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三维审视:价值·困境·路径

2023-06-10 10:02孙琪
文教资料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高校

孙琪

摘 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环节,对推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仍存在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充沛,专业化水平不高;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规范,教育实效性不强;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不充分,教育协同性不佳等现实困境。为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质量,高校亟须通过加强劳动育人队伍建设,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育人平台等实践路径,完善劳动素养培育机制、深化劳动教育课程内涵、营造劳动育人和谐环境,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劳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是对新时代新青年的总体要求,也说明“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进一步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总体部署,其中重点指出了对全国大中小各个教学阶段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提高时代新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国家相关文件的颁布,表明了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高校作为实施劳动教育、赓续劳动精神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解开束缚劳动教育的难题困境,创建新型劳动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出适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劳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劳动教育是推动“大思政” 工作格局的重要抓手

“大思政”工作格局要求高校对大学生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培养和全面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旨在增强资政育人的效果。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撑,对“德智体美”育人体系的构建具有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在大学生素质养成和全面发展过程中实属关键性环节,是推动“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抓手。高校应摒弃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落后教育模式,逐渐重视并推进“劳动+思想政治教育”“劳动+专业教育”模式,集多方教育主体、多维教育方式、多样教育渠道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化、专业化教育教学。新时代高校教师作为劳动育人的主力军,要增强全员参与意识,将劳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效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和专业课堂教学全过程,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在全面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锤炼过硬的技能本领,让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全方位育人效果。[3]

(二)劳动教育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之举

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时代要求,也是展示大学生劳动教育成果和劳动精神风貌的重要渠道。劳动教育所传递的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在21世纪以新的方式释放着它的魅力和影响力,指引着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新时代高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潜移默化地让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激发大学生的劳动潜能,使其在实践中锻炼劳动能力,磨炼劳动品格,塑造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健全的劳动心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劳动力量。[4]大学生在进行劳动认知和劳动实践过程中,能亲身体会到劳动的美好,树立对劳动光荣的自信,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念,用实际行动珍惜且呵护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為此,高校要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开拓创新、敢为人先、敬业奉献的劳动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发芽,使学生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思想认知和技能水平,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劳动教育则为实现立德树人提供了重要的育人载体和实践路径。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有效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还能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摒弃以个人为中心的唯我主义思想;更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坚守岗位职责和道德操守,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身力量。

新时代高校要充分挖掘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在理论教学中讲述劳动精神、赓续劳动基因,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劳动体验、创新劳动项目,有效发挥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能力教育的引导作用,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劳动和创新劳动,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变革,从而更好地完成“立德”与“树人”的融会贯通,培育德行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高校素质教育的应然之举和实践要求,高校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改善大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发挥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5]

二、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充沛, 专业化水平不高

教师是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力军,加强高校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是落实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升劳动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现阶段,不少高校尚未配备足量、专任的劳动课教师,只能由未经过系统化、专业化劳动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的其他课程教师临时兼任,师资力量分散,人员流动性较大。高校教师准入机制也未将劳动教育素养纳入并作为考核标准,在教师招聘环节中,大多局限于核查应聘者的学科、专业、学历、学位,以及考核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说课技能、学术成果等教学科研能力“硬指标”,而对劳动教育素养类“软指标”则缺乏关注。劳动教育地位的边缘化,导致高校难以形成健全的劳动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培训力度不强、效果不佳,使教师的劳动教育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升,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需求。

(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规范, 教育实效性不强

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构建是高校落实劳动育人的重要环节,亦是实现劳动教育科学化、常态化、制度化的有力保证。现阶段,高校课程建设中仍然固守“重智育、轻劳育”的教育理念,对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频频出现。部分学校既没有明确的劳动课程大纲,也没有具体的劳动授课要求,更没有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一些高校即使设置了劳动课程,却未能做到灵活根据新时代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来改革和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导致劳动理论课难以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和专业理论知识,讲解不透、内涵不深,内容单一、枯燥乏味。大学生在被动接受劳动教育和劳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不能真正体验劳动的乐趣与价值,反而在高强度体力劳动、低水平重复劳动中丧失对劳动的热情和激情,劳动教育实效性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三)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不充分, 教育协同性不佳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广泛性、系统化的育人工程,劳动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是保障劳动育人体系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6]很多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家庭劳动教育资源未被充分挖掘,其作用也很难得到发挥。高校在与社会劳动教育资源结合过程中,由于受劳动教育教学大纲、授课学时、授课范围等硬性教学指标的影响,协同教育往往存在高校对企业、社区、公益组织单向化输出的现象,社会资源往往只能充当高校劳动教育边缘化决策的配合者以及志愿类活动的协调者。

