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观近年高考作文题,通常有两个或多个论述对象,运用联系思维,挖掘论述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拓展说理空间,体现思维的思辨性和深刻性。用联系思维说理,可以从正向、反向和隐含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正向联系说理和反向联系说理使论证辩证缜密,隐含联系说理使论证深刻透彻。
关键词:联系思维;正向联系;反向联系;隐含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普遍的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1]在论述文写作中,若能用联系思维分析问题,即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论述对象时,除单独分析论述对象外,还能够有意识地探求论述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则能使说理空间拓展,所论之理更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且看2022年9月浙江省Z20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作文题(以下简称“Z20卷”),题目如下: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具功用的镜子:望远镜——放眼远方,显微镜——揭微显隐,太阳镜——抵挡强光,哈哈镜——开怀一笑。
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
批改中,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只会就其中的两面镜子的寓意和启发做单独思考和分析,不会深入探求两镜之间的联系,致使论述较为平面、肤浅,文章难有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试想,如果考生能运用联系思维来分析论述,那么论述空间则可以得到拓展,文章深度也能体现出来。联系思维是使论述进阶的有效途径。
一、用正向的联系说理
正向联系是指所论述对象之间存在的共同促进个人、社会等发展而形成的必要联系。就个人、社会等的发展而言,所论述对象之间的正向联系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譬如近年高考作文题中出现的强与弱,进与退,问与答,借鉴与创新,个人、家庭与社会,本手、妙手与俗手等等,它们之间都有着辩证联系。考生需要在论述中充分发掘所论述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活自己的思考与体验,进而拓展论述疆域。所论述对象的正向联系中,通常存在并列、递推、包含等关系。考生应根据不同的论述对象,选择不同的层面分析说理。
1.并列关系。比如Z20卷,有考生选择了望远镜和显微镜,文章中分析了二者的正向并列关系:
望远镜,镜头向外、向上,意味着我可远眺亿兆斯民,触摸星海横流;显微镜,镜头向内、向下,代表着我能察己明身,亦能落细探微。一架是鹏北海、梦滚烫;一架是镜细微、显真章。配此二镜,心灵无远弗届,视野完备齐全。
——《人生镜鉴,小大由之》
作者在展开单独分析之前,先有一段总括性的论述,对望远镜、显微镜在我们心灵成长过程所产生的正向作用进行了单独阐发;同时,作者还把两镜结合起来,点明了二者所起的共同作用。这种先分后总的论述思路,使文章收放自如,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和周全。再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高分作文:
首当逆锋起笔,讲究藏而不露;其次中锋运笔,做到不偏不倚;最后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此三者运笔连贯,缺一不可。而新时代青年者,亦世间人也。一撇,写尽青年优秀品质;一捺,窥尽人生哲理堂奥。故新时代青年,应不畏艰难,逆流而上;应不偏不倚,坚守原则;应潜心修炼,脚踏实地。
——《一撇一捺,不负青春》
作者承接开篇,紧扣图文的对应关联性,简述“人”之原则要旨,进而引出“新时代青年”的核心要义,“起笔”“运笔”“收笔”三者联系直接了然,从而框定文章结构和层次,为后文的分析展开奠定基础。
2.递推关系。所谓递推关系就是所论述对象之间存在层层递推的联系,论述对象在大小轻重本末先后等方面有一定的次序,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展开推论说理,使说理向深度推進。比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材料已经明确告知“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本手”“妙手”“俗手”之间是一种递推关系:以“本手”为基础的“妙手”,可无“俗手”;无“本手”为基础的“妙手”,必然“俗手”。考生在审题时要充分理解题目中“本手”“妙手”“俗手”这三个论述对象,明晰它们之间的联系,按照出题人对“三手”的阐释,与其设定的导向来构思。请看:
