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学课教师的三重定位

2023-06-12 05:48:23毕金林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时代定位教师

毕金林

内容摘要:进入新时代,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文学观念交织错落,文学评价标准莫衷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是新时代国际国内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要求。作为文学课教师,必须坚定文学课程“讲什么,如何讲”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紧密结合的理念,必须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三重定位。

关键词:新时代 文学课程 教师 定位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工作者“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1]2016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工作者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文学课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承担自身的使命,将文学课程与时代需要紧密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以文学的魅力为时代发展注入精神新质。大学文学课程要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中传递文学的进步,人类文明的精华。文学课教师必须首先理解文学承担的神圣使命,理解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正确制定文学课的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明确“教什么,怎么教”,明确让学生“怎样学,学什么”。

一.新时代文学课教师的身份定位:要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

近年来,“课程思政”实施工程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话题。文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属于哲学社会科学。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文以载道”,特别是汉代文学、唐代文学,都非常注重传播“道”的使命。文学与艺术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都能起到教化人、淳世风的作用。文学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同向同行,互为补充具有天然的优势。

第一,文学课程的教师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我们阅读历代文学作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文学境界,“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民族期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爱国激情,既让文学熠熠生辉,更让阅读者学习者感念至深,心潮汹涌,能够激发文学爱好者和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崇高感、神圣感。文学课教师通过讲授文学作品能够使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其他课程教师无法体会的职业幸福。

第二,文学课程的教师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文学课教师必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执着的爱好,对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具有浸入血液的热爱,才能在课堂上充满热情地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3]

第三,文学课教师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文学课程涉及的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一个人很難学贯中西,融汇古今。但如果一个文学课教师没有通古博今的文化底蕴,在课程的把握上就不可能系统完整,理解上就不可能深入明晰,讲解上就无法透彻和生动。

第四,文学课教师要具备强烈的政治敏锐性。文学课教师要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就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能够及时分辨文学作品和作家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之时就担负着中华民族精神启蒙和国民性格重塑的重要使命。[4]在国家民族遇到重大转折之时,文学总是走在时代前列,“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鲜明的例证。文学一定是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作家想表达什么,他就会看到什么。正如太阳也有阴影,芸芸众生,社会百态,既有光明磊落也有阴暗肮脏;既有光荣梦想,也有蝇营狗苟;既有伟大神圣,也有渺小卑微。作家写什么、怎么写,都由作家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决定。曾经有一些所谓的“作家”,专门用“身体”写作,使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深受其害,家长忧心忡忡。有些作家甚至接受敌对势力的拉拢腐蚀,成为西方势力的代言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对文学的需求相背离,与祖国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需要相背离,最后必定被时代唾弃,被祖国和人民所唾弃,有的甚至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文学课程教师,明确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就会对教材进行正确的解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李白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昂扬向上,蔑视权贵。但是,其中仍不乏消极的因素。苏轼那“大江东去”的豪情万丈,也有“一尊还酹江月”的无奈与消极。现当代作家作品中,有现实主义的批判,也有无病呻吟或者故作姿态的扭捏。文学课教师就要能够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些作品,理解这些作家的局限。

二.新时代文学课教师的教学定位:要将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第一,文学课教师文学要通过教案的设计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文学就是人学。讲文学要有人的七情六欲,有激情,才能够用优美的语言把课程的文学味道表达出来,才能直达学生的心扉,滋润学生心田。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那就要经常反躬自问,能否从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两个层面为大学生做表率,做好引导、引领和教育。能否从人的本能和理智两个层面为大学生打开情感的大门,生发出美好的情感,或怒或怨,或悲或喜,或哀婉或激昂,与作者在文学层面发生共鸣,与教师在课堂上同频共振。

