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创生视域下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3-06-12 07:04:22夏现伟张吉先
职教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耦合大学人才

□夏现伟 张吉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乡村,乡村振兴是必由之路,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这一战略顺利实施的前提是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造就更多乡村人才[2]。近年来,地方创生理念由日本引入我国并开展实施,对促进地方自主创新、发展地区经济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已成为一种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在日本,地方创生的成功离不开内生性力量的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则是这种内生力量的重要来源。在我国,高校作为高阶人才培养的主力,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作为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高校,开放大学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力量[3],如何立足于地方发展的实际,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综合型的高质量人才,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开放大学必须思考的时代课题。

一、地方创生理论的起源与实践

(一)地方创生的理论起源

2022年3月,哈佛地产论坛在特殊的大环境下以“Rethinking Placemaking”为主题, 邀请艺术、地产、文化等各领域领袖开展视频对话,“Placemaking”这个新鲜的词汇也随之走向聚光灯。在中国“Placemaking”的概念已经被成功应用到不少地产案例中,只是“Placemaking”尚未拥有与之对应的固有名词,大部分专业文献仍然来自国外,国内一般将“Placemaking”翻译为“地方创生”或“场所营造”。地方创生译注为振兴地方经济,这一概念源于2014年日本安倍内阁所提出的地方治理新模式,又称“激励地方小经济圈再生”政策(ちほうそうせい),其施政重点主要为解决三大问题:人口高龄化和负成长造成的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人口过度集中都市区(尤其是东京)以及地方人口外流以致人力资源不足而使地方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情形[4]。其措施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信息支援、人才支援与财政支援,亦称为“地方创生三支箭”。从实践场域来看,地方创生,就是政府为避免过度一极化、阻止地方人口持续减少、提升区域经济活力,而制定的国家战略和配套政策措施,其强调依托地方力量和优势资源创造所在地区的自主性和持续性,是乡村振兴、城镇统筹战略下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二)日本地方创生人才培养政策的实施

1.政策内容。2014年,日本政府安倍内阁颁布并施行了《地方创生法》,即《城镇、人、工作创生法》(《まち?ひと?しごと创生法》),作为地方创生的母法,立法目的体现于第一条,即为防止减少地方人口外流,盘活地方资源及既有禀赋[5]。在组织机构上,内阁设立了地方创生部(町、人才、工作创生本部),每年规划1000 亿日元预算,并制定了《国家版综合战略》,在中央强势主导下,地方创生一跃成为优先发展项目。2015年,文部科学省通过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有关面对新时代教育与实现地方创生学校与地域之合作共生与今后推进执行方法策略》的咨询报告,指出学校教育体系应该在地方人才培育中扮演积极角色,针对学校教育如何配合地方创生的实现、学校与地域如何合作的应有方案及其推行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6]。同年,为配合地方创生这一国家战略的推进,引导地方大学承担地方人才培养、产业创新、社会转型的主体责任,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本文部科学省出台了“地方大学促进区域创生项目”(简称“COC+项目”) 的实施方案[7]。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政府还建立地方创生学院,对有关地方发展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指导。2017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再次对地方高校“COC+项目”给予肯定,鼓励针对地方创生主题开设“社区再生”“地方产业创新学”等课程,希望培养学生进入社区工作所需的分析力、企划力、沟通力、引导力、表达力与组织经营力等。此后,许多大学开始强化与地方的联结,以促进社区发展、培育所需人才和解决当地问题为愿景,进行课程改革创新,累积地方创生所需的知识与经验,这也是日本促进地方创生战略实施的关键举措。从2020年起,基于“COC+”计划的基础,日本开始推动“以大学建构地方创生人才教育系统计划 (COC+R)”项目,引导大学思考如何能建构完整的地方创生人才培育系统,并强化与职业、创新产业的融合,以促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留在当地,并带动地方的创新。

