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023-06-11 01:47:53罗春华赵亚妮
财会月刊·下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绩效审计审计监督国家审计

罗春华 赵亚妮

【摘要】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基础制度安排, 是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为更好地把握国家审计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本文以“国家审计or政府审计”为关键词, 选取1998年1月至2022年7月中国知网CSSCI(不含中英文扩展版)数据库中714篇文献进行文本挖掘和可视化分析。结合历史背景和国家政策, 采取词频共现、 LLR聚类、 突现后发现, 国家治理、 审计监督、 审计质量和绩效审计为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四大高频关键词。在此基础上, 展望国家审计研究和实践未来趋势: 以研促审、 研审结合以促进高质量发展; 通过数字化提升审计价值以赋能数字化转型; 审计监督贯通协同以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立足现实治理需求以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以高质量审计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国家审计;可视化分析;国家治理;审计监督;审计质量;绩效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12-0087-7

一、 引言

作为国家治理和国家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追溯至近代, 从党中央为保障财政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建立巩固红色政权而发布的《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 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宪法将设立国家审计机关写入其中, 再到1983年国家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作为国务院26个组成部门之一并主管全国审计工作(汪德华等,2021), 我国审计工作迈入了初步发展阶段。继而, 1995年正式实行的新中国第一部 《审计法》 明确规定, 审计机关在对地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相应增加审理中央财政的职权, 同时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也可以审计同级财政部门, 审计机关的审查范围和权力得以提升, 我国“3+1”的审计新局面进而形成。进一步, 1998年以后我国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审计内容不仅包括财务收支审计, 而且逐步聚焦风险防范和经济责任审计, 有力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民主法治和廉政建设。2018年全国第二轮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开始, 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 党对审计事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 国家审计的社会公信力日益提升。由此, 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窗口, 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如何着眼于新发展格局, 准确把握新时代下的历史使命和职责定位就成为时代赋予的命题。

信息检索显示, 我国国家审计相关文献最早见于1998年, 二十几年来, 已有大量学者从国家审计的内涵属性、 功能作用、 职能定位、 审计监督体系、 审计体制机制等不同维度展开国家审计问题探究, 累积了许多高质量的国家审计研究文献, 为本文系统梳理和归纳研究热点、 演进历程和发展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已有文献综述来看, 鲜有学者借助可视化分析工具系统梳理。因此, 立足新时期新阶段, 本文采用Cite Space軟件对已有国家审计研究文献进行定量梳理, 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在此基础上, 结合历史演变轨迹, 厘清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历程, 探讨新发展格局下国家审计研究的实践热点和新使命, 展望未来趋势,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审计工作提供理论和行动启示。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Cite Space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陈悦等,2015), 能将文献之间的关系以知识图谱的方式科学地呈现出来, 以帮助研究者梳理过去研究轨迹, 以及把握未来研究前景。本文拟使用Cite Space软件工具, 采用文献分析法追溯国家审计相关文献的核心作者、 研究机构、 关键词等信息, 并用可视化图谱直观展示, 在此基础上提炼国家审计理论和实践未来趋势。

2. 数据来源。依据1982年《宪法》中对国家审计的设置规定, 国家审计机关设立于政府部门, 故当时又被称为“政府审计”。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我国国家审计机构的政治属性不断增强, “政府审计”的提法日渐被“国家审计”替代(后文均采用“国家审计”的提法)。

因此,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下的CSSCI(不含中英文扩展版)学术期刊作为来源数据库, 以“国家审计or政府审计”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结果显示, 我国国家审计的相关文献最早见于1998年, 故本文文献搜索时间跨度为1998 ~ 2022年, 具体数据截止至2022年7月, 共检索到文献735篇。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手工剔除书评、 访谈、 研讨会综述、 论坛等非学术论文和无作者文献, 最终获得有效文献714篇。

3. 研究过程。首先将有效文献转化为Refworks格式, 导入Cite Space软件数据库运行, 然后依据数据自身特征和需求依次对时区、 阈值进行选择。具体操作如下: 时间切片选择1年, 其中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 阈值选取标准选用g-index(k=25), 另设定合适的剪枝方式。

