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质科技档案是地质工作的最重要原始记录,具有专业性、成套性、可利用性和继承性的特征。新时期,科技档案管理向科学化标准化方向转型,档案利用是实现地质科技档案价值的抓手,要积极服务于地质工作大局、提升地质档案文化软实力、发挥档案引领示范作用、提升地质科技档案文化的感染力方向进行创新。
关键词:地质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开发利用
地质科技档案是地质部门在勘察设计、矿产开发、专项研究中形成的专业档案类型。新时代,推进地质科技档案的创新性管理和开发利用,有利于提升档案治理效能,更好发挥档案价值和作用。
1 地质科技档案的主要特征
1.1 地质科技档案的专业性
专业性主要表现在形成的领域和内容性质上。地质科技档案形成于人民对大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比如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区域水文地质档案,形成于水文勘察活动;物探及遥感档案资料形成于地球物理勘探活动,对工程建设、农业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参考利用价值。地质科技档案内容也具有鲜明的专业性:有以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地质档案,比如矿产勘查报告、生产勘探报告、环境地质普查报告等;进行科学研究的档案资料,是供科学研究的有力参考,比如围绕环境变化、地质变迁、天体运行形成的资料等。地质科技档案的专业性特点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主要依据之一,比如管理体制的建立、地质科技馆的建设、档案的分类标准和存储要求,都是建立在其专业性特点基础之上的。
1.2 地质科技档案的成套性
地质科技档案的成套性特点,是由生产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地质科技档案以大自然为研究对象,从地质研究方向的确立、前期的理论研究,到具体的实施过程、后期效果的运用,这其中就规律性地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地质科技档案资料,它反映了该地质研究活动从规划到初见成效的全过程,构成了成体系的档案专项数据库。
成套性特点决定了地质科技档案在管理上必须保证科学和规范。从内容上看,地质科技档案的记载必须系统、完整,以保证后期利用的有效性。地质档案的归档、整理、移交进馆和信息化加工,都是以成套性为基本依据。
1.3 地质科技档案的可利用性
地质科技档案的可利用性指的是它最终的价值是服务于现实。与其他类型的档案资料不同,地质科技档案形成了不是处于沉睡期,而是处于活跃期。其他档案形成后,基本上是用于进行工作查考,但是地质科技形成后,并没有退出现行工作流程,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直接发挥着作用。比如某项地质勘察活动完成后,形成的档案资料是下一步基础建设的方向指引。
可利用性也为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地质领域新技术的运用频繁,某项工作完结后,可能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又有的新成果出现,需要补充进新的材料。因此,必须建立补全制度,在制度允许的前提下,及时补充新材料新数据,提升档案的准确度。
1.4 地质科技档案的继承性
地质科技档案是地质研究和勘察过程的重要工作成果,是经验的总结和前人的心血。地质工作方法和技术全部凝结在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中,各种理论和方法通过档案得以继承流传。鉴于地质规律活动的特性,地质勘察和研究的档案资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某项活动完结以后,其内容在一定时期内是其他活动的重要范例,不需要补充额外新的内容,而且有的内容可以直接套用。因此,地质科技档案集合前人的劳动成果,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后人的工作强度,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發挥了档案的独特治理效能。
2 新时期地质档案的管理模式创新
2.1 从整理标准上来看,“三合一”制度提升了地质科技档案的标准化水平
根据《“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对档案资源建设的相关要求,“十四五”期间在档案领域全面推行“三合一”制度。“三合一”制度是规范和指导档案形成与收集、整理与归档、鉴定与销毁等工作的一项基本档案制度。全面推行“三合一”制度,对进一步提升机关档案基础业务和信息化水平,建设覆盖面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优化的档案资源体系,维护国家档案资源完整与安全,促进档案事业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对于地质科技档案来说,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把握三点:一是科学制定档案分类方案。以地质科技中形成的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全部档案为对象,按照《机关档案管理规定》,明确档案门类、各门类档案分类方法和档号编制要求;分类方法应当采用年度、机构(问题)、保管期限等分类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复式分类,不同门类、载体或形式档案的分类方法相对统一、相互呼应;档号结构以《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确定的编制规则为基础,不同载体或形式的档号编制方法应当协调呼应。二是确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按照《机关档案管理规定》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结合《地质科技档案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要求,确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确保纳入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能够全面、系统反映地质科技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三是准确划分档案保管期限。根据档案的价值属性、利用价值、查考价值等方面,全面准确地划定保管期限。地质科技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定期两种,定期一般分为30年、10年两种。其他各门类档案有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无专门规定的,参照文书档案执行。
2.2 从管理方式上来看,新时代地质档案传统管理模式向智能管理方式转型
传统地质档案管理模式以人工操作为主,从档案的采集、整理、录入、检索和利用,这个过程受档案人员素质的影响较多,受保管条件限制,档案出现丢失、损坏和泄密的概率增加。智能化管理模式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人为干扰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RFID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该技术依靠磁场间的相互感应来识别档案分类,进行档案的读取和检索。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个智能RFID档案柜配有特殊的电子标签和读取器,每一件档案上粘贴上电子便签,当有查找需求时,档案柜上的智能读取器会自动识别电子标签,快速定位,准确查找档案资料。这种技术可同时读取多件档案资料,提升了检索效率。二是条形码识别技术。条形码识别技术与商超的收银管理具有类似原理,每个条形码通过组合排列形成唯一的信息标识,档案人员将地质科技档案信息录入系统后,将应用程序转化成条形码,该份档案就具有唯一的身份特征,当档案资料入库时,系统自动识别条形码信息,并根据排序形式进行系统存储。该技术将传统的条形码技术、通信技术和智能库房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避免的人工误差,确保了档案实体的完整准确。
2.3 从服务方式上来看,从信息化管理向数据化服务的方向转变
