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论观照下的古典诗歌教学策略

2023-06-10 12:15韩亚林
学语文 2023年2期

摘要:古典诗歌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直备受关注。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不妨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以古代诗论为理论源泉和方法指南,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为例,古代诗论观照下的古典诗歌教学策略为:知人论世,走近诗人;吟诵涵泳,感受诗韵;联想想象,品味诗境;设身处地,体验诗情;咀嚼玩味,欣赏诗艺。

关键词:古代诗论;古典诗歌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329)的研究成果。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古典诗歌滋润着中国人的心灵,养育着中国人的精神,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占了很大的比例,古典诗歌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直备受关注。对于古典诗歌教学,教育专家和语文老师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也尝试了各种教学方法,可以说众说纷纭,方法各异。其实,对于古典诗歌教学,教师不妨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以古代诗论为理论源泉和方法指南,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诗人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与此同时,历代学者和诗人对诗歌创作进行了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论体系。古代诗论,有的来自诗话专论,有的散见于书信序跋之中,好在有专家进行了研究整理,比如郭绍虞等编著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其中就包括很多诗论。以古代诗论为指南,教师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那些浅显易懂的诗论知识介绍给学生,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鉴赏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增强文化自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尝试梳理文学作品的基本样式和概念,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在文学阅读过程中领悟鉴赏和创作的规律。”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我们语文老师要更加重视古典诗歌教学,探索古典诗歌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李白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以古代诗论为指导,将教学内容与過程设计为五个步骤,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引导学生学习和鉴赏这首诗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1]31从此,“知人论世”便成为人们理解诗歌的重要方法。王国维在《玉谿生诗年谱会笺序》中对“知人论世”的作用做了阐释:“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1]38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时,联系作者生平遭遇及其时代,就能更好地走近诗人,走进作品。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笔者考虑到学生学过李白的诗歌,对李白是有所了解的,因而引导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李白的诗篇,回忆李白的生平事迹,在此基础上,恰当地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引领学生走近李白,知其人,论其世,从而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做了铺垫。需要说明的是,知人论世,走近诗人,并不一定固定在某一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穿插,比如,在讨论诗歌的主旨时,可以提供李白写作此诗时的经历及思想,帮助学生走近诗人,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吟诵涵泳,感受诗韵

吟诵涵泳是中国传统的学习和欣赏诗歌的独特方法。吟诵就是大声吟唱诵读,从而感受诗歌的音韵、意韵和气韵。《尚书·尧典》中,舜对掌管音乐的夔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1可见,远古时期,诗与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要吟诵歌唱的,而吟诵有助于感受诗歌的声律音韵。孔子就经常诵读《诗经》,《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的韩愈继承了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思想,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的观点,重视作品的声韵与气势。清朝的桐城派提出“因声求气”说,详细论述了吟诵的作用和方法。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读古人文字时……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2]350也就是说,通过诵读,由声韵就能感受到诗文的含意及气韵。不同的读诗方法有不同的作用,对此,朱熹论述为“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诗集传序》)[1]73。讽咏吟诵具有传扬《诗经》及其它诗歌的作用,那么,涵濡即涵泳,则有助于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技法。涵泳就是无声咀嚼揣摩,借以体会和领悟诗歌的细腻情感和深厚意蕴。朱熹指出读书要“虚心涵泳”,在《答何叔京》中,他说:“此等语言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3]246就是说,长久地涵泳体会,就会贯通诗歌全篇的内在血脉,理解诗歌的意蕴。

张心科教授指出:“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他提出诗歌诵读的三大步骤:疏通的读—逻辑的读—审美的读。[4]15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笔者按照古代诗论阐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涵泳。首先,朗声诵读,整体感知。老师引领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初步感受这首诗的内容意蕴、磅礴气势和豪放风格。其次,品味音节,体会气韵。全诗换韵十二次,气韵贯通而又富于变化,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韵脚的变化,并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气韵。再次,跟随韵律,感受情感。这是一首游仙诗,随着诗人由现实而入梦境,由遇仙而到梦醒,诗歌的基调与情感也随之变化。诗歌开头表明入梦缘由时,要在诵读时感受到激情飞扬;诵读诗人入梦后的诗句,要感受到灵动飘逸;当神仙出场时,要读出热烈兴奋;梦醒之后,要感受到诗人由短暂的消沉而变得高昂豪迈的情感变化。

