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燕俊儒
(1.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 408100;2.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1)
《园林手绘表现技法》是国内众多高校园林专业的专业实践必修课程,是园林专业学生必备的实践技能[1]。近年来数字设计的便利性和写实性,得到许多学生的推崇,依赖计算机而忽视了手绘能力,阻碍学生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园林专业手绘教学体系的设置,既能够让学生在整体系统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够在长期稳定的环境下提高手绘技能[2]。因此手绘教学体系的设置是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新平台、新技术为园林专业学生学习手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表现工具和表现方法。大量教学实践与研究显示手绘学习具有易懂难练、上手慢、遗忘快、应用难等特点。教师从“教学”到“教会”、学生从“学过”到“学会”还存在一定鸿沟。
以CNKI 为数据平台,借助Citespace 计量软件对2000—2020年发表的园林手绘相关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剖析近20年园林专业手绘研究,对该领域文献的分布时空、知识结构、作者、机构、研究热点进行知识图谱的绘制和分析。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分析显示:手绘教学激发研究多数为高等院校一线教师,缺少跨学科交流;知识结构聚焦点为手绘效果图、手绘教学、教改、情境思维、技能转化等方面;从时间线上看,园林手绘相关研究2006年之前较少,2006年之后开始蓬勃发展,其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持续时间较长。研究热点多围绕理论教学思路开展,较少设计具体实践训练。较多强调教学思维、情境,较少强调夯实基础导致存在一部分同学基础薄弱、结构与空间意识难以培养,或有心无手,手绘技法难以落到纸上。
图1 研究主题聚类图
图2 关键词突现图
图3 研究时间线及热点分析图
由于实践内容易学难懂、上手慢、遗忘快、应用难,“讲授+实践”的教学模式,实践训练强度是有限的,传统讲授的内容和转化率有限,很多易懂难练的内容可能仅仅梳理一遍,来不及强化训练即草草结课。因此,园林手绘表现实践运行还存在较多问题。
2.2.1 学生基础个体差异大,部分同学存在思维壁垒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差异较大,理性思维与审美参差不齐。理性思维方式对于理性知识较敏感,对于美学感性方面的感知不够自信,感性思维对于理性推理内容接受较慢,手绘恰恰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寻找契合点。如透视与比例问题,可以通过立体几何的原理进行训练,简单有效且准确,理性思维的学生对此上手较快,感性思维的学生缺少空间想象力和理性逻辑,难以理解空间结构经常出现透视问题。另外理性与感性程度的不同导致一部分同学适应正向思维教学,即老师做徒手绘图示范,技法解读,学生跟绘,另一部分同学通过观看正确的示范与解读后,不能明白其中主要的道理,实践过程中总会出现林林总总的问题,且无法自查出问题,大多数关键技法无法掌握。且在这部分同学中每个同学敏感点不同,作品存在问题亦不同,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无法一一针对性纠错。另外,同一实践项目,同一班级同学实践成效差异较大、分化严重。
2.2.2 技法理论与实践鸿沟大,学生手绘应用能力不足
手绘表现技法实践性强、上手慢,技法理论与实践鸿沟大,手绘成为很多园林同学的“噩梦”,手绘理论多为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的方法论,分散的点状技能多于系统性理论知识,总体较为庞杂,且脱离实践的支撑,方法论也显得更加晦涩难懂。在示范与讲解过程中,即便学生反馈听懂了,一旦下笔,往往“车祸现场”不堪目睹,因此学生常常感慨:“我的脑子说它懂了,手说不”“一看就会,动手就废”……究其根本,眼高手低、基本功不扎实、遗忘快、训练强度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际操作心手不一,难以达到预期训练效果。学生临摹过程中存在思维固化,精力集中于比划细节而缺少思考,依葫芦画瓢,无脑拷贝原图现象,有时候看似作品尚可,水平却也只能在临摹阶段止步不前,一旦进入写生和方案表达阶段,不能举一反三,缺少想象力与创造力,基本没有实践应用能力。多数同学不能在后续设计课程中游刃有余的表达设计思路与方案。
目前,笔者团队教学经验显示,多数同学在大二上学期学习手绘后,在大三上学期的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实践中,手绘应用能力不理想,不能游刃有余的表达设计流程与内容。无法将逻辑思维过程通过手绘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大四上学期的园林快题设计课程中,超过半数的学生手绘基础不足以支撑快速表现,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不能根据自己设计的平面图绘制出鸟瞰效果图,且成图单调乏味、生搬硬套、空间想象力不足。
2.2.3 课上课下互动不足、信息反馈滞后