2.实施效果。通过“COC+项目”“COC+R 项目”等一系列项目和措施,日本地方创生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成效。首先,促进了地方高校与地方产业的融合。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地方大学与当地产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其次,地方创生人才培养政策提高了地方大学的教育质量和影响力。通过项目的实施,地方大学得以改革和创新课程设置,提升了教育质量。再者,培养了大量具备地方发展所需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具备分析力、沟通力、引导力、表达力与组织经营力等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有效地支持地方创新和发展。此外,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当地工作和生活,为地方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日本地方创生人才培养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地方大学之间的竞争、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为了持续推进地方创生人才培养,日本政府需要在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挑战。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措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均衡,为各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公平的条件。

二、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耦合

耦合(Coupling)源于物理学和工程学,原指两个系统之间通过某种方式相互作用、关联或连接的现象[8]。在不同领域,耦合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应用。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语境下,耦合是指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协同和互补[9],二者耦合主要体现在目标耦合、要素耦合和过程耦合三个方面。目标耦合强调在培养目标上的协同与互补[6],要素耦合关注教育资源、教学方法、教育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协同与互补[10],过程耦合主要体现在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作与协同[11]。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耦合机制,为实现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目标耦合

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目标的耦合是实现二者战略目标协同发展的基础。在目标耦合过程中,根据地方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明确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素质和适应性的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发展需求,推动地方创生项目的成功实施,以及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二者在课程设置中都重视地方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地方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与地方产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推动地方创生和乡村振兴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其次,二者都注重技能培养。具备实践技能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培训体系中,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都关注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如项目管理、沟通协调、创新创业等。再次,二者都重视价值观的培养。在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对项目实施的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体系中,二者都将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升项目的整体效果。最后,二者都关注适应性培养。随着地方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具备较强适应性的人才成为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二)要素耦合

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要素的耦合是实现二者有效整合的关键。要素耦合涉及教育资源、教学方法、教育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协同与互补。通过要素耦合,更好地支持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培养出符合地方需求的人才。首先,在教育资源方面,二者都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深度合作,共同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例如,与企业、示范村镇等合作开展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技能;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针对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的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知识的机会。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二者都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技能、素质和适应性。例如,采用项目导向、问题导向、调研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利用好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灵活的学习渠道。再次,在教育政策方面,在贯彻落实中央颁布的各项法规文件的基础上,二者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支持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例如,完善针对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领域的奖学金、学费减免等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项目。

(三)过程耦合

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的耦合是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过程耦合主要体现在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作与协同,更好地满足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建设高质量的人才队伍。首先,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双向沟通,了解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项目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其次,二者都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和适应性等方面的表现。通过有效的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再次,二者都关注学生在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项目中的实际表现。密切关注地方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育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确保了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目标紧密相连,适应地方发展的变化。

总之,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耦合,是实现二者协同发展的关键。在目标耦合、要素耦合和过程耦合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地方发展需求和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从而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价值观和适应性的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发展需求,推动地方创生项目的成功实施,以及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未来,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耦合还需在更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例如,在政策制定、教育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寻求更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推动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持续优化和发展。同时,关注社会、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只有不断完善地方创生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耦合机制,才能为地方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助力地方和乡村实现繁荣与发展。

三、地方创生视域下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优势

大学肩负着高阶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通过教学与研究的推动,持续培育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就在于人才短缺与外流,为此,教育部在2019年制定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进一步为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做出了总体设计和系统部署[12]。开放大学作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在体系优势、在地优势、数字化优势的基础上,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显著优势,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1.灵活的学习模式。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与在线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主和便捷的学习环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和时间限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安排学习,使得学生可以在家庭、工作场所等地进行学习,有效降低了学习成本,帮助学生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达到平衡,提高了学习的便利性和针对性。此外,灵活的学习模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同时,较低的学习成本和自主的学习环境能够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够培养输送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总之,开放大学的灵活学习模式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培养高质量乡村振兴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2.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是开放大学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一大优势。开放大学具有丰富课程资源,可以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提供多领域、多层次的课程设置,如浙江开放大学每学期开设2000 余门课程,包括党务工作、村镇管理、农村电子商务等地方特色课程,这种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具有广泛知识背景和实践能力的乡村振兴人才。通过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在乡村振兴所需的多个领域中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例如基层党建、乡村规划、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等。同时,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还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多个领域形成交叉知识体系,为实践中遇到的综合性问题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此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等软技能,这些技能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开放大学通过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乡村振兴人才。

