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娟
(1.厦门市湖里区殿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福建 厦门 361006; 2.厦门市儿童医院儿内,福建 厦门 36100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症,这种疾病占到新生儿住院的患儿的20%~40%,而在国内相关研究报道中,这一疾病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属于新生儿群体的一种常见病症。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多器官损害的情况。而在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调查中显示,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儿童的机体免疫功能变化有极为密切的关联[1]。黄疸多发于体质较差的新生儿或者是早产儿中,一般情况下患儿在出生后的2~4天内容易发生这种疾病。在临床上通常将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2]。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下来说,约1~2周后,可自然退去。但病理性黄疸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理功能[2]。若儿童在接受治疗时存在感染或者缺氧等其他相关的临床症状,就有可能导致非结合胆红素进入脑组织引发胆红素脑,对于患儿的中枢神经会造成损伤。此病症有明显的的免疫毒性作用,会对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轻则导致儿童的免疫功能下降,重则会引发儿童出现各种感染性的疾病,对于儿童的成长发育造成损伤[3-4]。而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中发现,黄疸患儿的体内同样有较为明显的免疫功能失调的情况光照疗法和药物治疗作为临床常见治疗手段。蓝光照射针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治疗,产生的效果理想属于一种应用广泛的治疗方式。但研究表明单纯应用蓝光照射对黄疸进行治疗,疗效容易受到新生儿个体状况以及儿童先天性疾病的影响,所以在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调查中认为,需要在针对黄疸新生儿进行治疗时,将用药治疗配合蓝光治疗应用于患儿的治疗中,才能够使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5]。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6月至2021年8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我院中数据资料,登记有效的82名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进行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时,分别选择间歇和持续蓝光治疗,对安全性和效果进行分析,统计如下。
本次研究期间为2015.6~2021.8,录入我院中数据资料,登记有效的82名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新生儿进行随机两组均分,单组内纳入41名新生儿,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内新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为19:22,其日龄在2~6日之间,平均日龄(3.8±1.1)日。实验组中新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为21∶20,其日龄在3~7日之间,平均日龄(3.5±1.4)日。
纳入标准:①患儿入院时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患儿机体状况相对稳定和耐受本次实验;②患儿本身或患儿家属对实验表示知情且同意;③患儿不合并全身性内分泌失调性疾病。
排除标准:①患儿存在神经系统方面疾病;②患儿风险评分较高,无法耐受后续时间调查与随访;③患儿家属强烈反对本次实验。
本次研究医务人员在获得患儿一般资料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记录患儿的基本资料,并分析最终结果,确定患儿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本次研究所有患儿在接受治疗时均选择蓝光照射作为治疗方案。
患儿在接受治疗时,由医务人员给予患儿持续性的蓝光照射。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将患儿脱去衣物,黑布蒙双眼,穿纸尿裤放入双面光疗箱中,对患儿应用蓝光进行直接照射。患儿的照射时间设置为16h/d,每日治疗一次,所有患儿连续治疗一周观察疗效。所有患儿在接受照射时,护理人员需要使患儿的皮肤与光源距离保持在40cm左右,并且使光疗箱的湿度和温度保持适宜。
对照组内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时,研究人员应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进行治疗,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时选择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进行用药,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时,每次用药剂量为0.5g,患儿每日用药两次。
实验组内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时,一方面接受蓝光照射常规治疗,另一方面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应用中药熏洗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茵陈蒿汤进行加减熏洗。茵陈蒿配方颗粒30 g,垂盆草﹑栀子.蒲公英配方颗粒各20 g,苦参、虎杖配方颗粒各15 g,大黄,黄芩,黄柏配方颗粒各10 g。若患儿存在明显腹胀,则可在药方中增加枳实3g,若患儿呕吐严重,则可增加竹茹3g;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具体的药方选择根据患者病情作出辨证调整,同时再对患儿进行熏洗时,将水温控制在30℃至40℃左右。患儿每日接受一次熏洗治疗,每次熏洗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
研究人员在针对患儿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时,涉及到的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应用χ2和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本院自制的表格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各项指标。显效:在治疗完成后,患儿完全褪去黄疸状况,皮肤黏膜黄染褪去,血清胆红素水平回归正常;有效:完成实验后,患儿症状全部消失,血清胆红素水平趋于正常,明显改善了皮肤黏膜黄染状况,但还没完全褪去;无效:完成实验后,症状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加剧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不良反应:皮疹、腹泻、发热等。
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但对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后,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性对比
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状况,但实验组患儿的发病率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对比
高胆红素血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细胞因子的分泌紊乱[6],细胞因子会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在临床研究表明中显示细胞因子一旦出现异常,则有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例如高胆红素血症在发生后会导致细胞因子出现分泌紊乱的情况,进而引发其他的并发症[7]。
在相关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高胆红素血症发病机制复杂,且随着母乳喂养益处,得到更多推广以及应用,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情况也越来越多[8],成为新生儿黄疸发病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目前临床上,这种疾病特异性诊断方式和诊断标准尚不足。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科研[9],但目前免疫学研究报道仍然缺乏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的相关报道,业内认为降低母乳性黄疸与危害的主要措施在于早诊断、早治疗;当前临床儿科医师需要去面对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去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10]。
新生儿胆红素主要以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形式存在于血清中,相关实验指出,当胆红素、白蛋白结合力下降时,游离胆红素增加会引起相应毒性作用,还会影响富含磷脂的神经系统。过程中发现自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进入血液的游离胆红素可进入细胞,影响细胞内代谢功能,进而损伤细胞,目前针对胆红素进行检查是相关的检测方式,整体来看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容易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准确率较低的情况。在相关的研究调查中发现,外界因素会影响新生儿的T细胞和B细胞的发育、分化,如果T细胞总数或者CD4+/CD8+T细胞比值异常,免疫调节功能就会有一定转变,这种病情表现可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联,而这一比值的明显降低则是某些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表现。
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时,主要采取蓝光照射的方式。蓝光照射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蓝光照射时间较长,患儿可能在治疗期间缺乏安全感,进而影响患儿的治疗,并且持续性的蓝光治疗,还有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发热和皮疹等不良状况。茵陈蒿汤是伤寒论中应用于湿热黄疸治疗中的专方,这种药物的主要成分来源于栀子、茵陈蒿等中药,通过中药熏洗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有助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9]。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属于一种益生菌制剂,这种药物能够使新生儿的胃肠道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对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和改善胃肠道功能来说极为重要。对患儿进行实际治疗时,研究人员发现将茵陈蒿汤熏洗与枯草二联活菌散剂联合应用于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则能够使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10]。
综上所述,针对新生儿黄疸的病情特点,在常规蓝光照射的基础上选择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配合中药熏洗,能够有助于在治疗过程中降低黄疸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