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及其《腾冲战役纪事诗》

2023-06-12 00:48程成吴肇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2期

程成 吴肇莉

内容摘要:李根源是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其《腾冲战役纪事诗》记录1942年日军攻陷腾冲后烧杀抢掠种种罪行,是近代国难文学的代表之一,但很少得到学界关注。在腾冲战役中,李根源亲赴前线,以实录精神对战役中“至艰至危之情、方死方生之象、可歌可泣之事”作了全景式地描绘。腾冲战役大小诸事以及不曾载诸史书的细节,均以注解形式录于诗后,既以诗记史,又以诗补史,使此书成为研究滇西抗战史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李根源 《腾冲战役纪事诗》 滇西抗战

李根源,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号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九保人,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政治家,也是杰出的学者,在金石碑刻、方志编纂、诗歌创作、古籍编印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目前学界关于李根源的研究多集中于军政领域,忽略了其文化领域的成果。诗人马子华曾有诗赞曰:“辉煌翊赞勋,政绩掩修文。诗歌擅七绝,袤广识三坟。著有金石录,交多鸾鹤群。他年艺苑传,应传后世闻。”肯定了李根源在学术领域的贡献。

李根源的诗歌创作,主要以《曲石诗录》为主。《曲石诗录》共分十六卷,《腾冲战役纪事诗》为第十一卷。当时名士对李根源及《腾冲战役纪事诗》作出了极高的评价,王燦评此集“今日之所状,即异日之史事”,程颂云也说“兄虽不以诗鸣,而此固纯然诗史也”,明确了《腾冲战役纪事诗》的“诗史”性质,肯定了李根源在记载史实方面的成就。具体到内容,“史”不仅体现在诗歌本身,更包含于诗后注解,这些注解不仅反映了滇西抗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更有滇西之地理、风俗、人文等方面的介绍,蕴含着极丰富的史料价值。

一.《腾冲战役纪事诗》主要内容

《腾冲战役纪事诗》是李根源在腾冲战役中目睹战争场景后完成的作品,计有诗词一百三十八题,一百五十六首,附录文四则以及腾冲战役阵亡将士名录一则。诗集多方位、全角度地再现了腾冲战役史实:“凡敌人之东向进攻,我驻军之弃城不守,城邑之陷落,地方之蹂躏,老弱之流离,以及国军之合围攻取,友军之参加袭击,军民之协力合作,暨我英勇壮烈之士卒,苦战支持,夺垒摧坚,歼敌克城”。诗集以战役进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阻敌东进,游击腾北,消耗敌锐为前一段,十一集团军功也”。共录诗六十八首。“渡怒江,越仑山,扫荡而南,克城歼敌为后一段,二十集团军功也”。共录诗八十八首。

诗集成书于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946)秋九月,民国三十六年丁亥(1947)闰二月刻印于腾冲叠水河凤翅园。集中反映了1942年日军攻占腾冲后烧杀掳掠的罪行,描绘了滇西军民在战争中的艰难景象,表达了诗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支持滇西军民英勇抗争的爱国情怀,诗人在《识》中曾谈及编著《腾冲战役纪事诗》的情感:“根源归至腾冲,笔所闻见得前后纪事诗百五十首,殊不足以尽吾民之艰苦忠贞及我军之英勇义烈于万一也”。

《腾冲战役纪事诗》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记述军民协作抗敌的战争实况

腾冲战役是一场军民协作抗战的经典战役,在战役初期的失败后,中国军队及滇西民众迅速形成了正面、敌后两处战场,军民协作,共同抗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在此基础上,李根源创作了一批记录战争场景的纪事诗。

命将又出师,阻敌来千里。左翼趋黑山,右翼指盈水。

此诗是诗集第三首,描写第十一集团军的作战纪实。“五月七日,宋总司令奉电令自昆明乘飞机至弥渡,换乘汽车抵保山进至老六屯”,其以第三十六师驻守龙陵县小黑山,以预备二师前抵盈江县,隔盈水而守,为构筑怒江防线争取时间。五月十日,腾冲陷落,五月十五日,日军二百余人出姚安县小苴街,循龙川江而进逼曲石镇曲石街,当地军民奋起抵抗,打响抗击日寇的第一枪,诗集第二首描写了此战的具体情况:“长吏闻风走,八方惊分窜。民魂复还来,归化寺一战。”

