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梦钦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育人的重要环节,对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化理论认识、实现知行合一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阐释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内涵,论述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意蕴,分析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探索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 应用型 思政课 实践教学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延展,其实质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认同,最终外化为价值实践。[1]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生深刻变化,即实践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教学平台趋向多样化,教学内容发展趋向纵深化。值得注意的,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新背景,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形式、模式、理念等方面也存在部分现实问题,影响思政课育人价值的发挥。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工作。
一、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先是科学的,但它又是处于人文层面的,是关于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的学说。 [2]马克思认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实践是人本质力量的外化,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马克思还认为,实践是认知世界、改变世界的客觀物质活动,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包含价值性和方向性。只有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社会进步、事物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服务者,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跳出一味讲究理论说教、文本灌输的独白式教学图景,立足于对话式教学,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人的感性活动方面将实践贯穿思政课教学发展始终,利用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的实践活动,推动实现学生对自身思想、身体、意识、价值等方面的改造与建构,进一步释放新时代思政课向前发展的动力。
(二)“两个世界”转化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两个世界”理论,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其将世界分为“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证明了二者之间转化的正当性和现实性。马克思“两个世界”理论指出,实践是人从“物的世界”过渡到“人的世界”的“一把钥匙”,人只有在历史实践的合力运动中,才能借助社会性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驾驭属于人的“物”,缩短两种世界的异化距离,实现人的世界的有效增值。大学生可通过在实际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感悟和体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提升认知水平、磨炼意志品质、涵养行为素养。[3]因此,高校思政课要用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想整理、积极的理想信念征服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只拥有丰富而深刻的科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摒弃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传统,尊重青年自然发展的本性,体现青年学生的真实需要和本真劳动,主动关照学生现实生活,强化青年大学生与社会、世界的联系性,打通理论与生活、物与人的世界界限,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获得自由个性全面的发展。
(三)大学生自我提升的现实要求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为个人的前途命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为伟大中国梦民族复兴梦实现,新时代要求青年群体拥有强大的思想武器,即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以及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掌握并熟练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实践育人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讲活思政课的重要方式。[4]所以,高校思政课既要弘扬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党的重大理论成果、社会主流价值观等理论内容,运用充实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引导青年立志明德,完成自我健康成长发展,也要围绕职业技能、婚恋教育、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等领域,组织认知型、工具型、数字型等实践活动,为青年大学生发展提供必要服务。
二、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思政课教学的社会化探寻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是生机勃勃的。思政课教学不是视野狭窄的“小学问”,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纯学问”,而是旨在教育引导青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大学问”。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灌输思政理论,缺乏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对辩证思维的培养、对知识的体验相关的应用实践活动,只是简单地给出经验性的结论,割裂理论学习与实践联系,无疑是落后的、低级的,甚至会使思政教学失去鲜活的生存土壤,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思政“水课”现象。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多空间领域,涵盖观、听、读、写、思、辩、讲、演、唱、摄、画、行、做等多个思政活动形式,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基于预设经验的情境体验。其通过将思政课开到田间地头、社区街道、爱国主义基地、乡村、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性场景空间,使得思政理论跳脱了静态的书本,延伸到鲜活的现实生活土壤,有利于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对话,运用实践活动纵横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既能够坐而论道,也可以起而行之,继而弥补教材的有限性,让青年学生认知到理论教学的魅力,在实践中体验、反思、成长,让思政课与现实生活、新时代同频共振。
(二)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性探索
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使命,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点任务,表现为人潜能的极大发挥,强调尊重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突出人在身心、社会适应、基本生存层面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全面、和谐、自由、充分的发展形式。实践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关键途径,是对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化,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必须在改造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思政课与实践原理有机融合,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精神,能够强化思政教师对立德树人工作细节和过程化的指导,打破“工作系统”的藩篱,打通理论与实践二元对立,形成更丰富、更具实效性的思政教学方案;能够挖掘特定实践活动思政育人价值,主动服务大学生发展所需,聚焦青年需求且普遍存在的特定问题,与青年学生建立亲密交流的渠道,解决影响青年全面且自由发展的难点、疑点。
三、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实践教学特色内容的供应不足
不同学段青年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困惑,不同地域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思政资源,这就意味着,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立足本课程本地区资源实际,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学生思政教学需求,凸显所处地区所处学段所学专业的理论特性、组织特征,表现思政实践教学“特色内容”“特色组织”“特色形式”“特色模式”。从现阶段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来看,具体问题表现如下:一是缺乏精品意识,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未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学段青年学生在兴趣爱好、阶段性理论学习情况、思想状况等方面的异同,通常采用大一统的思政实践内容,往往面向不同青年学生开展同形同质实践活动,缺乏差异化与个性化思政实践教学方案;二是世界性思政育人内容涉及较少,视野多局限于对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历史自信、现实自信和未来自信,忽视了对我国发展和世界发展联系、国际时代形势等方面的阐释与分析,缺乏对学生国际意识的培育。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传统单一