厚积薄发,成就“妙手”。高妙的境界,是人人向往的。懂得“本手”只是入门,要棋高一着,还需“妙手”加持。但是,手何以能妙?手并非天生而妙,之所以能妙,皆因“本手”的奠基作用。只有博学多闻,打好学识之基,才能妙笔生花;只有广积经验,打好技术之基,才有无数“中国奇迹”的诞生。
——《于“本手”处积淀,“妙手”之境方可得》
作者审题精准,抓住“本手”是“妙手”的基础的命意,从容阐发,由棋理延伸至学理乃至科研之理,层层推进,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三手”之辨的第一步。
3.包含关系。包含关系是一种基于并列关系又有别于递推关系的内在联系。如2022年上海卷中的“问与答”,我们可以在分析并列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一种发问,有‘答的呵护,才能保持问的好奇。一个结论,有‘问的驱动,才能不断去回答。”[2]包含关系有别于递推关系,递推关系是单向推进的逻辑,而包含关系是双向互动的逻辑。包含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缺一不可,互相促进,形成逻辑闭环。统观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包含关系普遍存在,如“可为与有为”(2021年全国甲卷)、“生不逢时与生逢其时”(2021年北京卷)、“体育的强与弱”(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2022年上海卷)、“把得失看成终点、起点和过程”(2021年浙江卷)等等。运用包含关系来说理,就是在论述时阐明所论述对象之间互相包含的关系,使所述之理更加辩证。且看2021年浙江省高考优秀作文:
得从失中来,有失总有得。今天的事业有成,离不开昨天的含辛茹苦;现在的辛勤耕耘,孕育着未来的丰收在望。或许你牺牲的是自我,但赢得的却是人心。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将每一次得与失的起点与终点相连,才能连缀成一条完整的人生轨迹。行而不辍,接续过往,迎接未来,得失之间,是为过程。
——《得失之间尽显人生智慧》
作者在此段中对“得失”“起点、终点和过程”的包含关系进行了精妙的阐发,先分析了得与失之间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进而得出得与失的起点、终点和过程不可分割连为一体的结论。立论精准,分析深透,体现了作者思想的严谨和深度。
二、用反向的联系说理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事物之间存在正向联系,也必然存在反向联系。何为“反向联系”?就论述文写作而言,反向联系就是指所论述对象之间在完全对立或彼此孤立状态下对个人、社会等的发展起消极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所产生的作用与正向联系的促进作用相反,故称之为“反向联系”。用反向联系说理,可以使说理更为周密、思辨,有说服力。
1.用反向联系说理可以弥补正向联系说理的单一性,使论述更加严谨周密,更能洞察问题的本质。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高分作文:
注重“妙手”,忽视“本手”,易沦为“俗手”。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往往注重“妙手”,而忽视了“本手”,最后多沦为“俗手”。深究其原因,多是好高骛远、寻求捷径的思想在作祟。有的人理想很丰满,但平时不注重积累,不愿努力,妄想通过投机取巧获得成功,最终被现实“打回原形”;有的企业不是脚踏实地,而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结果得不偿失,适得其反,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于“本手”处积淀,“妙手”之境方可得》
作者运用反向联系说理的方式,分析了一味追求“妙手”、忽视“本手”、最终沦为“俗手”的道理。“本手”是“妙手”的基础,基础不牢,“妙手”难成,下棋如此,做人做企业亦如此。作者的反向联系说理与前文的正向联系说理遥相呼应,辩证分析,充满思辨色彩,论述充分,让人信服。
2.用反向联系说理,可以针砭时弊,形成激励,使论述紧扣现实,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如Z20卷高分作文:
“察见渊鱼者不祥”,不过是缺乏放眼远山沧海的大气;“言不及义,好行小慧”,不过是忽视了日精月进的微隐。当我的心灵配装上了望远镜和显微镜,万里宇宙涵纳在心,三千物象均深藏眼底。无奈乎当今学子,或汲汲于分数考课遗忘初心,或空言于治国伟业而不探细隐,甚者将诗与远方变相为争逐流量的工具,抑或是钻牛角尖在一处徒耗生命。
——《人生镜鉴,小大由之》
作者先剖析了单独用“望远镜”或“显微镜”的弊端,然后紧扣现实,指出当今学子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强化了文章观点“正确地使用心灵的望远镜和显微镜”,鞭辟入里,彰显时代价值。
三、用隐含的联系说理