后注曰:“紳民聚壮丁百余,合护路营长李从善,自卫队长纳其中所部埋伏于归化寺石祥村一带,歼敌四十余人”,而我方伤亡亦惨重,“我上尉纳其中、中尉张培良……杨乘时等皆阵亡,余并战死营兵、壮丁共四十余人”。归化寺之战是广大腾冲军民协同抗战的缩影。李根源注“腾冲兵民与敌搏战自是始”。

在清水县,预备二师副师长洪行率“边庆生连与清水民壮百余名与敌战于沙坡……毙敌四十八人,逾旬日,洪行与敌战于河西热水塘、曩宋关间,清水民壮百余自孔台坡抄出敌后,敌退走马茂”,诗集第十八首写道:“洪胡向南来,清水几接触。沙坡打午尖,明朗月下宿。”

广袤的滇西大地上,第十一集团军、护路营、自卫队乃至普通百姓纷纷参与游击抗战,依托有利地形给予日寇以沉重打击,诗集第十首赞曰:“崛起地方军,赵梁刘诸子。杀敌致果功,颇足光乡史”。

在后方,刘楚湘等人于界头镇筹办战时干训班、战地联合中学,紧急培养出一批战地干部;吴宝泉主持腾冲抗日出版工作,出版一批弘扬抗日精神的宣传册;刘梦泽、张南溟等成立了难民救济委员会。诗集第三十六首赞曰:“精神是生命,人定可胜天。腾越仍出版,战地起诵经。”

正是有腾冲军民不怕牺牲、团结一致的抗战精神,日军始终难越怒江一步,为滇西抗战历史谱写光辉一页,为滇缅战役的最后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2.揭露腾冲沦陷后日军在滇西地区的暴行

1942年6月2日,李根源亲赴保山前线,目睹保山哀鸿遍野,民生凋敝的战后场景。从昆明前往保山的公路上,李根源的车队车窗紧闭,不敢稍作停留:“当时往迤西去的路上,霍乱流行,人死很多……保山一带被日军轰炸得非常厉害,尸体都没有发掘出来”。到达保山后,刚刚遭受日军轰炸的县城让他恍若梦中,诗人以沉痛的笔触写下自己的所见:“十里繁华市,火麻遍地生。虏尸杂瓦砾,臭气满荒城。”

满地尸骸中,有不少是日军尸体,撤退时也不作收敛。李根源在诗后注中写道:“日军官兵尸身为我所收埋者二千余具,其有倒压房墙下者,多未收葬”。

敌寇入腾后,分兵四突奔。蛮因凶江上,谁招孤客魂。

此诗是詩集第四十一首,在蛮因凶江江西岸,“中印路工程人员及缅侨在江西岸为日人机枪扫射,死难者五六十人”。李根源令六库土司段浩“收葬并资送其未死者,出云龙至大理”,免去死难者暴尸荒野的惨剧。

《过芹菜塘感赋》描写日寇侵略芹塘后生灵涂炭之景象:百战争夺地,桃花带血开。芹塘人何处,依稀认劫灰。在保山大轰炸中,日军毫无人性地投掷细菌弹、病毒弹,致使保山周边烧热、回归热、痢疾等病毒横行。保山坝子由于村寨相连,人口密集,加上当时群众生活十分艰难,无条件进行预防治疗,因此,霍乱、鼠疫、脑炎迅速蔓延开来,一发不可收拾,“罹病者朝发夕亡”,诗集第六十五首描述了当时保山、腾冲附近地区的惨状:“时疫处处作,死亡几如麻。无医复无药,告绝百千家。”

云南省政府战后统计“腾西北区共死一万四五千人”,而南方鼠疫肆虐,“曲瓦界方二百里内之各村寨死绝之户,触目皆是”,东南亚华侨华人同样遭到日军迫害,诗集第四十首写道:“举家奔国境,避贼复遇贼。生命一蝼蚁,万千天涯客”。不过数月,华侨经腾冲境逃奔入国之男女老幼就在万人以上。

日寇暴行之下,怒江以西哀鸿遍野、十室九空。诗人以不事雕琢的文字刻画这段屈辱、艰难的岁月,将日军之罪行,民众之无辜,诉诸笔端。看似平实的语言背后,不知掩藏着多少血海深仇、斑斑血泪。

