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轩
疫情防控措施優化之后,眼科门诊患者数量回升。
眼科诊室外,等待就诊的患者们。
对于眼科消费医疗而言,进入学生寒假,也就意味着行业的又一传统旺季来临。
从去年末开始,多只民营眼科相关股票出现涨势,“近视手术”“OK镜”等消费关键词热度上升,又一个眼科消费医疗旺季似乎呼之欲出。
回溯疫情期间,与眼科消费医疗紧密相关的民营眼科行业扛着疫情压力在资本市场大肆扩张,多家民营眼科公司扎堆递交申请并成功上市,甚至一度被外界认为该领域或将出现新格局。
在疫情防控放开之后的首个行业旺季,这些股市“新贵”也以疫情期的业绩表现为该行业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发展添上注脚。民营眼科还能否再度被资本市场视作“香饽饽”,在业内人士看来,需要结合市场需求、消费观念、长远发展等多重因素权衡考量。
就在疫情迫使多个行业趋于下行时,2020年相继传出华厦眼科、普瑞眼科等多家民营眼科公司递交申报材料申请上市的消息。相关资本对于眼科赛道的预估较为乐观,当时甚至有业内观点认为当前眼科领域“一超多强”——爱尔眼科遥遥领先、其他豪强紧紧追赶的格局将出现变局,下一个“眼茅”或将在这些“新贵”中诞生。
但在环境变量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眼科赛道新入局者们的市场表现犹如坐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更有甚者,在上市后很快股价“破发”,之后长期陷入低谷。
2021年下半年,“国内排名第五”(按2019年的临床眼科收益计)的朝聚眼科(02219.HK)远赴港股上市,上市后数月,股价在震荡中一路下行,至2022年初,股价已跌至“腰斩”。普瑞眼科(301239.SZ)、何氏眼科(301103.SZ)、华厦眼科(301267.SZ)均于2022年正式上市。相比于港股,A股的眼科“新贵”们上市时间均不满一年,至目前虽尚未出现“一路向下”的局面,但各只股票波动幅度较为明显,个别股票也在一定时期出现过大幅下跌情况。
这样的资本市场表现显然难以匹配外界初始抱有的乐观预期,在各家公司的财报中,“疫情”成为风险提示类信息中的热词。
朝聚眼科在2022年中期财报中表示,疫情影响下,患者无法接受预定治疗,因而业务遭受暂时性影响。A股中上市时间较早的普瑞眼科及何氏眼科也均在定期报告中披露,疫情对于业绩产生影响(华厦眼科上市较晚,目前尚未披露定期报告)。其中,何氏眼科在中期财报中详述了2022年3月沈阳、大连、营口等地疫情对其业务的影响,旗下多家医院停诊限流,二季度业务受到严重影响。
这样的情况也不仅限于眼科股市的新入局者。已在港股征战多年的希玛眼科(03309.HK)在2022年同样遭遇股价大幅下跌,年中最低时与年初高位相比同样惨遭“腰斩”,甚至一度逼近历史谷底。希玛眼科在年中财报中披露,散发疫情致使其布局于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的眼科医院收益下降,其中部分医院出现收益大幅下滑的情况。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虽然局部地区的眼科医院业绩表现和眼科股整体走势表现难及预期,但纵观眼科医疗领域的整体市场走势,尤其是2022年年初以及7月前后这两个眼科消费的传统旺季,多只股票出现涨势,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资本对于眼科的态度。
细化至各家公司的营收层面,这些眼科股“新贵”们多表现为全局慢速增长。
2022年已披露的数据显示,何氏眼科前三季度营收达7.715亿元,同比增长3.6%;普瑞眼科前三季度营收14.33亿元,同比增长5.54%;朝聚眼科上半年收益5.33亿元,同比增长6.5%。
这组数据表面看似乎差强人意。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疫情之前眼科行业的年增长率普遍在20%以上,疫情对行业的冲击不容小觑,表现在数据上,即营收增速明显放缓。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何氏眼科、普瑞眼科这两家在2022年上市的公司,在三季报中归母净利润均出现同比大幅下降,何氏眼科同比下降26.85%,普瑞眼科同比下降20.56%。两家公司均表示,与报告期内经营规模扩大或新增布局医院,营业成本、管理费用等出现增长有关。
即便是在疫情期,相较于其他行业,眼科热衷于“跑马圈地”并不是新鲜事。特别是在疫情各地散发的近年,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公司新增布局之举既有遵循行业“老规矩”之意,也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风险规避之意。
