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友
(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福建 三明 365001)
相关调查研究表示,近二十年来我国痛风病发病率以每年10%速度增长,目前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病人数约为10亿人,部分地区痛风病患病率高达20%以上[1]。痛风病发作时患者疼痛难忍,且随着病情进展容易引发心脏疾病、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健康与安全,影响患者生存质量[2]。饮食控制、运动管理、药物治疗、并发症防控是当前痛风病治疗主要原则。在药物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有非甾体类抗炎药、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种类不同临床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也不同[3]。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痛风病治疗常用药物具有全面、准确了解,能够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做好不良反应监测与防控工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本研究则以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秋水仙碱用药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了解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秋水仙碱不良反应情况,为三种药物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指导。
以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经非布司他、苯溴马隆及秋水仙碱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痛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临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痛风;(2)拥有完整的临床诊疗、随访资料;(3)应用非布司他或苯溴马隆或秋水仙碱治疗。排除标准:(1)用药前肝肾功能异常;(2)对治疗药物过敏;(3)随访丢失;(4)合并其他可影响本次研究结果准确性的疾病因素、个人因素等。
主要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借助医院电子病历管理库、药学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等,检索、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等。
非布司他、苯溴马隆及秋水仙碱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发生数量、不良反应患者性别、不良反应患者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抗痛风药使用情况,包括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合并用药等;抗痛风药不良反应类型与临床表现。
2.1.1 不良反应发生数量
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抗痛风药不良反应病例120例。80例为非布司他引发不良反应,占66.67%(80/120),其中16例(20.00%,16/80)为严重不良反应,64例(80.00%,64/80)为一般不良反应;34例为苯溴马隆引发不良反应,占28.33%(34/120),其中3例(8.82%,3/34)为严重不良反应,31例(91.18%,31/34)为一般不良反应;6例为秋水仙碱引发不良反应,占5.00%(6/120),其中2例(33.33%,2/6)为严重不良反应,4例(66.67%,4/6)为一般不良反应。
2.1.2 不良反应患者性别分布
由表1可知,120例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86例(71.67%,86/120),女性34例(28.33%,34/120)。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秋水仙碱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占比分别为66.25%、82.35%、83.33%,均高于女性占比33.75%、17.64%、16.67%。
表1 基本情况分析
2.1.3 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分布
120例研究对象,年龄最小32岁,最大84岁,平均(55.65±10.58)岁。以45岁为界限,统计不同抗痛风药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分布情况,发现非布司他不良反应患者中年龄≥45岁占75.00%,苯溴马隆不良反应患者中年龄≥45岁占88.24%,秋水仙碱不良反应患者中年龄≥45岁占83.33%。见表1。
2.1.4 不良反应患者用药状况
痛风患者治疗过程中,非布司他的初始剂量一般为50mg/次,每周可递增50~100mg,至一日200~300mg,分2~3次服,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600mg;苯溴马隆常规剂量为50mg/次,1次/d,用药7~21d血清尿酸浓度恢复正常时可调整为25~100mg/d;秋水仙碱急性期常规剂量为每1~2小时0.5~1mg,至症状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为止,日常治疗时,剂量为3~5mg,每日最高剂量≤6mg,日常预防剂量0.5~1.5mg/d,分次服用,7d为一个疗程。由表1可知:本组80例非布司他不良反应患者最多日剂量550mg,最少日剂量50mg;用药时间2~320(95.58±20.25)d;37.50%用药<10d出现不良反应,43.75%用药10~30d出现不良反应,18.75%用药>30d出现不良反应;64例合并其他药物治疗。本组34例苯溴马隆不良反应患者最多日剂量150mg,最少日剂量50mg;用药时间1~940d,平均(456.54±185.65)d;44.12%用药<10d出现不良反应,35.29%用药10~30d出现不良反应,20.59%用药>30d出现不良反应;30例合并其他药物治疗。本组6例秋水仙碱不良反应患者最多日剂量6mg,最少日剂量0.5mg;用药时间1~21d,平均(14.54±4.08)d;83.33%用药<10d出现不良反应,16.67%用药10~30d出现不良反应;5例合并其他药物治疗。12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短用药后2h;120例患者共99例合并用药,合并用药率达到82.50%,以其他抗痛风药、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等为主。
对120例患者不良反应类型进行归类,大致可归为皮肤黏膜损害、血液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骨骼肌肉损害、口腔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特殊器官损害、全身性损害等10种类型。皮肤黏膜损害与消化系统损害占比最高,分别为55.00%(66/120)、25.00%(30/120)。非布司他各种类型均有涉及,70.00%属于皮肤黏膜损害;苯溴马隆未见口腔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41.18%属于消化系统损害;秋水仙碱仅见皮肤黏膜损害、消化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与泌尿系统损害各占33.33%。
16例非布司他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中6例肝功能异常,7例多型红斑,1例神经炎,2例剥脱性皮炎。80例非布司他不良反应患者经停药、对症治疗等处理,痊愈62例(77.50%),转归17例(21.25%),留有后遗症1例(1.25%)为肝功能异常患者。
3例苯溴马隆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中肝功能异常、急性肾衰竭、肌肉疼痛各占1例。34例苯溴马隆不良反应患者经停药、对症治疗等操作,均痊愈或好转,其中痊愈占88.24%(30/34),转归占11.76%(4/34)。
2例秋水仙碱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中1例神经炎,1例肾功能异常。6例秋水仙碱不良反应患者在停药与对症治疗后全部好转,其中5例(83.33%)痊愈,1例(16.67%)好转。
120例患者痊愈率80.83%(97/120),好转率18.33%(22/120),后遗症率0.83%(1/120)。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分析[n(%)]
痛风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血尿酸水平超出关节单钠尿酸盐饱和度,导致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大量沉积,造成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肾结石、尿路结石等症状发生[4]。痛风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关节炎,常见关节位置疼痛、关节位置红肿、关节变形、关节活动度受限、皮肤溃疡等临床表现[5]。痛风的发生与发展受饮食因素、肥胖因素、饮酒因素、药物因素、高血压因素、高血糖因素等影响较大,导致痛风患病人数日渐增多[6]。目前,痛风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因素。加强痛风防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药物治疗是痛风治疗首选疗法,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秋水仙碱是疗效较为确切且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但研究发现,抗痛风药使用期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各种各样不良反应,从而损害患者健康,降低临床疗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7]。为保证用药合理性、安全性,需要对抗痛风药不良反应具有准确、全面了解。本研究中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采集120例非布司他、苯溴马隆及秋水仙碱不良反应病例,其中非布司他不良反应占66.67%、苯溴马隆不良反应占28.33%,秋水仙碱不良反应占5.00%。说明非布司他与苯溴马隆使用期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这与非布司他、苯溴马隆使用剂量大,治疗周期长相关。多数不良反应均在用药10d内发生,部分患者在用药当日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建议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加强用药前期不良反应监测力度,以便第一时间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及时、有效处理,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的损害。与此同时,本研究中120例患者55.00%为皮肤黏膜损害,25.00%为消化系统损害,二者占比达到80.00%,说明皮肤黏膜损害与消化系统损害是抗痛风药不良反应主要类型,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但药物不同,不良反应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非布司他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苯溴马隆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秋水仙碱以消化系统损害与泌尿系统损害为主。且从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不良反应转归情况来看,非布司他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最高,转归效果较差。所以在应用非布司他治疗时,应加强药物安全管理,肝功能异常患者慎用,患者治疗期间如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停药。
综上所述,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影响较大,临床应立足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抗痛风药物,并在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秋水仙碱等药物应用期间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力度,提高药物使用安全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