各方劳动教育资源的分散化和碎片化,使劳动教育实用性资源难以实现有机结合,劳动教育精准化服务不强、个性化回应不高,劳动育人功能也很难得到有效发挥。

三、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劳动育人队伍建设,完善劳动素养培育机制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能力的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要想营造“人人劳动、光荣劳动”的良好氛围,就必须打造一支拥有高质量、专业化的劳动素养教师队伍,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指导学生。首先,高校应立足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在教师选用环节,增加招聘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的比例,配备足量、专业的劳动课专职教师,为高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基础性师资力量保障。与此同时,高校要汇集多方教师资源,有效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后勤管理人员等进行系统化培训和学习,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深化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从而形成高校教师劳动育人合力,促使劳动育人成效纵深发展。其次,高校可以设立劳动教育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举办劳动教育相关会议,学习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文件,通过有效开展教学讨论、资料共享、同课异构等方式,充分了解劳动课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进行案例分析、专题培训及教学改革等,从而提高劳动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最后,高校要将劳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教师积极组建团队,申报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展开有针对性的劳动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究,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过程,有效提升劳动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形成教学与科研相长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深化劳动教育课程内涵

新时代高校要想办好劳动教育,就必须在“坚守”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各类课程以及“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一个新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高校要规范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及实践课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劳动理论课程,对劳动有一个基本明晰的认知,提高自身的劳动理论素养,增强劳动文化价值认同;通过劳动实践课教学,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培养自主自觉的劳动意识,激发创造性劳动思维。其次,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合”,努力实现“劳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弘扬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推动“劳动+专业教育”的落地,在专业知识和实训操作中有效融入劳动教育元素,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特点增设课程,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最后,高校可以拓展劳动教育“第二课堂”,以各类节假日为契机,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五一”劳动文化艺术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充实劳动课教学内容。[7]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辅助劳动教育课程,在校内设立勤工助学、图书馆书籍整理、教学区公共设施维护等各类劳动岗位,为大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并通过校园新媒体、公告栏等载体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劳动教育从理论到实践拓展、单课到多课融合、课堂向课外延伸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课程体系,丰富和深化课程内涵,进而有效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三)搭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育人平台,营造劳动育人和谐环境

和谐的劳动育人环境和稳定的劳动育人平台,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引领者和连接者,要搭建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的劳动育人交流平台,实现以高校为主阵地,以家庭、社会为重要支撑的“三位一体、协同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家校联动”发挥家庭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家长要积极响应和配合国家及高校下发的劳动教育相关政策,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独立完成家庭劳动任务,并且以身作则,指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其次,高校要充分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可以通过提升劳动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比重,增设劳动素养加分项,进一步完善学生劳动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站、校报校刊等多种媒体积极宣传劳动模范、劳动事迹,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重要精神;积极开发校园劳动实践场域,使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教育,形成劳动认同,营造崇尚劳动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最后,高校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推动作用。高校要加强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等建立劳动育人合作关系,积极拓展校外劳动育人实践平台,借助社会力量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强大的社会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人员保障和活动阵地。高校要主动对接社区及公益组织,带领学生运用自身专业技能和知识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在巩固劳动技能的同时享受劳动的快乐。高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劳动实训见习岗位,让大学生在企业劳动中锻炼劳动本领、掌握劳动技能、丰富劳动经验。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对接科技类企业,利用科技类行业优势帮助高校搭建模拟仿真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利用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将劳动教育智能化、创新化,利用虚拟化劳动空间,打造新型劳动场域。由此,在家、校、社“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劳动育人体制下,以学校为阵地、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保障,形成一个和谐的劳动育人环境。[8]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新时代高校要努力构建新型劳动教育工作体系,不断壮大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实现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育人和谐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更多具备优良劳动品格和精湛劳动技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03-27.

[3] 朱春艳,孙安洋.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8-10.

[4] 范宝舟,赵建芬. 论新时代劳动的内涵创新及价值意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论述[J]. 思想理论教育,2019(6):12-18.

[5] 高晓丽. “五育并举”背景下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依据与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2020(10):97-101.

[6] 张亮,丁德智. 新时代高校立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4):45-47.

[7] 倪素香,吴题. 论劳动教育的着力点与时代新人的培养[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12):113-120.

[8] 赵海燕.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与实践策略[J]. 社会科学战略,2021(3):276-280.

基金项目: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学研修项目(gxgnfx 2022081),池州市社科联一般项目(2022YB27) 。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高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