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足。手绘课程是后续设计类课程实践的基础,作为后续设计课程的母语,在培养方案中占据较重的学时和学分,这就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与时时互动讨论[2]。传统教学方式下,课程教学只停留在课上与课下答疑时间内,无法保证过程的跟踪与信息互动,严重影响着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面和认知深度。手绘类课程需要对学生提交的过程阶段图纸及最终图纸进行公开评阅,只停留在成果内容的点评及成绩评定,无法实现评图环节的全程跟踪、过程互动答疑与信息反馈。同时,信息反馈的滞后性导致学生忘记画图时的感受,对于反馈信息中细节问题或微弱的变化感知度低、认识不够深刻,而手绘过程中很多生动的描绘和关键性技法常常都蕴含在看似不明显的细节中,由于互动不足和信息的滞后性,多数同学会忽略掉重要细节,最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看教师示范时只看“热闹”不看“门道”。
2.2.4 线下资源有限,网络资源丰富但鱼龙混杂
随着网络数据库的越来越庞大,信息源也越来越多,网络资源与平台鱼龙混杂。目前资源收集的瓶颈问题不是资源数量少而在于质量难以把控。线下资源有限、网络资源与平台丰富鱼龙混杂,线上学习资源质量、时效性无法把控。
主流高校课程共享平台慕课、微课、精品在线课堂等缺少甚至没有针对园林专业的手绘课程,现有网络课程涉及手绘多为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工业及产品设计等相近专业手绘课程,且多为理论性阐述,手绘技法原理阐述虽理论深刻但实践示范性不足,无法逾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另外,目前高质量的线上课程多为付费资源,极少学生愿意购买。
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有限,线上学习资源质量无法把控。美学理解力和鉴赏能力直接影响搜集资料质量,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理解力水平参差不齐,后续搜集新资料,持续学习的潜力一般。
2.2.5 学生间歇性心态崩塌、动力不足、积极性衰退
学习心态直接影响手绘训练效果,然而多数学生实践积极性较高却后劲不足,不同时期分别存在间歇性心态崩塌、动力不足、积极性衰退现象,由前期积极主动学习转为消极被动学习。急于求成的心态、基本功不扎实后劲不足、导致手绘水平提升慢,作品自我满意度低,自信受挫因此训练积极性不高,且这一情绪会恶性循环。缺少客观公正且具有导向性的实践评价体系,现有评价不合理弱化学生训练积极性,唯作品、结果评价,萌生投机倒把,抄图拓图的行径,甚至淘宝等线上购物平台及部分网站出现了代做手绘作业的商业团体。
园林手绘主要培养学生对物体形象的快速概括能力,扎实的手绘基本功,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造型再现、方案构思、形象构思。通过手绘实践训练,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理解手绘表现的有关基础知识与原理,有扎实稳定的线条、透视、构图、概括提取、色彩等基本功。能够迅速捕捉空间场景透视、比例、空间特征,并能够徒手手绘成效果图。
理解与掌握手绘内涵,掌握多样化风格,不拘泥于某一种表现形式。与景观设计实践应用型手绘相统一,接轨时下流行上色及线稿表现风格。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科学精神、现代意识和国际化视野。
具备一定园林手绘设计能力,能够自主绘制构想空间环境,能够游刃有余的从平面图反效果图或效果图反平面图。关注手绘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学会设计绘图;掌握从灵感捕捉到方案落实到图纸上的详实过程与方法。具备自主学习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结合教学平台和网络资源能够自主、坚持训练,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本研究试图利用学生课下碎片化时间,基于互联网资源、直播平台、现代智慧教学工具等进行教学手段、模式、方法实践。结合手绘实践课程易懂难会、难上手、遗忘快、难应用的特点,从思维引导、强化训练、“互联网+”、技术更新、改进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有效提高学生的手绘实践能力,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增加知识与能力的宽度和广度,接轨一线产业市场,提升手绘能力的延展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可塑性。
3.2.1 双向思维引导、知识难度降维
采用正面示范解读技法、反面示范问题症结模式,双向思维引导,降低学习难度,因材施教,问题导向的教学实践思路,打造正反面对应示范教程。对于传统的正向示范教程学生的接受程度有限,部分内容会被忽略或难以理解,通过反面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找突破口,冲破学生思维壁垒,重点难点双向思维导向,问题分类剖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常出现的问题,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从“如何画好”到“为什么画不好”,从正向示范或单一评价与鉴赏到正反面示范,教学难度增加一个维度,双向理解,学生学习难度降低。
3.2.2 重构手绘实践训练新模式,夯实表现基本功
推进课堂示范、跟练、点评+课下练功、直播点评模式。课堂示范、跟练+互动点评为主,课下手绘“健身房”随时练功+线上实时互动点评为辅。园林专业生源为非艺术生,没有绘画基础,手绘基础上手慢,上手后稳定难,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须建立有效的肌肉记忆方能稳定进步。课上通过有效的学习与训练手绘入门,课下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强化巩固,以“健身”的形式每日一画,一方面防止因缺乏训练而手生,另一方面夯实基本功。