三、 可视化结果分析

1. 文献时期分布与重点期刊。分析文献数量和出刊时间, 可以直观了解不同时期学者对国家审计领域的研究状况。结合检索条件, 学者们对于国家审计领域的研究始于1998年, 发文数量在之后的二十余年中总体呈上升趋势, 年度发文量最大值为59篇(2012年), 年度被引数量最大值为4217篇(2012年)。文献主要刊载于《审计研究》(238篇,占比33.33%)、 《审计与经济研究》(154篇,占比21.57%)、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6篇,占比3.64%)、 《会计研究》(16篇,占比2.24%)、 《当代财经》(15篇,占比2.10%)等核心期刊, 且前五大来源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均在4.5以上。

基于CKNI数据库, 根据被引频次降序排列, 本文得到前十大被引频次文献信息。数据显示, 刘家义、 秦荣生、 蔡春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成就和研究应用价值。前十大被引频次文献聚焦于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大数据审计、 绩效审计、 政府监管等主题。

2. 学者与研究机构合作网络。1998年1月至2022年7月的文献搜索结果显示, CSSCI(不含中英文扩展版)期刊中以国家审计研究为主题的文章涉及作者共441位。运用学界普遍采用的普赖斯定理确定核心作者, 参考公式Q=0.748×           (其中C代表最高产学者发表论文数)计算核心作者最少发文量(Q), 最终将发文量在4篇及以上的学者界定为国家审计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 具体包括郑石桥、 张立民、 王会金、 吴秋生等在内的29位学者。分析作者共现网络图谱(限于篇幅,图略)后发现, 整体来看, 核心作者的合作群较少, 各核心作者的研究较为独立。

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结果(限于篇幅,图略)显示, 与作者相关的研究机构共363所, 其中南京审计大学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 然后依次为审计署, 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等高校。从机构间的合作来看, 整体的网络密度(0.0032)较低, 说明在该领域机构间的合作成果较少, 合作模式不够成熟; 但南京审计大学下设各个学院和部门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较为密切, 是机构合作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值得各高校学习借鉴。

3. 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线网络图谱可以高度概括研究主题的研究热点。通过关键词共现获得节点634个, 连接线条1341条, 网络密度为0.0067。从节点数量及其网络密度可知, 与国家审计相关的关键词较多, 研究领域较为广泛, 但关联度不高(详见图1)。关键词频次最高的前16位依次为: 国家审计、 政府审计、 国家治理、 审计监督、 审计质量、 绩效审计、 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免疫系统、 审计体制、 审计公告、 腐败治理、 社会审计、 政府治理、 审计创新、 大数据(详见表1)。

4. 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对关键词进行聚类, 生成聚类时间线图谱后可以探究国家审计研究的关键词时间跨度。国家审计研究的关键词聚类时间线的模型Modularity Q=0.6192(大于0.3), 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0.9367(大于0.5), 说明该模型聚类结构显著, 效果较好, 可信度高(李杰和陈超美,2016)。由表2可知, 聚类时间线图谱形成了包括#0政府审计、 #1国家审计、 #2国家治理、 #3审计监督、 #4审计质量、 #5国有企业、 #6审计体制、 #7协同治理、 #8审计公告、 #9作用、 #10审计动因、 #11体制、 #12监督、 #13频度、 #14实践属性、 #15中国特色、 #16跨期配置、 #17环境、 #18审计成本在内的19个聚类群, 表明国家审计研究已经较为成熟。

四、 研究热点分析

本部分拟以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为依据, 排除“国家审计”和“政府审计”两类检索关键词后, 选择表1中心性排名前四的关键词进行研究热点分析。

1. 国家治理。关于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关系, 前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015)最早提出“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 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 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形态”。具体到国家审计在实现国家良治过程中的作用, 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国家审计是促进决策落实、 推动各项改革的助推器; 第二, 国家审计是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三, 国家审计是规范公权力运行、 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力量; 第四, 国家审计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提高法治化水平的关键途径; 第五, 国家审计是维护民生权益、 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 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是主与从、 决定与隶属、 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国家治理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家审计的发展。