3.褒扬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英雄群体

日寇的倒行逆施并未使滇西人民屈服,广大滇西各民族群众毁家纾难,支援抗战,在旷日持久的斗争中涌现出一位位抗日英雄,谱写出一件件光辉事迹,李根源一一以诗纪之。

一马下龙江,兴叹将焉渡。铁桥尅日成,钻龙封君助。

李根源笔下的龙江天险直叫人望江兴叹。而梁河局长封维德运筹帷幄,搭建浮桥,“集二区民众数千助成,七月四日桥通”,数日间将天堑变通途,中国远征军得以迅速渡江,横扫倪家堡、刘邓祠、新生邑等地,收复大片国土。“日军在滇西所筑堡垒,以松山为第一坚,凤山堡次之”。在凤山堡战役中,预二师冒死仰攻,力克顽敌,震惊海外,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以军功勋章赠予顾葆裕等预二师将领,诗集第一百一十一首赞曰:“凤山堡垒群,一鼓荡平之。肤功传海外,光荣预二师。”

抗战土司在腾冲战役中带领少数民族群众积极支援抗战,出粮出人,闭境守土,给予了中国远征军很大帮助。抗战期间,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浠濂以监察使秘书尹明德率慰问团前往各土司地进行慰问,并授予各土司奖章、牌匾,李根源也作诗赞扬土司首领在滇西抗战中作出的贡献。

在作予干崖土司的诗集第四十八首中,李根源写道:印章匿罗卜,京版遁西山。用心已良苦,志节见一般。京版即干崖土司刀保图,他在缅甸战役失利后收拢、照料撤退下来的远征军第六军将士,挽救了许多伤员生命。

在作予户帕土司的诗集第五十七首中,李根源写道:出粮尽所有,出命更无算。补充兵几千,运粮夫几万。户帕土司在远征军预二师补充兵员时主动报名千余人,同时组织一万八千人为前线运粮,大力支持了远征军的前线作战。

在作予六库土司、潞江土司的诗集第四十九首中,李根源写道:潞水诸土官,忠贞知报国。上游段镜湖,下游线比德。段镜湖即六库土司段浩,他设立六库临时难民接待站,捐出大量谷米招待自缅甸溃退回国的远征军和华侨难民,供给粮饭茶水。线比德即潞江土司线光天,在滇西沦陷之际,他主动救助溃散官兵、难民,组织骡马抢运数十万斤粮食运抵后方,为远征军的后勤工作立下汗马功劳。

在各少数民族土司的协作下,中国远征军在敌后作战、后勤运输、侦察制图等方面取得优势,各少数民族群众也与其他民族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抗战局面。

4.缅怀为国殉难的英烈

在与日寇的浴血奋战中,滇西儿女舍生忘死、不怕牺牲,以单薄之躯谱写出撼人心魄的壮举。诗人作表忠十二首与哀词八首缅怀殉难英烈。

九保彭才庭,忠勇好学子。虎穴探敌情,哪畏灌水死。

此诗是表忠十二首组诗之五,诗人以沉痛的笔触描述了义士彭才庭的殉难。诗后注云:“才庭九保人,腾冲中学修业……毕业分发预备二师”。在一次侦察中,他被日寇察觉捕获,施以酷刑,刑讯中“皮骨俱烂”而始终不吐一言,最终日寇恼羞成怒,以沸水灌入口中将其杀害。

高唱从军乐,驱寇还老家。名在阵亡录,小将雷兴华。

此诗是表忠十二首组诗之二,年仅二十岁的雷兴华在腾冲攻城作战中阵亡,其本为腾冲县人,为收复家乡而死,更彰滇西军人之义烈。在滇西北,瑞滇乡长孙承凤、实华乡长孙承孝殁于日寇之手,李根源以《吊西北四五区抗战殉难义士》一诗纪念:“就义申杨志不降,孙家麟凤死边乡。烹鼎更有代闾长,江北江南香果香。”

