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蓓蕾 王佳艺
摘 要:“双减”政策下的教师队伍建设遇到的挑战至少表现在教师任务多、负担重、补助不到位,教师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评价体系亟待更新与变革,教师队伍结构亟待改善三方面。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的主体将在建设过程中有逐渐接近教育本质、帮助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完善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的机遇。因此,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采取践行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教师本身发展核心素养与专业能力及协同家、校、社三方发展的应对措施,才能顺应新时代。
关键词:“双减”政策 教师队伍建设 挑战 机遇 应对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课业繁重、学业压力大,从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现象一直存在。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不良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目前,重筛选、轻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得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学生的压力不断向教师、家庭乃至社会渗透。与此同时,资本的介入催生出以培优为宗旨的大批课外辅导机构,压榨了用于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专长的课余生活。
针对现阶段亟待解决的教育现状,在2018年9月10号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提升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1]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意见》(下文简称“ 《意见》 ”),并于2021年7月24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施行。
教师队伍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因素,教师队伍建设本身就被运用在政治文件和教育实践管理之中,既包含教师资源的开发,也囊括了教师队伍的制度管理。“双减”政策的实施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导向。
一、“双减”政策呼唤教师队伍建设应对诸多挑战
“双减”政策辐射到与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的方方面面,除教师的工作场所外,家庭乃至社区等各个区域都存在教师可能面对的挑战。具体而言,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教师任务多、负担重,补助不到位
《意见》中指出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基本与教师队伍建设息息相关,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为落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要全面压减作业质量和时长;另一方面为减轻学生参与过多校外培训的压力,对校内教师队伍提出了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力求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要求。减轻学生作业的负担,实际上给教师队伍布置了一个探索如何在最少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的任务。这一任务涉及作业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切实有效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教师须率先明确作业总量,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可在校内安排巩固练习;三至六年级平均完成作业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作业在数量上的下降,要求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尽量将教学重难点在课堂进程中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队伍更有必要钻研如何在练习次数下降的同时,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队伍还应建立完善合理的作业评价制度,增加以评价为主的作业。
“双减”政策中另一项重要举措——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对教师队伍提出了集体建设层面上的高要求。为了发展学生课外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原本的教师队伍需要重新组织,挖掘其中有特长的老师,可通过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或创办社团组织活动等方式拓宽学生课后的道路。这一改革对家长、学生乃至社会都能提供极大的正面效益。然而对于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说,却是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工程。本着立德树人的宗旨,教师虽在思想境界上和个人修养、能力上能够基本完成课后服务的任务,但依旧存在课后服务质量不高与怨言颇多的现象。因为“双减”政策真正推进的核心在学校,硬件设施与薪资制度建设的不同步,降低了教师课后服务的热情与质量。正如有的教师所言,课后服务所需要的教室、活动场所都要比常规课程所需要的空间更大,所需的相关教具、器材也更为多样。[2]在现阶段绝大多数情况下,学校仅能在上课的教室中向学生提供相关兴趣班的服务。同时,教师的劳动也理应取得相对应的劳务报酬。而当前课后补贴形式尚未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文件,這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双减”政策的落地与可持续施行。
(二)教师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评价体系亟待更新与变革
“教”与“育”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分别被阐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和“养子使作善也”,[3]可见古代国人将教育与个人的品行修养、行为规范紧密相连,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并非分数与排名,更多的是情操的陶冶和素养的形成。
然而,在“双减”政策正式出台之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唯升学、唯考试”“重筛选、轻发展”等一系列不符合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错误教学指导思想,容易演变为学校之间的相互较量,同时还会蔓延至家庭与社会。这直接造成学生将学习视作洪水猛兽,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之后也无法从中获得成就感,只会因数量巨大的作业造成更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分数与排名成了高悬于学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考试的成绩与排名成为判断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参考,有百害而无一利,只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合理的评价体系应时刻秉持“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标准,以动态的视角、投以关爱的目光,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交流。
(三)教师队伍结构有待更新与完善