本质上而言, 國家审计以其政治性、 法定性、 独立性、 宏观性和专业性, 有效作用于国家治理。准确把握国家审计的本质, 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以及审计理论创新(杨肃昌和李敬道,2011)。2011年7月, 刘家义在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提出, “国家审计本质是国家治理一个内生的免疫系统”, 这一论述赋予了国家审计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加艰巨的任务。2018年, 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深化了“党管审计”的模式, 审计机关的政治属性进一步凸显。新发展格局下, 国家审计既是党的工作部门也是政治机关, 有着不同于传统审计的政治担当和职责使命, 在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前提下, 其首要职责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着力重点是构建统一高效的监督体系, 重要任务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审计职能与定位的演变, 反映了国家审计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状态。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关键作用, 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审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

2. 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最基本的职能。从历史演进来看, 国家委托代理关系是国家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国家审计最初的基本职能就是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承担监督职能(宋常等,2012)。随后, 国家审计职能的发展既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制约, 又受到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成分多元化的影响(辛旭和郭永芳,2001)。在经济监督方面, 国家审计是国家财政经济监督的主要手段, 自我国审计机关建立以来, 国家审计在维护经济安全、 加强清廉政府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徽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2); 在金融监管方面, 国家审计以其独有的地位, 通过加强金融业的监督管理促进金融业稳定运行, 进而化解金融风险(李毅和李伟杰,2003); 在权力制约方面, 国家审计能够加大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 同时联合纪检、 监察、 司法等部门的监督力量, 构建有机联系的权力监督运行体系,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审计署科研所课题组,2003)。

审计监督是我国治理体系中一项长期性和综合性的监督活动, 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国家审计监督内容的广泛性。审计机关成立三十多年来, 在财政资金、 清廉政府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审计监督工作。新时期下, 国家审计作为审计监督的重要抓手, 需要在宏观上贯彻新发展理念, 在微观上聚焦审计项目。其一, 围绕创新发展, 加大对创新环境营造和体系建设方面的审计, 促进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 其二, 围绕协调发展, 统筹开展扶贫审计和乡村振兴审计, 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其三, 围绕绿色发展, 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政策, 加大资源环境审计力度; 其四, 围绕开放战略, 积极开展营商环境、 有为政府等政策审计,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五, 围绕共享发展, 加强对教育、 医疗、 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 促进惠民政策落实。

3. 审计质量。审计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为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提供独立的保证, 从而改善资源配置和契约效率, 审计价值的发挥离不开高质量审计提供的保证。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 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全面部署, 新时代国家审计事业也亟需以高质量审计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因此审计质量成为审计实践的生命线。审计效能是衡量审计质量高低的关键要素, 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了抓手。通过分析2016 ~ 2020年审计结果公告可知, 审计署对于地方各级政府、 国有企业、 事业单位等部门查处的问题主要包括重大政策落实、 财政资金运用和廉洁从业等方面。其中, 审计署移送部门及案件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违法违纪人员数量逐年下降, 这充分说明审计效能和审计质量日益提升,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 审计质量也是审计研究领域中历久弥新的话题, 以审计质量为研究话题的文献汗牛充栋, 但大体围绕审计质量的衡量与审计质量的评价展开。L.DeAngelo 最早提出, 审计质量是“会计师发现客户的会计系统存在违约现象并报告这些现象的联合概率”。随后学者们不断丰富审计质量的内涵, 将审计质量分为程序审计质量与结果审计质量, 即审计过程中审计活动的优劣程度和审计报告的可靠程度。提高审计质量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基本要求, 是提升审计公信力的根本保证, 更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提高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政治统领, 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着力推动讲政治和抓业务深度融合, 担负起新时代审计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二是聚焦主责主业, 加强过程控制, 提升工作效能。围绕重大政策落实, 精准聚焦, 点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穴位”, 提高审计监督的深度和质量。三是加强队伍建设, 锤炼争先创优本领。积极践行“以审计精神立身, 以创新规范立业, 以自身建设立信”的要求, 提高审计干部适应新时代、 实现新目标、 落实新部署的能力。

4. 绩效审计。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发挥国家治理建设性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也是衡量国家或地区审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 我国绩效审计研究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围绕政府工作重心, 与国家政策和战略部署紧密联系。自201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后, 预算绩效管理成为研究热点。比如: 有学者从预算绩效管理保障机制出发, 提出深化政府会计改革、 健全政府内部控制建设和加强国家审计监督的建设性意见, 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保障(袁月和孙光国,2019); 也有学者从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的盖角度出发, 构建了“主体对象、 目标管理、 执行监控、 绩效评价、 结果运用”全覆盖预算管理新体系(夏津津和夏先德,2018)。二是关注实务问题, 聚焦服务政府治理。新形势下政府治理理念逐渐向服务型转变, 绩效审计作为政府治理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对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情况开展现状进行分析, 揭示出其存在审计重点不突出、 审计标准不清晰、 审计力度不够大、 审计素质不够高的问题, 并依据“科技强审、 创新规范、 自身建设”的总要求提出具体完善路径(审计署成都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等,2019)。

