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是深入思考、反复推敲作文题目的过程;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是评定作文等级最重要的依据。如何审题立意才能决胜高考?本文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为例,从“通读材料,整体把握”“分层细读,抓关键词”“斟酌指令,落实要求”“精准立意,精确表达”四个方面阐述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
关键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四步法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是深入思考、反复推敲作文题目的过程;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是评定作文等级最重要的依据。那么,怎样审题,如何立意,才能写出切合题意、深刻新颖的佳作呢?下面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为例,谈谈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四个步骤。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通读材料,整体把握
考生拿到作文材料,不要急着思考如何立意,而要先通读材料,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理解命题意图。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立意准确,直抵靶心。为了提高审题的准确度和针对性,我们不妨先“大处着眼”,从以下三个方面审视材料。
首先,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解讀材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1]2。作文试题是国家意志和学科基本理念的具体化,纵观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要么引导考生剖析自我,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要么引领考生关注社会,与时代同频共振。明确了命题导向,自然能从完善自我、担当使命的高度,写出积极向上、感情充沛的文章。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沿袭了“坚定文化自信、激扬青春风采、夯实情感之基”的传统,选择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三个围棋术语,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意在引导考生以围棋之道提升自我,书写人生华章,助力民族复兴。
其次,明确作文命题往往是折射时代的一面镜子。作文命题密切联系时代,意在引领青年关注时代、思考时代、融入时代,担负起时代重任。2022年全国卷四道作文题有三道以“创造(新)”为关键词,这是有时代背景的。自十八大以来的10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超过千次,可见其受重视程度。习总书记曾说:“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审题立意要切合时代背景,如果能从国家、社会角度思考基础和创新的关系,并联系正反两方面的社会热点分析,文章就有了时代视野、家国情怀、高远立意。
再次,解读材料要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1]2,“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1]19。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这就要求考生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思考问题,能辩证、全面、发展地分析问题,甚至能独辟蹊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行有深度和广度的思维,才能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具体到本试题,考生要能由围棋层面联想到学习、人生、社会乃至国家和国际等层面;要能辩证分析本手、妙手、俗手并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思考本手到妙手的途径、避免俗手的措施等。具有这样的思维能力,才能避免泛泛而谈,文章自然具有思想的力量。
二、分层细读,抓关键词
高考作文命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材料、提示语、要求。分析材料是立意的前提,是寻找最佳切入点的关键。材料通常200字左右,处处暗藏玄机,怎么分析呢?一是分层细读,概括层意,理清层次之间关系,明确表达侧重点;二是抓关键词,发散联想,体悟命题者的匠心,搜寻出奇制胜的切入点。
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介绍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考生要根据材料对这三个关键词的阐释,归纳“本手”“妙手”“俗手”的本质内涵,并发散联想,以便打开思路。首先,我们分析“本手”“下法”,“法”是什么?“法”当“合乎棋理”“正规”,也就是说“法”是指一般规律和规范技术。就下棋而言,“法”可以指棋谱的规则,名师的套路,是对弈中排兵布阵、稳扎稳打的成功举措……它不等同于经验、教训、想法;努力也不等于“法”本身,虽然它是获取“法”的途径。把“法”理解为基本规律、正确方法才算切题。因此,在分析“本手”事实论据时,要从“法”的高度论述,如运用达·芬奇、苏炳添的事例,“从画蛋练起”“改变起跑方式”才是论述的重点;如果仅谈勤学苦练,只能算符合题意。关键词“出人意料”和“精妙”对“妙手”做了界定,青蒿素的提取,杂交水稻的成功,改革开放的实施,“一带一路”的构想……这些都是打破常规、出奇制胜的“妙手”吧。“俗手”引发联想到的案例也很多,像拔苗助长、纸上谈兵、任人唯亲、闭关锁国……关键词“貌似合理”“从全局看”传递出丰富的信息:俗手有很强的隐蔽性,从全局看,从长远看,才能发现它的危害。因此,具有大局意识、长远眼光,方可避免下出“俗手”。但“俗手”一定会使全局受损吗?不一定!关键词“通常”表明有特殊情况,从俗手汲取教训,或许有助于全局的发展。
第二层指出“初学者”的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关键词“初学者”体现了材料的针对性,“热衷”“忽视”则告诫青年切勿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轻视规律、漠视基础。材料针砭时弊,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试看当下,是不是有些青年缺乏定力,不能沉下心来锻造自己,却寄希望于走捷径抄小道,渴望一举成名、一夜暴富?
