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厚忠
[摘 要]近年来,滨州市滨城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滨城区黄河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污染、产业经济结构单一、多元化融合要素不全及融合不紧等问题,通过研究改善生态环境与生态产业化协调发展措施,提出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议,推动滨城区有效提升生态经济循环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进沿黄经济带建设,促进“两山”转化,加强水资源保护,实现永续发展。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产业化;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志码:A
1 滨城区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生态经济一体化就是研究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科学发展模式,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容也围绕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开展,将人类一切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与自然联系起来,从而剖析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的影响,探索出一条能够适应自然生态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道路。人类已经开始认识到自然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基于全球日益加剧的生态环境污染提出生态经济一体化理念。所以,在目前的工业生产中,污水和废气等排放物要保证处理合格达标后,才能够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于一些重污染企业或环境问题突出的能源资源开发行业,则要求其在进行污染治理的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生产运营中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做好绿色、低碳、环保发展工作。
推进区域发展生态经济一体化模式,构建生态保护工程,有利于降低黄河流域的生态压力,提升区域水资源的涵养能力,有效缓解黄河流域的一些重大生态环境问题[1]。黄河中下游生态战略位置极其重要,通过加快区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围绕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加快黄河区域生态屏障构建,对于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2]
2 滨州市滨城区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
2.1 滨城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益尝试
滨州市滨城区一直高度重视黄河文化保护工作,组建由区生态环境、住建、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执法、河务等部门、单位及沿黄所属街道办事处组成的工作专班,针对黄河滨城区段进行系统治理,通过现场检查、信访举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举报、新闻媒体曝光等方式,采取无人机、拉网式排查等形式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不折不扣地对发现的污水、垃圾、违建、畜禽养殖污染等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在农业、渔业等生产中,应用节水设施,转变用水方式,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滨州市滨城区积极开展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作,致力于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整治,构建地区黄河文化示范区,并实施禁渔期禁渔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多渠道开展宣传执法活动,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积极巩固已取得的禁渔成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滨城区还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借助区域现有的传统能源、新能源等基础,实现区域新能源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加速能源资源的合理调度,切实提升了区域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3]。此外,滨城区还积极开展和企业的合作对接,加速区域可利用资源的集中统计工作的开展,建设滨城区综合能源低成本示范区域。
为了加速区域的经济转型,实现生态经济一体化,滨城区不断完善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经建设完成的有贯通东西的沿黄骑行道路、休闲旅游长廊、旅游观光游览区等,一些村落、文化古鎮也在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建设文化服务驿站和民俗观光村落。发展林业经济、果树经济、蔬菜经济,在沿黄生态经济带开发中,重点项目有滩区脱贫建设项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粮林果蔬建设项目等,农业局经济建设项目占地4万亩,建设旅游观光休闲驿站8个,着力打造了十里荷塘景区、西纸坊·黄河古村等重点建设项目。
2.2 滨城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产业布局较为单一,多元结构未能形成
滨城区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区域实现生产总值447.98亿元,同比增长将近6%。从产业布局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约为15亿元,同比增长约3.7 %;第二产业增加值约为201亿元,同比增长接近11 %;第三产业增加值约为231亿元,同比增长约1.7 %。从区域三大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其次是第二产业,增加值最高的是第三产业,说明在滨城区的整体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所占比重最高,但是和第二产业相差不大,区域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带来的产值比较接近。
2.2.2 黄河文旅意识较差,黄河文化元素亟须添加
滨城区拥有黄河文化艺术创作园、禾家风尚、市西小街农业科技创业园、东方文化一条街、杜受田故居、杨柳雪周公祠、三河湖风景区、滨州水文化馆、隆达现代农业园(原朝阳农场)等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有着鲜明的文化烙印。滨城区文化统计数据显示,滨城区目前的文物保护单位有21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个,滨城区的文物古迹300多处。可见,区域的旅游文化基础是比较深厚的,但是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黄河文旅意识还没有被激发,黄河文化元素也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没有充分发挥黄河流域文化元素在区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优势,区域文旅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应用,不能将黄河文旅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
2.3 滨城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现有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 历史欠账多,起步晚,生态意识弱,协同保护机制还不完善
目前,滨城区正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区委、区政府坚决扛牢生态环保重大政治责任,区直各部门、属地乡镇(街道)坚决压实自身责任,强化担当作为,不打折扣、不遗余力地坚决推进第一轮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和第二轮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加速建立健全长效管护“大环保”工作机制,但真正形成合力尚需时日,各级各部门(单位)既要在解决现实问题上聚焦发力,又要在构建长效机制上久久为功,不断完善全领域、全覆盖、全天候的生态环境监管模式,建立健全“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死角”工作机制,推动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用实际行动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3.2 产业竞争力弱,落后产能多,转型发展难度大
