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力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尊师重道,古人更是对师道提出来而许多规范性的要求,涉及品德志向、学识才能、人格魅力等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从教能力、职业形象、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梳理中国古代师道观,分析当代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校、教师层面思考如何实现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为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启示参考。
关键词:师道观 高校教师 师德师风建设
所谓师道观,是对为师之道的总体认识,包括对教师的地位、作用、职责、任务、资格、要求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看法。本文的师道概念,其内涵有二,即为师之道和成师之道。“成师之道”是指想要成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教师的品德志向、学识才能、人格魅力;“为师之道”则是成为教师后,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坚守的准则,包括为师之德、为师之才、为师之术。挖掘古代师道观念,主要是为师之道的相关论述,兼及成师之道的讨论。反思当代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论述古代师道观念对当今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的启示,有助于高校开展多样化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提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质量。
一.中国古代师道观念谫论
师道是我国教育历史形成的特定概念,有其漫长的历史积累。孔子作为教育的集大成者,首开“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等诸多有关师道的论述,继孔子之后,孟子、扬雄、韩愈、朱熹、王阳明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形象、知识结构、从教能力、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1.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师道说
孔子是教师之祖、儒家之宗,后人将那些优秀的教师、大师誉为“师儒”,并以“儒行”标榜“师道”。《论语·卫灵公》与《论语·述而》中,孔子分别提出“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等诸多有关师道的论述。所谓“有教无类”,指对不同家庭出身、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基础学养的学生一视同仁。而“诲人不倦”,更多是对从教者的一种职业态度概括,其暗含的奉献精神与长久坚持是重要内涵。
2.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师道说
《孟子·尽心篇》中,孟子提出“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的教育观,将教师职业的身份认同提高到新高度,教师职业的崇高性由此可见一斑。孟子认为教师育人是“乐”的体现,比起另外两种“乐”的体现更多集中在小家庭的幸福与个人品行修身上,教师育人这种“乐”的体现更具有集体意识与服务意识。虽然劳动不分贵贱,职业不分高低,但教师职业具有其特殊性,尊师重道极有必要。教师以教学为天职,并以教育英才为至高境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高,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学,相应自然也有利于学生的培养与学生的发展。
3.扬雄“师者,人之模范”的师道说
扬雄《法言·学行》对师道最简洁的概括是“师者,人之模范也。”扬雄的师道观对教师职业的素质、品行等提出了明确的高要求。他充分肯定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作为教师应该身正令行,方能上行下效。在扬雄的时代,他就发现教师的榜样作用巨大。《法言·学行》还说“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说明如果不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将对个人品行与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4.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的师道说
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众所周知的名句。韩愈认为教师职业不仅需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道”的傳授。传道并不是形而下的知识讲解,而是形而上的精神传授。这对教师职业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需要注重正面的、积极的精神传授。
5.《近思录》《传习录》中的“中庸”“致良知”师道说
《近思录》乃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著作,主要汇集了两宋著名理学家的学术思想。《传习录》乃明代王阳明的门人对其论学等思想的概括总结。宋元以来的重要师道观念,除了吸取此前孔孟、韩愈等人的影响,还主要受此二书的影响。《近思录·教学之道》谓“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两宋理学家秉承自古以来的中庸之道,认为教学应该坚持过犹不及的理念,培养学生温柔敦厚的朴实作风,这对当今讲究个性突出的个人发展理念有一定的矫正意义。推崇个性并非不可,但不可过度强调,否则容易出现极端性格与冲动行为。《近思录·教学之道》又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正可谓是应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熟语,引导学生走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时候比教其纯粹的知识更为重要。《传习录》的核心观念是“致良知”,所谓“致良知”指尽量摈除私欲,强调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心性与本性,且“致良知”的“致”更体现了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致良知”学说无疑对当今高校的德育、美育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以上几种师道观念,可以归纳出如下主旨:从教师职业的身份认同来看,其具有崇高的职业要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谓此;从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来看,“师者,人之模范”,需要自身各方素质强,方能为人师。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传授积极的精神;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来看,“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则认为教师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且需要有奉献与坚持精神;从教师教育的宗旨来看,“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强调了温柔敦厚、朴实崇礼的教育目的,而“致良知”则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德育实践观。
从“成师之道”与“为师之道”两方面讲,“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与“师者,人之模范”可纳入“成师之道”范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有教无类”“诲人不倦”“致良知”可纳入“为师之道”范畴,不过两个范畴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成、兼容并包的,这对当今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二.当代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师层面
(1)理想信念缺失,职业认同感低
中国古代教育家们提出要将教育事业与国家兴衰放在一样的高度来看待,以此来提醒教师自己责任之重大,鼓励他们忠实于自己的事业,立志于教。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这一育人使命的实现与否。然而一些教师理想信念出现偏差,缺乏培养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者,社会的过高期许、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还有无法逃避的生活压力,使部分高校教师在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长期处在这种压力之下,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里疲惫,进而失去了最初为人师的自豪感,也失去了教书育人的热情,对职业的认同感低。
(2)缺乏敬业精神,育人意识淡化
中国古代教育家们认为,教师在具备了成师资格后,仍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要有敬业乐教、诲人不倦的精神,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交给学生。只有不羡富贵、热爱教育的老师,才能做到心志坚定,潜心教学。然而一些高校教师过于追求金钱和名利,导致价值观念出现偏差,教书育人的意识淡化。他们把教书仅仅当成换取劳动报酬的方式和谋生的手段,对学生缺乏应有的人文主义关怀。在教学中忽视了自身良好形象的树立,不重视为人师表、立德树人,作风懒散、举止散漫,没有给学生带去良好的影响。教学停留和习惯于知识的传授层面,不重视对学生的关爱、引导和教育,较少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
(3)业务能力不强,道德水准低
古代教育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掌握了恰当的教学方式并能很的好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一些高校教师业务能力不强,讲授的知识严重老化、缺乏系统性,不主动更新知识,缺乏创新意识;教法单一、呆板,不注重师生互动,课后不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在意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此外,受社会上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影响,一些高校教师甚至违背职业道德,在教学、科研、晋升等方面急功近利,投机倒把。更有甚者利用手中的权力重私利、轻育人,自身生活形象不正、生活作风不检,严重破坏了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特别是其道德形象。
