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低碳经济学”课程改革探索

2023-06-12 00:07赵传松,池天昊,刘凯
关键词:课程改革

赵传松,池天昊,刘凯

摘    要:低碳人才是国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支撑,课程建设是低碳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结合《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具体要求,文章将PBL教学理念引入“低碳经济学”课程改革,以问题为引导,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协助,运用信息化手段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质量。最后,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课程考核方式、优化教学科研硬件环境以及健全课程改革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实施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低碳经济学;课程改革;PBL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6-0065-03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人才保障,教育部于2021年7月制定了《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快制定碳中和领域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调整优化碳中和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稳步推进,低碳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契机,低碳人才需求大幅增加,高校开设低碳方面专业课程,培养低碳科技人才成为大势所趋[1]。

“低碳经济学”是高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与经济学、环境经济法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2]。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低碳经济相关的概念、理论、分析框架与分析方法,掌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最新科学与政策进展,并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低碳发展的战略意义。在国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本文依托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低碳经济学”课程建设项目,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低碳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并指出了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低碳经济学”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传统的“低碳经济学”课程建设面临以下挑战。一是,教学内容滞后于学科、行业发展。国内对低碳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课程设置大多是借鉴于国外的经验。当前高校本科生通常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低碳经济学》教材,教材的内容及框架已不能完全适用我国的低碳建设的现实情况,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行业发展重新调整《低碳经济学》教材的教学内容。二是,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不够紧密。“低碳经济学”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基础理论跨度较大,学生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理论基础才能系统掌握,而实践应用性内容则偏重于技术层面,需要积极扩充知识讲授渠道,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增强教学效果。三是,课程区分不够明确。“低碳经济学”课程内容与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存在较多交叉重叠的知识点,面对知识面宽、复杂性强的课程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与其他学科概念相混淆。

二、“低碳经济学”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建设理念

PBL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由Barrows 教授于1969 年创立。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体育学等多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基于PBL教学模式,“低碳经济学”课程建设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将线上学习、网络调查等信息化手段贯穿在“低碳经济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师生活动中。二是以问题为引导,以任务为主线,把“低碳经济学”各章节要点体现在有难度、有意义的问题和任务中,让学生在探讨交流、调研实践中完成任务。三是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协助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研究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建设思路

“低碳经济学”课程以学生实践为依托,在课前、课中、课后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搜集材料、探究问题、小组展示等流程,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具有较强实践性。具体的课程建设思路如下。

1.问题导向式的课堂规划。根据PBL理念,每节课课前阶段,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提前搜寻切合课程主题的案例、创新问题情境,为引导学生代入问题情境作准备。课中阶段,教师引出问题,将学生带入切合问题的案例情境中,并明确情境中布置的任务。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合作,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资料的搜集、学习,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知识与经验体系的构建。课后阶段,教师总结学生提交到学习平台的作业并记录存在的问题,课下就“疑难杂症”再回顾、解答,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2.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PBL理念不再以单一的理论授课为主,而是在课程中融入多种教学方法,旨在为课堂注入新动力。通过线上微课教学、视频讲解等方式将学生代入到案例情境中,吸引学生兴趣;通过线下实地调研、组队考察、报告撰写等方式提升学生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通过课堂中组内合作、组间互动、案例演示、成果汇报、角色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思考与应用,让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低碳经济学”课程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导致实践的理论性不足,理论的实践性不强,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成效。PBL理念下课程结构应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给予学生线上网络调查和线下实地调研的课时。教师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为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构理论知识,加深知识运用,细化研究思路。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评教合一,考核动态化。PBL理念下“低碳经济学”课堂要注重评价标准差异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传统考核评价注重结果,把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指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PBL理念要求实时性、动态化,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将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并改善现有的不足[3]。另外,教学评价要提高学生参评的权重,降低教师参评的权重,通过多元化的主体评价形式,将课程的考核分为开卷考试、小组案例互评、学期综合表现评价等部分,按照一定的比值打分,避免学生“临时抱佛脚”,将考核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而不是课堂结束的标志。

三、基于PBL理念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PBL模式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辅助引导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如创新问题情境和任务、搜寻切合课程主题的案例、明确课堂中学生需要讨论的部分等[4]。例如,教师要清楚实践应用性较强的章节哪些理论知识需要教师教授,哪些需要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要提前寻找好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案例的选择要新颖,最好是能够体现国内低碳经济问题的案例[5];教师要提前布局小组分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各个小组,有利于小组内部互帮互助[6]。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介绍PBL模式的内涵,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培训,让学生提前了解教师用意,为PBL模式在课程中的顺利应用作准备。

(二)创设情境

课中阶段,教师要充当好一个课堂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低碳经济学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想要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对学科体系有深层次的认识,首先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读不懂原理概念,为何不将其与生活中的各类经济现象相关联,把复杂的定义简单化,用学生熟知的经济现象、社会热点来诠释概念。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创设学生不陌生的情境,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7]。例如,讲解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章节,学生意识不到二氧化碳排放对于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教师可以组织观看大型政论专题片《守住绿水青山》,不仅能让学生正确认识低碳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切实领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经济理念[8],还巩固了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产业及配套政策制定的知识。