天眼查信息显示,近年来,何氏眼科先后在北京、海南、重庆、大连、深圳等地成立公司进行布局,对外投资总数达31家公司;普瑞眼科在合肥、海南、南昌、南宁、福州等地进行布局,总数达46家公司;华厦眼科深耕福建当地,并在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地进行布局,对外投资总数达72家公司;朝聚眼科在2022年中期财报中披露,其布局主要分布于蒙西、蒙东、浙东、浙北、苏北5个区域,共包含18家眼科医院,11月朝聚眼科又再度披露了唐山冀东、玉田冀东、滦南冀东等多家医院的收购信息。
长远来看,“版图”扩展自然有助于这些上市眼科公司进一步发展,但眼下新增布局必然要经历“新成员”的缓慢成长,而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一成长期的负面效应更加显性,其间难保不会出现亏损。如2022年12月,华厦眼科就曾公开表示,旗下有10 余家眼科医院处于亏损状态,其中不少是尚在品牌培育期的医院;何氏眼科也曾于当年9月在投资者关系电话会议中表示,上半年新建视光门店处在筹建期,暂未形成收入。
对于当下的眼科消费医疗旺季,业内普遍持乐观态度,认为疫情总体对眼科领域的消费医疗影响有限。
从公开数据上看,国内的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患者数量庞大,特别是我国已成为事实上的头号近视大国,眼健康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成为眼科消费医疗市场的巨大“蛋糕”。在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的催化之下,出现旺季的理由似乎愈加充分。
2022年年底开始,多只前述眼科新股出现涨势,资本似乎预期国内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的首个眼科消费医疗传统旺季能够真正旺起来。近期,北京当地多位眼科业内人士也向记者表示,“近期咨询相关医疗业务的患者数量明显多了起来”。
表象之下,消费层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何氏眼科曾在相关公告中分析称,疫情使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更加严峻,眼科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加,预计随着全国各地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眼科医疗服务需求将会持续释放和恢复。而朝聚眼科公布的患者就诊数据显示,疫情期门诊、住院以及视光中心的患者就诊平均消费均出现一定比例的增加。
北京茗视光眼科执行院长于泓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消费端的状况来看,疫情隔离期间,公众的工作、生活方式增加用眼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眼科医疗需求,就疫情形势平稳后的就诊情况来看,消费医疗的市场需求不减反增;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形势的平复过程也改变了眼科患者的消费观,患者消费心理上有“追求幸福感”的高端化趋势显现。
然而,也有论调认为,在经历了疫情“凛冬”之后,诸多行业尚未摆脱下行压力,公众消费能力有限,特别是对要为消费医疗买单的患者而言,“钱从哪里来”是个问题。
对此,于泓认为,從医疗供给端来看,民营眼科依然是公立眼科医疗的有效补充力量,现有的医保结构下,民营眼科侧重消费医疗、公立眼科侧重基本医疗的格局不会出现重大变化,眼科市场的消费来源依然要仰仗患者自费。“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需要在国内内需整体得以拉动的大背景下才能真正解决,而非仅从某一特定行业出发孤立看待。当前政策之下,眼科行业势必会随着内需提振得到更进一步的恢复。
同时,于泓表示,基于眼科消费属性而言,眼科消费医疗需求虽具有一定的刚性,但并不具有基本医疗同等的“迫切性”,因而市场需求在短时间内出现井喷式释放的可能性不大。旺季复燃的本质在于行业复合增长率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眼下行业整体增长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就目前形势来看,这个恢复期需要更长时间。
责编:杨琳 yanglin@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