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研究

2023-06-11 02:44:59刘阿丽李忠斌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民族地区价值链

刘阿丽 李忠斌

摘要 特色小城镇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点。通过引入价值链理论,主要从资源管理力、核心吸引力、小镇管理力、支持保障力4个方面构建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模型。对广西莲花镇和贵州西江镇2个典型特色小城镇进行案例分析,发现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小城镇生态环境受损、小城镇管理难度增大、小城镇产业优势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应有效整合民族地区各类资源以优化资源管理力、大力发挥产业优势以增强小镇核心吸引力、注重独特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以强化管理力,注重动态调适和新技术应用以完善支撑保障,从而提升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特色小城镇;民族地区;价值链;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29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0-0214-04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 are the main carrier for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as well as the key support point for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value chain theory and constructs a core competitiveness model for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 in ethnic regions from four aspects: resource management capability,core attraction,town management capability,and support guarantee capability.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wo typical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Lianhua Town in Guangxi and Xijiang Town in Guizhou.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 in ethnic regions,such as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mall towns,increased difficulty in small town management,insufficient industrial advantages of small towns,and incomplet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We should effectively integrate various resources in ethnic areas to optimize resource management,vigorously leverage industrial advantages to enhance the core attraction of small towns,emphasize the combination of uniqu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and focus on dynamic adapt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o improve support and guarantee capabilitie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 in ethnic areas.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Ethnic areas;Value chain;Core competitiveness

党的十九大以来,促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城镇化水平提质增效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设任务之一。特色小城镇是以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为融合导向,以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打造集旅游、生活以及生产于一体的实践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特色小城镇发展新定位。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学界对特色小城镇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在3点:一是分析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政策、人才等方面,相关案例研究较少[1-3];二是探讨特色小城镇评价指标、评价结果以及竞争力等方面,定量分析以及实证案例研究居多[4-6];三是聚焦到民族地区,研究者系统考察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不多。为此,笔者从价值链角度构建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同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邁克尔·波特在其著作中《竞争优势》中提出,构成企业一系列活动如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他产品生产的系统链均可表示为价值链。在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分为两个活动,即材料供应、成品开发、生产运行、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相关的基本活动和辅助企业建设的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等辅助活动。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的基本价值活动主要包括特色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文化与生态资源保护、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特色小城镇名片营销等方面,辅助活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创新发展、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通过价值活动折射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三大价值目标,即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基于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实际,构建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模型,主要包括资源管理力、核心吸引力小镇管理力、支持保障力,四大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图1)[7]。

1.1 资源管理力

资源管理能力因素是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内在基础,表现在文化保护、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一是民族文化资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地区相对闭塞的地理条件催生出风格迥异的文明体系,进而形成了各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多样的文化形式,如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住建部2017年发布的《关于保护和彰显特色小城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可见传统文化是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内核是特色小城镇的“魂”至所在。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地区占1/3以上,具有巨大的文化潜在价值,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民族地区培育特色小城镇的重要推手。二是生态环境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特色小城镇发展的生态基底,不仅能促进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还能促进小镇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如内蒙古的草原牧区风光、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等,这些草原、沙漠、山峦、喀斯特地貌等自然景观能有效带动旅游产业,从而借助创建旅游景区的目标来打造特色小城镇。三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特色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是建立在文化与生态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依托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是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或自然资源为依托,组织、举办民族节庆、民族歌舞、宗教祭祀等各类活动。根据不同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文化特点,不少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开发出类型各样、大小不一的文化旅游景区,成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如广西贺州黄姚古镇、大理喜洲特色小城镇等。

1.2 小镇管理力

小镇管理力是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支撑,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以及小镇风貌。一是规划设计。特色小城镇规划包括总体发展规划和项目详细规划,具体涉及民族历史文化遗迹保护规划、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规划、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发展规划等。通过规划设计,能很好地确定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民族文化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区域资源保护计划,并在规划中提出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和解决方案,对特色小城镇旅游产品开发、游玩项目开发、旅游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思路。二是运营管理。运营管理涉及组织运行、发展的方方面面,除价格、质量、形式、时间、效率的竞争之外,还要考虑基于服务、品牌、企业形象、社会责任的竞争。如乌镇的成功大部分原因在于决策机构具有优秀的运营管理水平,使乌镇从破烂小镇变为中国名片,不但使乌镇成为江南古镇经营效益名列前茅,而且打响了“中国古镇第一”的名号。三是小镇风貌。文化的差异性反映和体现于特色小城镇的风貌之中,文化内核不同,小镇风貌自然不同。特色小城镇内民族文化资源的类型、品质、数量等,是影响特色小城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整理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可构建独具特色的小镇风貌。特色小城镇风貌涵盖了社区内的居民生活、历史文物、民族风情、社会氛围等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特色民居、历史古迹、民族文化艺术团体等烘托特色小城镇民族文化氛围的相关事物。文化内核、文化特色依托于小镇风貌得以外显,因此,在小镇规划、管理、运营的各个环节中,以独特的小镇风貌突显核心竞争力是特色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思路。

