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语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策略新探

2023-06-12 05:48:26赵双花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媒介师生文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的数字化,离不开对新媒介的运用。高等教育在全民终身学习路程中担负着重要功能,是促进全民学习意识、开拓全民学习路径、提升全民学习水平的重要一环。因此,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数字影视等新媒介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至关重要。这在改变师生教习方法的同时势必也会促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真正的教育改革。可以说,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是在积极顺应时代科技与社会环境,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对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文学类课程而言,在教学中运用新媒介技术尤为必要、迫切。原因有三:其一,目前在校大学生是伴随着新媒介技术迅猛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求知路径、心理认知特点乃至人际交往模式都深受新媒介影响。教师唯有将新媒介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才能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专业学习密切连接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其二,当今社会亟需具有高度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院校更是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也唯如此,地方院校才能真正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获得较为持久的竞争力。新媒介技术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抓手;其三,作为专业基础课,与语言类课程相比,文学类课程实践程度低。它更强调无形的情感投入,重视较为虚化的语感、美感培养。新媒介技术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捕捉到答案,建立起具象化的知识网络,但也极有可能磨损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及深度感受作品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若能充分运用新媒介优势且克服新媒介之弊病,提高师生互动的频率与质量,就能探索出一条新的教学路径。

较之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等,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较强的社会现实性,在朝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中,该课程理应首当其冲,充分利用自身特点与社会现实发生实质性连接。何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介技术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模式、语体风格及传播方式,出现了以媒介传播平台为划分依据的类型文学,如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充分而合理地使用新媒介技术,也是该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探索新媒介环境下课堂教学新策略,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优势,建设立体化课堂

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端赖于转知识性教学为探究性教学。要以真正能引发学生推理、论证的问题为先导,引入多重分析视角、观点,在众声喧哗的多元对话中激发学生的追问意识与探索兴趣,使课堂由扁平变立体。在此过程中,新媒介技术担负着独特功能。

首先,新媒介技术可帮助学生尽可能地搜索到关于作家作品的基本信息及代表性评论观点。教师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可设计一系列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考深度。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单向度的,侧重知識灌输。即便有课堂讨论,也多流于知识性探究。启发式教学仅是作为手段而非目的点缀于课堂。比如分析巴金长篇小说《家》中长子长孙高觉新性格的二重性时,教师多是依照具体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来分析其性格二重性的表现及其形成之源。整体的教学设计基本上还是在“教师——学生”“作品——教材”这一封闭性模式中循环,而所讨论的这些知识其实可以在网络上轻易搜索到,在课堂上再讨论无疑是浪费时间,也无助于学生探索意识的培养。若改变这种教学路径,可设置为“教师——网络——学生”“教材——论文——作品”三角关系,在学生掌握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可直接转入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追问,引导学生亲近历史语境,学会在关系网络中分析人物,甚至激发对当今时代亲子关系的思考等,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

其次,新媒介为知识搜索提供了便利,学生可通过智能手机迅速查找到讨论问题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点。现在,学生上课利用手机上网、看影视剧甚至聊天的不良现象比较严重。除了警告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要玩手机外,教师还应该因势利导,让手机成为学习的好帮手。

例如,作为现代自由体新诗的代表之作,郭沫若《凤凰涅槃》集中体现了启蒙时代狂飙突进的酒神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但时隔近百年,现代汉诗已有很大演变,学生不仅对其要表现的思想情感有所隔膜,也甚不喜悦其几至泛滥的抒情形式,遑论领悟其真正的现代性意义。为此,教师设置问题时,可依据作品,让学生找出诗中重要意象:凤凰、宇宙(天)、大海、火等,并利用智能手机,迅速搜索出这些意象出现在哪些古典诗词中。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同一意象在现代与古典时期的不同内涵。例如,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古典诗句中,“海”是可以被诗人把握的对象,抒情氛围是静谧的。但在《凤凰涅槃》中,海有着“怒了的波涛”,人只是随之沉浮的“孤舟”。古典时期“天人合一”的物我关系已分崩离析,人与自然相对立,个体的存在感凸显,而其渺小与无助也得到强化,而这正是此诗重要的现代特征之一。学生通过新媒介技术调用起知识库存,初步建立起融会贯通的意识,培养起了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时,又必须自己独立地感受、比对才能获取答案,学生的体悟与理解能力由此得到提高。

