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视角下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设计探析

2023-06-13 05:34周欣玙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空间生产

摘 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结构逐渐从传统的“摊大饼、单中心”发展模式向“多中心、多组团”转变,越来越多原本规划位于郊区范围的基础设施建筑逐渐被纳入城市发展核心区。以变电站、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为代表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大、功能单一,在土地资源上给城市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探索新的基础设施设计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空间生产视角与现有的设计实践,总结现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设计策略,并对其在地性改进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空间生产;复合化利用

一、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沿革

城市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后,规模迅速扩大,数量急剧增加,并成为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也成为各种思想观念冲突与交汇、各类文化汇集的区域。正如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强调的“社会先行资本”概念,即社会通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带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20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将“基础设施”一词引入经济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中,用以概括那些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行业或部门,更加明确了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引入我国之后,1998年,原建设部颁布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基础设施定义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城市人口增长为标志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经济实力持续增强。而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聚集地以及区域性生产和贸易的基本单位,城市的正常运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基础设施。由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周边郊区转化为其空间的一部分,部分原本规划于郊区的只具有单一功能的基础设施建筑也被纳入其中。为了减少这类建筑的“邻避效应”和环境污染问题,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发展的生活需求,逐渐有了许多对城市基础设施类建筑创新设计与复合利用的实践,通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导入更多文化与社会特征,减少城市中的消极空间,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从城市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代,城市基础设施的形式与社会空间的形式相契合,因此其每个阶段的形式都是不同的。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对社会空间、城市的发展演化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社会进步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空间生产理论框架

列斐伏尔基于空间生产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空间感受和实现的三重概念,即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和再现的空间。在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关系中,空间又被分为感知的空间、认知的空间和体验的空间三种。空间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对空间的生产与塑造,体现了空间社会化的过程与结果。自空间生产理论提出,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以空间为线索探讨社会关系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等问题。因此,借助空间生产理论对基础设施建筑所占的类型化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探究复合化设计过程中物质空间和社会关系二者的作用机制(表1)。正如空间生产理论所强调的,空间由复杂的社会关系造就,新的空间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关系。

三、空间生产理论在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上的映射

(一)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的空间实践——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增速连续8个月回升。城市基础设施类建筑作为支撑城市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实存在的、可感知的、可被测量的,表现为一种实际的社会生产空间。常见的基础设施如净水厂、变电站、垃圾处理厂等,往往以直接的方式提供生产功能,为城市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了重要条件,其运作的产物更是城市生活的必需品。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却会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城市经济发展。比如,重庆长江大桥建成后,促进了南岸区的经济发展,并为市区工厂增收节支1 000多万元,使80%以上的工厂受益。

作为空间生产的第一个層面,空间实践强调空间的物质性,反映了社会空间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本质。空间实践是人们认识空间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空间实践。人们通过基础设施建筑提供的生产功能和产物感知其所在。

(二)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的空间再现——设计构想

空间的再现,即认知的空间,指与生产关系相关的空间逻辑、知识形式、代码的抽象描绘,是一种由专业人员所设想出来的概念化空间。物质条件固然会对空间的生产有相应的限制,但如何结合地理环境、功能需求进行与城市公共空间相协调的空间生产,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功能单一、场所封闭等问题,都依赖于设计者的构想。

目前,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的复合化设计破除了原有单一类型工程性建筑的老路,尝试适度营造开放空间,配备合适的附属功能,融城市基础设施建筑与休闲景观、文化体育、公众生活于一体,改变原有的这类建筑与外界隔绝的固有认知,使其满足多主体功能需求,以在建成后提升周边居民生活质量。同时,在设计一些电力设施时,可以积极的态度,展示与宣传建筑内部,赋予其科教功能,走建设区域利益共同体的新路子,让这类建筑不再是城市中的大型孤岛。这些“空间的再现”是建筑设计师等专业人群的构想,社会基于这些空间构想,指导现实世界基础设施的空间进化,反映了空间的生产受到相应生产力下设计者的思想对现实世界干预和控制的影响。

(三)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的再现空间——使用反馈

再现的空间,也就是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关系中体验的空间,指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通过在物质空间的体验,赋予空间实践以象征性的意义,每一个空间使用者都能通过个人体验对再现的空间进行反馈。而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强调丰富的社会性与文化性。不同于其他公共建筑的功能复合化,其不仅要避免基础设施建筑本身给城市居民带来负面影响,还要构建能够吸引公众参与的活动空间,引导居民在社会文化、体育娱乐和公共政治等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在这个层面上,强调生活在空间中的人对空间的体验,以及向空间场所提出反馈,从而指导空间实践。

不断涌现的复合化城市基础设施是空间实践的不断尝试,随之会产生一系列多样化的“社會空间”,而这类空间产生的根源是新社会关系的产生。“社会空间的母体是社会关系,生产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存在,或者说是一种空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循环,生产关系将其主导的社会关系映射到现有空间里,同时引导空间的产生,并指导空间形态。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复合,是在所处时空中,社会生产关系变化在空间类型上的映射,反映了不同环境、不同生产力对复合功能基础设施的影响。

周边环境对城市基础设施所复合的功能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例如BIG事务所设计的CopenHill新型垃圾焚烧发电厂。场地周边的一些工业设施已经变为极限运动场地,在设计时,外部空间被自然整合到极限运动场地设计的范围中,且结合室外体育休闲功能,对建筑进行利用屋顶坡道造型设计室外滑雪场等的再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一些生产性基础设施,如变电站、垃圾处理厂、污水厂等,基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开始更多地融合展览、科教、休闲等功能,国内相关案例的产生也集中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近十年(表2)。单一基础设施中其他功能的融入,反映了不同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对活动类型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复合化的基础设施成为社会活动演变的场所,塑造了社会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空间场所。空间类型变化反映了在基础设施基本功能之外,人们对丰富公共生活的需求,并及时对空间场所进行了相应的修正。

总之,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设计过程中的设计逻辑,能够更加明晰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利用背后空间生产的主体和作用机制。城市基础设施从只拥有单一的生产功能转变为提供多样化的空间场所,从只生产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物质到经过不断的空间实践转变为提供文化、体育、娱乐等公共功能的社会空间,都反映出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利用的社会空间再生产功能。空间的不断发展最终导向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又促进了城市空间的不断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利用不应仅是技术层面的推动,还应有公共认知方面的推动,以达到建设方、设计者、社会参与者等主体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创新式的混合利用提升土地价值、改善空气质量、营造城市开放空间,可以让市民更多地支持与参与城市建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在地性。总而言之,城市基础设施的复合化设计应建立在充分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使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鲍捷,张毓.社会化与自然化:城市滨水休闲游憩空间生产的二重逻辑[J].中国名城,2021(12):23-29.

[2]寇德馨.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2022年投资关键作用得到更好发挥[EB/OL].[2023-01-12].https://www.ndrc.gov.cn/fggz/202302/t20230202_1348305.html,2023.

[4]王媛,易露霞,张清.低碳背景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模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5]HENRI,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91.

[6]王佃利,孙妍.脱域流动与情感共生:城乡融合发展中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何以可能:基于空间与治理互塑视角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22.

作者简介:

周欣玙,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学。

猜你喜欢
空间生产
空间生产的市场化与当代城市发展批判
实体书店与城市空间相融合研究
教育与城市互动关系新探
“一带一路”的战略理念与空间生产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阈中的新自由主义
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空间正义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中国城镇化反思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空间的消隐和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