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和课程思政背景下公修课课程改革探索

2023-06-12 16:04牛耀岚,刘纯玉
关键词:生态文明课程思政

牛耀岚,刘纯玉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和有效途径。“环境学概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门典型公修示范课程。深入挖掘公修课程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素材和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功能的典型示范作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意识,也有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学概论;公修课;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6-0028-03

目前,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效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是当前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和挑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环境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现状,阐述了“环境学概论”作为一门典型公修课程在生态文明教育与课程思政实践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基本策略。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不仅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重要论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有力思想指引[1]。目前,“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了党章,建设美丽中国写入了宪法[2]。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必然选择。目前,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3]。特别地,生态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是基于教育是改造人的灵魂、塑造人性的重要途径,而学校是发挥生态文明教育作用的重要基地[4-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绿色大学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校的具体体现,更是高校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的责任担当[7]。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接班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整个社会群众生态意识的发展方向[8]。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因此,高校强化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有利于丰富和创新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模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本研究利用问卷星APP,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部分大学生为对象,针对学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现状和生态文明意识进行调查,收集有效调查问卷355份。结果显示,86.4%学生认为自己掌握少许生态环保知识,4.2%学生认为自己基本没有掌握生态环保知识,只有约9.3%学生认为自己掌握较多生态环保知识。此外,已有研究表明,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资源环境危机意识欠缺,生态文明意识匮乏,高校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6]。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艰巨且重要的任务,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环境学概论”课程内容与生态文明教育之间的联系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环境学概论”课程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一门代表性课程,各章节内容及其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见表1。

四、课程教学改革基本策略

笔者基于大学生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结合课程思政教育背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境学概论”公修课进行改革和探索。

(一)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

基于“环境学概论”公修课课时少和学生专业覆盖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选用教材为纲,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前提下,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基于公选课的特点,发挥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大多教材内容相对比较陈旧,不能反映当前环境现状和新型环境技术,必须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及时融入环境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动态和时事要闻等,进而拓宽学生视野,更新学生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例如,在学习温室效应一节中,引入“碳中和”“碳达峰”相关讯息,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用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此外,还可以引入2021年9月17日期刊Science关于人工通过CO2合成淀粉新技术,该技术拓宽了减轻碳排放新思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崇尚科学的高尚情操。此外,教师注意将日常科研成果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二)更新教学策略,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现场图片、视频、三维动画、音频、视频、板书等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动”与“静”巧妙相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利用“雨课堂”“超星平台”“智慧树”和“慕课MOOC”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采取“翻转课堂”模式,教师“抛砖引玉”式地引出问题,布置任务,开启课堂分组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完成,采用PPT汇报展示完成结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另外,还可以借助“学堂云+慕课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和线下”互動融合模式,全面提升教学和育人效果。课堂上明确学习目标,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分组任务、主题分享、互动答疑、抢答和测试等多元化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发挥课程思政功能,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该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态文明理念。“环境学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见表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同向同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三观”教育、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工匠精神、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外,还可以适时合理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思想;在学习第四章水污染控制工程时,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学习“水文化”和“水精神”品质,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采取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或者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入李政道、黄旭华、钱学森、袁隆平等科学家先进事迹,深刻领会家国情怀,树立奉献社会的人生理想。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艰苦朴素、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的奋斗精神,鼓励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杰出人才。

五、结论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环境学概论”课程内容与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将该课程蕴含的大量思政素材巧妙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子涛.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徐淑梅,张冬有,林琳,等.生态文明教育:“地球概论”课程思政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

[3]贺善侃.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

[4]梁伟,郭一丁,倪倩倩.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价值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15).

[5]杨帆.理工科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6.

[6]俞白樺.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

[7]王艳.高校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内蒙古教育,2018(8).

[8]赵永明.“90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9]李延吉,杨天华,李润东,等.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环保教育通识选修教学改革——以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

[责任编辑  包玉红]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课程思政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