再次,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中国知网、读秀等网络数据库,查找与问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曾经引起争议的观点,将其引入课堂讨论。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论及“大学及其作用”时说:“教育是对于生活探险的训练,研究是智力的探险;大学应该是年轻人和老年人共同分享探险的理想之地。对于成功的教育来说,传授的知识必须有一定的更新。”[1]较之于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介,新媒介的技术优势恰在于较快的信息更新速度。为激发学生思考,很有必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体悟到,教材知识其实就是学者不断继承并突破旧有论说的结果。学习的过程也是参与学术传承与生产的过程,独立思考能力由此出之。

最后,以问题设置为先导,适当利用相关的数字化影像资料。现当代文学作品多被改编为影视剧,如鲁迅《阿Q正传》、柔石《二月》、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莫言《红高粱》、路遥《平凡的世界》等,此外有些知名作家的生命遭遇也被拍成影视剧,如与徐志摩相关的《人间四月天》等。但是,很多教师播放影视片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目标不够明确。有时是追赶文化时尚,有时是代替枯燥的作品阅读,作用有限。并且,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依赖于读者的深度思考与再想象,而影视属视听艺术,诉诸感官。观看影视能扩展学生对作品的感性了解,却无助于深度评判作家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因此,为充分利用教学时间,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先给学生做粗略的作品介绍,并指出影视作品与原作之不同,让学生思考何以出现如此改动。如此,即使让学生复制影视资源课余观看,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去思考一些问题。事实上,学生很容易沉迷于影视剧尤其是追求轻松远离历史与生活真相的娱乐剧中。当他们学会带着问题观看时,鉴赏水平也在得到不断提升,自然也会裁汰没有思想营养的影视剧目。此外,当今信息泛滥,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有用信息。教师将通过新媒介获取的信息编织进课堂教学中,无意中教会了学生如何利用新媒介技术有效获取知识。

总之,以问题为先导,充分发挥新媒介技术优势,纸媒资料与电子文献都会被有效收纳其中,而且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与课堂学习模式之间会形成良性互动。如此,课堂就成为沟通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方式、纸媒书籍与电子资料、未知与已知之间的桥梁,课堂的立体化建设会取得明显成效,真正实现了“新媒体交互教学”[2]。

二.以新媒介为平台,开辟第二课堂,促进师生交流

师生的良性交流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是教学计划实施中必不可少的“软件工程”。“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3]而生命热情的点燃与想象力的驱动都有赖于师生之间有着诚挚的起于课程知识但又不为其所囿的意见交换。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赖于师生在交流中能够彼此激发、互相碰撞。课堂之外,利用现代通讯手段与网络社交平台,发布课程资料,创建学习交流群,能进一步增强师生互动,可谓“第二课堂”。

首先,有效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如“学习通”储存材料或创建关于课程学习的公共邮箱,将学生作业及教师反馈、课程电子教案及PPT、课程拓展资料等文件存入,建立课程资料库,方便学生下载、存阅。尤其是电子邮箱保存文件更长久,学生可下载、阅览前几届同学的作业及老师当时提供的教学资料,感受到课程内容的深厚积淀与不断更新。

其次,创建QQ或微信交流群。老师可及时分享与当下进行的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也可以“话题”或“问题”为切入点,引起学生讨论。因是课外交流,教师应自觉以一种师生平等的身份介入讨论,主要负责营造聊天氛围,勾连学生间的发言联系,若非要评价,要以鼓励肯定为主,必要时也可多些幽默。