联系有显明的,也有隐含的。隐含的联系隐藏在所论述对象之内或之外,往往容易被写作主体忽视。视野开阔、思维缜密的人,却能够发现它们隐含的联系,于无中发现有,于异中发现同。而作文深刻性的体现往往就取决于隐含联系的发掘。
1.于无中发现有。“无中发现有”指的是作文题目中只有单个论述对象,但我们通过对单个论述对象的分解可以衍生出两个或多个论述对象,从而建立起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是显性存在于题目之中的,而是隐含在所论述对象之内的。比如2022年浙江某地高三模拟卷作文题,题目如下:
在日常生活中,品牌是一个我们经常能接触到的词,企业追求一流品牌,消费者追捧知名品牌。品牌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符号。
品牌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寓意和启发。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我们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提示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这道题目,很多考生这样论述:先说“品牌”对我们的成长很有意义,然后从几个角度分析“品牌”的寓意和启发,最后说我们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这样的论述存在明显的表面化和模式化。为了破解上述问题,笔者尝试用联系思维做了如下分析。
从题目材料看,“品牌”是显性论述对象,似乎无法用联系思维来展开分析,但当我们把“品牌”分解为“品”和“牌”时,其内在的联系就形成了。先看“品”:从实用属性讲,“品”是商品的品质、品性;从审美属性、文化属性讲,“品”是商品的品位、品格;从道德属性讲,“品”就是商品所承载的品德。次看“牌”:“牌”是商品的牌子、标志、广告、名声等等。再看二者之联系:“品”是内涵、内在属性,“牌”是外顯、外在属性;“品”是“牌”的基础、前提、内涵、支撑,“牌”是“品”的表现、折射,通过外在的“牌”可以认识内在的“品”;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没有“品”的“牌”只是徒有其表,终究会被消费者抛弃;没有“牌”的“品”,不容易推广,最终也会湮没在荒野小巷,无人问津。由商品领域延伸至个人成长,“品”和“牌”的联系则类似于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文质彬彬”之类。通过上述分析,写作的思路打开了,文章的架构建立了,思维的辩证也体现出来了。
2.于异中发现同。作文题中的论述对象通常是矛盾对立的,矛盾对立的论述对象一定蕴含着一致性,发现二者共通之处,就发现了二者的“同”,实质上就能更进一步地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如《拿来主义》中,判定“拿来主义”和“闭关主义”的好与坏,就是要抓住二者的根源——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同”),从而得出“拿来主义”正确而“闭关主义”错误的结论。请看2020年浙江高考卷高分作文:
实现自我价值如攀险峰,或许攀登一生,也无法抵达顶峰。家庭的期许与社会的选择就如同山风,或将我们托举得更高,或将我们吹离原定的路线,或将我们引向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无论如何,错位并不意味着就只是坏事,一帆风顺也并不意味着就能达到自己的期许。接受可能到来的落差与错位,怀着不渝之志,以积极调整的自我迎接每一天。纵使理想中的高峰无法抵达,其他的风景也未必就不值得一观。
作者在自我追求、家庭期许和社会选择的“落差和错位”中发现了三者的“同”——“不渝之志”。只要心怀“不渝之志”,哪怕有“落差和错位”,也未尝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此便消弭了三者之间的矛盾,文章摆脱了非此即彼的窠臼,立意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四、结语
总之,从说理思路这个角度来讲,用正向联系说理和用反向联系说理是对比论证,通过正向和反向的推理,共同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用隐含联系说理是递进推理,在正反推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同时挖掘观点的深刻性。“正向联系说理”和“反向联系说理”可以使论证辩证缜密,“隐含联系说理”则可以使论证深刻透彻。三者逻辑自洽,自成一体。
参考文献:
[1]施清杯.逻辑思维和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十六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2]曹林.修辞想象力:论点角度“开挂”的思维支点[J].语文学习,2022(8).
(作者:廖城平,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教师)
[责编张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