第三层阐述“三手”的关系。首先说的是本手与妙手的关系——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本手”与“妙手”是递进关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是从“技”到“道”的进阶;也是条件关系,只有“本手”扎实,才可能出现“妙手”;还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围棋高手“妙手”迭出,是因为“本手”过人。但“一般来说”“可能”两个关键词提醒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对本手理解深刻固然可以提高妙手出现的概率,但妙手有一定的偶然性,也许是千百次实验失败后的灵光乍现,也许是“恒兀兀以穷年”的妙手偶得,也许像《天龙八部》里虚竹破解珍珑棋局一样误打误撞而已。因此,对“妙手”追求而不强求,专心做好“本手”,才是理性的态度。“否则”一句则表明“俗手”对立于“本手”和“妙手”,从反面证明了“本手”的重要性。所以,“本手”与“妙手”之间关系是主要关系,是正确立意的核心。对于“俗手”,应尽量规避;但“俗手”就一无是处吗?“难免”“不易”两个关键词给喜欢“反弹琵琶”的同学提供了写作空间,从逻辑推演上来说反向立意也是成立的。
三层材料,分别强调“本手”的“合乎棋理”“功夫扎实”“理解深刻”,意在强调“本手”需要艰苦磨砺,但并非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而是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与反复体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由“本手”到“妙手”的飞越,这个过程体现出磨砺与提升、基础与创造的辩证关系,考生据此可以发现抵达“妙手”的途径——守正而后创新。
三、斟酌指令,落实要求
写作指令指的是提示语和要求。高考作文题会给予考生一定程度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尽情发挥,但又会通过一些限制性因素加以约束,以体现选拔性和公平性——所以高考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镣铐”是一种束缚,一种限制;但熟知“镣铐”(写作指令),就会让它为我所用,成为我们写作的导航仪。
請看该题提示语——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启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那么,这则材料哪些地方让我们“有所领悟”呢?材料第一层阐释围棋的三个术语,是引子,但修饰词给我们丰富的启示;第二层“初学者”的身份和第三层“本手、妙手、俗手”的关系则给我们更切近更深刻的启示;三层材料从不同角度强调“本手”到达“妙手”的途径,同样给我们以启示。考生可以选择感悟最深的角度,构思成文。
注意,是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不是“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2021年新高考Ⅱ卷);也不是“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2020年新高考Ⅰ卷)。所以,这道作文题开放度更大,写作角度更多,作文不苛求写到所有三手及其相互关系,也不苛求启示意义都说清楚,本手、妙手、俗手,立意重点放在任何一手谈启示意义均符合题意。
2022年新高考Ⅰ卷要求“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全国乙卷要求“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新高考Ⅱ卷,则要求“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都要求考生深入思考,但一强调“感悟”,一强调“感受”,一强调“认识”。“感悟”重在哲理的领悟,“感受”重在情感的抒发,“认识”重在观点的阐释。这些细微之处也要注意,落实到位。
字斟句酌,细读指令,考生要领会出题者的意图,落实写作要求。作文题的“要求”要逐项落实,不可忽视。对照要求,独立思考,切忌沾边“套作”。有些同学考前写过或背过与材料相近的作文,不分析考题,就大谈“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或生搬硬套文章结构,这种作文若即若离、文气不畅,只是凑合应对,得分极低。
写作指令不是僵化的,也有弹性,如高考作文一般不限文体。但作文材料往往注重思辨性,更适合写议论文。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要简要概括,切忌冗长。如果写记叙类文章,不要大篇幅抒情议论,要寓情理于叙事,做到结构新巧、细节感人、议论精辟。
四,精准立意,精确表达
审题本就是思维的完整度与细致度的体现。[2]审题、立意密不可分,审题精细,就会有多种立意涌上心头,这时需要用心权衡,精准立意,精确表达。
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整体把握和细致分析,考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了。那么,怎样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做到立意积极、深刻、新颖呢?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是“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所以切入点很多。深入分析任何一“手”都能发人深省,如论述“本手”的重要与局限,“妙手”的精妙与难得,“俗手”的损失与收获;如果全面分析“两手”甚至“三手”的关系,则内涵丰富,见解深刻;如果逆向思维,则能体现新颖和创意。这就需要考生根据自己的素材储备,用心甄选,精准立意,以求最佳。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高则文胜,但“任何作文题都考查两个方面:一是独特的感悟、发现,二是艺术地表达”[3]。这就需要考生锤炼语言,精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力求有文采。请看精彩的立意表达:
“三手”兼论的——
抓好本手,追求妙手,规避俗手
以本手为基寻妙手,以本手为鉴避俗手
以本为基,求妙避俗
论述“本手”“妙手”关系的——
重本手之基,创妙手之法
由棋悟道,由本及妙
以本手为基,创妙手之绩
深入分析一手的——
强基固本,制胜之道
不避俗手,以俗为阶
巧用比喻,生动形象——
本手以筑基,妙手以添锦
夯实“本手”之基,培育“妙手”之花
根固而华茂,基牢方创妙
这些话语表意精确,文采斐然,读来音韵铿锵,令人齿颊留香。如果不精心打造语言,就会词不达意。如“品围棋之理,悟人生之道”过于空泛;“筑基于本手,自然出妙手”不够准确;“以传统助燃创新之炬”“文化自信是立国之本”则偏题跑题了。
通读材料,整体把握;分层细读,抓关键词;斟酌指令,落实要求;精准立意,精确表达。审题立意走好这四步,高考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邹俊.从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看高考作文备考走向[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6).
[3]刘卫平.高考作文命题考查意义的偏离与回归——审视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J].中学语文教学,2022(4).
(作者:苑宝顺,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责编夏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