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国家审计, 而高效是国家审计高质量的重要体现(李明辉,2022)。因此,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 績效审计工作不仅要关注政府效能的有效发挥, 还应成为清廉政府建设的重要推动手段之一, 同时在优化行政组织、 降低运行成本、 遏制权力滥用、 促进反腐倡廉方面有力发挥“助推器”作用。此外, 打造市场化、 法治化、 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释放经济活力也尤为重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根植于行政高效、 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 依托于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聚焦营商环境优化中的重点难点、 惠企护企政策执行中的痛点堵点、 市场主体关注的热点焦点, 持续加强审计监督, 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 聚焦政府职能转变,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提升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不断完善国家行政体系(张莉和朱琦,2021)。

5. 其他热点。除了上述国家治理、 审计监督、 审计质量、 绩效审计研究热点, 表2中聚类#5国有企业(包括公司治理、 审计意见、 内部控制、 企业价值高频关键词)、 聚类#6审计体制(包括制度变迁、 审计目标、 审计方法、 制度环境高频关键词)、 聚类#7协同治理(包括大数据、 协同学、 腐败治理、 国家战略审计高频关键词)也是国家审计研究领域的高频热点。此外, 随着政府改革的不断推进, 政策跟踪审计作为党中央赋予的重要工作任务和促进政令畅通的监督手段, 也是学术界的主要研究对象。

(1)国有企业。学者们对于国家审计与国有企业的研究大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其一, 结合国有企业改制背景, 分析新环境下国有企业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后, 国有企业改革迫使国家审计面临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保障决策部署落实、 审计资源有限等挑战(审计署成都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和张瑞民,2015)。如何降低国有企业代理成本、 提高国有企业治理效率、 优化国有企业营商环境, 成为新形势下国家审计的主要目标(刘玉玉等,2021)。其二, 对国家审计督促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展开研究。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后,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成为国有企业工作的首要职责。国家审计作为国有企业独立的外部监督方, 能够通过增加审计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加大监督权的行使力度、 提高审计目标的深度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审计体制。国家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归谁领导、 对谁负责以及最高审计机关与地方审计机关之间的关系(刘力云,2002)。自建立审计制度以来, 我国审计体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 关于国家审计体制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审计体制与审计机关独立性和职责的关系、 中外审计体制的比较、 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等。

(3)协同治理。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优化审计资源配置, 做到应审尽审、 凡审必严、 严肃问责”, 2021年新修订的《审计法》也强调“注重发挥社会审计的积极作用”。因此, 基于国家审计现实需求, 寻求内外部资源有效协同是国家审计有效服务国家治理的新思路。刘国常和许婷(2020)从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协同治理的内在动因入手, 分析协同治理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王会金(2013)引入协同理论分析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作用特征, 构建了包括战略层面、 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在内的审计协同内容框架。赵兴楣和田金美(2021)在分析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手段在重点领域的协同治理的基础上, 为审计管理体制的设计提出建议。

(4)政策跟踪审计。通过跟踪检查, 对偏离预期的情况提出建议, 督促整改, 以促进国家政策顺利实施并实现预期效果是政策跟踪审计的主要目标。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后, 政策跟踪审计开始成为审计机关的重要业务之一, 此后每年的政府公开报告中持续强调开展政策跟踪审计的重点和要求, 以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实完善。但就目前而言, 政策跟踪审计在审计范畴、 项目选择、 审计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尚不成熟(魏强等,2022)。为确保政策跟踪审计监督具体化、 精准化, 审计机关需要转变政策跟踪审计理念, 把握政策跟踪审计政治方向, 以高质量审计护航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 找准政策跟踪审计重点, 围绕“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脉络, 加强对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 金融风险防范等领域的政策跟踪审计。

