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动因、条件和路径

2023-06-12 07:04:22刘炜杰
职教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县域协同

□刘炜杰

近年来,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备受多方质疑,更有学者、媒体以“被分流的更多是郊区和农村的孩子,这就造成了一种教育不公”[1]等为由,提出“取消中考分流,采取高考分流”[2]。那么,县域中等职业学校未来的路在何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从何而来?这一问题既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痛点,更已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以下简称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在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提供宏观指引的同时,能否成为这一微观问题解决的新思路?故此,本文拟探析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可能与可为。

一、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因

一般来说,高等学校及高职院校建在设区市及以上城市,县域范围只建有中等职业学校,因此,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理应在区域产业企业和学习者之间左右逢源,成为县域经济社会的“香馍馍”,但现实是:其一,学生及其家长不愿意选择中等职业学校。2021年有学者走访了距离县城几十公里以外的农村,“刚刚脱贫的老百姓也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就应该上大学”[1]。这并非个别现象,当前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仍然希望通过普通高中教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更好的生涯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往往是学生及其家长无奈之下的选择。其二,县域产业企业质疑中等职业学校。2022年,笔者所在县域有人大代表提出“将中等职业学校拆分到边缘乡镇设分校区” 的建议。这一建议实际上反映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新时代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县域边缘乡镇的制造类产业企业甚至难以维系,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却对此力所不逮。

何以如此?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学校的教育供给来看,存在以下明显不足:第一,局限于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受限于学校的办学类型与层次,当前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的往往只是中等职业教育,少部分学校举办的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才刚刚探入高等职业教育的“禁区”;第二,局限于升学导向。为了满足县域学生及其家长强烈的升学需求,当前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往往强化职教高考,或热衷于“3+3”“3+4”等项目,学校因此成为“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3]的基地;第三,局限于学历教育。很多人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4]中的“职业教育体系”视作学历体系,当前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因此也局限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忽视人们继续学习的需求,即使做一些社会培训项目,也主要是各类评估验收中佐证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一个数据,并未真正成为学校教育供给的核心组成。

上述教育供给的局限导致了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的现实窘境。因此,县域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当前的窘境,必须解决其教育供给的局限,而教育供给局限的解决则要求其统筹“三教”协同创新。

二、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外在呼唤

当前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之所以存在窘境,不只是因为自身教育供给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因为新时代县域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呼唤着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

(一)县域经济社会需求变化的呼唤

产业企业是县域经济的缩影,社会人口以及社会成员素养构建了县域社会的“量”与“质”,因此,本文从以下两个角度观察县域经济社会需求变化对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呼唤:其一,县域产业需求变化的呼唤。曾有制造高杆路灯的乡镇企业先后二次求助笔者所在学校,学校为其路灯从普通型向综合型的首次升级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但不过两三年,其路灯要实现从综合型向智慧型的再次升级,而学校现有的培养层次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这说明什么?随着技术的发展,县域产业同样在不断重构优化,在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县域乡镇农村的现代高效农业迅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同样正在整合资源、智改数转、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涌现,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质态不断优化。县域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县域中等职业学校能够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其二,县域社会需求变化的呼唤。由于县域范围仅有中等职业教育的供给,绝大部分普通高中学生以及一部分升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将离开县域乡镇进入设在城市的高校,因此,大学毕业后大多在城市择业,这必然导致县域人口的单向流出以及县域社会成员停留于高中阶段教育。县域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县域中等职业学校能够统筹“三教”协同创新。

(二)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的呼唤

葛道凯认为,当前教育的基本矛盾为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与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之间的矛盾[5]。由此而言,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的困境,实际上就是这一基本矛盾在县域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单一、粗放的中等职业教育供给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县域人民群众多样、个性的职业教育需求。那么,县域人民群众多样、个性的职业教育需求何以出现?首先,基于客观差异的多元需求日益凸显。以中考成绩作为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力的比较参照,学生高的分值接近甚至超过普通高中录取线,低的分值直击中考分值底限,一个班级的学生中考成绩差值通常是普通高中的5—10 倍。学力等客观差异形成了对职业教育的多元需求,并随着县域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日益凸显。其次,基于主观诉求的个性需求日益彰显。当前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本上是“05 后”的新生代学生,他们大多是生活条件更为优渥的独生子女,更强调主观个性和精神体验,更希望能够自主选择成长成才的路径。新生代学生这种主观诉求形成的个性需求正在不断彰显。最后,基于就业创业的学习需求正在涌现。新时代县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面临就业创业的挑战,他们学力、需求的差异更为显著,需要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供给。县域人民群众多样、个性的职业教育需求何以实现?唯有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

三、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内涵及基础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逐年下降,2017年至2021年间共计减少1176 所。因此,对于当前处于教育生态位末端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发展同样是“硬道理”,通过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改变当前发展窘境,必然是学校的发展愿景。那么,什么是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是否存在实现的可能?