我国正处在迈向现代化的新时代,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办好教育既要有优良的设备,又需要教师队伍的优化和现代化。[4]然而,目前教师队伍结构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教师队伍建设的职前培训体制不完善,培养模式陈旧。其次,教师队伍结构组织固化,以往的新入职教师培育计划往往采用“老带新”的模式,老教师手把手指导新教师应该采取何种教学策略,这固然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新教师上手工作的速度,但部分思想陈旧的老教师也极大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新教师。教师队伍建设应该考虑新老教师所占的比率。最后,学生课外服务与管理需要借助社区乃至社会的力量,而现阶段的教师队伍缺乏专门负责与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部门,无法为学生课后培育兴趣提供助力。
二、“双减”政策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发展机遇
“双减”政策虽从教师队伍任务、教师队伍指导思想以及教师队伍结构三方面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往往是并存的。教师队伍作为直面教育的特殊群体,本身具有关乎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一属性也决定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面对教育政策时有自身特殊的机遇。
(一)教师队伍能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教师教学方法的选用、课后作业的布置、评价体系的制定均受教师价值观念的影响。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教”字重在表明施受关系,教师教授的行为与内容更见著于外;“育”字则强调人之性的内在涵养、化成,指向学生内部,需要涵养,故缓慢,需持久方可达成。教师队伍建设能在“双减”政策指导下,回归“教育”二字的本质。“双减”政策能使教师队伍在思想上、行为上深刻意识到教育与学生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将原本异化了的教育导向正确的路径,培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并举”的学生。
(二)教师队伍能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针对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作用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往往存在两种主流意见:一是认为学校处在主导地位,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二是认为家、校、社三者是平等的地位,三者之间相互协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是最不能缺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学校未能发挥主导作用,家庭和社会便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合力。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队伍建设是刻不容缓的大工程,其中既包括教师资源的开发也包含系统化制度设计。可以说,学校能推动家庭和社会逐步形成减负共识。
教师队伍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源优势,如语文老师往往具备朗诵才能,美术老师兼具书法技能。教师队伍在依据兴趣爱好分类,组合成新的课后育人团队之后,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引导课后辅导教育朝着符合规范的方向前进。
(三)教师队伍能完善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
“双减”政策是祛蔽教师队伍教学课堂“满堂灌”的一剂良药。以往教师往往不愿意采取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甚至力求占据整个课堂的话语权,这样的教学思想映射到课后作业中,便给学生造成了大量复杂的、不符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的作业。“双减”政策所提出的对学生减负的要求,实际上是在呼唤教师通过完善教学方式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在建设的过程中,势必会改变以往部分低效的教学方式,采取更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并付诸实践。
此外,“双减”政策力图改变以往“重筛选、轻发展”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队伍树立起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评价体系,其中既包含对学生平时表现,即课堂发言、课后作业的评价,也包含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评价。对学生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得益于“双减”政策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教师队伍不再实行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模式。教师队伍在进行评价体系建设时也会放宽眼界,以学生长期的个人发展为评价准绳。
三、“双减”政策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应对举措
无论是挑战还是机遇,只要合理有效地应对,教师队伍建设都能得到妥善发展。教师队伍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与帮助,形成合力才能获得更好发展。
(一)政府出台政策,做好统筹规划
“双减”政策对今后的教师队伍建设起着导向性的作用。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积极承担起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各地区与各学段教师队伍的规划与统筹。
首先,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真正放在教育工作最为优先的战略地位,增加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一方面,加大人力投入,选拔观念先进、教学严谨、情感健康的教师加入“双减”政策施行的队伍;另一方面,加大物力投入,从长远的视角来看,吸引优秀学生加入师范生的行列。
其次,政府要有意识地协调统筹教师队伍结构与资源配置。在“双减”政策下,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水平,教师队伍结构势必要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改变。原本教师队伍结构基本按照學科分组,由各学科领域教学建树较高的教师担任组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教学。而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则要在此基础上,政府出台相关文件,鼓励校方挖掘并发扬各科目的教师教学队伍中各个教师的专长与兴趣,组建多支帮助学生发展爱好的队伍,如声乐、绘画、朗诵等。同时,为保障教师权益,政府应协同校方制定相关劳务条例,确保教师能够获得相应的劳务报酬。此外,乡村学校在提升学生课后服务质量上尚缺乏师资力量。政府更应参与教师资源配置的有效调节,依靠政策优惠调动城市教师去往乡村学校帮扶的积极性,帮助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发展兴趣爱好。
最后,政府要逐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进入良性的循环发展。自“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教师并没有产生较高的工作热情,尚未理解文件的内涵固然是一大原因,但究其根本在于基于“双减”背景,政府尚未建立保障教师权益的相关规章制度。