五、 研究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本文借助Cite Space软件, 以中国知网(CNKI)下CSSCI(不含中英文扩展版)学术期刊为来源数据库, 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22年7月国内专家学者在国家审计研究领域的714篇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 总结研究现状、 挖掘研究热点, 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 从文献时期分布与重点期刊来看, 国家审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中最为直接的体现是发文量。国家审计领域的研究始于1998年, 总体来看发文数量在二十余年中呈上升趋势, 具体可细分为三大阶段, 即1998 ~ 2005年的萌芽期、 2006 ~ 2012年的成长期、 2013 ~ 2022年的平稳期。此外, 《审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南京审计大学学报》《会计研究》 《当代财经》五大期刊是国家审计研究的主要阵地。第二, 从学者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来看, 国家审计研究领域相对活跃的学者有郑石桥、 张立民、 王会金等人, 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南京审计大学、 审计署, 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及单位, 但总体上高影响力的学者并不多, 且各研究机构间缺乏密切合作, 未来学者们可加大合作交流, 进行资源共享, 共同助力国家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第三, 从研究文献关键词和研究热点来看, 国家治理、 审计监督、 审计质量、 绩效审计等主题是国家审计领域的研究热点, 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研究视角, 不仅涵盖经济、 管理等学科基础, 还涉及政治学、 心理学等理论, 有助于国家审计研究的持续性和多样性。

2. 研究展望。“十四五”時期处于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 审计工作面临新形势、 新挑战, 党中央、 国务院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理论和实践也不断创新发展, 尤其是新《审计法》在健全审计监督机制、 完善审计监督职责、 优化审计监督手段、 规范审计监督行为、 强化审计查出问题整改、 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等方面的修订, 对于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未来高质量发展成为审计发展的主线, 审计机关作为政治机关, 要积极变革自身职能, 为国家治理的新变化和新动向服务。结合关键词突显分析发展趋势(详见图2), 本文认为今后国家审计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以研促审、 研审结合, 促进高质量发展。研究型审计的实质是基于全流程研究发挥审计“经济体检”的作用(晏维龙,2021), 因此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审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抓手。2020年以来, 审计署多次强调要研究和把握党中央、 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 战略定位、 改革目标等问题, 系统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研究型审计”是基于审计事业发展和审计实践的需要而提出的概念, 目前没有明确的文件依据对其进行概念界定, 学界对于其也有不同的表述。未来可以基于不同理论视角, 在清晰界定“研究型审计”概念的基础上, 对研究型审计开展深入思考与认识。同时, 倡导案例研究, 积极探索多领域、 多场景中研究型审计的经验做法, 拓宽审计方法思路。此外, 也可聚焦审计业务的“赋能”提升, 对研究型审计的工作成效进行实证分析。

(2)通过数字化提升审计价值, 赋能数字化转型。2018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中提出推进大数据审计、 探索数据共享的方式和途径、 智能化数据分析方法、 加强系统间数据关联分析的要求。“十四五”发展规划将数字化发展定位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当前, 数字经济正在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升级和转型, 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数字治理体系势在必行。数字化审计是技术、 审计、 业务相结合的产物, 未来仍将重点关注数字化技术与审计工作的有机融合; 与此同时, 审计数字化能力体系、 数字化审计标准及人才队伍的建设也仍然是重点研究方向。

(3)审计监督贯通协同, 提高审计监督效能。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为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议明确指出“要充分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 增强审计监督合力, 努力构建统一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从现有监督体系来看, 包括审计监督在内的八大监督手段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 但就目前来看还处于初有“形”而“神”不够的阶段。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 协同贯通机制是审计模式的创新, 也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有效路径之一。因此, 明确国家审计监督定位、 定量评价审计协同效能、 高效整合运用监督力量、 构建监督协同贯通机制, 是推动审计理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步。此外, 协同审计缺乏制度机制和法律法规支持, 对于跨市跨省整改问题, 不同部门的配合度也不同, 跨区域整改事项也有待研究。