最后,教师分享个人喜欢、关注的但与课程可能无直接关系的文章,增进师生了解。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以及新一代年轻人个性意识的增强,传统性的教师权威受到了挑战。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教师如果还是在学生面前保持着自己的神秘与高冷,尽管富有学识也多会让学生敬而远之,在教学上付出很多却未必得到良好的效果。教师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学生,这是最基本的教育原理。反之,学生面对的也是有血有肉的教师。何况,文学是人学,其思想意蕴的发掘与美好情感的传递都有赖于教师的亲力感染与带动。现在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工作、生活动态,分享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话题,与课堂相比,这里更能展示教师的性情、爱好甚至人格魅力。多数学生也很喜欢通过阅读、留言等方式和教师进行更个体化也更有深度的精神交流。正是在这种交流中,师生之间达成美好的生命理解,建立更重要的联系纽带。

如果说教育的实质在于以影响而非教训的方式给予学生以知识与思想的启迪,那么,师生之间的良性交流实在不可或缺。通过新媒介建立的“第二课堂”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而是担负着润滑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了解、扩展学生思想视野的独特功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持有主导关系走向的能力,尊重彼此的生活边界,与学生聊天疏密有度,在话题设计的范围与深度上有着较为严格且明确的限定,也要尽量展示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切实保证发展出健康的师生关系。

三.克新媒介技术之弊,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学生、作家作品之间建立起“共情”关系异常重要。文学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作品尤其是经典之作不仅凝聚了作家个体真挚的生命感受而且折射了一个时代其族群所经历的世道人心之变,甚至表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具有超越时空的永久价值。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于民族危难之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学以思想的启蒙为根柢,倡导人的文学,本身就与现代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密切相连。一个世纪以来,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更是与整个时代的发展有着盘根错节的互动关系。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内容与他自身的生命状态密切相关。新媒介技术在知识性教学中尽占优势,但是却短于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这是因为,新媒介知识储存固然是海量的,但知识的唾手可得也省略了学生探讨、思索的过程。如果师生过于倚重于知识的猎取,沿袭中学思维模式,只追求答案,不在乎过程,那么最终,生气淋漓的文学课程将变得死板呆滞。因此,无论媒介技术多么发达,教师都应坚持发展的一项职业能力是,在教师、学生、文学之间建立情感联系,在教师的带动下,彼此共鸣,教育的双方都会因此实现生命质量的提高。

在现当代作家形象介绍方面,已有丰富的影视资源,如纪录片《鲁迅先生》《沈从文》《徐志摩》《作家丁玲和毛泽东的故事》等,电影有《萧红》《鲁迅》等。这些影像所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对普罗大众来说尚可,对中文系学生而言,则过于浅显。作为专业学习者,学生要深入其所生活的时代,深深感受到作家人生追求与艺术探索之间的密切关系,切实理解到文学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更是以其独特性参与了时代主题的建构,甚至推进了历史的发展。

比如,中国现代文学史讲授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就是鲁迅的思想历程。他少年丧父,家道中落,遭人白眼。然后去南京洋务学堂读书,广泛阅读近代书籍报刊。而后官费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期,因为“幻灯片”事件而弃医从文,一生奉献于“立人”事业。归国之后,屡陷失望,但并未曾放弃,而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与社会观察,更深入地思考启蒙之难度。鲁迅的这一经历在教科书中已有完整叙述。但是如何在青年鲁迅与青年学生之间建立跨越时空限制的生命联系呢?这是理解鲁迅思想精髓及审美要旨的关键问题,也是影像资料不能尽情发挥的话题,考验的是教师的学识水平及对学生情感的调动能力。

总之,新媒介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促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帮助教师建立第二课堂,以增进师生了解,对课程知识进行有效拓展。但是,技术手段再良好也无法替代教与学的主体功能与价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最终还依赖于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素养与教学实施能力,有赖于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及现代化,也有赖于学习主体的觉醒与迎头赶上。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院校在扭转中小学阶段的填鸭式教学与被动性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多困难,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胜出,取得办学竞争力,也更要积极利用新媒介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学类课程若要实施教学改革,因势利导地运用新媒介技术,同时也增强“内功”的训练,不失为有效途径,值得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3][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31,125.

[2]李文浩,张觉一,黄紫凌.直击课程教学痛点,创新课程教学举措——以湖南省一流线下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1)”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5):58-64.

本文系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基于鲁台高校比较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M2018X039.

(作者介绍:赵双花,女,济宁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媒介师生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麻辣师生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