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新课标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是实现劳动教育的理想载体。本文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其意义,挖掘其内容,实现语文学习跨学科实践,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渗透。
关键词:語文教学,劳动教育,意义,内容,实践
*此文为安徽省2022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初中语文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JK22078)研究成果。
一、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对两者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还能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延伸,从而形成全新的教学方式,以期实现更高效的语文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涉及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美文佳作,是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触及点”,适合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劳动教育通常被忽视。
本文将劳动教育与中学语文学科相结合,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中,利用课文教学、写作教学、名著阅读和指导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的概念与价值。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的优势,从而实现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
(二)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延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拓展型任务群专门设计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将劳动教育与中学生语文课程相结合,正是新课程理念跨学科学习的方式之一。可以通过语文学习内容的创新,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认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意识,树立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并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意识中,实现“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课程资源的延伸。
(三)形成全新的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将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进行结合,不但能够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而且能转变传统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以生成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环境,产生新的课堂文化。实现“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中学语文学科本身就兼具了语言、文本、情感等教学机能,而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中学语文课堂后,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一来可拓展中学语文的教学形式,二来可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与劳动素养的培养。将劳动教育的理念融入中学语文课堂,可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和劳动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
二、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内容
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可以让学生通过相关课文认知劳动观念,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增长劳动知识,并结合多种资源培养劳动精神。
(一)认知劳动观念
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语文课程当中,积极响应国家与教育部门的政策方针,本着“育德、育人”的教育理念,贯彻并落实国家“百年人才”的目标计划。
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着力于培养中学生“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在语文课文教学、写作教学、名著阅读和语文活动时,教师适时渗透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劳动合作意识、劳动习惯和品质,使学生具备务实的劳动精神,以增强对国家与社会的奉献决心。
(二)实践劳动知识
将劳动教育与中学语文相结合,应遵从国家“新课改”政策及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多方面、多角度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知识,加深对劳动实践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劳动素养与语文素养相结合。
在开展家务劳动、社会实践等相关活动过程中,进行劳动实践知识的教育,培养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将正确的劳动理念和文化思想观念应用在日常生活,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三)培育劳动精神
实践过程中,依据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新时代产业的变革及时事变化,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有不畏艰辛、锐意进取、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奋斗精神。
老师可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现行的经济、技术、文化、教学资源、学生的体能与劳动兴趣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将全新的劳动教育理念及活动方式引进中学语文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人劳动实践理想,为日后成长为有理想、有责任担当精神的新时代人才,打下思想基础。
三、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的策略应紧贴教学材料,采用丰富的形式,将劳动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教学。笔者给出了三个示例,分别通过语文教材经典、多样化的教学场景和单元教学目标展开劳动教育,并给出了相关的教学评价建议,对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进行积极实践。
(一)引经据典,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及教学内容,都是经过专家的评估,选用经典和符合现代人文教育需求的文章,编制成册的。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要发挥语文与劳动教育的成效,就要优先培养中学生的“劳动观念”。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夏感》一文为例,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夏季的美好,文中有涉及山村、田野、田地等风光的描写。其中,有一段关于劳动场面的描述“你看田野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想着快收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段文字描述描绘了人们抢收麦子时充满干劲和欢乐的劳动画面,体现了农民勤劳耕种,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面貌。
笔者在课堂上将这篇课文向学生进行示范阅读之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交流探讨。其后,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在这篇课文当中,我们可以从农民的身上看到什么呢?”;二是在“农民收割麦子的描述内容中,你们能够联想到什么?”三是“通过课文学习,大家有哪些劳动感想?”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旨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辛苦,劳动的收获和勞动的快乐。