(4)立足现实治理需求, 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 党中央做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 既是顺应发展的战略抉择, 也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必然举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涵丰富、 涉及面广, 国家审计需紧扣时代发展主线, 立足审计监督的职责权限, 在畅通内循环中发挥体检作用, 在促进双循环中发挥建设作用, 在防范经济风险中发挥抵御作用。具体可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第一, 着力促进营商环境优化, 聚焦“放管服”改革、 中小投资者保护、 贸易投资便利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强化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审计; 第二, 着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关注资源筹集、 分配、 管理和使用, 推动生态友好型城市建设; 第三, 着力促进居民消费能力提升, 确保兜住基本民生底线, 促进多层次社保体系建设; 第四, 着力促进科技创新, 重点揭示科技投入资金分散、 拨付不及时等影响科研进度和效果的问题; 第五, 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重点关注与调结构、 稳增长、 惠民生、 ESG等项目相关的实体企业, 监督其投资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第六, 著力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惠普金融、 绿色金融和科创金融融合发展, 更好地服务和引导实体经济发展。

(5)彰显审计担当作为,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并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阐明了审计工作所处的基本国情和客观环境, 为审计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和前进方向。国家审计作为监督部门, 应着眼宏观、 着力中观、 着手微观, 思考如何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广的审计视野聚焦审计重点。在宏观层面, 顺应发展新趋势, 持续跟踪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等相关政策的部署与执行情况, 协同完善国家治理; 在中观层面, 通过提高审计频率、 充分调动审计资源,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 与新业态、 新领域协同发展; 在微观层面, 提高审计监督的针对性, 聚焦主责主业, 运用云计算、 区块链等技术提升对财政绩效、 金融机构、 国有企业的审计广度和深度, 同时关注并加强乡村振兴、 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审计, 通过不断完善自身职能的履行, 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现代化建设大局。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安徽省审计学会课题组.论国家审计在宏观控制中的作用[ J].审计研究,2002(1):48 ~ 53.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J].科学学研究,2015(2):242 ~ 253.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6.

李明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家审计绩效的内涵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20 ~ 33.

李毅,李伟杰.政府审计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J].经济问题探索,2003(2):83 ~ 85.

刘家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与实践逻辑[ J].中国社会科学,2015(9):64 ~ 83+204 ~ 205.

刘力云.当前国家审计体制研究中的四个问题[ J].审计研究,2002(5):19 ~ 21.

刘玉玉,蔡春,王爱国.国家审计覆盖率与国有企业治理效率 —— 来自地方审计机关的经验证据[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1(4):10 ~ 20.

审计署成都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吴兆军,林笑冬,刘钰峰,张永春,孙清泳,李贺年.深化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研究[ J].审计研究,2019(3):27 ~ 34.

审计署成都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张瑞民.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J].审计研究,2015(3):27 ~ 34.

审计署科研所课题组.论国家审计对权力的监督[ J].审计研究,2003(5):22 ~ 26.

宋常,王睿,赵懿清.国家审计在走向善治的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问题[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1):10 ~ 15.

汪德华,侯思捷,张彬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审计:百年历程与发展启示[ J].财贸经济,2021(7):15 ~ 31.

王会金.治理视角下的国家审计协同 —— 内容框架与模式构建研究[ J].审计研究,2013(4):57 ~ 62.

魏强,剧杰,孙亚男,丁保利,李萌,钱琨,杨宇婷.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深化路径研究[ J].审计研究,2022(2):3 ~ 10.

夏津津,夏先德.新时代推动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基本构想[ J].财政研究,2018(4):119 ~ 123.

辛旭,郭永芳.关于国家审计的几点思考[ J].经济问题,2001(8):23 ~ 24+36.

晏维龙.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认识[ J].审计观察,2021(11):34 ~ 40.

杨肃昌,李敬道.从政治学视角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 J].审计研究,2011(6):3 ~ 8.

袁月,孙光国.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J].财经问题研究,2019(4):70 ~ 76.

张莉,朱琦.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审计角色定位及作用[ J].财会月刊,2021(19):111 ~ 115.

赵兴楣,田金美.审计监督的机制优化和协同治理探究[ J].财会月刊,2021(13):88 ~ 94.

猜你喜欢
绩效审计审计监督国家审计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途径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
电网企业小型基建项目的审计监督和改进对策
时代金融(2016年29期)2016-12-05 18:24:29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0:22:06
基层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探析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2:59:43
对国企高管腐败行为的约束分析
商业会计(2016年15期)2016-10-21 08:15:41
环保资金审计研究
商业会计(2016年15期)2016-10-21 08:12:04
基于我国国情的COSO报告应用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48:00
初探新时期国家审计模式的改革措施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0: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