第二,文学课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的组织,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当前在网络流行语言的催化下,文学语言也在与日俱新,三天不上网,很多流行语言就无法理解。当下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原著民,他们的语言与网络语言紧密相关。文学课教师应该是驾驭语言的大师,既要及时了解流行热词,多种新“梗”,更要通晓诗书礼乐。讲现代文学,就要对现代作家作品了然于胸,讲古代诗词歌赋,就要对古代各地风土人情如数家珍,从屈原到李白,从《诗经》到明清小说,能够信手拈来,即使不能每一篇都准确讲解,也要能将这些古典名著中的精华和精彩传达给学生,通过自己锦绣之口、如花之言,让学生在文学课堂上经受灵魂的洗礼,感受精神的享受,正所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语言表述恰当精确,炉火纯青。“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分则嫌白,黛之一分则嫌黑”,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学课程体系流畅地转化为教学体系,达到文学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第三,文学课教师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当前国内外政治局势异常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大学生接触的社会思潮、文学思潮也复杂多样。东西方任何文学都无法摆脱自己与生俱来的政治属性。那些标榜文学要与政治分离开的所谓“大家们”无疑是揪着自己的脑袋离开地球。在我国,从《诗经》开始,文学就显示出强烈的政治功用色彩。文学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些文学为了吸引青年人的眼球,不惜描写色情与暴力。有的教师“从现当代文学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的能力、将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的能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思政活动的能力、学习运用优质思政资源的能力等尚存在‘短板”[5]。文学课教师要能够直面文学的社会性。把文学中蕴含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精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释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文学创作出现的问题,文学教育面对的问题。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处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接受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和视野甚至可能宽于或者多于教师。文学课教师如果把自己封闭针故纸堆中,用腐朽的思想、过时的观点去讲解、分析文学作品,就会出现方向性的问题。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文学课教师要注意与青年学生做朋友,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不断为他们答疑释惑,不断促进鼓励他们形成正确的文学观。

三.新时代文学课教师的使命定位:要培养大学生具备“四种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6]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文学课教师要把中国精神植入文学课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精神世界,淬炼精神境界。为了这一目标,文学课教师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不仅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站位高远,立德树人,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看待周围事物,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第一,要让大学生学会底线思维。最近几年,有的文学课教师丧失了基本的审美原則和立场;有的高校教师对西方价值观全盘接纳,把课堂当成个人舆论场,不惜践踏道德底线、政治红线。当代大学生要坚守政治底线、道德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社会形势多变,对党的领导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认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是大学生的政治底线,坚守这一底线,才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理解“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要让大学生明白,从文学传统来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必须有“读者、作者、文本和社会文化”的底线。无论是文学知识、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要有起码的艺术与道德底线,方能引领读者,给受众以启示和感悟。

第二,要让大学生学会辨正思维。文学课教师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当前纷纭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文学现象,大学生必须学会辨正思维。当前,世界局势变幻莫测,各种政治冲突与民族矛盾逐步凸显,并且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辨正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辨正地分析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辨正地分析环境中的矛盾和问题,善于抓住生活和学习中的主要矛盾,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之间的关系,以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观察问题,把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人类思维形式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运动、变化、发展的,从政治思想的高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的特定视阈,在文学中为学生找到诗意和远方,不断从文学中寻找精神滋养而不是精神鸦片,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一份文学的真情。

第三,让学生学会系统思维。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系统。辨正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具有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关系。比如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通过“战争与和平”等文学巨著向我们展示了浩大的历史场景,宏伟的历史画卷。文学课教师要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人物,让大学生明白,所有事物都有内在联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会系统思维就要认识到事物的内在联系,能够从整体和全局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历史。大学生具有了这种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就能够胸怀“国之大者”,就能够明白什么是“两个大局”,什么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够明白自己身在何处,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理解什么是精神食粮,什么是精神鸦片。从而明白阅读经典、学习经典的重要意义,从而有选择地多读书,读好书。

第四,让学生增强创新思维。创新是当代社会的发展力。对当代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尤为重要。文学课教师要讲清楚文学的价值就在于创新性,鼓励学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敢于挑战传统思维,敢于提出质疑,挑战权威。向学生讲明白,正是有了创新思维,世界文学才具有多样性,中国文学作品才从“诗经”发展到唐诗宋词,发展出小说戏剧,文学星空才璀璨夺目,英才辈出。今天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创新思维,明天就能变成我们的创新生活。总之,文学课教师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文学课教师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能够准确找到自身的“三重”定位,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商务印书馆,上海,1972.8.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7.

[3]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9.

[4]丁婕.混合教学模式下现代文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6):64.

[5]谢建文.新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2021(11):72.

[6]钱念孙.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4.06.13.(01).

[7]黄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5.10.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新时代定位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2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