3.便捷的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可以有效降低教育成本,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低成本的教育服务。开放大学自成立之初就大力推广远程教育,特别是当前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方式,目前已建立起集教、学、管、研、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基层开放大学为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相继搭建起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连接省、市、县,逐步延伸到乡镇的多终端在线学习平台,如浙江开放大学的“在浙学”客户端和“浙学通”微信小程序。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使得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师资等实现共享,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通过人工智能与数字化相结合的方式,开放大学能够持续收集相关专业的学生数据,利用网络分析技术,构建地方创生人才培养过程实施机制与监管评价机制,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并实现个性化指导,从而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4.强调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理念在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设置、灵活的学习模式和便捷的资源共享,开放大学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融入学习,形成持续学习的习惯。此外,开放大学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将终身学习理念与实际工作、教育培训相结合,如浙江丽水、温州、衢州、金华等地开放大学与当地组织部门联合开展的面向村干部、社区工作者等群体的“领雁人才”培养,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学历+技能”教育培训,并努力打造利于全体居民学习的环境,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操作能力,又为地方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强调终身学习理念,开放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应对挑战,解决问题,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取得更好的发展。这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民生福祉。

(二)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包括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支持服务体系、评价与反馈机制等四个方面。面向乡村振兴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融合产学研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灵活开放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机制,全面衡量培养质量和效果,不断优化和改进培养模式。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系统协同,开放大学能够培养出应对乡村振兴挑战的高素质人才(见图1)。

图1 开放大学地方创生人才培养模式

1.面向乡村振兴的课程体系。针对乡村振兴的需求,设置涵盖农业、农村经济、乡村治理、乡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相关领域的课程。强调课程之间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可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涉及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管理、智慧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农村经济与产业发展,培养学生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知识。三是乡村治理与社区建设,涉及乡村治理理念、乡村发展规划、社区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四是乡土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关注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五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涵盖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总之,通过构建面向乡村振兴的课程体系,开放大学为乡村人才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见图2)。

图2 面向乡村振兴的课程体系

2.融合产学研的实践教学体系。融合产学研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模式在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融合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举措主要有:一是校企合作,开放大学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面向地方创生的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训和项目研究的机会,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二是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如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旅游开发、农村产业升级等,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三是实地考察与调研,组织学生参加乡村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挑战和机遇,培养学生的实地工作能力。四是产学研论坛与研讨会,定期举办产学研交流活动,邀请企业家、政府官员和学者、学生共同探讨乡村振兴和地方创生相关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五是导师制,邀请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担任学生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行业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融合产学研的实践教学体系,开放大学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乡村振兴人才(见图3)。

图3 融合产学研的实践教学体系

3.灵活开放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灵活开放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构建灵活开放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在线学习平台,完善便捷化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工具和互动环境,支持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二是个性化学习路径,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目标,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课程推荐,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实现自身成长。三是学习辅导与咨询,提供专业的学习辅导和咨询服务,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四是学习社群与互动,鼓励学生加入学习社群,与同学、老师和行业专家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和实践经验。五是实践支持与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大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六是资源共享与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总之,通过构建灵活开放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开放大学能够为乡村人才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个人事业和乡村振兴的共同发展(见图4)。

图4 灵活开放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4.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机制。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机制是衡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不断优化和改进培养模式的基础。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机制的主要措施:一是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实践项目执行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二是综合性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期末考试、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三是思政评价,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四是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潜力,提供发展性的反馈建议,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制定合适的学习和发展计划。五是反馈与改进,及时向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反馈评价结果,促使各方共同关注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和改进。六是跟踪评价,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职业发展、工作表现和对地方创生的贡献等情况,评估人才培养的长期效果和社会影响。总之,通过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机制,全面了解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为教学管理和改革提供有力的依据,不断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水平(见图5)。

图5 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机制

四、地方创生视域下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从日本地方创生实践来看,对人才培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国家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外,开放大学自身应积极迎合发展形势,探索适合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路径。基于“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支持服务体系、评价与反馈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办学理念、办学格局、教学模式、品牌创设四个方面探索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更新服务地方创生的办学理念