通过引导之后,这节课引发了学生的热烈竞答。其中,50%的学生都表示,从农民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勤劳朴素的生活态度,农民热爱劳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35%的学生表示,从农民收割麦子的描述当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农民的尊重,我们也从农民的身上,学会了什么叫做劳动的精神,学会了尊敬劳动的果实,如何去运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的生活;而15%的学生则表示,通过这节课学习,日后将会改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毛病,学习农民的团结精神,养成热爱劳动,自主劳动和坚持劳动实践的习惯。
(二)打造多样化教学场景,注重劳动意识的渗透
劳动教育和劳动学习,是需要长期进行实践的任务工程。而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且不可进行刻板的教学和引导。因而,将之融入中学语文课堂当中,教师需要在教学之时注重对“劳动意识”的科学渗透。每年3月12日植树节来临,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植树节的相关活动,先让学生收集有关树的文章及诗歌,并邀请生物老师来讲解树木生长的规律,开展种植劳动的术语学习,并进行关于种植劳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相关的交流与互动,积极参与学习举办的劳动活动。与此同时,还应该促进校内校外的进一步合作,教师可以在学校内举办一系列的“采访新闻”、向“模范工作者”致敬等的项目活动。将教育扩大到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活动渗透劳动教育。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注意工作、热爱工作、参与劳动。进行相关讨论活动,加深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了解工人的贡献。当然,如果条件合适,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体验劳动的成就感,并与家长分享。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若是强制学生从事社会劳动活动,或是制订违背学生兴趣和劳动意愿的劳动任务,必然违背了新课标关于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同时也违背了培养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的教学规定。因而,要想将中学语文与劳动教育完美结合,进行教学实践,并发挥显著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同步关注学生的需求。
首先,教师在开展语文与劳动教育之前,要对学生的情感与劳动喜好进行分析。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可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引进初中语文课堂当中,逐步将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科学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的脑海当中,以便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接纳。其次,教师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在课堂上构建“情境教学”模式。例如,通过使用音频和影视化教学设备,播放与劳动相关的题材和影视版段,以使学生意识到劳动的光荣和重要性。
(三)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开展劳动实践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当中进行实践结合,要有单元意识,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例如,创建与劳动学习有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何为劳动,并懂得兼顾语文学习与劳动体验实践。
对此,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要求,以“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为范本举行课堂活动。先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有关母爱的影视片段。例如,将一段拍摄母亲清晨起来做早餐、做家务、为孩子穿戴好衣服的视频画面,向学生展示;其后要求学生观察片段,在课堂上对这名“母亲”的劳动画面,与自己母亲的劳动结合在一起,发表歌讼母爱的感想。
学生经过鼓励之后,在课堂发表对影视片段中劳动行为的观点看法,并表示:通过联想和思考,真切的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笔者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向学生布置三个作业:一是回家帮助妈妈做家务,减轻她的劳动压力;二是写一篇做家务劳动的作文;三是将帮助妈妈劳动的感悟,用于社会实践当中。由此可见,通过劳动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可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何劳动的美德、劳动的价值及意义。
(四)注重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评价
将中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实践,在完成相关教学工作之后,教师还需要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对此,教学评价策略主要围绕如下两方面执行: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定期进行劳动自评和互评,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学成效。关于学生自评、互评,可以采用评分制度。而评分的标准,可以按60分-100分的标准设定,其中,60分以下,为不合格;60分-70分为合格;70分以上-80分为中等水平;80分以上-100分,为优秀。
其次,在完成教学工作之后,教师可采用相同评分标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劳动成果进行点评。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了解学生是否增强了劳动意识,从而提高其对劳动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等。通过采用教学评价策略,既可让学生得知自己的问题和进步,增强劳动技巧和劳动素养,同时也可以加强中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教学经验总结,及时改进教学策略,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相应的褒奖,不断提高两者的教学实践成效。
总之,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新课程理念下跨学科学习的体现,是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劳动意识、强化劳动观念,具备更加健全的人格。鉴于此,本文通过响应新课标标准,探究劳动教育与中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及劳动素养的相关性,并结合人教版教材和教学实例,将之与中学语文课程进行实践运用,以期望为同行工作者提供相应的案例参考。当然,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并结合实际教学需求,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适当渗透劳动教育理念,可实现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学习创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劳动素养。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新型教学理论方法的出现,我国青少年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定将朝着全新的历史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义,巨晓林,高凤林编著.劳动教育箴言[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
[2]杨长征.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8).
[3]丁雄.如何在语文课堂渗透劳动教育——以《芣苢》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20(23).
[4]魏本亚,王相.语文学科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向[J].语文建设,2020(23).
[5]史晓荣,牛文明.统编初中教材“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语文建设,2020(23).
(作者:刘文芬,合肥市蜀山区教体局教研室教师)
[责编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