3.2.3 借助直播平台、智慧教学工具改进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Bilibili 直播平台、学习通、雨课堂、QQ 群等建立良好的师生实时互动机制。结合Bilibili 开放性强、网络通道不卡顿、学生活跃度高、共享性强、使用率高等特点,随时直播互动答疑、片段化示范教学、组织手绘投稿竞赛等,多样化和趣味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削弱其对课下时间学习的抵触情绪。直播账号上传教学录播与疑难点正反思维讲解视频,以供随时随地线上观看学习。
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学习通、“雨课堂”,课前、课中、课后建立良好实时的师生互动。将课程内容、临摹本等相关资源放到共享资料中,学生在课上和课后可以随时阅读与临摹,便于随时针对性的训练。同时,通过课堂抢分模式分配平时表现成绩,教师作范画,提出技法难点,学生临摹投稿,课后导出投稿数据,实现对学生学习状况个性化的分析,达到客观地对学生上课积极性和参与度进行评价的目的。通过雨课堂分组进行排位赛,互相学习与督促。课上课下,学生还可以将难点知识进行标记或直接发送提问给老师,老师可以随时进行解答和讲解,提高学生解决知识难点的时效性。
3.2.4 整合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收集、整理“互联网+”教学资源,整理手绘表现技法书籍、临摹册等相关资料,形成目录;搜集、购买国内外本课程相关的PDF 文件、PPT 文件、视频教程等;调研设计院、研究生考试培训机构手绘风格,探索时下手绘表现流行风格;收集设计手绘相关的公众号,引导学生关注设计前沿。建立实践课程“互联网+”教学资源库使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更加畅通,有助于碎片化时间利用,巩固训练效果。同时,涉及美学、设计类课程对作品要求与时俱进,主流教学平台缺少具有时效性的优质实践课程,更多的是从一线设计交流平台获取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搜集与筛选互联网优质资源,授之于渔,提高学生发现新资源的能力,掌握设计手绘时尚前沿动向,才能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教师团队合力打造一套互联网每日“练功5 分钟”教学小视频专辑,教学平台每日推送,便于学生课后随时训练。
3.2.5 加强设计手绘与电脑辅助绘图相结合
手绘能够快速准确的记录设计过程各个阶段的设计构思,在此基础上结合电脑软件绘图对设计进行二次创作,深入细化方案,二维和三维的空间效果更为真实的模拟环境场景,使其设计方案表达更加完善。如数位板即设计手绘和电脑制图结合的产物,利用数位板代替纸张,在数位板上勾画可以在电脑中直观呈现效果。数位板的使用不仅方便快捷,同时方便手绘图纸后期处理,提高了设计效率,丰富了绘图形式。
3.2.6 改进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与应用能力考查
多元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与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成绩构成如下:
总成绩(100%)=平时表现(30%)+平时作业(30%)+期末考核(40%)
平时成绩采用实时动态过程评价,实时反馈平时表现考查以上课参与度及基础能力考核为主,随时组织上台手绘基本功竞技赛,竞赛为课堂抢分模式,教师提出问题或抛出主题,学生绘制手绘稿通过雨课堂投稿功能抢名额,抢到名额的同学进行课堂难点示范,示范成功者得10 分奖励分,失败者不得分,单人最多不超过100 分。平时作业排位赛,雨课堂内将学生随机分成五组,小组内作业打卡互评排位,最后老师逐一点评,根据排位名次分配平时作业成绩档次,既能让学生随时了解个人水平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竞技状态,又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拓视野。
手绘应用能力是限制园林专业学生发展的桎梏,手绘应用能力不足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园林手绘是对园林设计最直接最快速的表达方式,是园林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核心技能。这一技能包括手绘表现技法和手绘应用能力,表现技法为基础,应用能力为目的。手绘表达的载体是能够“有效、清晰地传递信息的表现图[3]”,是作为技术语言的“图”而非“画”,然而实际教学中存在片面追求艺术视觉效果[4]、机械复制现有图纸、缺乏原创力和空间尺度感等现象,偏离了表达设计意图的课程既定目标。而空间思维能力是指跳出点、线、面的限制,思考三维空间,利用空间的各种性质形成问题、寻找答案,并呈现解决方案的能力[5]。期末考核与后续课程、就业后设计能力接轨,注重未来应用潜力评价。园林手绘表现技法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快题设计》等课程基础,着重考核手绘在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力,质量考核与速度考核并重,注重学习与成果完成效率。期末考查围绕实际项目文本改绘、二创,规定时间内将优秀项目文本以手绘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及根据平面图绘制效果图,根据效果图绘制平立剖等。
手绘是学习设计表现的重要手段,是前期构思设计方案的表现方法,是创意和灵感的输出途径[6]。手绘可以分析设计,也可以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手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手绘教学中针对多样化的学生基础因材施教、打通理论与实践二脉、保证即时互动与即时反馈机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库、强化过程评价与应用能力评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自信、提高学习效率、夯实基础、形成持续学习、终身练习的习惯,有助于提高手绘综合水平进而提高分析与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