三、联想想象,品味诗境

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倡“天人合一”,认为大自然与人是相通相容的,诗人也往往描写自然景物,营造意境,寄托情感。意境是中国艺术重要的美学范畴,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交融而成的让讀者沉浸其中的艺术境界。唐代王昌龄较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3]215唐代之后,许多学者都曾用意境这一概念评赏艺术作品。清朝的纪昀就把意境作为评价诗歌艺术的标准,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纪昀对杜甫《江月》诗批曰“意境空阔”;对孟浩然《归终南山》结句批曰“意境殊为深妙”。[3]492王国维则以“意境”或“境界”作为衡量诗词艺术性的重要标准,在《人间词话》等著作中,他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意境理论。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还以大量例子分析如何判断意境,他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3]493-496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进入梦境,在镜湖上空飞行,明月一直送他到剡溪,在当年谢灵运住宿的地方,呈现出的是“渌水荡漾清猿啼”,当此之际,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李白描写的情景,展开联想想象,感受幽雅清丽的意境。诗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看到海日升起,听到天鸡啼叫。随着诗人移步换景,他迷恋鲜花,倚靠奇石,听到熊在咆哮,龙在吟唱,看到烟雨蒙蒙。此时,老师引领学生跟随诗人描绘的情景,进入诗境,品味灵动飘逸的意境,感受逸兴遄飞而又超凡脱俗的情怀。突然,节奏加快,景象一变,梦境进入高潮:霹雳震响,地崩山裂,通向仙境的石门大开,天空浩荡无际,日月照耀金银楼阁,神仙出场了,老虎奏乐,鸾凤驾车。沉浸在如此神奇玄妙的艺术境界中,让人不由意气风发,神游物外。

四、设身处地,体验诗情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1]63就是说,诗歌是表达心志与情感的。白居易对诗歌的情感性有深刻的认识,在《与元九书》中,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2]139在白居易看来,感情是诗歌的根本。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指出:“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447这就告诉我们,要从诗人描写的景物及意境中感受诗歌的感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寓情于景,写景抒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领学生随着诗境的变换,设身处地地体验诗人的感情。在诗歌的开头,李白由传说中的神山瀛洲引出天姥山,又以五岳、赤城山和天台山相映衬,流露出作者对天姥山的喜爱及梦游登山的期盼之情。接下来,镜湖月光把诗人送到剡溪,诗人置身在水波荡漾猿声清远的幽雅氛围之中,他开始了梦幻之旅。这些描写,表露了诗人喜悦愉快的心情。在梦幻的世界里,诗人“迷花倚石”,听到“熊咆龙吟”,看到烟雨迷蒙。这时,要感受到诗人流连迷恋、豪放洒脱的情怀。神仙出场后,诗人简直要欣喜若狂了。写梦游遇仙的神奇玄妙,是为了反衬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不公社会的抗争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之情。梦游之后,回到现实,诗人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有过短暂的消沉,但豪情万丈的李白很快精神大振,他对黑暗的抗争与对权贵的蔑视,终于化为诗句脱口而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咀嚼玩味,欣赏诗艺

中国古代诗人创作了华美典雅的诗歌,与此同时,学者文人对诗歌作品进行了品评鉴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与评价理论体系。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古典诗歌的基础上,结合古人的评价分析,对诗歌的艺术性进行咀嚼体会、玩味鉴赏,获得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

古人论诗,有“诗眼”之说。“诗眼”就是一首诗歌中的传神之笔,往往具有表现主旨和统摄全篇的作用。陆机《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1]172诗歌中的警策之句或绝妙之词简练含蓄而又意味深长,是诗歌的关键所在,表现了作品的主旨,这样的诗句或词语,就是“诗眼”。诗歌有“诗眼”,鉴赏诗歌更要慧眼独具,具有赏析诗歌艺术的眼光和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提升鉴赏品位。《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统领全篇,表明主旨,就是全诗的“诗眼”,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黑暗的抗争,对尊严的坚守,对自由的追求,表现了李白豪迈洒脱的个性。

中国艺术讲究虚实相生。老子说“有无相生”,“有”相当于“实”,“无”相当于“虚”。老子还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第五章)“橐籥”就是风箱,老子认为,天地中间充满了虚空,就像风箱一样充满了气,有了这种虚空,才有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显得气韵生动。[3]24这就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虚”和“实”的辩证关系。唐朝的皎然《诗议》中提出“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3]215就是说由意象营造意境,就会产生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李白的诗歌虚实相生,意味无穷。《梦游天姥吟留别》开头以神山瀛洲引出天姥山,就是以虚写实;又以五岳、赤城山、天台山映衬天姥山,虚实结合,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接着便展开想象,描绘梦境、仙境,主要是虚写,但又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对应,以虚写实,表达了对黑暗的不满,以及追求心灵和精神自由的愿望。《梦游天姥吟留别》虚实相生相济,极大地拓展了诗作的艺术空间,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李白个性鲜明,他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16这就意味着,《诗经》等诗歌可以使人受到启发和激励,能够让人展开联想想象。古代文艺理论家非常重视联想想象。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1]233陆机《文赋》中则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1]170刘勰与陆机所论侧重于诗文的写作构思需要联想想象,但学习和欣赏诗歌同样要顺着诗人的思路展开联想想象。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神奇玄妙的梦游过程和神仙世界,在学习和欣赏时,老师要引领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境界,感受诗作豪放飘逸的风格。

参考文献:

[1]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心科.重建“诵读”: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9(2A).

(作者:韩亚林,甘肃省清水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责编张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