1.3 核心吸引力

核心吸引力是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表征动力,主要表现在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及异质性发展。一是区位资源。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具有民族文化旅游的功能,区位资源条件对游客体验感有较大影响,如其所在的地理区位、旅游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二是产业优势。小镇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平台,而特色产业发展为小镇注入强劲的生命力,成为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所在。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与独特的生态环境,可以通过挖掘特色民间技艺、特色中医药、特色手工艺品等传统技艺,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如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蜡染产业、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富硒产业等,都是依托当地独有的生态及文化资源形成的产业,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三是异质性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异质性体现在资源的异质性、文化异质性和经营模式的异质性等方面。通过优化配置异质性的资源,构建特色的商业运营模式,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才会避免其他小镇的竞相模仿产生同质化竞争。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特色小城镇发展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开发商、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等主体参与共建起来的,以旅游为主要功能拓展,旅游特色小城镇为主要运营模式、发展类型。要从本质上实现特色小城镇的异质发展,不仅要基于资源、文化的独特性,还要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差异化的开发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4 支持保障力

支持保障力是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外在保障,主要表现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及社区参与。一是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更在于相关扶持政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不仅引导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政策规制、财政鼓励等方式对社会资本产生导向性作用,而且引导、鼓励特色小城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融合发展。二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特色小城镇正常运营的物质基础与运行保证,民族地区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區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相对较弱,因而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同时,在特定的条件下,基础设施可以异化为旅游吸引物,成为游客拍照打卡、旅游观光的场所,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一定的客源。三是社区参与。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开发管理、运营维护等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均离不开居民的参与和支持。从旅游发展规律看,社区参与能力与旅游市场的带动力相辅相成,强大的旅游市场,通常都有强有力的辐射带动能力。在拥有广泛的社区居民参与的情况下,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的内生发展力会显著增强,有助于竞争力的提高,尤其是形成一个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不断激发周边社区居民参与特色小城镇建设,使特色小城镇成为区域增长的一个极点,通过促进增长极效应的产生能够很好促进整体的区域经济发展,催生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有效维护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

2 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分析

为探究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笔者选取广西桂林市恭城县莲花镇和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进行调研。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因独特的壮瑶风情著名且月柿产业发展良好而入选广西首批4个特色小城镇之一,被冠以“月柿小镇”的美誉(下文简称“月柿小镇” ),西江镇是全国最大的苗寨,镇政府驻地位于离“西江千户苗寨”不远处的干荣村,西江镇主要因千户苗寨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著名的民族文化旅游胜地(下文简称“西江苗寨风情小镇”)。设计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调研问卷,向特色小城镇管理人员、居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等社会群体共计发放调研问卷共400份,问卷回收376份,有效问卷348份。调查发现,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 小城镇生态环境受损

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4个方面:一是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规划不完善,规划往往仅关注特色小城镇与城镇化总体规划之间的功能对接,但忽视了特色小城镇与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有机衔接。二是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在招商引资中,没有严格界定相关产业及企业的准入条件,产业发展没有体现循环经济、绿色低碳及生态环保理念,在调研中了解到,月杮小鎮引入的一家石材企业,给当地河流造成了污染,引起居民不满。三是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的商业综合体在总投资中占比过高,特色小城镇沦为一种体量建设与面子工程,过度的商业开发牺牲了小镇的生态环境。调研中了解到苗寨中过多餐馆饭店给清水河和地面环境也造成污染,后经整顿才有所好转。四是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忽视了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没有统筹考虑所在区域的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如果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仅限于特色小城镇范围内,那么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样也会影响到小城镇的环境质量。据实地调研,38.89%的受访者认为莲花镇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基本落实,39.90%的受访者认为莲花镇的环境卫生质量一般,43.41%的受访者认为西江苗寨风情小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一般,47.46%的受访者认为西江千户苗寨的环境卫生质量较好。

