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涛 单钰然
摘要:《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非常适合进行跨学科教学的名著。结合新课标“跨学科”教学的要求,参考历史教材与地理教材的相关教学内容及课标中的有关表述,对如何进行《红星照耀中国》的跨学科导读教学实践进行详细地解析,以期引起一线教师对如何实施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的关注。
关键词:跨学科;《红星照耀中国》;导读
在双减背景下,跨学科学习不仅是新兴的语文学习方式,更是我们实现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高效实践。因此我们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具体探讨跨学科教学实践的相关问题。
一、《红星照耀中国》跨学科教学实践的背景
在《红星照耀中国》的12章文字中,作者重点记述的内容有四:一是红军的长征;二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三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红军的军事策略;四是作者的采访经历和感受。上述四项内容,前三项都适宜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教学。在此,仅选有关红军长征的知识点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探讨。
有关长征的导读中,需要跨学科解决的问题有:红军长征的背景、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红军长征精神的概括。这些知识点,分别适合中学历史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参与。之所以确定中学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参与有关长征的导读,除了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之外,还有如下的理由需要说明:
(一)统编教材语文、历史、地理教材中均有涉及长征教学的相关内容
虽然《红星照耀中国》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但统编历史教材和地理教材均有长征知识的教学内容。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十七课的“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里就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知识点。相对比而言,历史教材里的介绍比《红星照耀中国》里更加直观,易于快速地把握长征的历史事实。
由于学科限制,地理教材不可能对长征进行详细介绍,但其有关气候知识的讲解则更利于师生理解长征过程中的艰苦。戴英老师以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内容为载体,以“长征之路”为主线复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这一内容[1]11,借鉴戴老师的经验,我们可以准确地找到地理教学与《红星照耀中国》的结合点。
(二)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课标均有跨学科教学要求
除了语文课程标准有跨学科教学明确的要求之外,地理与历史课程标准里也都要有与之类似的表述,可作为我们设计跨学科教学的依据: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长征的艰辛,不只是体现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上,也体现在极端的气候条件给予队伍行军的影响上。因而,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理解不同区域的气候差异,与从差异的气候及其给予行军的影响来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两者同样重要。
在谈及核心素养的时候,历史课标还有如下的表述: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要求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因而书中有关长征的内容虽不能全部都被视为可靠的史料,但史料真伪的辨别也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多维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学习能力。故而辨别真伪后的史料都可用来考察发生在特定历史时空里的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对历史看法的能力。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长征精神进行深度挖掘与阐发意义重大,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利于激励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发奋成长成才,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进。”[2]58
二、《红星照耀中国》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方法
(一)获取史料并辨别其真伪
获取史料并辨别其真伪,这是《红星照耀中国》跨学科教学的开始。获取长征相关史料的途径有二:一是以书中描述的真实故事为史料,二是以勘误后的史实为史料。前者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可以获得,后者需要借助某些研究成果为依据。故而在这一环节里我们可为学生提供《从〈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章勘误看红军长征的若干细节》这一成果,以期培养学生获取史料的正确方式。因为本文的作者曾对《红星照耀中国》中“德国的冯·法根豪森在第五次‘围剿时是不是蒋介石的首席顾问,是否参与了第五次‘围剿中施行的反动的新军事原则的策划……”[3]112等诸多细节问题进行了求证式的分析。虽然这些并不会影响到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但这种在跨学科阅读教学中进行求证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实践。
史料的获取并不局限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史料,既不需要学生再去辨别,又可以直接用于导读实践。历史教材里有遵义会议、李德的错误指挥及英雄人物陈树湘的事迹介绍、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長征的路线图等。历史教材里的史料与《红星照耀中国》里所记述的事实相互整合,这就为“论从史出”的实现夯实了基础。
(二)确认跨学科教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确认跨学科教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是跨学科教学实践的价值彰显。依据语文教材里的导读介绍与历史教材里的提示,《红星照耀中国》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主要有: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的极限,创造了人类的奇迹?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
为什么要长征,可以结合历史教材里的“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相关史事(李德其人其事)”等史料来解答;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什么样的目标、理想使之成为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这些问题可以结合历史教材里的“人物扫描(陈树湘的英雄事实)”来解答。他们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这一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历史教材里的“过雪山草地”和“相关史事(飞夺泸定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来理解。
(三)用地理知识与作品中的真实叙述诠释史料
用地理知识与《红星照耀中国》里的真实叙述来诠释历史教材里的真切史料,这是跨学科导读的真正实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概括性地回答了“他们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的极限,创造了人类的奇迹”等问题。但这样的回答若无地理气候差异性知识作为铺垫,若无名著里充满感性的语言描述作为支撑,学生们是很难体验到的。故而,建议学生结合名著里如下的描述,感悟长征的伟大:
