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消痞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疗效观察

2023-06-09 14:52周明萍卓进盛冯超吕佳杰王秀兰任永魁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消痞流性反流

周明萍, 卓进盛, 冯超, 吕佳杰, 王秀兰, 任永魁

(海南省中医院肺病科,海南海口 570203)

不明原因咳嗽(慢性咳嗽)是指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胸部影像学无明显病变者,但长时间(超过8周)无法缓解的一种慢性疾病[1]。胃食管反流是导致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占慢性咳嗽的20% ~40%[2]。目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且胃食管反流与咳嗽的因果关系较为复杂,GERC的诊断与治疗存在较大挑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以咳嗽为突出表现,而反流症状并不典型,因此,极易漏诊误诊。临床经常以抗感染、镇痉止咳进行治疗,效果往往不佳,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医疗和心理负担。目前,GERC以抑酸剂联合促胃动力药作为主要药物,但存在起效慢,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等问题[3]。慢性咳嗽为中医学的传统优势病种,《素问·咳论》中关于咳嗽的病机就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聚于胃,关于肺”的相关论述。相比于单独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和促胃动力药治疗GERC,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个体化的作用优势,治疗慢性咳嗽临床效果显著[4]。笔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与文献研究后认为,GERC的核心病机在于中焦枢机不利,治疗上主张健脾和胃疏肝,调理脾胃枢机功能,以达到培土生金、和胃止咳的目的。本研究采用健脾消痞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海南省中医院肺病科病房及门诊收治的90 例明确诊断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各30 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伦理审查批件号:HNSZYY-2020-LL-009 号。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5]中有关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诊断标准拟定。①主要为白天的慢性咳嗽,病程大于8周,肺部经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病变;②餐后咳嗽、进食咳嗽;③伴有烧心、反酸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④胃镜下可见反流性食管炎症改变;⑤排除变异性哮喘等其他疾病导致的慢性咳嗽;⑥咳嗽症状在经抗反流治疗后消失或显著缓解。以上的①、⑤、⑥项为必要诊断条件,再加上其他任何1 项即可确立诊断。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6]中有关肺脾气虚和胃气上逆证治标准拟定。主证:咳而无力或阵发性呛咳、咳甚时呕吐酸苦水,平卧或饱食后症状加重,平素上腹部不适,易感冒,气短懒言;兼证:胸闷,脘腹胀满,纳差,便溏、舌苔白腻,嗳腐吞酸、嘈杂或灼痛,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腻,脉弦弱或细弱。具备上述主证2项及以上,和(或)次证具备2 项及以上者,结合舌苔脉象,即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 ~80 周岁之间;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伴有呼吸衰竭、严重代谢性疾病或脏器类功能障碍的患者;②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或其他疾病导致影响所使用药品剂量的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穴位贴敷部位皮肤破损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西药组

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悦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83763),每次20 mg,每日2 次;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0910003),每次10 mg,每日3 次。

1.5.2 中药组

给予健脾消痞汤口服治疗。健脾消痞汤组成:党参20 g,枳壳20 g,炒麦芽15 g,茯苓12 g,厚朴12 g,白术12 g,陈皮9 g,半夏9 g,柴胡9 g,地龙9 g,丹参9 g,甘草6 g,黄芩9 g。中药材由海南省中医院药剂科统一采购并煎煮后真空包装,每袋200 mL,每次200 mL,每天2 次,早晚温服。

1.5.3 观察组

在中药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治疗。取等比例的延胡索、甘遂(醋炙)、白芥子(醋炙)、细辛、冰片充分混合后粉碎,300目过筛。中药材由海南省中医院药剂科统一采购。将上述药物每份取1.5 g,加入0.05 g麝香后独立包装,使用时与1 g 鲜姜汁调成糊状后固定于无菌敷贴正中。穴位选择:关元、脾俞、足三里、膻中、肺俞、天突、大椎、肾俞。每次贴敷2 h,每天治疗1次。

1.5.4 疗程

3组患者疗程均为28 d。

1.6 观察指标

1.6.1 反流症状积分

3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量表[7]进行评定。该量表包括反流症状指数(RSI)和反流体征(RFS)评分量表,分别对反流症状进行评价,由患者在医师指导下填写。以主要症状如:胸骨后疼痛、反酸、烧心、反食,按严重程度分别计为0、1、3、5 分;并根据发生频率,按1 周内发生频率分别计为1、2、3、4、5 分进行赋分。分值越高,代表临床症状越严重。并计算两者的总分,数值与反流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RSI>13 分和/或RFS>7分为量表阳性。

1.6.2 食管24 h pH和阻抗监测

3 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食管24 h pH 和阻抗监测(美国SSI公司),双极锑电极,两电极间隔15 cm,应用Esophogram Analysis 2.05 软件分析。观察指标:食管上、远端电极的Demeester 总积分及其5项组成参数为:24 h食管pH<4的反流次数,反流时间>5 min 的次数,最长反流时间,总pH值。