“思政课教学+产教融合”在学理逻辑上是一种共生和映射关系,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做好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举措,能够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互通融合以及多维转化,引导思政课教学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打造一种思想建设与能力建设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形态,其实质是指向人自身的完善。长期以来,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技能培育一直都处于相互分离、隔离的状态,即思政课实践教学仅仅承担立德树人基本任务,围绕青年思想建设而展开,对于如何在传播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过程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帮助他们确立主流价值观话语自信,又该如何让技能培育与立德树人达到“相映成趣”的效果,保持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学科孤岛”与“课程割据”现象,不符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指向,也不适应新时代下思政实践教学发展趋势。
(三)实践教学方式的数字合力低效
当代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新时代技术革命持续深化,虚拟现实、体感交互、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促使网络虚拟实践、虚拟仿真实践和模拟情境实践活动不断涌现,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提供了有效助力。部分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旧延续传统模式下思政实践教学,如参观红色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举办微视频电影大赛、组织社区服务,重在亲身体验,而关于网络调研、网络访谈、社会情境虚拟模拟等数字化思政实践活动少之又少。
(四)实践教学理念的质量性失落
思政实践教学的盛行,对于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改革影响颇深。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依托区域思政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改革主流趋势。然而,由于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二次转化复杂,且效果与结果难以量化,因此,部分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会由于各种环境以及利益的考量,较为重视思政课理论教学,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三心二意、马虎对待等问题,无法明确自身在立德树人、技能培育方面“我是谁”“应当如何做”等基本问题。部分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虽然加入排练节目、拍摄视频、社区志愿等新鲜形式,但是过程却缺乏与之配套的激励、监管以及评价机制,体现出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效、重过程轻结果、重“参观”轻“参与”、重“主导”轻“主体”等倾向,流于形式、止于规划、废于空谈、惯性思维、滞后套路、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屡禁不绝,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只能隔靴搔痒、孤芳自赏。
四、新時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开发设计特色化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要避免简单化倾向,充分运用多维教学资源,进行主题探究[5],且思政教育的规律和现状客观要求因地制宜、因人而适、因时而新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内容改革应当聚焦特色育人与实践、国际化两个维度。在特色育人与实践维度,以差异实施、自选项目为导向,依据学生不同年级专业特点,分析他们的学情状况、专业情况、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学校周边思政育人资源分布情况,找出能够为思政实践教学所用的特色育人资源,构建以年级为基础,以专业为切入,以地域为特色的思政实践教学形式、内容;在国际化维度,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势所需。高校应当深刻把握思政教学国际背景新变化,着眼人类文明进步,把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相结合,在全球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
(二)推进与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思政课教学+产教融合”具有人文深度与情境趣味,突出智育和德育自主性、自觉性、专业学识性、产业现实性与思想政治价值性,有利于筑牢正能量和主旋律的话语权,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信仰。[6]因此,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以职业素养、价值引领为导向,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产教融合”双驱动协同育人模式,重新梳理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产教融合”的内在关系,分析二者协同育人的难点与冲突点,并以思政课实践育人要素链接产教融合,激活“思政课实践 +产教融合”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借助产教融合开展价值取向教育。比如,引导专业学院与企业共建思政工作平台,依据专业特色打造“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科技助力城市建设”等合作项目。
(三)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化方式
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化模式,是数字经济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与结构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也是推进数字思政、突出实践技术整合以及数字场景构建的一种具体载体。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数字化生活与成长环境,以及实践教学在人力、物力、财力、安全等方面存在操作性障碍,加速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化发展进程,迫切需要引入各种各样的数字思政实践活动,承载数字社会视野下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大课堂”。因此,应当推进数字技术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数字化思政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思政课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实景教学实训室、虚拟现实党建馆、模拟社会情境教室等,将思政实践教学转化为可感、可触、可互动的新形式。
(四)强化质量自觉教育思想理念
质的规定性决定事物的本质与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既不是娱乐场,也不是走过场,不应敷衍对待,容不得浮躁和轻狂。如果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是重量而不重质,一切努力也将会付诸东流。思政实践教学质量指的是思政实践教学的结果和状态,内蕴思政实践教学立场、原则、方向和目的,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与亲和力。因此,面对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形式化、盲目化、娱乐化等现象,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意识以及质量自觉意识,坚持遵守规律、开拓创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基本原则,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与结果的正向匹配,强调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产品的高产出、优质产出;需要完善优化相关配套制度,以领导机制、激励制度、监管制度、评价制度为重点制度建设重心,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顶层设计与具体谋划,减少思政课实践教学产品不合格、不达标的数量。如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要素设置合理性评价制度,对这些要素的科学性、创新性、合理性进行客观评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测评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科研成果,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激发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和质量性。
五、结语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马克思主义实踐观的内在要求,“两个世界”转化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自我提升的现实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学的社会化探寻,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性探索。面对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即实践教学特色内容的供应不足、实践教学模式的传统单一、实践教学方式的数字合力低效、实践教学理念的质量性失落,应当开发设计特色化实践教学内容,推进与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化方式,强化质量自觉教育思想理念,继而转变理念凝聚育人共识,加强全生态结构创新,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海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取径之误与取向之思[J].江苏高教,2022(3):87-91.
[2] 叶冬娜.理论应然与实践必然: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的新对话[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10):97-104.
[3] 冯刚,陈梦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4-9.
[4] 张家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功能定位与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6):146-152.
[5] 石培玲,杨乐.以多样性资源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8):72-75.
[6] 梅鲁海.“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体的交互共生和价值耦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9):18-21,26.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研究” [HNSK(ZC)22-179],三亚学院中青年教师专项培养项目(教学类)规划课题“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对思政课创新教学研究” (SYJPZQ202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