生:也提到了放风筝就是放晦气。

师:看来这是一种民俗。通过对比,你能发现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林庚在文中提到“此说已被玩的人忘记了,小孩子有风筝自然拿去放,没有风筝呢,心里总很希望凭空能掉下一个来”。

师:是的!现在大家喜欢放风筝,更多的是感受放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借助课后链接资料,让我们加深了对“放晦气”的理解。既然说到情节之趣,那有趣的地方可多了,谁有补充?

生:第3自然段,宝玉让丫头们去拿风筝,拿一次没拿来,再去拿一次还没有拿来。

师:是的,取风筝的过程真可谓是一波三折。

2.人物之趣

生:我从“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得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中读出了宝玉很有趣。

师: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读出了人物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板书:人物)

3.风筝之趣

生:我从“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这句话中知道,大家一听说要放风筝都很开心。

师:你从人们的动作读出了大家的心情,是非常激动,兴奋。很好!你再看看,这句话中提到一些风筝的名字,说给大家听一听吧!

生:美人兒的,沙雁儿。

师:是的,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文章里写到了很多风筝名字?找一找有哪些?直接说!

(生七嘴八舌地说风筝的名字)

师:对了,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大观园里人们放风筝,不仅数量多,而且样式美。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此时他们在大观园里放风筝,放眼望去,各种各样的风筝,风筝带给他们的乐趣就不言而喻了。我们读懂了,这春趣里有风筝之趣。(板书:风筝)

师:经过交流,我们读懂了这春趣里既有风筝之趣,也有情节之趣,还有人物之趣。小说的情节离不开人物,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谁呀?

生:宝玉。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宝玉又带给我们哪些乐趣。

三、细读课文,感知形象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与宝玉相关的语句,简单批注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自学)

师:同学们的收获满满的,那就让我们在小组内分享交流一下吧!

(小组交流)

师:好,时间到了,哪个小组第一个来?有请!

(小组长上台汇报,其他组适时进行补充。)

1.善良

生:我们从第1自然段中体会到了宝玉的善良。

师:咱们来看一下原著第70回,还有这样一个细节:

宝玉道:“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于是也用剪子剪断,照先放去。

师:通过这处资料,再次印证了宝玉的善良。(板书:善良)

2.率直

生:我们组从第4自然段中体会到了宝玉的率直。

师:其实,清代有位评论家涂瀛也有和我们相似的观点。(出示)齐读!

生:(齐)宝玉,圣之情者也。

(师板书:率直)

生:我们组有补充,我们从第4自然段中读出了宝玉是一个急性子。

师:你们赞同吗?我们一起来聯系上文第3自然段,你觉得宝玉是一个急性子吗?

生:不是,如果宝玉是一个急性子,风筝两次都没有取来,他一定会发火。

师:(竖起大拇指)言之有理。

师:经过交流,我们发现宝玉是一个善良、率直的人。但是,宝玉的父亲却是这样评价他的。(出示)

“将来酒色之徒耳!”

“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

“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

师:同一个人,父亲眼中的贾宝玉为何是另外一个样子呢?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原著读一读,相信你对宝玉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师:《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有趣的故事不胜枚举,像宝钗扑蝶、晴雯撕扇、刘姥姥进大观园。请大家运用猜读、跳读、借助资料的方法读名著故事,品百味人生。

【评析】

《红楼春趣》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作为本单元的略读课文,则是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感知宝玉的人物形象。结合学段目标、单元语文要素和文本特点,纵观本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预习先行,促进阅读方式的变革。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凸显略读课文作用,雷老师在课前设计了预学单:(1)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古典名著阅读方法理解本课有难度的字词句。教学时,通过检查预习品读词语环节组织学生运用查找资料、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进行猜读的方法理解“窗屉子”“剪子股儿”“籰子”等这样的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2)整体感知,记录整理阅读课文时的问题。学生运用提问策略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思考。教学伊始,雷老师引导学生梳理反馈独立阅读时的疑问,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课堂学习活动更聚焦。运用预学单,在任务驱动下灵活运用阅读方法和策略,改变了阅读行为,提高了阅读效果。

2.关注学情,通过感受理解探寻“春趣”。

依托学生的问题,顺学而导,设计探寻“春趣”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味大观园内众人放风筝的场景。由于学生缺乏抽象概括和统整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探寻“春趣”时只能从文本中抽离个别词句品味“春趣”之所在。教学时依托故事情节赏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经过集体建构梳理出情节之趣和人物之趣,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引导学生关注风筝的名称、样式和色彩体会风筝之趣。看似简单的整合归类,但对于学生思维认知是一种质的提升,将原本的碎片化的信息进行统整,使得学生厘清了课文思路,明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感受到了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

3.互文阅读,丰富阅读体验的途径。

在探寻“春趣”学习活动时引入课后林庚的散文《风筝》片段,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放晦气的理解。学生知晓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的历史悠久,感受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为了深入理解宝玉的形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在汇报交流时,雷老师适时补充原著情节和名人对宝玉的评价,帮助学生在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宝玉的“圣之情者也”,为学生整本书阅读做铺垫。学生在互文阅读中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多面人物形象的评价者。

面对这样一篇情趣丰厚的略读课文,教学时把握住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的度,学生就能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解开文章表达的密码。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教育集团/河南洛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放风筝宝玉自然段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宝玉之泪
秋天
宝玉受笞
宝玉问路
美丽的秋天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