长征的路线共这一万八千零八十八里,折合英里为六千英里。大约为横贯美洲大陆的距离的两倍,这个数字大约是主力部队的最低行军长度。不要忘记,整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大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为了使国外的读者了解长征的行军路线之长,作者用的是英里。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对其理解。因为斯诺在此又把其与美洲大陆进行了对比。而且还特意强调这是最低的行军长度。特别是后文对“步行”这一行军方式的强调,对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河流的重点说明以及对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战斗的重申,都为学生形象化地、感性地理解长征提供了可能。
红军长征是从南方地区的江西瑞金开始,经过青藏高原,再后来到达北方地区黄土高原上的吴起镇。因此,只要此时明确三大地区在植被、地形、河流、气候条件上的差异,学生就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飞夺泸定桥所面对的凶险,就能感受到过雪山草地时的艰辛,就能感受到巧夺金沙江的困难……
上述这些需要导读的问题,既是历史学科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斯诺在撰写《红星照耀中国》时要诠释的核心,更是我们导读的关键。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对长征意义的理解,涉及到对长征艰辛的感悟,涉及到对长征精神的把握。而这又是完成课标如下要求的关键:
能针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开展跨学科学习,能有条理地列出提纲,用策划书、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发表研究成果,力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条理清晰。
(四)总结长征精神回归语文教学
回归语文,这是总结长征精神的关键。跨学科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导读,重点在学生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回归到语文课标里以“小论文”形式总结长征精神上。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两种方式可以完成对长征精神的总结:一是结合他人的成果,以例证的方式,通过寻找史料证实观点的方式,完成对长征精神的感悟;二是通过总结自己的阅读感悟,完成对长征精神的总结。而这既是历史教材里“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这一问题的拓展教学,又是完成语文课标用“小论文”的形式,解决学习问题的表现。
三、《红星照耀中国》跨学科教学实践的价值
“长征”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是《红星照耀中国》教学中的关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历史教学与地理教学都为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借鉴历史教学的经验
为了突破长征这一历史教学难点,每一位历史老师都在尝试新的方法并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历史学科里对长征的教学与语文学科有较大的不同,多是借助具体的地图完成的。“古人曰:‘左图右史足见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4]35從历史学科的角度看,历史地图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媒介。从读图的方法到读图兴趣的培养以及对重要历史事实的记忆,似乎都可以通过历史地图来完成。在语文学科的视角里,历史地图是对导读内容的概括。从长征的起点到终点,不只是红军长征距离的显示,更是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行军路线的标注。这虽然比文字叙述抽象了许多,但也简洁了许多。因此,“读图识史”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与“读图识史”并列,另一个经验是“论从史出”[5]53。为了让历史课堂活起来,王汉萍在其文中提出了一个“论从史出”的观点,而这一观点的提出又正是基于对长征的讲解。教材编者对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给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其中第二条要求与第四条要求最为重要。
第二条要求是:
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域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与此相关的内容重点有两个:一是共产党及红军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依靠的是什么?二是共产党领袖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中国命运的思考。阅读这些作品,要理清这两个不同层面的事实,可以边读边做摘记,写提要。
第四条要求是:
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为此,一要从事实中汲取营养,二要向作者“取经”,三要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分析。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索真理的可贵勇气,再次要参考相关资料(如历史课标及其他记录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纪实作品),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第二条要求中,对“共产党及红军生存、发展依靠的是什么”等的思考结果,显然就是“论从史出”中的“论”的内涵。同样,在第四条要求里,编者要求的“营养”其实就是对长征精神的总结。而这也是“论从史出”中的“论”。然而,由于学识所限,中学生在阅读中所得出的“结论”一定不如历史教材所给出的结论准确。因此,跨学科教学是明确长征精神内涵的捷径。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获取的“史料”,得出与历史教材里相似的结论,这是跨学科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借鉴地理教学的经验
综观人类历史,一切政治军事活动均受特定地理环境的制约。无论是胜利与否,我们都可从地理环境的视角对其解析。“红军长征本身在空间形态上既表现为地理位置关系的变化……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结构分布特点等地理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成为南方根据地丧失、红军被迫长征的重要原因”[6]55长征的起因与地理环境有关,长征的胜利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长征精神的内涵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若不是长征所经历特定地域特殊的气候条件,我们或许也不能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的具体内涵。
参考文献:
[1]戴英,黄起凤.长征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9).
[2]王安萍.初中历史教学对长征精神的阐发路径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4).
[3]胡为雄.从《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章勘误看红军长征的若干细节[J].党的文献,2017(1).
[4]谢彩娥.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阅读和运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8).
[5]王汉萍.让中学历史课堂“活动”起来——谈《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构思[J].咸宁学院学报.2009(4).
[6]马佩英.地理环境与红军长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5).
(作者:何占涛,渤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蒙古研究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单钰然,渤海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责编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