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翔燕
摘 要:“土地经济学”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致力于让学生了解土地中蕴含的经济学知识。文章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水平、考核方式等层面对“土地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教育进行改革探索,以期不断丰富土地经济学的课程思政体系,同时为其他相关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6-0031-03
高校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各类课程需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而行。专业课作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1]。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如何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各大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围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学者对其建设内涵与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强调了专业课程也承担立德树人的功能责任,教育中要兼顾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意识培养,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协同发展[2]。很多高校对部分专业课程的思政实践应用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复旦大学从有信、融合、说理、实践、全面五个方面对政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空间数据分析基础”课程为例,提出将爱国奉献与报国精神融入航天类课程的有效路径[4]。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思政资源各异,需要授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建设,而非一以贯之[5]。
经济学类课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专业领域的政策与战略发展,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为促进经济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开展,本文以“土地经济学”课程为例,进行系统设计,丰富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体系,推进经济学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课程介绍
“土地经济学”为山东财经大学面向资源环境经济学开设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围绕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本流转三个层面展开,通过系统讲解土地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理论方法,让学生掌握土地的基本特性与功能,理解人地关系,用经济学视角分析当前土地利用和市场建设特点,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制度与政策,提高学生对土地的深度认识与热爱程度,理解土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土地经济学”课程紧扣国家大政方针和现实经济问题,思政资源丰富。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土地制度演变、土地资产评估等多个章节可以与生态文明理念、乡村振兴、科学发展观、共同富裕、“双循环”发展格局等思政元素相融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解读当下土地领域的热点话题,激发其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二、“土地经济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土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着我国城镇化、乡村振兴的加快推进与发展,土地利用管理呈现出新的问题与挑战。“土地经济学”课程理念契合思政要求,通过对“土地经济学”课程开展思政元素挖掘与应用,可增强学生对土地问题的经济认识,培养他们的思维与家国情怀,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进而提升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
(一)顺应国家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学校应当加大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力度,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成长规律的角度出发,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6]。“课程思政”则是高等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应强化思政课程的开展与建设,这不仅体现在通识课中,更体现在专业课课堂。切实做好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的有效融合,促进全方位人才的培养。
“土地经济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理论,且“土地经济学”课程本身又具备极高的实践性,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除此以外,土地经济学的知识理论覆盖面较广、层次递进,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从土地问题入手,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提供坚实基础。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離不开自身民族的文化底蕴。课程思政的融入,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使命感。土地问题是中国发展长期以来的重大问题,“土地经济学”作为土地经济
研究领域的专业前沿课程,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在本课程的多个章节学习中,可以通过现实案例、历史演变等思政元素的引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例如,在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评估等多个章节可以与生态文明理念、乡村振兴、科学发展观等思政元素相融合,结合实地探访、观看影视作品等,使学生充分领悟国家大政方针的出发点及实施效果,切身体会到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土地问题上的付出与贡献,进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有爱国情怀、为人民服务的高质量人才。
此外,“土地经济学”课程具有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可灵活使用多种方式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土地政策方针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拓展土地经济学知识,促进各课程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同时,灵活的授课方式及课程考核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考核效率,为后续的经济学理论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需要
土地问题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引发学生共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品德塑造、创新思维培养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实现授业解惑与育人育才的统一。“土地经济学”作为揭示土地问题内在机理的基本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土地理论、土地利用、土地制度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与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思政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土地经济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嵌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主动响应国家政策,培养其科学思维,增强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思政融入“土地经济学”的改革设计
(一)深挖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
“土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相契合,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也契合思政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授課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土地经济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知识,力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课程思政。
“土地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涉及到多个学科,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从多个角度出发挖掘“土地经济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第一章“土地及其基本属性”中,讲到土地功能的永久性这一自然属性时,可以引入东北黑土地的利用与保护话题,通过讲解近些年我国黑土地的质量退化与土层薄化等现状,让学生在现实案例中深刻体会保护土地的重要性;在“中国土地的所有制”一章中,授课教师可以引入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及“城乡一体发展”理念,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认识并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讲解“国外土地制度分析”时,授课教师通过借助国外土地的改革经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厚植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坚定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与担当;讲解“土地市场”时,引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理念,开展对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政策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深刻理解土地市场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进而增强学生对建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认同,培植家国情怀。