(一)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内涵解析

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其实早有端倪,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6],即通过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的对口合作,实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同。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试办社区学院”[3],强调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对继续教育的区域统筹。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更是将“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作为指导思想。当然,《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是站在国家层面的谋划,更侧重于中等职业学校、高职专科和职业本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如提出“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建设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衔接培养”[7]等。本文所指的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是以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为平台,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县域企业的联结与合作,利用自身资源与优势,突破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信息、课程、资源等要素的活力,实现多元化、动态化的教育供给,为学生乃至更大范围的学习者提供可组合、个性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同时为县域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员工培训等多种社会服务的职业学校办学的新范式。

(二)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

党和国家重视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建设,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提出,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8]。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下,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不断进行兼并与重组,大多已具备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办学资质,部分学校甚至已有中高职一体、职成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以笔者学校为例,先后由县域内15 所职业高级中学、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广播电视大学合并而成,虽然本质上是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现却已经成为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宜兴技师学院、宜兴开放大学、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宜兴分院与宜兴市社区教育学院等多块牌子的办学综合体,学校积极举办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技工教育、开放大学序列的高等教育、中高职一体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和各种社会培训。笔者学校并非个例,兼并与重组后的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成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办学综合体,已具备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事实上,已有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了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初步构想甚至开始了实践探索,如笔者学校正在探索利用自身的综合平台打通技师学院和开放大学的课程壁垒,为学习者构建从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到技师,和从中职、大专到本科甚至研究生的可多元组合的成长成才路径。

四、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

尽管当前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大多已具备初步的基础条件,但是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构建适应新时代县域经济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供给,本质上是职业学校办学范式的转换和超越,需要系统化的教育改革。

(一)调研发展需求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要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供给,首先要进行调研:一是文献研究,宏观把握。要对县域的五年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其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以及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布局及其发展趋势,从宏观层面把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访谈研究,中观分析。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应当走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尤其是县域经济开放区、产业园、科技园、工业区以及乡镇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一步了解县域产业发展需求的现状及变化。三是现场考察,微观研究。选择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现场考察,分析企业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和岗位需求,准确地把握企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三个层面的调研,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对于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 “三教”协同创新的真实需求。

(二)构建目标体系

县域经济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对于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真实需求将同样错综复杂,因此,我们不只是要构建与产业结构相吻合的专业结构,更要根据产业企业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和岗位需求,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培养目标体系: 一是以技能等级为培养目标的纵向坐标,构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及以上”的层级;二是以知识水平为培养目标的横向指标,构建“中职—大专—本科—研究生”的层级;三是厘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量,有的放矢地反推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见图1)。

图1 专业培养目标体系

(三)打通课程壁垒

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打通课程壁垒,在打通课程与岗位之间的壁垒,保证课程改革与技术发展、岗位变化之间的“同频共振”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课程壁垒:一是构建对应层级。以“中级工—职业中专(职业高中)”“高级工—大专”“预备技师(技师)—本科”甚至“高级技师以及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研究生”为主要对应关系,构建课程的发展层级。二是共建通用模块。以相近专业及其工种为单位,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主体,推动职业教育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与高等教育的相关课程共建通用模块,其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继续教育的相关课程(培训包)共建通用模块。三是建立共享机制。建立课程通用模块的学分互认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的共建共享。

(四)推进教师改革

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不只是要打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壁垒,更要打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课程与岗位之间的壁垒,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7],其引擎必然是教师改革:一是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拓宽优秀教师的来源渠道”[9],引入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卓越工程师和来自高校的教授、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建构“三教”协同创新的核心团队。二是改革教师聘用机制。改革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聘用机制,让原本“固化”的教师不断“流动”起来,更好地促进学校及其课程教学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对接甚至融合。三是改革教师评价方式。将以往以“一节课”为依据、单位评价教师能力、绩效的单一化的评价方式,转变为以德为先、成果导向、突出团队的学生、同行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五)推进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组织为了能够更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或者实现组织目标,从而改变和转变组织结构形式[10]。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是对新时代县域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发展需求变化的适应,也是为了实现新的组织目标,因此必须推进组织变革: 一是推进社会系统层面的组织变革。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区等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共同体,理顺各方利益诉求,打通机制壁垒,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二是推进教育系统层面的组织变革。构建与对口高校、科研机构联动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协作组等组织机构,推动学校办学层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等结构性要素的变革。三是推进学校内部结构的组织变革。构建“小行政、大服务、实体化”的现代职业学校治理体系,以系部(或二级学院)为主体,以专业(群)为单位,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统筹“三教”协同创新。

(六)建设保障机制

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不只是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课程改革和教师改革的推进,还需要建设保障条件:一是拓展办学资格。统筹“三教”协同创新要求政府部门积极支持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在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基础上,拓展高职教育(如五年制高职教育)、技工教育(职业技能等级鉴定)、高等教育(如开放大学)和继续教育(如社区教育学院)等办学资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中等”今后应当去掉。二是改善办学条件。办学资格是指社会主体可以举办学校及其教育机构的能力限定[11]。从中等职业教育拓展到高职教育、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既有类型的扩大,又有层次的跃阶,是办学能力的显著提升,必然需要政府提供办学条件的基本保障。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要根据《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落实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文件精神,建立促进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将破解当前教育体系存在的条块分割、层次壁垒、各自为营等结构性问题,打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学校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的梗阻,极大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在县域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中的价值实现,在成就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成就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县域协同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ViVi美眉(2021年5期)2021-07-08 17:57:04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ViVi美眉(2021年6期)2021-07-08 13:01:06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青年心理(2021年29期)2021-05-23 13:29:44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6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8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