(二)教师发展核心素养与专业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不能做只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5]。学界对“核心素养”内涵的争论一直不休,尽管各位学者坚持己见,却基本认可“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实际上依旧指向“怎样培养人”的方向。教师,可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虽然现阶段学界尚未像界定各学科对学生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一样对教师的核心素养下明确的定义,但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在教育中成为真正的、发展的并有能力终身学习的人,教师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是“对专业的热爱和信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在情感品质以及外化出来的情感能力”[6]。
“双减”政策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情感素养既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又囊括了教师对自我职业身份的情感调试。教师只有坚定“育人”的理念,清楚地认识并认同自己“教育者”的身份,才能自觉、自发、自愿地承担起课后服务的责任。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同样不可或缺。以往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有时会采用“题海战术”,使学生被迫在重复训练中加深记忆。“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具体举措是在校内减少学生的作业,在校外规范培训辅导机构,这实际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达成“双减”目标,建设教师队伍时要率先认识到,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有效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将练习融入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例如,针对小学低学段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横纵开“小火车”的方式,既保证了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也帮助教师了解学情;而针对初高中学段的学生,教师可以视具体情况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调动生生之间交流讨论的热情,而后采取小组展示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在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以供教师上课统一解答。总而言之,教师要发挥课堂时间最大的功用效能,力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减少课后作业的时间。
“双减”政策提出的一大举措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但“双减”政策并非“一刀切”,减少作业量是指不布置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的作业,而不是不能布置作业,因此迫切需要树立教育教学中的“加减法”意识。如何在课时量一定的课程中确保学生花最少的练习时间便能掌握教学点,成了教师教学质量的“加法题”与“减法题”。布置作业中的“加法”主要指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而“减法”则需要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状况与课程标准要求,不超前布置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作业。
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发展教师对学生发展阶段与状况的评判能力。“双减”政策中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
(三)学校组织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
“双减”政策直击当前学生因在课后没有其他渠道获得兴趣爱好发展的弊端,给出了一条学校课后提供相关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途径。现阶段,学生参与的课外辅导大致分为两大板块,一部分是给予补足学生学习缺陷与培优提升的教学服务;另一部分是针对有额外兴趣爱好的学生,发展他们的兴趣点,例如对有绘画爱好的学生,机构会提供油画、素描、中国画等多种画种的培训课程。实际上,此类课外服务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与指导思想的偏颇,多以“培优、竞争”为教学宗旨。“双减”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
教师队伍的建设理应突破现有的按学科分组的方式,成立以学生兴趣为基点的特长小组,发挥现有师资力量,调动教师的个人爱好,以学校为主舞台,鼓励学生参与到課后服务的课堂之中。
一般情况下,课后服务由本校教师承担,但“双减”政策也考虑到部分学校可能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建议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还可以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或志愿者。部分师资充足的学校也可以进行校与校之间的合作,组织优秀教师去往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进行课后服务,确保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除了师资外,学校还应尽量满足课后服务的硬件设施要求。据调查统计可知,学生课后辅导所需的教室空间往往是课堂教室1.5倍,如绘画需要更大的空间用于放置画板,朗诵过程中学生需要一定的空间距离进行少量的肢体动作。倘若部分学生对乐器有独特的兴趣,添置乐理教具也是必要举措。由此可见,学校在课后服务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要承担校内“双减”政策的落实工作,还需要协调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队伍先于家庭践行新的教育政策,自然而然地担负起传达指导思想的责任。教师一方面要确保学生在校内减轻了学业压力,还要保障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被额外不合理的辅导课程、作业所裹挟。自“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学校自发地开设家长会进行政策的讲解,帮助家长了解“双减”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什么,也向家长渗透终身教育思想,不单以学习成绩的高低优劣对孩子进行评价,而应树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思想。教师与家长要共同引导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基础上,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阅读和文艺活动。教师队伍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应拓展外延,鼓励有条件的教师与社区,周边的科技馆、艺术馆、美术馆进行联络,争取拓宽学生课后提升的路径,发挥校、家、社三者合力的最大效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J].吉林教育,2018(29):1-2.
[2] 王殿军.落实“双减”,学校如何负起应尽责任?[J].现代教学,2021(24):1.
[3] (汉)许慎.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27,744.
[4] 郝文武.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亟需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0(9):32-37.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6] 王平.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职前师范生情感素养培育[J].教育科学,2021(3):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