1.6.3 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莱斯特咳嗽问卷(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LCQ)[8]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3组患者的生活质量。LCQ 为目前国际上最为常用的评定慢性咳嗽患者生活质量的测量工具之一,由19 个条目组成,内容包括生理状况、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三个领域。每个条目由患者以最近两周内发生的频度为依据进行评定,根据情况共有7个分数级别(1分至7分)。各条目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8]。

1.7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LCQ[8]来判定临床疗效。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LCQ积分降至0分;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LCQ积分较治疗前减少6 ~9分;有效:咳嗽症状减轻,治疗后LCQ积分较治疗前减少2 ~5 分;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8 安全性评价

观察3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9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t检验分析,若为非正态分布,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9.33 ± 5.16)岁;平均病程(7.97 ± 1.38)个月。中药组30例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0.17 ± 5.76)岁;平均病程(7.07 ± 1.87)个月。西药组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8.01 ± 5.33)岁;平均病程(7.07 ± 2.14)个月。3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3 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1 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中药组为83.33%(25/30),西药组为66.67%(20/30)。观察组疗效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mong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例(%)]

2.3 3组患者治疗前后LCQ积分比较

表2 结果显示:治疗前,3 组患者LCQ 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患者的LCQ 积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LCQ 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3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治疗前后LCQ积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LCQ scores among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2 3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治疗前后LCQ积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LCQ scores among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

?

2.4 3组患者治疗前后RSI、RFS评分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3组患者RSI、RF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患者的RSI、RFS 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RSI、RF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3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治疗前后RSI、RFS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RSI and RFS scores among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3 3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治疗前后RSI、RFS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RSI and RFS scores among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

?

2.5 3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食管pH监测指标比较

表4结果显示:治疗前,3组患者24 h食管pH监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24 h食管pH监测指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24 h食管pH监测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3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食管pH监测指标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Comparison of 24-hour oesophageal pH monitoring indicators among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4 3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食管pH监测指标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Comparison of 24-hour oesophageal pH monitoring indicators among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

?

2.6 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贴敷部位皮肤瘙痒症状,停止贴敷后未行其他干预,症状自行消失,且持续时间5 ~6 h,程度较轻,观察1 d后再次进行治疗时未再出现明显不适,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机制涉及到了微量误吸、食管-支气管反射、食管运动功能失调、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等多个方面,当前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抑酸护胃和促进胃动力为主[8]。GERC 治疗周期较长,且易复发,长期服药副作用明显,患者难以坚持。本研究基于上述问题,采用健脾消痞方联合中药外用贴敷疗法,着眼于中医肺胃理论,彰显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认为,咳嗽的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肺失宣降,肺气上逆[9]。在GERC 患者中,则可具体认为是中焦脾土功能失调,土成焦土,鲜有润泽之气,难以生金导致。因此,本研究选用健脾消痞汤,以党参作为君药主入肺脾经,补气健脾,因中焦脾土喜燥恶湿,故用白术、茯苓、陈皮助君药补气健脾,利水渗湿。柴胡条达肝气,厚朴、枳壳下气除满、化痰除痞,久咳肺络不通,佐使丹参、地龙活血化瘀,地龙又可平喘,黄芩、半夏辛开苦降,共奏升清降浊之功。炒麦芽和胃消食,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主题在于“培土生金”,以期达到宣肺止咳的功用[10]。现代研究表明,党参多糖对5-氟尿嘧啶引起的肠道炎症有显著效果,可缓解炎症反应,同时还具有调节胃收缩、保护胃肠道黏膜及抗溃疡等作用[11]。半夏所含的有机酸和生物碱具有镇咳、祛痰、平喘等呼吸系统的药理作用,也具有止呕、抑制胃液分泌、调节胃肠运动等消化系统的药理作用[12]。希望后续研究能够深入地探讨健脾汤消痞的有关有效成分,从生物分子层面阐明其治疗GERC的具体机制。

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经络理论体系指导下,以不同于汤剂的方式,直接将药剂作用于皮肤表面特定穴位[13]。本研究采用白芥子与细辛同用,起温肺豁痰利气之功用,加强延胡索平喘与甘遂泻水逐饮的功效;冰片麝香可使药物透过皮层,姜汁可引药物入太阴经。所用穴位也重在理气,肺俞、脾俞、肾俞补一身之气,关元配伍足三里,善治胃腑病证。现代研究[14-15]发现,穴位贴敷还可协调食管及胃的运动,解除幽门痉挛,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抑制并降低瞬间低位反流等情况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中药组为83.33%(25/30),西药组为66.67%(20/30)。观察组疗效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患者的LCQ 积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LCQ 积分方面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患者的RSI、RF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RSI、RFS 评分方面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患者的24 h食管pH监测指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24 h食管pH监测指标方面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健脾消痞汤联合穴位贴敷可以有效降低患者LCQ评分、RSI和RFS积分,明显改善GERC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总有效率也较西药显著提升,安全性较好。

但本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患者数量较少、患者来源单一、仅进行了对于数据收集处理人员的盲法等,期望下一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同时也可进行治疗后观察单独应用穴位贴敷疗法对于控制GERC复发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期为中药穴位贴敷的推广提供新的证据。

猜你喜欢
消痞流性反流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枳实消痞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解郁消痞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消痞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性不良疗效观察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