只有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的高质量人才,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13]。对开放大学而言,《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明确指出“开放大学是以促进市民终身学习为使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型高等学校”[14]。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主客观环境的变化,部分基层开放大学还存在自身定位不清晰、育人目标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渐暴露出来。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基层开放大学还需进一步理解政策精神、读懂政策内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秉持育人为本的使命,探索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规律。另外,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要遵循普适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更新服务地方创生的办学理念,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实践实习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开放大学本身的类型、特征和资源优势,精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15],实现培养特定职业领域内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二)推进上下联动,打造多方共建的协同办学格局

教育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16],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不仅需要开放大学在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保障,更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首先,开放大学可以统筹省市县教学点,积极与地方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建立联系,强化系统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专业学习与技能培训,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上下联动机制。其次,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丰富的实践资源,而这些资源配置除了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外,还要有社会、企业的积极参与。因此,开放大学可以学习日本地方创生实践中学校与地域之合作共生的经验做法,与在地企业或组织建立进一步的合作关系,立足本土、整合资源,凝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培养专业群;集办学系统力量建立特色鲜明的产业人才培育网络,加强地方产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多元、长效、柔性管理的原则,打造多方共建的协同办学格局。最后,要充分发挥基于人才培育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作用,打出制度“组合拳”,建立乡村人才培育的引进和使用的反馈跟踪机制[17],营造人才培育的有利环境,推动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提升齐头并进,创建覆盖广泛、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格局。

(三)产教深度融合,搭建学训创一体化人才实践平台

日本十分注重教育与职业、创新产业的融合,积极引导大学思考建构完整的地方创生人才培育系统,我国开放大学可以借鉴此做法,把创新创业与地方创生发展中的需求点、增长点相结合,开展校企合作打造面向乡村振兴的课程体系与融合产学研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构建乡村振兴新型专业人才教育模型,根据地方和产业发展需要,挖掘人才培育内生动力,开展精准培训。如,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电商业者、民宿业者等群体开展精准化培训,对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进行重点培育,提高与实际岗位的适配度[18],努力培养一批地方发展需要的经理人、经纪人、工艺人等,增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化解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其次,遵循“通识+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知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培育机制,加大与政府、产业、科研机构合作,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技术创新、交流展示、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型实践基地或平台,为乡村振兴人才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学业与产业相融合的模式,不仅能够对人才培育的效果进行检验,发现其中的问题,提高开放大学人才培养与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进一步探究具有潜在价值的产业化的研究课题,强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互补性,保证开放大学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四)集合数字优势,创设特色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品牌

开放大学具有灵活的学习模式以及便捷的资源共享等显著优势。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远程开放教育相融合,完善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才培育模型,创新人才培育形式,打造基于多网融合技术的“数字化、一站式”学习平台,构建灵活开放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具体来说,开放大学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创新,针对不同专业课程,有计划地选择优秀教师授课,利用数字优势,构建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协同的开放式教学组织形式,创建区域资源共享“一体化”的在线教育智慧学习场景,提高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多样化、高水平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重点研发与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产品,思考如何打造具有区域品牌效应的教育体系。如,针对本土化人才培养和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指导思想,探究“学历+技能+创业”的地方实用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地方发展变革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打造全国示范性高素质乡村振兴育人品牌,进而扩大开放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

五、结论与反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构建人才振兴的长效机制,培育高质量的优质人力资源,日本对于地方创生人才培育的经验给我国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此,本研究对开放大学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开放大学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面向乡村振兴的课程体系、融合产学研的实践教学体系、灵活开放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机制,为乡村振兴人才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办学理念、办学格局、教学模式、品牌创设等方面的具体策略。尽管本研究对开放大学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方面的策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主要基于理论分析,未能充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因此在实际操作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距。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等实证方法,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其次,本研究仅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开放大学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方面的策略,未能详细分析具体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施细节。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各个领域的具体实施策略,为开放大学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建议。最后,本研究主要关注开放大学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考虑其他类型高校、职业教育机构等在此方面的贡献。未来研究可以将视角拓展至整个教育体系,探讨各类教育机构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方面的作用和互动关系,以期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耦合大学人才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大型铸锻件(2015年5期)2015-12-16 11: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