2.学校层面
(1)师德师风制度建设不完善,考核评价流于形式
部分高校存在重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成果,轻师德师风建设的现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制也还不完善。一些高校尽管认识师德师风的建设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制定了相关制度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但没有形成具体有效的办法,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师师德师风考量标准,也使考核评价流于形式。还有一些高校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对违反师德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导致违规成本降低,助长了道德风险。
(2)不重视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
部分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仅停留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对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培训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还有部分高校认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是教师,过于强调对教师的管理和要求,忽略了对学生的相应的需求分析和正面引导。由于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氛围不浓厚。
3.社会层面
(1)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被弱化,教师成为弱势群体
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人们的价值选择和道德认同标准也是同样多样化。教师一直以来所代表和传播的“道”不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和认同。教师作为价值领域的权威典范地位也因此受到了不可避免的挑战。教师已失去了昔日“权威”,在知识和价值领域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步消解。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推进,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日益紧张,学校和教师的功能都被“工具化”,高校不再被看成陶冶情操汲取智慧的象牙塔,教师也不再被认为是传承文化和教化道德的贤能智者,学生辱骂、殴打老师的事件屡屡发生,傳统的尊师重教思想被弱化,教师成为弱势群体。
(2)社会负面情绪影响,缺乏良好的舆论环境
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遭受社会负面情绪的冲击,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长,西方腐败的价值观蔓延,攻击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腐蚀高校思想道德文化阵地。这些消极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导致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淡化、精神世界空虚,再加上媒体对师德失范行为的跟风报道,网络上以偏概全的恶意抨击,使教师的良好社会形象“一落千丈”,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当代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启示
以史为鉴,当代大学师德建设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师道的基础上,立足实际、与时俱进,思考如何实现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1.社会层面
从成师之道的角度,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观点,体现出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言下之意对自己的职业工作充满自信。明确教师作用、教师地位,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提高教师自身的认同感,无疑能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
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道的社会意识,给予教师应有的理解、尊重和认可。明确尊师不仅表示在全社会对教师的社会角色的认可,更表现对传统礼仪道德的尊重,对教育和知识的敬畏。同时,发挥好大众媒体宣传和引导作用,净化“尊师”方式,真正为教师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除了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给教师送礼、搞豪华的谢师宴的“尊师”方式进行反省,避免“尊师”情感的变味外,更应该坚持弘扬正面教师榜样的意义。积极报道颂扬先进,发挥道德标杆的引领作用,为尊师重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学校层面
从为师之道的角度,首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择师标准,完善和优化教师入职、考核晋升等相关制度,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化。严格把关,提高高校教师职业标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落实和完善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制度,优化教师评价机制。真正将师德放在评价教师的首位,实行“师德一票否决”,让好老师脱颖而出。其次,明确教师任务,尊重教师教学与科研主体地位。管理部门需要更多从服务的角度出发,从根本上确保教师的独立地位和自由权利,支持他们尽其所能发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作用,避免疲于面对各种考核和检查。再次,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如通过宣传展板、文化墙、专题报道等媒介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在课程安排、教育导向方面适当增加人文科目,开展人文讲座、学风建设活动等校园活动,提高校园人文氛围和学生人文素养,让师生从思想和行动上认识到尊师重道的必要性,营造公正、平等的阳光和谐的校园环境。
3.教师层面
从成师之道的角度,在现代,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要立志于教。立志于教,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价值认识,把教书育人当做远大的职业理想,知晓教师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的坚持自己的理想,才能善教、乐教,不断完善自我。杨雄“师者,人之模范”的观点,更是明确好老师应该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品行,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教育和影响学生。
从为师之道的角度,无论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还是朱熹、王阳明的“中庸”与“致良知”都强调了教师的职责使命。高校教师更应该在授业解惑、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知识传授方面,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等观点,都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高校教师应具备“敬业奉献、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为师之德,“学而不厌、勇于尝新、教学相长”的为师之才和“热爱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为师之术。热爱自己的职业,忠于教育事业。把教学当成一种快乐,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之中。“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为师之德更是表现在“育人”上的耐心疏导,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坚持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老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用过硬的专业知识,赢得学生的尊敬。同时,真正关心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自然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安心学习,乐学、善学,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扬雄撰,韩敬译注.法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王阳明撰,邓艾民译注.传习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宋本成.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及教学思想评价[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4.
[5]朴泰洙.中国的师道文化与新世纪新教师像[J].东疆学刊,2004(3).
[6]王晓璇.中国古代传统为师之道[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
[7]张蕾.中国古代教育家师道观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8]肖云.传统“师道尊严”观与现代高校师生关系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
基金项目:郑州航院师德师风专项课题(SD202208)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