诗人以诗告慰英灵,赞扬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英勇奋战的光辉事迹。

5.惋惜殁于战乱中的文物古迹与乡绅耆老

腾冲本是西南钟灵毓秀之地,历史悠久、风景独好,名胜古迹不可胜数,而当李根源再次回到家乡时,入目已是断壁残垣、文物荡尽的破败景象。

他写城北文星楼崩塌的落寞:矗矗文星楼,上可逼牛斗。几回开花弹,顷刻话乌有。写城西明贤崇报祠残损的悲哀:明贤百四七,各各有千秋,烬余留半字,望古涕泗流。写城南腾冲图书馆焚毁的愤慨:城南图书馆,富比南北京,悉数遭摧毁,暴虐逾嬴秦。那些在过去被腾冲乡老视作珍宝的祠堂、匾额、古建筑,那些在过去几千年中传承中华文化的藏书、字画、青铜器,皆于日军炮火下损失殆尽,这种另类的苦楚唯有李根源感受最深,他在组诗第七十五首中写道:“我泣数行下,中莪双烈坊。边州文物尽,岛贼太猖狂。”

李根源年近花甲,半辈子以铁血闻名于世,如今在家乡残迹前有泪,满腔爱国爱乡之情,昭然可见。文物荡尽之余,腾冲当地文士、耆老也遭日寇迫害,“诸绅老皆在沦陷时忧愤、奔逃中逝去……死者计有寸用之、董兰生、董贞亭、刘子周等数十人”。腾冲收复后,李根源回忆起过去与诸故旧吟诗作对、曲水流觞的生活,作诗曰:“我欲访故旧,故旧在北邙。劫余候琎钟,斜卧学山阳。”

二.《腾冲战役纪事诗》的地位和價值

《腾冲战役纪事诗》是腾冲战役的真实记录,是中国近代国难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其重要的特点是诗史性,诗人以不事雕琢的文字刻画这段屈辱、艰难的岁月,将日军之罪行,民众之无辜,诉诸笔端,用“以诗记史,以注记史”的笔法记载腾冲战役的前后诸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充满苦难与悲怆的战地素描。

李根源善于将视角投向战争中的小人物,重视民众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在他的诗词中,屡次出现的不仅有将军、士兵,亦有青壮、妇孺,涉及人物皆有注解,其中大多未见诸于史传,诗人此举,无疑达到了为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立传的效果。

《腾冲战役纪事诗》的内容上以叙事诗为多,间有悼亡诗、怀古诗、组诗,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如对腾冲城中文物、建筑毁坏的描写,城北、城南、城西、城东皆有留墨,描写十分详尽;而对于英雄人物的描写则以组诗形式呈现,反复吟咏,多番致意,更显情真意切。纵览全集,诗人拳拳赤子之心、浓浓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诗集同样展现了李根源诗歌语言的杰出才华。李根源在诗歌创作上取法“元白”,重写实,尚通俗,追求浅切,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诗人曾在诗集中自谦其诗“粗俚拙劣,殊不成诗”。要求自己“力求通俗,辄用俚言”,努力使诗歌口语化、民歌化、甚至长歌短吟、信口成章,以使其诗达到一种明白晓畅的目的。而具体到《腾冲战役纪事诗》中,诗人并不拘泥于格律、辞藻,不执着于战争场面的宏大描写,所作诗词皆以史实价值为标准,语言质朴、晓畅,而又不失几分淳雅。诗人常引经据典以自注其诗文,所涉人物、掌故,每每详细叙述其来历。

《腾冲战役纪事诗》不仅是诗人目睹战争场景的情感流露,亦是对杜甫现实主义诗风、元白浅易通俗诗风的继承,更是研究滇西抗战史的重要史料文献,诗人以其充满“淳朴之气,真挚之情”的诗词为我们记述当年所发生的一切,让更多今天的人们了解滇西抗战,感受到滇西、缅北军民在斗争中的伟大牺牲,并使这种牺牲与斗争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根源.腾冲战役纪事诗[M].刻本.腾冲:凤翅园,1947.

[2]陆星.李根源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3]腾冲县国殇墓园管理所.民族光辉——腾冲抗战史料钩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2011:104,105,113,237-238.

[4]雷娟利.以诗咏史:滇缅抗战诗词考论[J].保山学院学报,2017,36(01):57-62.

[5]陶宝凤.南社西南巨子李根源及其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11.

[6]李根源.曲石诗录[M].刻本.苏州:曲石精庐,1978.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