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档案资源的存储和利用模式,提升了档案存储的形态、实现了档案资源的便捷和高效利用,地质档案资源的互联互通更是为地质事业发展插上了翅膀。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推进,大数据逐步成为服务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比如,山东省地质勘探局研发“地质科技档案信息集群处理与分析应用”系统,该项目建立一套地质勘查数据建库标准,为海量地质数据规范化、规模化加工处理提供了遵循,提高了数据库建设和使用效率。项目研发集存储、汇交、查询、借阅为一体的地质资料管理系统,为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利用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平台。以金矿基础地质和矿产地信息为基础,构建了多个分析统计功能模块的金矿勘查管理系统,实现了地质勘查成果的三维可视化应用,为成矿规律研究及智能化地质找矿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依托地质大数据中心机房和地质资料中心库,以构建一体化的档案管理体系、多元化的数据资源体系、社会化的服务利用体系为目标,积极开展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逐步提升档案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成为科技檔案事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持续打造特色档案数据库,为事业发展贡献了地质档案的独有智慧。
3 新时期地质科技档案开发利用路径
3.1 服务地质工作大局,是档案开发利用的重中之重
服务于地质工作的发展、发挥档案的独特价值,是地质科技档案工作的中心任务。只有把档案开发置身于国家地质事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谋划推动,做到地质事业部署到哪里,档案开发利用就延伸到哪里,才能不断顺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彰显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当前,地质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就地勘行业而言,当前正呈现出新变化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使地质勘探市场的领域不断拓展,传统的领域相对减少;新动能正在加速形成,传统增长动力正在减弱;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更加优化,传统的工作模式正在转型。地质行业正在从落后的发展方式中走出来,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迈进。这种转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破解行业发展关键问题,着力发挥地质档案的作用,为转型升级提供档案参考。比如,有的档案室汇编了某个项目的勘察经验,为单位决策提供了精准服务。地质档案部门可结合实际,通过编写资政参考、信息参考等形式,梳理历史上的重大工程的历程、经验、启示等,为中心大局服务。
3.2 以弘扬优良传统为方向,提升地质档案文化软实力
一直以来,地勘行业传承地质文化,弘扬“李四光精神”,继承“三光荣”优良传统,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2]。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价值追求日益多样,精神文明建设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地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继续发扬老一辈的好做法好传统。因此,在新时代,地质单位必须解决如何丰富发展优秀的地质文化,在实践中发挥档案的感召力凝聚力推动力,增强广大职工的感情认同,使他们把优良的传统践行成为自觉的行动。要从“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的高度,深入阐释地质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深入研究新时代地质文化的精神价值和引领作用,打造单位的思想高地。这就需要开发地质档案文化,从传统层面弘扬优良传统。比如有的部门编撰了《百年的记忆——地质人的历史》,讲述历史上感染的故事;《地质史上英雄》,描写百余名我国优秀的地质人物事迹。要加强本部门的地质文化的阐释,可以采用出版图册、编研书籍、举办主题展览等形式,传承优良传统,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发挥其育人功能。
3.3 以构建绿色生态地质环境为切入点,发挥档案引领示范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绿色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地质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地勘行业的重要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地质开发全过程,实施绿色勘查,已成为全国自然管理部门和广大地质单位必须面对并破解的难题,也对地质档案管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3],发挥档案在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将“档案库”打造为“思想库”,系统梳理绿色生态理念在系统内容的应用实践。比如加强同兄弟单位的合作,提炼相关经验做法,借助新媒体进行推广,提升单位的形象。比如,有的单位拍摄了短视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地质实践》,展示了近年来践行生态优先战略的实践取得的良好效果。
3.4 以数字人文技术为依托,提升地质科技档案文化的感染力
地质档案包含了地质人员通过不懈努力而挖掘出的地球运行规律和地理风貌,是宝贵的自然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在教育大众、普及知识、启迪思维方面发挥着支撑作用。目前档案开发领域引入了数字人文技术,为地质知识走进公众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数字人文技术通过计算机图形、计算机仿真、人工智能、传感、显示及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实现场景视觉重建,让公众能够身临其境、跨越时空感受地质的魅力。
作为地质部门来讲,一是要建立地质档案资源数据库。把公众对地质文化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系统梳理公众喜爱、易于展示的档案资料,为地质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留存、高效检索、集中利用和深入开发奠定基础。二是要着力打造地质文化体验馆。运用人工智能、3D扫描、虚拟/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集梦幻穿越、熔岩互动、秘境体验、空间沉浸、地质科普等为一体的大型地质文化科技体验馆。景区地质文化沉浸科技体验馆的打造,能够有效提升地质文化及体验内涵,打造更全面更立体化的研学体验,同时为本土及周边市场丰富档案文化产品形式。三是加强地质文化的新媒体宣传。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兴起,极大改变了公众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为地质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地质部门可以通过在微信视频号播放普及地质知识视频、刊发地质小知识的文章等,让地质文化走进公众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彭玉.机关实行三合一制度应注意“七忌七宜”[J].中国档案,2022(10):28.
[2]赵腊平.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或将发生重大转变[J].国土资源,2017(11):15.
[3]赵腊平.怎样建设现代矿业文明[N].中国矿业报,2018(07):13.
作者简介:张霞辉(1987年11—),大学学历,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馆员,研究方向:地质方面科技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