(三)提出问题

学生对于“低碳经济”情境不陌生,才能在课堂上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这个阶段教师要抓住学生高涨的热情,鼓励学生对当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现象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总结学生反馈的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发给各个小组,例如“如何从国际贸易方面看待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理念是如何运用的?”提醒学生做好讨论交流的准备,每个小组依照兴趣优先的原则认领问题。通过收集学生的问题,教师能够明确学生所提问题的方向,顺着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过程;而学生认领自己感兴趣的现实经济问题,主动讨论、探究疑问的过程利于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这也是PBL教学模式的核心观念。

(四)调研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首先让组内自主分配工作,着重引导学生从低碳经济理论的方向解决问题,避免思路过度打开,偏离学生学习主线。分配好任务后,成员组织网络调查、实地调查或问卷调查等,展开独立研究,当开始组内研讨时各成员再对困难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阶段,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扎实或有欠缺,教师要紧跟学生学习进度,及时更新、补充相关理论。

(五)成果展示,综合评测

组内问题初步解决后,需要派一名学生代表就解决方案及心得體会进行汇报,汇报期间允许其他小组质疑发问,汇报人对提出的问题答疑。为更好地控制和协调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汇报采取组内轮换制,即每一轮问题的解答要求不同的成员进行汇报。各组汇报完毕教师作最终总结,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适当表扬,同时矫正存在的问题,补述低碳经济理论知识。汇报结束后,教师收集学生每一轮问题的支持材料,课后结合小组互评、调查报告、课程论文评分算入期末成绩。

四、“低碳经济学”课程改革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低碳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融的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遵循学校学情以及学科发展趋向,不能急于求成,毕其功于一役的发展势必会打乱教学节奏[9]。首先,要寻求适合“低碳经济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按教学进度打造有“梯度”的教师团队,鼓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跨学科交流合作,教课型教师、学术型教师、实践型教师等多样的教师资源配置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其次,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在严格把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要优先选择师风端正、以身立教的教师,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后,要对教师进行在岗轮流培训,通过学术研讨、外出进修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

(二)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效果的凭据,但部分教师仅把考核当作课程结束的标志,逐渐弱化了课程考核的作用。如此一来,课程考核限制了学生积极性与辩证思维的开发,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学的实际效果体现不出来。PBL模式作为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典范,恰好适合灵活多变的考核形式。高校教师要注重考核形式多元化[10],通过自主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形式,结合每节课课前测验情况、任务完成质量、知识学习及技能获得、综合能力分数和期末开闭卷考试分数进行综合评定,教师可以在学期内自由筹划考核时间,将考核自始至终贯穿于课堂中,以发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优化教学科研硬件环境

“低碳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基础理论涉及各个学科,实践应用性内容偏重技术,专业研究又有各种发展方向,包括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和潮汐能等,或是发展CCS技术,新程序的切入、新技术的研发意味着要侧重教学科研设施的配套升级。再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才的引进与设施设备的改造相辅相成,能够更好地合作为课程改革服务。近年来,虚拟实验室应用于教学科研越发成熟,它能够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与现实相结合,如果真正应用于低碳科研,或许我们会看到未来碳捕捉技术成熟应用于生活的场景。新技术作用于研发,研发的成功就是培养了科研人才,科研人才反哺课堂为教学服务,三者在良性循环中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促进专业高质量发展[11]。

(四)健全课程改革管理机制

一方面,建立课改督察评议小组,通过录课、访谈等方式不定期实施教师教学评价,评价教师在课改上所做的创新实验、得到的应用性成果,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年终奖励的指标,激发教师的课改热情。同时,警示长时间不创新教学手段、课改工作量低的教师,保障课程改革一直处于推进状态[12]。除督察小组评价外,要结合学生评价、教师互评、团队考察综合评定,以确保监督工作的公平客观。另一方面,在考核大纲中注入奖惩机制,奖惩细则融入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或学科发展方向的目标,通过提高课改经费投入,完善课程改革绩效奖励措施,确保激励约束机制合理运行。

参考文献:

[1]刘华容.低碳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探索[J].求索,2011(2).

[2]王胜,李春艳.基于范式理论的低碳经济学构建[J].经济体制改革,2013(6).

[3]王瑞鹏.浅析PBL教学模式在《公共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

[4]范晓男,戴明华,孙晓程.论PBL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各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8).

[5]郑芳.经济学专业PBL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6]白雪,何建艷.PBL+CBL+TBL三轨教学方式探索——以经济地理学课程为例[J].高教论坛,2020(5).

[7]叶霖莉.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

[8]刘婧,姜宗建.“两山论”理念下“低碳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山东教育(高教),2020(11).

[9]张晓旭.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

[10]贾伟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模式与保障措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

[11]黄慕雄.高校教学型虚拟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12]王松梅.高校课程论文考核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1(5).

[责任编辑  巴登其其克]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