2.2 小城镇管理难度增大

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要彰显出大魅力,强有力的小镇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是关键。民族地区的特色小城镇建设不等同于城市化建设,特色小城镇是一种从生产、生态到生活的整体营造,是民族文化的特色生态群落,不能用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打造特色小城镇,破坏特色生态群落的意境。当前,民族地区受地理和地形的影响,在产业建设用地、旅游用地方面出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及景观营造的角度,很难有令投资者心仪的平坦开阔土地供其开发建设。贵州是典型的山地特征,广西是喀斯特地貌,在土地开发方面受到地形地貌的客观限制,访谈中了解到,因这些客观条件制约,导致一部分前来考察的企业放弃投资落户;同时,受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位置的影响,交通、信息和智慧化较为闭塞,因而一定程度打击了投资积极性,很难吸引到企业投资。再者,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学业有成的青年才俊不愿回到乡镇工作,民族地区管理人员形成了较为传统固化的生产、生活习惯,对现代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缺乏完善的管理运营经验,再加上人力资本存量的不足致使服务质量不高,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8]。此外,“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辛苦且烦琐的乡镇工作也令更多乡镇干部身心疲惫,这些均导致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管理难度较大。

2.3 小城镇产业优势不足

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城特色彰显主要靠特色产业支撑,因而特色小城镇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打造特色产业,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合贯通,形成并放大产业融合、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以广西莲花镇和贵州西江镇为例(表1),月杮小镇以打造“柿都莲花”作为特色小城镇建设目标,功能定位为“柿子之都、乡村公园”,确立“两园一镇一道一水系”(即月柿科技产业园、甜蜜柿业核心示范园、中国月柿第一镇、旅游步道、莲花河水系)建设思路。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的“月杮”也面临着较多问题,如供应量充足,但自产自销能力有限;冷链冷藏物流仓储尚未健全,季节性非常明显;质量难控制;缺少龙头企业,企业带动能力有待提高;缺乏附加值高的产品体系;杮农利益需要保障性不强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苗寨风情小镇则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方面成就较为突出,浓郁的苗族风情与原生态的苗族建筑群、传统的苗族农耕充分彰显了旅游业与文化、农业的深度融合。但是,苗寨过度的商业化使游客欣赏传统文化的美好享受大打折扣;同时,因发展旅游需要推进布景化和舞台化,便于营造场景和仪式感,但文化内涵缺失,文化出现“异化”或嬗变的现象,文化真实性遭到破坏。

2.4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地理环境较为脆弱、复杂,聚居点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征,因而基础设施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再加上民族地区城镇集聚度很低,加之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导致特色小城镇及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建设成本远高于其他区域[9]。如广西喀斯特地貌的地形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规模。

从实地调研贵州、广西特色小城镇的实际建设情况来看,特色小城镇的道路交通建设仍不完善,道路等级和质量较差,部分镇村仅对主干道进行了硬化,通往特色小城镇的主要公路、高速公路、省道国道等干线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小镇的可入性较差。总体而言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较为薄弱,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亟待补齐。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大,财政又较为困难,难以在短期实现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资金压力一方面体现在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投融资渠道有限,长期的发展滞后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足,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尽管国家财政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了积极的支持政策,然而在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数量迅速扩张建设的背景下,基础设施资金的满足率却在日益下降;再一方面体现在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制度环境建设缓慢。特色小城镇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基础工程,周期长意味着投资回报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此外,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小。部分特色小城镇虽然引入了企业参与建设,但也以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其他融资模式较少。特色小城镇的旅游业并未实现客流常态化,受旅游的季节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相当严重。

3 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3.1 有效整合民族地区各类资源以优化资源管理力

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拥有丰富资源,比如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等,但是通常情况下特色小城镇并没有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民族地區特色小城镇在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就必须将这些资源作为基础,在整合民族地区各类资源时并不是将其进行简单地整合,而是要有机进行要素组合和资源配置。这是因为简单的整合在一起并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只有通过有机、有效的整合之后,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尽管我国大多数民族地区的资源都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并没有为当地居民创造巨大的价值,这就是因为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因此,不管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的资源优势多么强大,都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现出自身的竞争优势。

