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花
皮影戏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弘扬这一民间艺术呢?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开设了校本皮影课程,并开发了相应的校本教材,为中华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新思路。
皮影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与当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面临着传承断裂的困境。为了传承并弘扬这一民间艺术,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结合学情,开设了校本皮影课程,并开发了相应的校本教材,研发了皮影教具。
一、开设校本皮影课程的缘起
皮影艺术因其艺术形态的特殊性,在形态、制作和表演等方面体现了语文、美术、音乐、舞蹈、手工等学科的融合。皮影人物的动作、情绪等均可通过皮影操作者的灵活操作呈现在幕布上,语言可通过幕后演员表达出来。皮影艺术的独特性决定了皮影制作者、操作者不但要有高超的绘画、制作技术,还需要手、眼、口、心的巧妙配合。从学情调查结果来看,皮影艺术独特的魅力对小学生非常有吸引力。皮影戏主要包括剧本创作、皮影人物制作、表演等,具有艺术综合性和故事完整性等特点。从本质上来看,皮影其实是一种传统的动画,看惯了现代动漫作品的小学生对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非常好奇。
皮影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但受现代艺术的冲击,皮影逐渐式微。为了在小学生心中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让皮影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在新时代重放光彩,学校将皮影纳入校本课程建设中。
二、校本皮影课程设置
为了发展学校皮影文化特色,学校结合学情和皮影艺术特点开设了常规课与社团课。
所谓常规课,就是有固定教师、固定时间的校本课。常规课教学由美术教师负责,教学内容主要是皮影的历史、皮影的制作、皮影的表演、皮影的创新等。为此,学校为皮影课程设计“了解皮影文化”“皮影制作”“皮影对白”“皮影表演”“皮影戏创编”等教程。学校每个班级每周设置一节皮影课,根据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如第一学段学生重点了解皮影传统文化,第二学段学生学习皮影的绘制、妆点、装订和操作,第三学段学生学习皮影戏创编与智能皮影表演。课程的开设旨在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做,循序漸进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学生在皮影设计、皮影制作、皮影故事编创和皮影表演等活动中体验到传统民间艺术的美,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增强了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所谓社团课,就是在常规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兴趣活动课。在常规教学之外,皮影课教师根据学生对皮影的爱好程度,以及学生的皮影制作、皮影设计、皮影表演能力等组建皮影社团,在常规课之外对社团成员进行特别指导。皮影社团成员每周集中学习两次,学习内容按三个学段分别确定为“皮影道具制作”“皮影表演”“智能皮影”等。
两种课型的设置既保证了全校学生能基本掌握皮影知识,学会制作皮影、表演皮影,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了皮影的制作能力、设计能力和表演能力。
为了保证皮影教学质量,教师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如通过“连一连”“想一想”等趣味问题,考查学生对皮影知识的掌握;或者请皮影传承人对学生在皮影人物的勾画、妆点等方面的表现给予专业评价。在学期末,学校还对学生创编、操作、模拟表演的皮影剧进行评价。每个年级皮影课程检测的内容、难度,既相互叠加,又突出重点,整体呈现出螺旋式、反复性的特点。如第一学段侧重对皮影剧本的演绎,第二学段侧重皮影戏创编与皮影操作,第三学段侧重皮影与科技的融合。
三、校本皮影教材开发
开发校本皮影教材可以规范教学,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皮影知识。皮影社团一经成立便受到学生的喜爱,然而社团人数有限,社团教师精力有限,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制作、演绎皮影的机会,学校结合学情、校情,在皮影传承人秦礼刚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开发了校本皮影教材。目前学校已开发出《皮影戏》《智能皮影读本》和《我们的皮影》三本特色皮影教材。一至四年级学生主要学习《皮影戏》教材中的传统皮影知识;五、六年级学生主要学习《智能皮影读本》中的智能皮影知识和操作方法;《我们的皮影》则收集了大量的优秀皮影作品,供学生欣赏、借鉴。
需要说明的是,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是全国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之一。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结合现代创客元素中的编程、开源、激光雕刻等,推出“创新版皮影课”,让学生将计算机编程与传统皮影艺术有机融合。这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型皮影,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融合的魅力。
四、校本皮影教具研发
艺术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皮影戏要想在新的时代推陈出新,让更多的人喜爱,必须在传统艺术中融入新的元素,赋予其时代生命力。在教学中创新皮影艺术,离不开教具的研发。基于此,学校开发了相应的教具,以促进皮影艺术的创新。
牛皮纸是传统的皮影制作材料,不仅价格昂贵,还不易于剪裁。为了让皮影制作有大量的材料,皮影教师因陋就简,在常规皮影课上让学生使用一般的硬卡纸制作人物、景物、动物等,在社团课中,学校统一提供PVC透明纸,供社团成员制作。
除了创新使用现代材料,对于皮影常规表演使用的操作杆,学校集信息技术课教师、科学课教师、美术课教师的智慧,将传统皮影与微电子技术、物理机械运动技术相结合,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使皮影人物在无操作杆的情况下,按照编程做出相应动作,同步伴以音乐唱腔。
学生的迫切需求也推动了教具的创新。目前,学校的智能皮影已经历了四次迭代更新,从早期的“液压皮影”“机械臂皮影”“‘舵机+传感器皮影”发展到“虚拟编程皮影”。2017年,为了解决学生使用操作杆操作皮影难度较大的问题,学校研发出运用液压传动的‘液压皮影;为解决“液压皮影”操作中动作不流畅的问题,学校又研发出“机械臂皮影”;为进一步解决机械臂笨重的问题,学校为学生量身打造了使用主控板和舵机操控的智能皮影;师生共同努力,开发出了“虚拟编程皮影”。学校所有的皮影戏中都留下了创新的影子,如《我们的故事》《龙宫借宝》等皮影剧利用机械臂指挥皮影人物在幕布上跳动,《武松打虎》《东郭先生与狼》等皮影剧利用智能机器人——“小飞”配音;《物联皮影秀》则利用了虚拟编程皮影技术。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