目前,滨城区整体产业机构建设不合理的情况还比较突出,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区域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足。从具体的产业类型来看,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在整体产业中占比突出,这两个产业在滨城区总产值中的占比已经超过53 %,但是滨城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占比只有不到27 %。总体来看,滨城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足,在产值中占比只有不到16 %。这对于滨城区产业机构优化是十分不利的。
2.3.3 黄河地域文化特色建设不足,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循环发展体系尚未形成闭环
滨城区黄河段文化资源挖掘不足,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也没有构建起来[4]。目前,滨城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之一是区域在文旅产业开发上的工作不到位,辖区旅行社在探索和发展特色旅游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效仿行为,有的甚至直接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特色旅游开发项目,看到旅游市场中哪类特色旅游市场比较火爆,收获的效果比较理想就去模仿,这也导致很多地方在发展特色旅游中出现了雷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在这种状况下,游客对于特色旅游的新鲜感和探索欲也会大打折扣,进而导致滨城区的旅游产业失去特色,这对于滨城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 滨州市滨城区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强化宣传教育,有效提升生态经济循环发展理念
一要构建统一领导下的多元宣传格局。应切实扛牢宣传黄河文化的政治责任,全面挖掘新时代体现黄河精神的鲜活案例,讲好各自分管领域内的黄河故事,使生态经济循环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二要构建层次多样的宣传路径。线上整合滨城融媒、部门公众号、纸媒、电视台媒体渠道资源,线下充分利用城市道路流动宣传车、宣传横幅、LED大屏、小区公告栏等方式,构建起线上线下无缝隙、多层次的宣传路径,推动形成区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热烈宣传氛围。三要构建契合实际需要的立体宣传内容。深入探讨如何协力打造主题产品,如何精准获取需求,深挖资源,注重体验,保障执行落地。
3.2 突出文化元素,打造特色鲜明、生态美丽文化名片
全面系统地梳理沿黄资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突出点上出精品、线上有亮点、面上抓提升,使黄河沿线美起来、靓起来、富起来。例如,在沿黄地带,滨城区有十里荷塘的自然景观,以此为生态观光农业带基础,打造沿黄特色农业带示范区。在区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立足滨城区黄河文化遗存众多禀赋优势,深入挖掘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推进系统保护,抓实载体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5]。要谋划整合滨城区沿黄治理黄河文化资源,推出治黄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黄河治理文化展示体验带。要坚持高标准建设滨城区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
3.3 加强水资源保护,着眼永续发展
3.3.1 综合施策、靶向发力,防止水污染
要加速滨城区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做好黄河流域的水治理工作。要严格落实“河长制”,充分依托工作专班,从项目审批、污染检查、湿地保护、卫生督查、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压紧压实各自责任,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6]。要严控河湖生态空间,围绕黄河沿线明确优先保护单元和重点管控单元,减少区域生产生活对黄河流域及周边水资源的污染。
3.3.2 植树造林、持续增绿,涵养流域生态
在滨城区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推进中,要优化区域生态,必须增加区域绿地面积,这是改善滨城区全域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滨城区要进一步增强保卫母亲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盯森林覆盖率等指标,深入推进林水会战,强化植绿、护绿、爱绿的环保意识,通过扩大植树造林面积,不断增加滨城区的绿地面积,发挥绿植在涵养水源、净化空间、美化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3.3 流程再造、综合利用,形成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
滨城区要加强水资源有效利用,严格落实“四水四定”。积极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工作的开展,发展节水农业。在农业灌溉上,采取现代化改造灌溉方式,推进农业生产中的滴灌、喷灌等节水模式,提升节水效率。在节水技术研发上也应积极创新,切实提升节水技术和产品质量,促进节水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4 结语
滨城区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滨城区在黄河流域文化和资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区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目前,滨城区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实际工作的開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滨城区黄河流域积极推进生态经济一体化建设是大势所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但是,目前滨城区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建设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不足。对此,本文基于滨城区黄河流域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滨城区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建设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指出滨城区在推进生态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要强化宣传教育,有效提升生态经济循环发展理念;要因地制宜推进沿黄经济带建设,促进“两山”转化;要加强水资源保护,着眼永续发展;还要保障资金投入,为建设工作提供坚实保障。通过应用多样化的滨城区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建设措施,促进滨城区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研究——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视角[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7):159-162.
[2]张晔. 强化集成创新 推进九省联动 加快构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J]. 中国农技推广,2021,37(7):3-6;10.
[3]王海成. 青岛市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对策分析[J]. 中国经贸导刊,2021(11):53-56.
[4]李丹. 关于宁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对策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2021(8):47-48.
[5]王富民. 黄河之滨特色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1,28(4):97-100.
[6]李金泉,黄文,孟姝瑱,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济南建设“中心城市”的机遇、挑战与路径[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1(2):84-90.