(二)改革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要求高、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课程思政的开展要注重理论解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因此,完善、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
一是多元化方式融入思政元素。土地问题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日常系统讲解外,可探索通过引导式、案例式、辨析式、讨论式、实验式以及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品德塑造、创新思维培养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深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增强知识情感认知,实现授业解惑与育人育才的统一。此外,“土地经济学”在线开放课程已上线运行,教师可充分利用智慧树、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互联网教学平台,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将土地经济学思政方法和思想内涵在线上传播展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丰富课程思政的实践模式。课程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够增强教学的应用性,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本课程注重实践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可通过搭建专业实践平台,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充分运用VR、网络对话等信息技术,使学生可以在不走出校园的情况下参观展馆,采访基层人员,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课程思政情景化、零距离化,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思维和思政素养。
(三)提升授课教师的思政水平与能力
“土地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的思政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除了配合学校、教研室等相关部门的思政工作外,还需要教师主动参与到思政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从实践活动中高度凝练,更好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土地问题始终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在每个时期都是各界重点关注的领域,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土地,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授课教师要收集并学习大量书籍史料,拓宽知识面,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政水平与能力。在讲解
土地经济学专业知识中,穿插讲解土地问题所带来的战乱纷争、历史人物故事、现有政策文件等相关知识,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知识传授中。
与此同时,加强授课教师的思政培训,强化授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仅讲授相应的专业知识,既忽视了思政知识的重要性,又降低了培养学生思政素养的可能。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政策研讨会和线上线下教学交流活动,帮助授课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及内涵,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实现立德树人。例如,土地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问题特征,通过讲解土地问题的历史演变、解决措施及发展方向,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土地问题的复杂性,认清土地经济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外,还应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授课效果,避免出现授课教师对学生“接触少”“了解少”“帮助少”“纠正少”的现象[7],当学生在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向授课教师请教时,授课教师除耐心回答之外,还可以尝试将思政理念融入其中,面对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及错误思想也应当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重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课程思政是开展协同育人的重要内容,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高素质发展。完善的课程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效果,对“土地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应分为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且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并重。
在教师层面,学校相关部门需要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加强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学生满意度问题的考核,促进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通过学生的真实反馈优化课程思政设计的科学性。做好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听课活动,认真记录并总结各位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帮助各位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强化课程思政方面的师资力量。定期考察授课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求授课教师设计出符合“土地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的课程考核体系。
在学生层面,加强对其应用能力的考核。一是加强思政元素的过程性考核。将思政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专题,通过采用自由讨论、案例分析、小组辨析情景体验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和互动,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给予相应成绩,注重观点结论评价和非标准性答案设计。例如,在学习“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时,开展小规模的演讲比赛并由师生共同打分;讲解“国外土地制度分析”時,开展辩论赛,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不同评价。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同时,教师还可积极拓展课外阅读考核、学术论文考核,指导学生课后读书,提升其科学素质。二是强化课程最终考核中的思政体现。传统的纸笔考试容易使学生养成“考前抱佛脚”突击背诵的不良学习习惯,因此应当改变最终成绩的比例构成,减少对记忆性内容的考核。按照教学大纲里面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办法,在期末考核中加入思政元素考核,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现实应用,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四、结语
资源与环境学专业课程需要体现专业特色,深入解读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拓展专业课程内涵与外延。本文以“土地经济学”课程为例,探索“土地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在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解读生活中土地故事背后机理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本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创新改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将思政元素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也可为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彭红军.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21(5).
[2]李红霞.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重构设计[J].人民论坛,2020(33).
[3]刘季平,苏长和.政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探索——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经验[J].教学与研究,2021(8).
[4]李柳元,曹晋滨.新时代一流航天类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以《空间数据分析基础》课程改革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5]郑燕林,任增强.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与举措——以《教育传播学》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1(3).
[6]钟秉林.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0(1).
[7]汤岩.强化育人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培育良好学风[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