在开展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抓住几个关键点,首先是生活方式的营造,这是建设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的重点内容,因为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的核心不是农民进城,而是让广大的城市居民到特色小城镇体验乡村生活,同时还要让当地的产业能够留得住人才,否则特色小城镇难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其次是建设复合体系,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包含多个体系,比如生态体系、文化体系、社会体系等,这些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程,因为涉及的行业非常复杂,必须多方联动才能做到;第三是跨界资源进行整合,如果不开展跨界资源的整合,那么特色小城镇无法良好发展,核心竞争力更是无稽之谈,这需要政府和各个行业的企业以及当地民众等共同进行合作,才能够实现跨界资源的整合[10]。

3.2 大力发挥产业优势以增强小城镇核心吸引力

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为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特色小城镇发展中,如何促进产业优势赋能地区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获取经济效益、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因此,拥有特色小城镇产业优势转化的能力至关重要。丰富的资源意味着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要将这些发展潜力真正挖掘出来,并转为产业优势以支撑小城镇核心吸引力,就必须具备转化产业优势的能力。为此,要提高自身的核心吸引力,必须用制度管理特色小城镇,要让特色小城镇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以及科技等领域全面协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优势转化,需要整合民族地区的产业基础,确定主导产业,发展相关产业,推进相关产业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延长产业链,推动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在空间上实现产业集聚,进而成为民族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与特色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11]。

3.3 注重独特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以强化管理力

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有着独特性,但是很多特色小城镇在刚建立时人气爆棚,尤其是一些以自身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为主的特色小城镇,但是时间一久就逐渐走下坡路,这说明很多特色小城镇都不具备可持续性。为了培育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将资源的独特性和可持续性进行结合。对很多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来说,资源的独特性是得天独厚、与生俱来的,但是可持续性却很难培育,这是因为游客很容易对某一事物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市场中也会出现大量同质化的内容,因此,为了保障特色小城镇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确保资源的独特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从而获取强大的竞争优势[12]。而可持续性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强调事物发展的持久性、稳定性。在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语境下,可持续性常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挂钩。这就意味着在保障民族地区资源可持续性时,绝对不能以破坏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为代价来获取短期的利益,这种错误的发展道路会导致特色小城镇最终走向衰败。

3.4 注重动态调适和新技术应用以完善支撑保障力

市场是不断变化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亦会随着时代背景、发展条件变化而变化,所以核心竞争力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变化性、动态性,对于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必须采取动态完善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策略。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将实践与理论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正确地分析市场的变化和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变化。比如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打造了一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非常受游客青睐的旅游产品,也许短时期内能够广受欢迎,但是这必然也会导致其他特色小城镇模仿,从而导致旅游产品的同质化,游客在多次体验相同的旅游产品之后,再次体验的意愿就会大幅降低。与此同时,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爆红,但是爆红之后就被广大的游客抛之脑后。一个能够长期受游客青睐的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必然要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必须有不断完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4):12-19.

[2] 刘国斌,高英杰,王福林.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8-107.

[3] 郝华勇.欠发达地区打造特色小镇的基础差距与现实路径[J].理论月刊,2017(12):165-170.

[4] 潘静波.二维视角下金融类“特色小镇”的培育指标体系构建:以杭州市为例[J].经贸实践,2016(20):31-32.

[5] 董兴林,牛春云.青岛西海岸新区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1):40-45.

[6] 雷仲敏,张梦琦,李载驰.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评价研究:以青岛夏庄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为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3):8-12,28.

[7] 温燕,金平斌.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估模型构建[J].生态经济,2017,33(6):85-89.

[8] 刘泽鑫.特色小镇的特点分析及存在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2):255-258.

[9] 李忠斌,郑甘甜.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模式选择[J].民族研究,2017(5):27-41.

[10] 厉新建,傅林峰,时姗姗,等.旅游特色小镇的内生发展与路径[J].旅游学刊,2018,33(6):7-9.

[11] 吴忠军,宁永丽.民族乡村经济振兴的“西江模式”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8(6):115-121.

[12] 张洪昌,舒伯阳,孙琳.民族旅游地区乡村振兴的“西江模式”:生成逻辑、演进机制与价值表征[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9):165-168.

猜你喜欢
核心竞争力民族地区价值链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上海包装(2019年4期)2019-08-30 03:52:56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0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09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38:54
大学生职业指导效果提升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7:01
新时期足球产业的发展前景及政策建议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