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斑驳古阳堤

2023-06-10 01:29杨保红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3年4期
关键词:延津武陟县荥阳

杨保红

古阳堤是古黄河左岸堤防,起自焦作武陟县木栾店,经获嘉、新乡、延津、卫辉、浚县,终至滑县。它兴起于春秋,形成于战国,统一完臻于秦,具有相当规模于汉。《大清一统志》将其记作“汉堤”,《河南通志》称其为“太行堤”。

东汉王景治河曾“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其起点以右岸的荥阳为地标,其左岸堤防起点应当就在荥阳对岸的武陟。

历史上黄河的决口改道有一个演变过程。从其趋势来看,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决河之前,黄河大的改道均以浚县、滑县之间为顶点,武陟县至滑县之间的黄河堤防因此得以延续使用。此后,黄河大的河道变迁便以武陟为顶点,变化的趋势是由北向南发展。金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阳武以后,新乡、汲县境内无河。至此,武陟县至滑县段黄河大堤均成为故堤、废堤。

右岸的堤防因黄河决流泛滥,被破坏得消失无存。左岸的古阳堤因能防止黄河决流北犯得以保存。此外,古阳堤得以保留,还与封建治河者在“重北轻南”的治河思想指导下修筑的北岸二线堤防有关。

明弘治七年(1494年),副都御史刘大夏治河时,修筑了从胙城(今延津境内)至徐州180千米的太行堤,作为黄河北岸的第二道防线。清初又利用古阳堤将太行堤从胙城延伸到武陟县木栾店,古阳堤由此成为太行堤的一部分。

清雍正二年(1724年),张鹏翮组织整治武陟县黄沁河交汇处堤防后,曾上疏:北岸太行堤自武陟县木栾店起,至直隶长垣县,系圣祖仁帝指示修筑之工,关系黄沁并涨并卫河运道重门保障,应令河南巡抚催促承修各官,作速修筑,一律堅固,如有迟延,听其指参。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陈宏谋任河南巡抚时曾上奏:河南省内除黄河两岸大堤外,另有古堤一道。由怀庆府之武陟县起,经获嘉、新乡、延津、滑县与长垣县交界止,俗称太行堤。若遇黄河水涨,实为外围护堤。今因武阳坝合龙后,此堤亟待补修加固。由于此乃浩大工程,故奏请国家出资修理。

随着黄河、沁河交汇处堤防体系的完备和黄河的南趋,古阳堤逐渐失去了堤防作用。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武陟县志》记载:“今河形渐次南趋,太行堤废弃已久。”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对盗决堤防、损坏堤防的处罚十分严厉,加之黄河决口频繁,老百姓畏洪水、惧刑罚,古阳堤因此得以长期存留。20世纪70年代,武陟县仍有大量残堤。据《武陟县志》记载,古阳堤在武陟县的长度为20多千米。20世纪80年代,古阳堤被当地百姓铲平,与庄稼地连为一体。

古阳堤虽被铲平,但其遗迹仍依稀可见。其在圪垱店村以西的走向,基本沿着伊里村北、冯村以南,过小岩村北、大城村北,再过马曲村北,经木栾店直达沁河杨庄改道前的老左堤。

如今,圪垱店村东北的汤王堤村还残存着古阳堤的一段堤防——汤王堤,残存堤基长约30米,顶宽6米左右,高出北面地面约0.5米。紧临汤王堤村的商村还存留着部分高于地面1.5米的古阳堤残堤。

由于黄河河道变迁,失去防御洪水功能的古阳堤随着时光流逝虽已湮没无闻,但先人们面对洪水敢于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永存于人类历史中。

猜你喜欢
延津武陟县荥阳
为高质量发展凝聚澎湃力量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35 出土器物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5 和M8 出土器物
武陟县
荥阳唐墓中出土的骨骰
思 夫
河南省延津县近59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延津县花生高产气象条件分析及生产建议
武陟县
今年加班是常事——武陟县供电公司推广智能电表工作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